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李十五(一作送李邕之秦) 盛唐 · 王昌龄
 押纸韵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二首 其一 766年 唐 · 杜甫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奉节县
避暑云安县,秋风早下来。
暂留(一作之)鱼复浦,同过楚王
猿鸟千崖窄,江湖万里开。
竹枝歌未好,画舸莫(一作且)(一作轻)回。
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二首 其二 766年 唐 · 杜甫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奉节县
引用典故:千金赠 玄成
行李千金赠,衣冠八尺身。
飞腾知有策,意度不无神。
班秩通贵,公侯出异人。
玄成负文彩,世业岂沈沦。
李十五丈别李秘书文嶷)766年 唐 · 杜甫
 押先韵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奉节县
引用典故:解榻 黄颍川 弦直钩曲 四岳 玄成 子山
峡人鸟兽居,其室附层颠。
下临不测江,中有万里船。
多病纷倚薄,少留改岁年。
绝域谁慰怀,开颜喜名贤。
孤陋忝末亲,等级敢比肩。
人生意颇(一作气)合,相与襟袂连。
一日两遣(一作遣两)仆,三日一共(一作共一)筵。
扬论展寸心,壮笔过飞泉。
玄成美价存,子山旧业传。
不闻八尺躯,常受众目怜。
且为辛苦行,盖被生事牵。
北回白帝棹,南入黔阳天。
汧公李勉封汧国公制方隅,迥出诸侯先。
封内如太古,时危独萧然。
清高金茎(一作掌)(一作茎掌),正直朱丝弦。
昔在尧四岳,今之黄颍川
于迈恨不同,所思无由宣。
山深水增波,解榻秋露悬。
客游虽云久,主要(一作亦思)月再圆。
晨集风渚亭,醉操云峤篇
丈夫贵知己,欢罢念归旋
使院中新栽柏树子呈李十五栖筠755年 唐 · 岑参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创作地点: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
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
不曾台上种,留向碛中栽。
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
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
李栖筠浙西观察使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十三
敕。
王制千里之外设方伯
选诸侯贤者而命之。
俾其遵俗宣风
大明黜陟。
今以刺史条察列郡。
西汉成式。
厥惟旧哉。
银青光禄大夫常州刺史充本州团练守捉使上柱国赞皇县开国子李栖筠
资朴厚之性。
秉礼义之宗。
学博而精。
其文而当。
明以辨政。
居官可纪。
秩更三署。
名重一时。
黄扉之论駮。
冬卿典制
自守毗陵
尤精藩职。
初剪横江之盗。
犹多击柝之虞。
言抚伤残。
克施惠训。
清静少欲。
以临其人。
礼让之风。
行于东国。
考其绩用。
实最方州
震泽之北。
三吴之会。
有盐铜山
有豪门大贾。
利之所聚
奸之所生。
资于大才。
济我难理。
加以中宪
雄兹按部。
慎乃教令。
薄其征徭。
无倚法作威。
无割下附上。
勉副朝寄。
以绥一方。
使持节苏州诸军事苏州刺史御史中丞浙江西道观察使处置都团练守捉及本道营田等使。
散官勋封如故。
