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楚人谣 先秦 · 无名氏
《史记》曰:楚怀王张仪所欺。客死于秦。至王负刍遂为秦所灭。百姓哀之。为之语曰: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记》项羽本纪。风俗通王霸篇。《诗纪前集》三。)
为秦破从连横献书楚王 战国魏国 · 张仪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一
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
虎贲之士百馀万,车千乘,骑万匹,如丘山。
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
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
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
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
大王不与秦,秦下甲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
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
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
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
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
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
不如者,勿与持久。
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史记》作秦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秦西有巴蜀,方船《史记》作大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馀里。
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不费马汗之劳,不至十日而拒扡关。
扡关惊,则从竟陵已东,尽城守矣。
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已。
秦举甲出之武关,南面而攻,则北地绝。
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
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大王尝与吴人五战,三胜而亡之,陈卒尽矣;
有偏守新城,而居民苦矣。
臣闻之,攻大者易危,而民弊者怨于上。
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强秦之心,臣窃为大王危之。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甲于函谷关十五年以攻诸侯者,阴谋有吞天下之心也。
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胜,通侯执圭死者七十馀人,遂亡汉中
楚王大怒,兴师袭秦,战于蓝田,又却,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
夫秦、楚相弊,而韩、魏以全制其后,计无过(《史记》作危)于此者矣。
是故愿大王熟计之也。
秦下兵攻卫阳晋,必开扃天下之匈。
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数月而宋可举。
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已。
凡天下所信约从亲坚者,苏秦封为武安君而相燕,即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共地,乃佯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
夫以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
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太子入质于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
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战国策》十四,又《史记。张仪传》,少未廿一字。)
献书韩王 战国魏国 · 张仪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一
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而豆;
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一岁不收,民不餍糟糠。
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
为除守徼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
秦带甲百馀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
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
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
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
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诸侯(《史记》作「夫群臣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
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史记》作荣阳,)鸿台之宫,桑林之菀,非王之有已。
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
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
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
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
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
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
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
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须以决事(《战国策》二十六,又《史记。张仪传》少未十七字。)
为文檄告楚相 战国魏国 · 张仪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一
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史记。张仪传》:尝从楚相饮,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共执,掠笞数百,不服。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
遗书责苏秦张仪 其一 战国齐国 · 鬼谷先生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若二君岂不见河边之树乎?
仆御折其权,波浪荡其根,上无径尺之阴,身被数千之痕,此木岂与天地有仇怨?
所居然也!
子不见嵩、岱之松柏,华霍之檀桐乎?
上枝干于青云,下根通于三泉千秋万岁,不受斧斤之患,此木岂与天地有骨肉哉?
盖所居然也(《艺文类聚》三十六引袁淑《真隐传》,又见《御览》五百十)
遗书责苏秦张仪 其二 战国齐国 · 鬼谷先生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二君足下,功名赫赫,但春到秋,不得久茂。
日既将尽,时既将老,君不见河边之树乎?
仆驭折其枝,波浪激其根,此木非天下人有仇怨,所居者然也。
子不见嵩、岱松柏,华、霍之树?
上叶陵青云,下根通三泉,上有玄狐黑猿,下有豹隐龙潜,千秋万岁,不逢斧斤之患,此木非与天下人有骨血,盖所居然也。
今二子好云路之荣,慕长久之功,轻乔之永延,贵一夕之浮爵,痛焉悲夫二君,痛焉悲夫二君杜光庭《录异记》。案此校《真隐传》互有删节,而首尾多十馀语,故并录之。)
离骚 战国楚国 · 屈原
屈原名平,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上官大夫及用事臣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疏屈原屈原被谗,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班孟坚曰:「离,犹遭也。」颜师古云:「扰动曰骚。」)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诱与俱会武关怀王勿行。不听而往,遂为所胁,与之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而襄王立,复用谗言,迁屈原江南屈原复作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篇,冀伸己志,以悟君心,而终不见省。不忍见其宗国将遂危亡,遂赴汨罗之渊,自沈而死。
高阳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
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
辟芷兮,以为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兮,夕洲之宿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骐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三后之纯兮,之所
兮,岂维
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猖披兮,夫唯捷径
惟夫党人偷乐兮,路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
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
之为患兮,忍而不也。
九天以为正兮,夫唯之故也。
黄昏以为期兮,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兮,伤之数化。
余既滋兮,又之百
与揭车兮,杂杜衡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乎吾将
萎绝其亦何伤兮,哀
众皆竞进兮,凭不厌
恕己量人兮,各兴心而
忽驰骛以兮,非余心之所急
冉冉其将至兮,恐之不立。
朝饮之坠露兮,夕餐秋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亦何伤?
