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注释
答大明使翰林陈鉴,太常高闰二律诗 其一 明 · 金守温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出处:拭疣集补遗
冥鸿上汉去遥遥,四海杯看五岳岧。
鹏击九霄初览德,鹓行千列立熙朝。
云开贝阙随仙仗,日绕龙颜听帝箫。
朝退佩声归院处,数莺百啭柳千条。
按:尤庵宋先生(时烈)曰。右金相公乖崖所作也。旧有亲笔所写本。八世孙金吾郎(渷)藏其宗子(得河)家。其家去年失火为烬。惜哉。改写一律。赠其九世孙(得洙。)时□崇祯阏逢困敦观之上浣。
朱子大全。有近体一首。其序有云。数日前与判院丈有宋村之约。雪中有怀。奉呈判院,通判二丈。吾宗先谱。始于判院事府君。自柳妣以后。子孙仍居白达。而自官更号宋村。宋村。有名于国中久矣。今判院宋村二名。适与相符。真晦翁所谓冥会者也。其事甚奇。故敢步原韵。以表章焉。惟愿同宗。各赋一篇。以为吾宗故事。幸甚 明末清初 · 宋时烈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出处:宋子大全卷四、霁月堂先生集卷之二
灵源宝箓耀门阑,稚昧浑开梦觉关。
好遣云仍绳祖武,从知培塿自昆山。
村名偶应徽闽旧,官号仍从绍庆间。
冥会只今真有意,恍疑陪赏落星湾。
按:谨按。吾宗之谱。刱于圭庵先生。而始自高丽判院事府君讳大原。宋村之名。亦旧矣。溯而计之。判院府君去朱子庚申。盖不甚远矣。朱子尝以高丽所进先秦古书中。孟子仁也章。所增二十字为是。而又说高丽宾贡。与韦斋同年之事。想见当时文献。相与接续如此。吾先官号村名之互相沿袭。亦岂朱子之道东渐之一端也耶。噫。朱门人美高丽风俗之好者。其亦信矣。呜呼。今去徽闽万有馀里。而隔之以腥膻韦毳。安得揖让于潭溪武夷之间。以挹其遗风馀韵。而以吾家嘉名雅号。拟议而證订也耶。崇祯强圉单阏观之下浣。府君十三代孙宋时烈书。
次英甫所示尹汝望韵(三首。○戊寅) 其二 明末清初 · 宋浚吉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月白黄溪夜,花明五道时。
谁教生并世,更与病为期。
水到沧溟阔,云归碧落迟。
而征我日迈,德立是男儿。
按:时尤庵在黄涧道川。先生在公州五道山下。
感春赋 清 · 尹鑴
出处: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一
夙余好此游方兮,驾我马而驱之。朝发轫于东隅兮,夕崦嵫以为期。观中国之浩荡兮,感民风之兴替。历姬姒之遗墟兮,遵江汉而娱志。夫何圣哲之耿光兮,独辉映乎千春。悲东鲁之阨陋兮,慨南国之无人。曰隐居而求志兮,怀先民之遗训。抚六合而兴喟兮,翘余灵乎方寸。粤余既不能穷孔叟之远辙兮,吾将抚陶氏之素琴。忽敷衽而流涕兮,视昏垫其亦何心。望九关之脩阻兮,山峻高而树蒙茜。岁晼晚其寥廓兮,思婉变而独不见。保厥美以康娱兮,孰暗投尔以夜光。曰余勉修而自姱兮,纷馥烈以佩珰。怀余忧之无疆兮,眷帝衷其未忘。惟舆卫之在闲兮,岂皇路之终穷。极四载以周流兮,虽劳悴其固何伤。
按:辛卯晚岁。邂逅宋英甫离岳下。语抚时谭事。相视感慨。因说及晦翁感春赋。余属英甫。时所遭有古今。子之志。即古人之心也。盍步其韵示余哉。英甫曰。乌乎敢。奏韶揄英。和者固难矣。余谓之固也。何伤乎。亦各言志也已。如其僭也。吾固已有罪焉尔。复续赓以起之。英甫乃投我一篇。以索余前作。遂书此而酬之。
和归去来辞韵(癸丑) 清 · 宋奎濂
出处:霁月堂先生集卷之一
归去来兮,我今去此将安归。
得不得曰有命兮,复何喜而何悲。
昔余游乎上国兮,谓前轨其可追。
羌心劳而日拙兮,慨身事之将非。
徒簪裾而哺啜兮,辱君食与君衣。
纵填海之诚笃兮,奈负山之力微。
眷玆乡山,浩然来奔。
幽居临水,草屋荆门。
箪食瓢饮,至乐攸存。