李大夫谢恩表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十八
臣某言。伏奉圣恩。
舍臣罪戾。复臣班荣。
承命惊惭。戴恩惶抃。
臣某诚欢诚惧顿首顿首。伏惟乾元光天文武大圣至德孝感皇帝陛下俯宽国法。
大庇宗枝。兄抵宪章。
已从轻典。臣合缘坐。
又贷殊私。雷霆解威。
日月回照。枯木之上。
残花忽开。死灰之中。
馀烬再爇。曲承含育。
仁慈。一门感恩。
万死何效。谨奉表陈谢以闻。
臣某诚欢诚惧顿首顿首。谨言。
李大夫谢御制诗表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十八
臣某言。伏奉恩旨。
赐臣诗一篇。并酒脯。
文回睿思。忽悬日月之光。
膳自御厨。更睹云天之乐。
感恩抃跃。受赐兢惶。
施已重于邱山。功未申于毫发。
赏则过望。臣何以堪。
无任感戴悦豫之至。谨奉表陈谢以闻。
臣某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谨言。
奉陪李大夫九日龙沙宴会(迟字) 中唐 · 权德舆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引用典故:落帽
龙沙重九会,千骑驻旌旗。
水木秋光净,丝桐雅奏迟。
烟芜敛暝色,霜菊发寒姿。
今日从公醉,全胜落帽时。
李大夫西山祈雨因感张曲江故事十韵 中唐 · 权德舆
五言排律 押先韵
亚相冠貂蝉,分忧统十联。
火星当永日,云汉倬炎天。
斋祷期灵贶,精诚契昔贤。
中宵出驺驭,清夜(一作旭)旅牲牷。
触日(一作石)看初起,随车应物先。
雷音生绝巘,雨足晦平阡
潇洒四冥合,空濛万顷连。
歌谣諠泽国,稼穑遍原田。
故事三台盛,新文六义全。
作霖应自此,天下待丰年。
奉陪李大夫王侍御史淮南浙西序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九十
夏四月戊午
大夫公至自朝觐。
敷宣仁泽。
既浃辰。
从事监察御史太原王德素将事于淮南浙西二府
且修好也。
德素以行艺修明。
达于吏理。
廷尉评而簪惠文。
赤绂
钟陵军事。
公之入觐也。
主留府师旅之重。
公之还部也。
领将命四方之觐。
自非和裕之才。
肃给之用。
有嘉闻而无流事。
孰能与于此。
亦既撰吉日。
驿车辚辚。
公乃备觞豆以祖之。
类歌诗以贶之。
小子辱从事之末。
承命授简。
书日书字者
异乎诸府宾主之礼。
且以美德
业也。
御史大夫司徒赞皇文献公李栖筠文集序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九十三
辰象文于天。山川文于地。
肖形最灵。经纬教化。
鼓天下之动。通万物之宜。
而人文作焉。三才备焉。
命代大君子。所以序九功。
正五事。精义入神。
英华发外。著之话言。
施之宪章。文明之盛。
与天地准。赞皇文献公
以文行正直。祗事代宗
中行山立。乃协于极。
初未弱冠。隐于汲郡共城山下。
营道抗志。不苟合于时。
子华名知人
尝谓公曰。叔父上邻
旁合。声动律外。
气横人閒。感激西上。
秀才第一。陟降中外。
閒关代故。宣力匪躬。
勤于王家。出涖方国。
入居清近。由给事黄门小司空剖符毗陵
陟明于吴。廉问风行。
为四方表率。拜御史大夫
不仁者远。武皇炳然审天工之可付。
公亦晓然知理道之可必。一德交感。
推心合符。执热以待濯。
临挚而不淑。岂斯人未得蒙公之功化邪。
何造物者之戾也。始与计偕。
小宗伯书。至内外埽除之际。
自为墓志。其閒向三十年。
周旋官业。与斯文相为用。
大凡出于诗之无邪。易之贞厉。
春秋之褒贬。且以闳奓钜衍为曼辞。
丽句可喜非法言。故公之文。
实而粹精。朗拔而章明。
书志三篇。感慨自叙。
英华特达。君子之道。
有初有终。至若嘉弛张出处于秦汉之閒。