木根以结茝兮,贯之落蕊。
兮,胡绳
吾法夫兮,非世俗之所服。
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遗则
长太息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姱以兮,朝谇而夕
余以兮,又申之以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工巧兮,改错
背绳墨以兮,竞以为度。
郁邑兮,吾独穷困乎此也。
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也。
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
何方圜之兮,夫孰异道相安
屈心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清白死直兮,前圣之所厚。
相道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余马于兮,驰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兮,退将复初服
以为衣兮,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
高余冠之兮,长余
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缤纷繁饰兮,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以为常。
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
女媭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曰:「鲧婞直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兮,纷独有此姱节」。
以盈室兮,判独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前圣节中兮,喟凭心而历玆。
沅湘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
羿淫游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乱流其鲜终兮,浞又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俨而祗敬兮,论道而莫差。
举贤而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私阿兮,览民德错辅
夫维圣哲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菹醢
郁邑兮,哀朕之不当。
掩涕兮,沾余
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玉虬兮,溘埃风余上征
发轫苍梧兮,夕余至乎
欲少兮,日忽忽其将
吾令羲和兮,望而勿迫。
曼曼兮,吾将上下而
饮余马于咸池兮,余辔乎扶桑。
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
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
鸾皇为余先戒兮,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
飘风屯其兮,帅云霓而来御。
兮,斑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其将罢兮,结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琼枝以继
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乘云兮,求宓妃之所
兮,吾令
兮,忽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相观四极兮,流乎天余乃下。
瑶台兮,见有娀之佚女
为媒兮,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
犹豫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而无所止兮,聊浮游逍遥
少康之未家兮,有虞之二姚
弱而媒拙兮,恐之不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忍与此终古
藑茅篿兮,命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而慕之?
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兮,尔何怀乎故宇」?
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其不可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美之当?
粪壤以充兮,谓其不
欲从吉占兮,心犹豫狐疑
巫咸将夕兮,怀而要之。
百神翳其备兮,九疑缤其并
剡剡兮,告余以吉故
曰:「勉以上下兮,求之所同。
严而求合兮,挚咎繇
中情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操筑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鼓刀兮,遭文而得举。
宁戚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年岁之未兮,亦犹其未央
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
兮,众薆然而蔽之。
惟此党人不谅兮,恐之。
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
变而不兮,荃化而为
何昔日之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岂其他故兮,莫之害也。
余以为可恃兮,无实而容长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
专佞慢慆兮,榝又欲充夫
干进而务入兮,又何祗。
流从兮,又孰无变化。
其若玆兮,又况揭车与
惟玆可贵兮,委厥美而历玆。
菲菲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
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饰之方壮兮,流观乎上下。
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
琼枝以为羞兮,以为粻。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之可同兮,吾将远逝自疏
邅吾道夫昆崙兮,路流。
云霓晻蔼兮,鸣玉鸾
发轫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凤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容与
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并驰
八龙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抑志兮,神高驰
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媮乐
陟升皇之兮,忽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顾而不行。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楚王 战国齐国 · 齐湣王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寡人患楚之不察于尊名也。
秦惠王死,武王立张仪走魏,樗里疾、公孙衍用,而楚事秦。
夫樗里疾善乎韩,而公孙衍善乎魏,楚必事秦。
韩、魏恐,必因二人求合于秦,则燕赵亦宜事秦。
四国争事秦,则楚为郡县矣。
王何不与寡人并力收韩、魏、燕、赵,与为从而尊周室,以案兵息民,令于天下,莫敢不乐听,则王名成矣。
王率诸侯并伐,破秦必矣。
王取武关、蜀、汉之地,私吴、越之富,而擅江海之利,韩、魏割上党,西薄函谷,则楚之强百万也。
且王欺于张仪,亡地汉中,兵锉蓝田,天下莫不代王怀怒,今乃欲先事秦,愿大王熟计之(《史记。楚世家》)
上书秦始皇 秦 · 李斯
 出处:全秦文、文选卷三十九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穆公用之,并国三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彊。
惠王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彊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弗纳,疏士而弗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和随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鳝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
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而赵卫之女不充后庭,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多,国大者人众,兵者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荅客难 西汉 · 东方朔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五、文选卷四十五
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壹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
子大夫脩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
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故何也」?
