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注释
刘晦伯乾道中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一五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
十二月十日,某顿首:霜寒,远惟侍奉吉庆。
武夷郑知观来,说赐田纽租事,欲求一言于徐丞。
渠自去面恳,幸与详度言之,亦须不碍官府事体乃佳尔。
提宫丈不敢拜书。
韬仲已有新除未耶?
向烦料理买山事,近又尝托季通言之,不知竟如何。
更觅一信,若十千可就,即纳钱去也。
因郑君行,草草附此。
岁晚珍重,以迓新祉,不宣。
某再拜晦伯知郡贤契友。
按:《道园学古录》卷一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暮春夜思 宋末元初 · 张玉娘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夜凉春寂寞,淑气浸虚堂。
花外钟初转,江南梦更长。
野春鸣涧水,山月照罗裳。
此景谁相问,飞萤入绣床。
元诗选:虞伯生读至末句,拍案曰:「此岂妇人所及!」大为当时所称。
水调歌头 读书岩 元初 · 廉希宪
 押尤韵
杜陵佳丽地,千古尽英游。
云烟去天尺五,绣阁倚朱楼。
碧草荒岩五亩,翠霭丹崖百尺,宇宙为吾留。
读书名始起,万古入冥搜。

凤池崇,金谷树,一浮鸥。
尔能何许,也欲接余眸。
唤起终南灵与,商略昔时名物,谁劣复谁优。
白鹿庐山梦,颉颃天地秋。
按:永乐大典九千七百六十五岩字韵案大曲岩字韵引此词作廉文靖公集。又引元明善清河集读书岩记,谓读书岩为故相太傅魏国廉文正公之别业,在京兆樊川少陵原之阳,可证大典作廉文靖公,当为廉文正公之误。
送程君㒞学正浔阳 元 · 程文海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新安文献志卷五十三
五老催归客,天寒道路长。
残冬易水,几日到浔阳
学见吾宗盛,身随圣道昌。
未应嗟晚达,松菊柴桑
新安文献志:道园虞氏曰:雪楼诗冲淡悠远。
采薇图 元 · 卢挚
五言绝句 押纸韵 出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三十三 故实类
服药求长年,孰与孤竹子。
一食西山,万古犹不死。
诗薮:虞伯生题宣和雪竹:「洒墨写琅玕,深宫春昼閒。萧条数枝雪,不似纥干山。」卢处道采薇云云。虽语意新警,然已落议论关。
元 · 孙辙
 押支韵
自是难容力,那堪预作期。
勿忘仍勿助,非速亦非迟。
道园学古录:君有近体诗云云。可以见其学之所至矣。
元 · 吴全节
 押先韵
要知颜子如愚处,正是羲皇未画前。
道园学古录:尝作环枢之室,画先天诸图于壁,有诗云云。其所造盖如此。
感皇恩 自寿 元 · 张养浩
 押词韵第十七部
林壑八年闲,吟残山色。
无处烟霞不相识。
真欢清福,举世谁人曾得。
天教分付与,云庄客。

万里侯封,九华仙伯。
未必情浓似吾适。
扁舟风月,好景初无今昔。
遐龄原不在,餐松柏。
按:此石刻见山东历城县志卷二十四。志谓石刻在历城县(今济南市)城内张文忠公。碑额最上层刻张养浩自寿词,草书。下题八分书七聘堂记四字,记文,正书,苏天爵撰。碑阴有虞集五言古诗一首。词综补遗卷十八又录张养浩行香子一叶舟轻一首乃东坡词之误
送䜣上人笑隐龙翔寺(一作《寄贺天竺长老䜣笑隐召住大龙翔集庆寺》。) 元 · 萨都剌
七言律诗 押冬韵
(一作东)隐者人不识,一日声(一作才)名动九重。
地湿厌看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
衲衣香暖留春麝,石钵云寒卧夜龙。
何日相从陪杖屦,秋风江上采芙蓉。