著四先生碑。美萧文终丞相之伦或退或让。
五君咏。病有司诗赋取士非化成之道。
著贡举议。其他下属城教条。
则辞语温润。言公事上奏。
则切劘端正。触类而长。
文约旨明。昭昭然足以激衰薄而申矩度。
如昆邱元圃。积玉相照。
景山邓林。凡木不植。
览公遗编者。髣髴风采。
知公之道焉。乌虖。
韩安国之忠厚多大略。汉武以为国器。
壶遂深中笃行。将亦倚以为相。
董仲舒言天人之际。有王佐之才。
而皆不至。彼当时龌龊备位者。
朝廷无虚日。又况奇邪忮害。
崇党蔽善。公于斯时。
道未光大。然其谟猷献替。
过于当国。流风遗书。
暴于天下。神之听之。
介景福于赵公。纂承门训。
宏大名器。三命枢机。
为唐。君子然后谓流泽贻庆之言也信。
德舆先公。与公天宝中修词射策。
为同门生。并时筮仕于魏贝之地。
声猷志气。相亲莫逆。
伏思羁屑。展敬无容。
猥以疏愚。承赵公至惠。
忝声举之旧。无忘代亲。
翊唐虞之朝。尝陪宰政。
捧门中集录。屑涕见授。
辞不获命。谨直书以冠于篇。
宿东溪李十五山亭 唐 · 王季友
山下山入山(一作溪)谷,溪中落日留我宿。
松石依依当主人,主人不在意(一作情)亦足。
名花(一作花石)出地两重阶,绝顶平天一小斋。
本意由来是山水,何用相逢语(一作话,又作忆)旧怀。
王屋山贞一司马先生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后周琅琊公司马裔元孙名承祯字子微
河内人也。
少事体元先生
传其符箓。
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
体元特相赏异。
谓曰。
我自简寂传授正法。
至汝六叶矣。
先生是后因浪游。
远诣于天台山
武太后闻其名。
召至都。
降手诏赞美。
及将还。
李峤饯于洛桥之东。
景云二年
睿宗令其兄子承袆就山迎至京。
入宫中。
问以阴阳数术。
先生对曰。
经云。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之。
以至于无为。
且目所见者。
损之尚未能已。
岂复攻乎异端。
而增其智虑哉。
帝曰。
治身无为。
则清高矣。
治国无为如何。
对曰。
国犹身也。
老君曰。
游心于澹。
合气于漠。
顺物自然。
而无私焉。
而天下理。
易曰。
大人与天地合其德。
是知不言而信。
不为而成。
无为之旨。
理国之道也。
帝叹曰。
广成之言。
何以加此。
因固辞还山。
乃赐宝琴一张。
及霞文帔。
中朝词人赠诗者百馀首。
开元九年
明皇又遣使迎至京。
帝亲授法箓。
前后赏赐甚厚。
十年驾入都。
先生又请归山。
帝赋诗。
王屋山自选形胜。
置坛宇以居之。
先生因上言。
今五岳之神祠。
皆是山林之神。
非正真之神也。
五岳皆有洞府。
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
请别立斋祠。
帝从其言。
因置真君祠
其形像制度。
皆请先生推桉道经。
创为之焉。
先生颇善篆隶。
写三体道德经。
正文字
五千三百八言为真本。
又撰修真秘旨。
窥之者得其门矣。
敕于先生所居置阳台观
帝自书额。
并相续赐赉甚厚。
至二十三年告化。
时八十九。
制赠银青光禄大夫
谥曰贞一先生
又御制碑文。
先生门徒甚众。
李含光焦静真得其道焉。
静真虽禀女质。
灵识自然。
因精思间。
有人导至方丈山
遇二仙女谓曰。
子欲为真官。
可谒东华青童道君
受三皇法。
请名氏。
贞一也。
乃归而诣先生
亦欣然授之。
赞皇公李德裕德政碑 中唐 · 贾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一
皇帝即位四年。
沧寇既平。
河朔无事。
方偃戢兵刃。
与人休息。
东郡地临讨伐之境。
岁积水旱之后。
罢劳之师。
始旋于奔命。
残耗之氓。
久困于烦役。
物力殚竭。