东方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备。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
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
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仓廪,泽及后世,子孙长享。
今则不然。
圣帝德流,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
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
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
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
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
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
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
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
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
传曰:『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
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
故曰时异事异。
虽然,安可以不务脩身乎哉?
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苟能脩身,何患不荣?
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
此士所以日夜孳孳,脩学敏行而不敢怠也。
譬若鹡鸰,飞且鸣矣。
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
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
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
黈纩充耳,所以塞聪』。
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枉而直之,使自得之;
优而柔之,使自求之;
揆而度之,使自索之。
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
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予哉?
若夫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郦食其之下齐,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
语曰:『以筦窥天,以蠡测海以筳撞钟』,岂能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犹是观之,譬由鼱鼩之袭狗,孤豚之咋虎,至则靡耳,何功之有?
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
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
战国策书录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七
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馀卷,错乱相糅莒
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
本字多误脱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如此字者多。
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
臣向以为战国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皆定,以杀青,书可缮写,叙曰:
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设辟雍泮宫庠序之教,陈礼乐弦歌移风之化,叙人伦,正夫妇,天下莫不晓然。
论孝弟之义,惇笃之行,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卒致之刑错四十馀年,远方慕义,莫不宾服,雅颂歌咏,以思其备。
下及康昭之后,虽有衰德,其纲纪尚明,及《春秋》时巳四五百载矣。
然其馀业遗烈,流而未灭,五伯之起,尊事周室,五伯之后,时君虽无德,人臣辅其君者,若郑之子产,晋之叔向齐之晏婴,挟君辅政,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聘觐以相交,斯会以相一,盟誓以相救,天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犹有所耻,小国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故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周之流化,岂不大哉。
及春秋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分明,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时君莫尚之。
是以王道遂用不兴,故曰「非威不立,非势不行」。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巳矣。
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涽然道德绝矣。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有设之强,负阻而恃固,连与交质,重约结誓,以守其国,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之属,生纵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
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然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土,事先驰之,苏秦初欲横,秦弗用,故东合纵,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
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杖于谋诈之弊,终于信笃之诚,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民不见义,而悬于不宁,抚天下十四岁,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
其比王德,岂不远哉!
孔子曰:「道之以,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夫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
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所校《战国策书录(《战国策》剡川姚氏宋刻本)》。
孙卿书录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七
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雠中《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二篇,以相校,除复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皆以定杀青,简书可缮写。
孙卿赵人名况
齐宣王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
是时孙卿秀才,年五十,始来游学,诸子之事,皆以为非先王之法也。
孙卿善为《诗》《礼》《易》《春秋》,至齐襄王时孙卿最为老师,齐向修列大夫之缺,而孙卿三为祭酒焉。
齐人或谗孙卿,乃适楚,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人或谓春申君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孙卿贤者也,今与之百里地,楚其危乎」?