瓦杯自酌,不用金樽。
临清风而醉倒兮,喜爽气之醒颜。
时乘兴而觅句兮,字不劳于吟安。
闻至人之在世兮,贵游心于冥关。
聆雷霆而莫闻兮,睹泰山犹无观。
嗟时俗之贸贸兮,几椟买而珠还。
嗤胶柱于赵侯兮,笑斲轮于斋桓。
归去来兮,且卒岁以优游。
既莫足为世用兮,舍初服其焉求。
居陋巷而自乐兮,处安宅而无忧。
惟稼穑之为宝兮,恒服力乎田畴。
维山有月,维湖有舟。
呼俦侣而命驾兮,指某水与某丘。
追东山之气象兮,挹北海之风流。
沕与物而同春兮,聊任化而长休。
已矣乎,人生少壮能几时,日月逝矣不曾留。
馀年足可惜,曷不脩身以俟之。
功名本无分,富贵终难期。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庶及时而耘耔。
兢朝乾而夕惕兮,列左书与右诗。
得圣贤而为归兮,脚踏实地更何疑。
附:尤斋先生小跋:宗人宋道源为示所和归去来。其辞致之高古。道源亦自知其不能与之上下矣。惟日乾夕惕之句。是渊明道不到者。而又渊明之所不屑者。只五斗米也。其视道源之玉堂天曹。则还可争优劣于其间耶。抑使渊明生于道源之后。则其将抚孤松而和此辞耶。殆难与俗人言也。崇祯昭阳赤奋若暮春日。华阳洞主人书。
和归去来辞 清 · 宋相琦
出处:玉吾斋集卷之一
梦窝相公。首有和作。三渊疏斋芝村诸公。并次其韵。梦窝又要余追和。余亦效嚬赋之。情见于词。工拙不论也。
归去来兮,欲归未归何时归。
嗟尘寰不可以久处,恒郁郁而自悲。
昔余志之嘐嘐,慨古人之难追。
地幸同于洛闽,免趋向之或非。
朝陪席于堤上,夕春堂乎抠衣。
终老大而无闻,奈质薄而才微。
顾我素性,厌世驰奔。
幽居境僻,水绕山门。
令节佳辰,胜事长存。
湖亭渔钓,月堂琴樽。
奉至乐于晨昏,期百年而承颜。
泣风树而苟延,恋旧巢而自安。
蒙先王之我嘉,除旨翩于林关。
策疲驽而趋命,愧高人之傍观。
遂低徊于鸿恩,迟十载之南还。
痛乌号其曷及,空白首而盘桓。
归去来兮,思驾言而出游。
既菟裘之我有,舍初服而何求。
纵江湖之退处,讵宗国之忘忧。
秋风又搅余乡思,纷万宝之盈畴。
登山有屐,泛湖有舟。
掇寒花于东篱,荫佳木于崇丘。
悯世路之怀襄,泾渭坼而横流。
聊逍遥乎晚节,庶不忝于先休。
已矣乎,衰荣自古无定在,负二宜去吾奚留。
胡为乎蹙蹙靡所之。
轩裳为桎梏,风月是襟期。
引泉石以枕漱,滋蕙兰而耘耔。
玩消长于羲爻,咏薖轴于风诗。
彼詹尹兮何卜,吾志已决不须疑。
按:窃观诸作。盖亦各言其志耳。若余者。真是可归而不归者也。自谋犹不及。其可为他人谋。其归不归之当否乎。以此篇内。只述己事。而不敢如疏,芝两公之言也。因记昔年癸丑。先人偶有和陶辞一篇。尤庵先生跋之曰。宗人宋某。为示所和归去来。其辞致之高古。某亦自知其不能与之上下矣。惟日乾夕惕之句。是渊明道不到者。而又渊明所不屑者。只五斗米也。其视某之玉堂天曹。还可争优劣于其间耶。抑使渊明生于某之后。则其将抚孤松而和此辞耶。殆难与俗人言也。噫。先生发挥之意。可谓盛矣。三复讽咏。尚有遗芬百世之下。其有不感叹于斯者乎。此文见删于先生集中。恐遂湮没无传。仍并附见于此。
送金新溪(在重)游金刚 其二 清 · 李恒老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华西先生文集卷之二
温温槐下友,恻怛满胸襟。
小试仁民手,长悬恋阙心。
宁垂清灞泪,兴慕祝融吟。
愧未奋双翼,龙渊旧字寻(九龙渊洞口。仆初行时刻正字。再行时刻主敬集义四字。儿埈刻中字于正字下面。)。