注:是诗颔联原作「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他日虞文靖公见之曰:「诗信佳矣,但有一字不稳,何邪?闻与听字义相同,盍改闻作看?唐人『林下老僧来看雨』。又有出处矣。」天锡叹服。
三衢马太守昂夫索题烂柯山石桥 元 · 萨都剌
七言律诗 押歌韵
洞口龙眠紫气多,登临聊和《采芝歌》。
烂柯仙子何年去,鞭石神人此地过。
乌鹊横空(一作桥)秋有影,银河垂地水(一作夜)无波。
遥知题柱凌云,天近应闻织女梭。
雁门集:张习跋:尝观天锡燕姬曲、过嘉兴、织锦图等篇,婉而丽,切而畅,虽云石廉夫莫能道。如赠刘云江【赠刘云江 「刘」原无,据原诗题及张习跋补。】 、越台怀古、题烂柯山、石桥诸律,又和雅典重,置诸松雪、道园之间,孰可疑异。
袁伯长扈从上京 元 · 虞集
七言律诗 押豪韵
日色苍凉映赭袍,时巡毋乃圣躬劳。
天连阁道晨留辇,星散周庐夜属櫜。
白马锦鞯来窈窕,紫驼银瓮出蒲萄。
从官车骑多如雨,祗有扬雄最高。
蜀中诗话:虞伯生先生杨仲弘先生同在京日,杨每言伯生不能作诗。虞载酒请问作诗之法,杨酒既酣,尽为倾倒,虞遂超悟其理。继有诗送袁伯长先生扈驾上都,以所作诗介他人质诸杨先生先生曰:「此诗非虞伯生不能也。」或曰:「先生尝谓伯生不能作诗,何以有此?」曰:「伯生学问高,余曾授以作诗法,馀莫能及。」又以诣赵魏公,诗中有「山连阁道晨留辇,野散周庐夜属櫜」之句,公曰:「美则美矣,若改『山』为『天』,『野』为『星』,则尤美。」虞深服之。尝有问于虞先生曰:「仲弘诗如何?」先生曰:「仲弘诗如百战健儿。」「德机诗如何?」曰:「德机诗如唐临晋帖。」「曼硕诗如何?」曰:「曼硕诗如美女簪花。」「先生诗如何?」笑曰:「乃汉廷老吏。」盖先生未免自负,公论以为然。 案:此则诗话本辍耕录,与李元仲说小异。
滕王阁 元 · 虞集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城头高阁插苍茫,百尺阑干背夕阳。
秋雨鱼龙非故物,春风蛱蝶是何王。
帆樯急急来彭蠡,车盖童童出豫章
灯火夜归湖上路,隔篱呼酒说干将
麓堂诗话:虞伯生滕王阁诗,其曰「天寒」云云,曰「灯火」云云,信非伯生不能作也。
陈可复为予写戴笠图赋诗四首 其四 元 · 虞集
七言律诗 押虞韵
舍却乡人驷马车,老身全不要人扶。
云霄一羽山头杜,风雨孤村海上苏。
薄命长镵随积雪,多情破帽落轻乌。
莫围玉带垂朱绂,此是先生戴笠图。
东山存稿:邵庵先生戴笠图,画者陈可复,先生表侄也。所题诗四章,后既改第二章,好事者复请先生小字别书,以刻诸石。流传颇多,而行字韵一章则传者未之见也。第四章结句云「此是先生戴笠图」,「是」字阙下半体,由悬手书笔不著纸,病目后作字若此者多矣。先生家素贫,仕虽显,因食指众,俸入初不自给。所居临川崇仁,负郭有田一顷馀,乃夫人赵氏存时蚕绩奁具所置者,悬车后岁收仅支数月。鸾服、犀带、金带各一,时入邻里质库中。四方来见之士,道路相望,坐上常满,其束脩乘壶之入,羔雁之贽,与夫碑版之义取,还以为宾客费,虽空乏弗恤也。每风日清好,则领宾客,从以门生子弟,山僧野老,徜徉山水间。一日,出游遇雨,借笠田家,戴之,乃得还。戴笠有图以此。先生平居,口未尝言贫,而诗中「」字、「絺」字二韵,颇纪其实。
次韵陈溪山红梅三首 其三 元 · 虞集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雪后孤根发暖云,栽培本自一人身。
紫薇遗意成千古,绛萼深期又一新。
忠厚敢忘嘉树赋,冲和思广北枝春。
若为稚子犹堪教,三祝三加望大宾
道园遗稿:原注:来章末句有属幼儿之意。先生屡言,先君子植紫薇于堂前,赋诗属望小子,时人不之许也。頫仰五十年,委身田野,莫称先志。感叹成赋云。
听雨 元 · 虞集
七言绝句 押覃韵