春申君谢之。
孙卿去之赵,后客或谓春申君曰:「伊尹入殷,殷王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
故贤者所在,君尊国安。
孙卿天下贤人,所去之国,其不安乎」?
春申君使人聘孙卿
孙卿春申君书。
楚国,因为歌赋以遗春申君春申君恨,复固谢孙卿孙卿乃行,复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而孙卿废,因家兰陵
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及韩非号韩子,又浮丘伯,皆受业为名儒。
孙卿之应聘于诸侯,见秦昭王昭王方喜战伐,而孙卿以三王之法说之,及秦相应侯皆不能用也。
至赵,与孙膑议兵赵孝成王前,孙膑为变诈之兵,孙卿以王兵能之,不能对也,卒不能用。
孙卿道守礼义,行应绳墨,安贫贱。
孟子者,亦大儒,以人之性善,孙卿孟子百馀年,以为人性恶,故作《性恶》一篇以非《孟子》。
苏秦张仪以邪道说诸侯,以大贵显,孙卿退而笑之曰:「夫不以其道进者,必不以其道亡」。
汉兴江都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
孙卿卒不用于世,老于兰陵,疾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乎巫祝,信示几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葬兰陵
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异同之辨,处子之言。
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
楚有尸子、长庐子、芋子,皆著书,然非先王之法也,皆不循孔氏之术,唯孟轲孙卿为能尊仲尼兰陵多善为学,盖以孙卿也。
长老至今称之曰:「陵人喜字为卿」。
盖以法孙卿(案,上文至「汉兴江都」以下十七字,当在此句下。)
孟子孙卿董先生皆小五伯,以为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皆羞称五伯,如人君能用孙卿,庶几于王,然世终莫能用,而六国之君残灭。
秦国大乱,卒以亡。
孙卿之书,其陈王道甚易行,疾世莫能用,其言凄怆,甚可痛也。
呜呼,使斯人卒终于闾巷,而功业不得见于世。
哀哉,可为陨涕。
其书比于记传,可以为法,谨第录。
臣向昧死上言,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雠中《孙卿书录(《荀子》宋刻本)》。
蜀王本纪 其八 西汉 · 扬雄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
秦惠王张仪司马错,因筑成都而县之。
成都在赤里街,张若徙置少城内,始造府县寺舍。
今与长安同制(《御览》八百八十八、《寰宇记》七十二。)
蜀王本纪 其十 西汉 · 扬雄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秦惠王本纪》曰:秦惠王欲伐,乃刻五石牛(案:《御览》八百八十八引作「秦王恐无相见处,乃刻五石牛。」)
置金其后。
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
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
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
秦道得通,石牛之力也。
后遣丞相张仪等,随石牛道伐蜀焉(《北堂书钞》一百十六,《艺文类聚》九十四、《白帖》九十六、《御览》三百五、又八百八十八。)
蜀王本纪 其十四 西汉 · 扬雄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秦惠王张仪司马错,王开明拒战不利,退走武阳,获之(《寰宇记》七十二)