资用凶荒。
牧养之寄。
于是为急。
乃诏兵部侍郎赞皇公李德裕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出镇兹土。
时公由浙右连帅以治行第一徵复南宫。
既至未浃月。
乃膺是选。
择于是日对越明命。
抗旆遄征。
若决江汉以起焦涸。
至则究宣诏旨。
躬问痛疾。
俾人识皇泽。
吏识朝典。
军识法令。
俗知教化。
推心于万人之腹。
下令于流水之源。
怠则张而振之。
弊则扫而更之。
下车三日而新政兴。
涉旬而旧俗革。
周月而风偃三郡。
逾时而泽流四境。
期年而人和岁穰。
厥绩大成。
属蜀人新被蛮寇。
流散未复。
诏选天下诸侯威可训齐而惠可生殖者。
公又迁秩兵部尚书镇抚焉。
以遗爱之地。
所以扬丰碑而表异政也。
古今纪嘉绩咏去思者多矣。
大抵久于其位。
方显其迹。
舜典三载考绩。
仲尼亦曰三年有成。
子产三年。
而国人始信。
次公颍川前后八年。
而曰郡中愈治。
未有起积困之俗。
施难行之化。
劳徕安集。
生聚教训。
未至期年。
而阐耀丕业。
流光驰声。
若是之速也。
公廉明刚健。
精力过人。
博以文雅。
济以经术。
发强开敏。
贯达吏事。
刃下无肯綮
彀中无逃遁。
其治军也。
法令严而赏罚信。
阅实其籍。
修利其器。
征剿之勋。
守备之劳。
一有可追。
罔不甄宠。
除去姑息之弊。
刬革因循之政。
户庭无纪纲之仆。
营垒尽腹心之师。
尝称记曰军旅有礼。
则武功成。
故先之以礼谊。
传曰以不教民战。
是谓弃之。
故勤之以教习
至夫铄金割革之程制。
耳目声气之容饰。
日省月试。
莫匪躬亲。
于是师徒感悦。
人百其武。
而政成于戎旅矣。
其驭下也。
正其身以为表。
悬其令而莫犯。
守以画一。
提以宪章。
故百吏耸视。
群职修举。
广汉之推功善。
而吏人称之不容口
翁归以一警百。
而吏人皆改行自新。
与善惩违。
咸得其术。
而政行乎州邑矣。
其养人也。
拔其害本。
浚其利源。
安之而后劝功。
业之而后兴教。
苛役重赋。
人之所困。
明令以蠲之。
树艺畜牧。
生之所急。
躬劝以课之。
于是万井千闾。
感励恩德。
若人人皆自其手而持道之也。
郡有渚田千顷。
盖上腴也。
先是亩种之人。
尽主兼并之家。
至则均其耕垦。
首及贫弱。
俾共其利而一其征。
诗曰。
恺悌君子。
人之父母。
恺以强教之。
悌以悦安之。
故流庸四归。
播殖满野。
化叹息愁恨为乐和之声。
而政洽乎氓庶矣。
其训俗也。
举先孝弟。
养先茕独。
敬教劝学。
驱而之善。
俾干橹之乡。
刚悍之俗。
粲然有文以相接。
驩然有恩以相爱。
仁声感物。
顺气成象。
年谷大稔。
人无札瘥。
畎亩之中。
至有亲戚致忧。
相报以养者。
比比旌显。
陶然一境。
日饮其和而政达乎教化矣。
其理财也。
爱人以生之。
节用以阜之。
无名非法之费。
饰奢崇侈之给。
踵弊或久。
一皆去之。
行之期年。
力乃滋殖。
百姓与足。
千箱既盈。
通商而百货不匮。
训工而五材咸理。
繇是军有馀用。
吏有常禄。
而政施乎物力矣。
其约己也。
躬俭行简。
居无玩好。
日公之诣部。
与家属偕。
路人非见其旌幢。
虽告以掾吏之家。
不信也。
及郡。
凡昔之仰给于官不应法令者。
悉还之。
吏人皆惊而相告曰。
而今而后。
吾知官之与法矣。
吾侪其敢贪冒以愧吾贤帅耶。
至若均禄廪以赡军费。
节宴游以宽日力。
忠爱之私。
视官犹家。
而政先乎简约矣。
政事本诸身。
行乎吏人。
成乎师旅。
给乎氓庶。
美于风俗。
阜于财用。
六者治之大节也。
引而伸之。
触类而长之。
则其他可得矣。
及戎轩西去。
校官吏
三州耆耄。
感公之惠训。
怀公之明德。
道路号叹。
若无所归。
冀获寇恂之借。
益深召伯之爱。
既而大将仲良范凑别驾卫炫一十六人。
泣沥丹诚。
伏述功美。
愿刻金石。
垂诸无穷。
监军使田内侍全操今节度使段尚书嶷继以事闻。
恩诏嘉许。