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暮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归田诗话:虞邵庵翰林,有诗云云。又作风入松词云:「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 御沟冰泮水挼蓝【水挼蓝 「挼」原作「拖」,据归田诗话(知不足斋丛书本)卷下改正。按道园学古录卷四、辍耕录卷十四载此词均作「挼」。】 ,紫燕语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锦字泥缄。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盖即诗意也,但繁简不同尔。曾见机坊以词织成帕,为时所贵重如此。张仲举词云:「但留意、江南杏花春雨,和泪在罗帕。」即指此也。
赵子期趋阁 元 · 虞集
七言绝句 押歌韵
日出风生太液波,画桥千尺彩船过。
桥头柳色深如许,应是偏承雨露多。
归田诗话:邵庵退朝口号云云。少日在四明,从王叔载先生学诗,先生举此诗数首云:「细读而详味之,与醉后厌饫珍羞,而食宣州雪梨相似,爽口可爱也。」
程以文兼简揭曼硕 元 · 虞集
七言绝句 押麻韵
故人不肯宿山家,半夜驱车踏月华。
寄语旁人休大笑,诗成端的向谁誇。
尧山堂外纪:揭闻「三日新妇」之语不悦,尝中夜过伯生,问及兹事,一言不合,挥袂遽去。后以诗寄伯生,「奎章」云云。伯生得诗,谓门人曰:「揭公才力竭矣。」就答以诗,「故人」云云,并题其后云:「今日新妇老矣。」揭召至都,果疾卒。 江西通志:虞文靖公尝作范德机诗序,有云:当时中州人士,谓清江范德机浦城杨仲弘豫章揭曼硕四人诗为四家,且以「唐临晋帖」喻范,「百战健儿」喻杨,「三日新妇」喻揭,而喻为「汉廷老吏」。序出,适揭公归省墓,见之大不悦,遂往临川访虞公。既相见,言及兹事,虞公曰:「诚有之,非集之言,中州人士之言也。非惟中州人士为然,亦天下之通论也。」揭公咈然,遂即席告别。虞公坚留不得,竟驾小车而还。既别去,揭公乃于天历年间以四诗寄虞公,中有「奎章分署隔窗纱,学士诗成每自誇」之句。公得诗,谓诸门人曰:「揭公此诗甚佳,然才竭已。」就以所寄诗题其后,答云:「今日新妇老矣。」复因送人,有寄揭公云云。案:通志本尧山堂外纪而小异,但德机诗序实揭所作,述虞评云尔。
朱万初四首 其一 元 · 虞集
七言绝句 押微韵
霜雪摧残涧壑非,深根千岁斧斤违。
寸心不逐飞烟化,还作玄云绕紫微。
道园学古录:自注:近世墨以油烟易,滋媚而不深重。万初既以墨显,得真定刘法石刻墨法,以为刘之精艺深心,尽在于此,必无误后世,因覃思而得之。盖取千百年摧朽之馀,精英之不可泯者,乃用之,非常也。呜呼,孰肯舍易而求难,必求古人之成法而后尽其心者乎!
朱万初四首 其四 元 · 虞集
七言绝句 押真韵
颇爱烧香是鼻尘,不应缘嗅又劳人。
方床石鼎过清昼,一缕山灵伴老身。
道园学古录:自注:深山高居,炉香不可阙。退休之久,佳品乏绝,野人为取老松之根枝叶实捣治,研枫肪和之,每焚一丸,亦足以稍助清苦。久亦不复为。今年大雨时行,土润溽暑特甚,万初袖致土速数片,空斋萧寒,遂得为一日之供,亦可喜也。
书苏公帖后 元 · 虞集
七言绝句 押尤韵
苏木空闻蜀贾舟,袜材还复望袁州
画叉犹是黄冈,细和陶诗饱即休。
道园遗稿:原注:坡翁黄州时,月用四千五百钱,日用不过百五十,而犹有馀以待宾客,盖岁六十千耳。今谪惠,岁用须二百千,盖三倍矣。日食万钱者何人哉!士君子不以穷乏累其心,而区画亦尽人事,皆中礼之所为也。夫子在陈蔡,以子路之贤,不能无愠见,然处约之道,君子小人之分见焉。微子路,无以发圣言矣。观苏公此帖,思当时之为此厉阶者,为之三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