按:山名金刚。金刚二字。本出佛经。所谓释王峰,地狱门,毗卢峰,众香城之类。皆用其语。所谓永郎,南石,卢春,祖师之属。荒唐不可诘。天荒绝险之中。邃古风俗之陋。槩可知也。噫。崇儒辟佛。自我朝始严。至于崇陵。毁撤佛舍。搆成学宫。榜曰丕阐,辟入,一两。盖明示不塞不流之义于天下万世也。栗谷先生游此山也。觑破佛学之误。的见儒道之真。吾儒取舍之判。于此定矣。尤庵先生于万瀑。刻朱子诗两联。(物外如今成跌宕。人间何处不啾喧。青云白石聊同趣。霁月光风更别传。)九龙刻朱子记八言。(怒瀑中泻。使人眩转。)后人刻朱宋壁立四大字于灵源洞口。此虽匹似闲事。一呼一琢之间。亦足以见消息显晦之一端。而其所由来者远矣。恒老窃有所感。取朱子书中主敬集义四字。刻于九龙洞口。寓意甚微。知罪则深矣。今槐下游此山。实栗翁所授。尤翁所受家渊源也。题品吟哦之间。必有所感慕兴起而不能自已者矣。昔韩昌黎送浮屠也。不用浮屠说。专用儒家文字。是非扶抑。尚矣勿说。亦可谓真知文章转换之妙矣。若有右袒彼说者曰。之人也性不怕真胡。故佛不与福。以若文章。屡致渡灞之厄云尔。则将何以解答也。朱夫子盖尝曰万事一直愿槐下。题名之石。刻此一句。未知如何。金刚之胜。已名天下。前人之作。充栋汗牛。览者各自得之。不敢复赘云。崇祯四己未初夏望。华西樵夫李恒老书。
己卯志感 其三 晚清 · 柳重教
押职韵 出处: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一
恭惟羲皇氏,爰初立人极。
上下四千年,大统在中国。
武夷山空后,东来海上域。
仁贤相继兴,斯道重生色。
溯求启运初,文正是元德。
岂无圃暄在,大经未拂拭。
诚敬贯幽明,义利判白黑。
一步与一言,斩斩严绳墨。
尧舜君民志,按住不能得。
遇时早登庸,自比卨与稷。
知之无不言,言之无不直。
大业已造端,妇孺知矜式。
天既生麟凤,胡不去狐蜮。
北门一夜开,言之泪沾臆。
白日临下土,奈彼阴云塞。
赖有丹心在,百世垂典则。
昔我从师友,置室龙门北。
朝暮弦诵声,密迩明宫侧。
肃肃钦遗风,崇德以修慝。
晚徙一舍外,望云时缅忆。
重逢殉道岁,忽焉增伤衋。
选日一孤往,烧檀展微愊。
庙貌非旧观,荒壝生丛棘。
徘徊不能去,未觉山日昃。
继闻诸贤会,礼拜甚整饬。
歌诗以相赠,音韵共恻恻。
此意良可感,三复重叹息。
君看今天地,吾道几乎熄。
既多蛮夷猾,重见禽兽逼。
大防日以溃,前头正难测。
珍重二三子,硕果不见食。
虽微经天节,小心尚翼翼。
勉奉先生旨,恭修为人职。
念玆帝畁重,今古无丰啬。
矧复坠篇里,丹青未尝泐。
夙夜共策励,恐恐如不克。
博约工两至,克复路不忒。
真积而力久,得窥古圣阈。
光辉之所及,一世开群惑。
蛇龙尚可驱,洪水复可抑。
道之将兴废,天意定深默。
此心存亡几,秪可自为力。
吾闻哲人死,英灵帝庭陟。
愿言垂阴骘,斯文赖而植。
按:前篇既成。黄溪驰书谓先生临命语。退溪先生收载于状中。而约忧国以下十五字。为白日照丹衷。尤庵先生撰志亦然。此必有其意。今改令依此排韵。字数不足者。用状中探源洛建接响洙泗八字益之。又不足者。令二人共一韵。于是重教复用日字。略缀前篇遗意。成七古一长篇。
痛恨小绝(并后序○壬戌六月) 清末民国初 · 田愚
五言绝句 押卦韵 出处: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十八
石为三变源,华绝二门派。
小子何如人,任佗芦志坏。
按:芦沙云。臣夺君权。妻夺夫权。夷夺华权。此是天下三大变也。(子夺父权。非大变而不及耶。可异也。)若气夺理位。则彼三大变次第閒事。愚以为三变。是逆乱之大者。而指栗谷为三者本源。则栗谷当时。得误国小人之名。及乎数百年之后。乃为凶逆乱逆之本源。则千万古所无之罪矣。吾儒以孔,朱,宋三夫子。成文而行于世久矣。金承旨乃去宋而称孔,朱,韩。宋子之德之功。果不及南塘而然欤。宋子言孟子说性善。是说本然。然其曰牛之性马之性。则以气质而言也。又言于孝庙曰。上方在哀疚之中。祇有纯善之心云云。此以南塘之谓本然性异者为气质。南塘每斥心善。而今于心分上。下纯善字。然则宋子之所仅脱者。华夷无分一著。而人兽无分。儒释无分。则竟亦不免。故不以继于孔朱之下欤。怪事怪事。栗谷见嘲于芦沙。尤庵见黜于金令。此非儒门寻常之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