俾万方将帅
聆音耸劝。
实朝廷之重典也。
赵郡人
赞皇其本邑也。
浚源长发。
贤达奕代。
烈祖赞皇文献公讳栖筠
大历中御史大夫
清风峻节。
振服天下。
烈考忠懿公讳吉甫
元和初再为丞相
崇功盛业。
耀动古今。
公承忠勋之积庆。
鸿略以继起。
年未弱冠。
而济美之望。
见推于时。
释褐。
诏授校书郎
累至监察御史
元和十五年以本官召充翰林学士
穆宗皇帝初嗣位。
对见之日。
即赐金紫。
屯田员外郎考功郎中知制诰
侍从如故。
又迁中书舍人
专承密命。
论思参赞
沃心近膝。
言隐而道行者盖多矣。
会邦宪任缺。
帝难其人。
乃拜御史中丞
直己端诚。
道无吐茹。
百职以治。
朝纲以肃。
明年御史大夫兼统浙西六郡。
仍总其车服以镇靖焉。
公时年三十有六。
大和元年就加礼部尚书
二年银青光禄大夫
诏书方勉举汉宣故事以宠休绩。
金陵凡六载。
其仁风惠化。
磅礡于封部。
洋溢于歌讴。
天下闻之久矣。
及贰夏官
至未发轫。
复慰滑人徯来之思。
滑人既乂。
复用滑之治迹。
以慰蜀人
人讴谣。
今复诏下。
则化日宏宣。
膏泽愈大。
其用举兹而断可识矣。
峨峨翠碣。
永载德政。
上请斯文。
迨于末学。
恭承明诏。
无愧直笔。
其词曰。
天有德星。
所临者福。
王有良翰。
以抚藩服。
惟昔兹土。
岁仍十饥。
师役罢劳。
人困流离。
衣食所储。
荡无孑遗。
上帝监观。
俾公来思。
公之来思。
劳役乃息。
人望如草。
俟我生殖。
烦苛尽去。
吏奉条式。
禁止惰游。
阜昌物力。
岁聿未周。
乃无疲人。
寒者厌襦。
饥者厌飧。
野无闲田。
百谷茂蓁。
襁负而来。
阖境如
教化既兴。
德刑具举。
政行州邑
礼行师旅。
人趋法令。
邻服威武
矫矫三军。
勇馀可贾。
俗换风移。
日用不知。
鸱鸮之音。
鲁侯化之。
晋门之盗。
随会逃之。
成人之服。
子皋为之。
人有父子。
惟公亲之。
人有作业。
惟公勤之。
军政既成。
吏理既清。
百室既盈。
乃流德声。
乃奉诏书。
俾镇全蜀。
人失召父。
军去方叔
㟪垒之氓。
尚知尸祝。
今兹功德。
曷其自足。
乃疏成绩。
达于宸聪。
帝曰俞哉。
宜尔显崇。
建石通衢。
追琢嘉庸。
书词罔愧。
播美无穷。
相国赞皇公早葺平泉山居暂还憩旋起赴诏命作镇浙右辄抒怀赋四言诗十四首奉寄 其一 中唐 · 裴潾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三部
动复有原,进退有期。
用在得正,明以知微。
夫惟哲人,会且有归。
静固胜热,安每虑危。
将憩于盘,止亦先机。
相国赞皇公早葺平泉山居暂还憩旋起赴诏命作镇浙右辄抒怀赋四言诗十四首奉寄 其二 中唐 · 裴潾
四言诗
植爱在根,钟福有兆。
珠潜巨海,玉蕴昆峤。
披室生白,照夜成昼。
挥翰飞文,入侍左右。
出纳帝命,弘兹在宥。
相国赞皇公早葺平泉山居暂还憩旋起赴诏命作镇浙右辄抒怀赋四言诗十四首奉寄 其三 中唐 · 裴潾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一部
历难求试,执宪成风。
四镇咸乂,三阶以融。
捧日柱天,造膝纳忠。
建储固本,树屏息戎。
彼狐彼鼠,窒穴扫踪。
相国赞皇公早葺平泉山居暂还憩旋起赴诏命作镇浙右辄抒怀赋四言诗十四首奉寄 其四 中唐 · 裴潾
四言诗 押词韵第四部
引用典故:三黜 一麾
我力或屈,我躬莫污。
三黜如饴,三起惟惧。
再宾为宠,一麾为饫。
昔在治繁,常思归去。
今则合契,行斯中虑。
相国赞皇公早葺平泉山居暂还憩旋起赴诏命作镇浙右辄抒怀赋四言诗十四首奉寄 其五 中唐 · 裴潾
四言诗 押词韵第四部
有凤自南,亦翙其羽。
好姱佳丽,于伊之浒。
五彩含章,九苞合矩。
佩仁服义,鸣中律吕。
我来思卷,薄言遵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