蜀王本纪 其十五 西汉 · 扬雄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张仪蜀王开明战不胜,为所灭(《史记·秦本纪·索隐》)
西岳华山庙延熹八年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百
《周礼·职方氏》:「河南山镇曰华」,谓之西狱。
《春秋传》曰:「山岳则配天」。
乾坤定位,山泽通气,云行雨施,既成万物,《易》之义也。
《祀典》曰:「日月星辰,所昭卬也。
地理山种,所生殖也。
功加于民,祀以报之。
《礼记》曰:「天子祭天地及山种,岁遍焉」。
自三五迭兴,其奉山川,或在天子,或在诸侯,是以唐虞畴咨四岳,五岁一巡狩,皆以四时之中月,各省其方,亲至其山,柴祭燔燎。
、商则未闻所损益。
周鉴于二代,十有二岁,王巡狩殷国,亦有事于方岳,祀以圭璧,乐奏六歌。
高祖初兴,改秦淫祀,大宗承循,各诏有司,其山川在诸侯者,以时祠之。
孝武皇帝修封禅之礼,思登假之道,巡省五岳,禋祀丰备,故立宫其下,宫曰集灵宫,殿曰存仙殿,门曰望仙门。
仲宗示之世,重使使持节者祀焉,岁一祷而三祠。
后不承前,至于亡新,浸用丘虚,讫今垣趾营兆犹存。
建武之元,事举其中,礼从其省,但使二千石以岁时往祠。
其有风旱,祷请祈求,靡不报应。
自是以来,百有馀年,有事四巡,辄过享祭,然其所立碑石,刻纪时事,文字摩灭,莫能存识。
延熹四年七月甲子弘农太守安国亭侯汝南袁逢,掌华岳之主,位应古制,修废起顿,闵其若兹,深达和民事神之义,精通诚至,示勺祭之福,乃案经传所载,原本所由,铭勒斯石,垂之于后。
其辞曰:
岩岩西,峻极穹苍。
奄有河朔,遂荒华阳
触石兴云,雨我农桑。
资粮品物,亦相瑶光。
崇冠二州,古曰雍梁。
冯于豳岐,文武克昌。
天子展义,巡狩省方。
玉帛之贽,礼与岱亢。
六乐之变,舞以致康。
在汉中叶,建设宇堂。
山岳之守,是秩是望。
侯惟安国,兼命斯章。
尊修灵基。
肃共坛场。
明德惟馨,神歆韵其芳。
遏穰凶札,揪敛吉祥。
岁其有年,民说无疆。
袁府君肃恭明神,易碑饰阙,会迁京兆尹
孙府君到,钦若嘉业,遵而成之。
延熹八年四月廿九日甲子就。
按:袁府君讳逢字周阳汝南女阳人孙府君讳璆,宇山陵,安乎信都人。时令朱颉字宣得甘陵鄃人,丞张昉字少游河南京人。左尉唐佑,字君惠河南密人。主者掾华阴王苌,字德长京兆尹敕监都水掾霸陵杜迁市石,遗书佐新丰郭香察书。刻者颍川邯郸公修工阙君(阙)。(旧拓碑本《隶释》二)
显志赋(又自论) 东汉 · 冯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
冯子以为大人之德,不碌碌如玉,落落如石。风兴云蒸,一龙一蛇,与道翱翔,与时变化,夫岂守一节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进退无主,屈伸无常。故曰:「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与物趣舍。」常务道德之实,而不求当世之名,阔略杪小之礼,荡佚人间之事。正身直行,恬然肆志。顾尝好俶傥之策,时莫能听用其谋,喟然长叹,自伤不遭。久栖迟于小官,不得舒其所怀。抑心折节,意凄情悲。夫伐冰之家,不利鸡豚之息;委积之臣,不操市井之利。况历位食禄二十余年,而财产益狭,居处益贫。惟夫君子之仕,行其道也。虑时务者不能兴其德,为身求者不能成其功。去而归家,复羁旅于州郡,身愈据职,家弥穷困,卒离饥寒之灾,有丧元子之祸。先将军渭陵哀帝之崩也,营之以园。于是以新丰之东,鸿门之上,寿安之中,地势高敞,四通广大,南望郦山,北属泾、渭,东瞰河华、龙门之阳,三晋之路,西顾酆、鄗周、秦之丘,宫观之,通视千里,览见旧都,遂定茔焉。退而幽居。盖忠臣过故墟而歔欷,孝子入旧室而哀叹。每念祖考著盛德于前,垂鸿烈于后,遭时之祸,坟墓芜秽,春秋烝尝,昭穆无列。年衰岁暮,悼无成功,将西田牧肥饶之野,殖生产,修孝道,营宗庙,广祭祀。然后阖门讲习道德,观览乎孔、老之论,庶几乎、乔之福。上陇阪,陟高冈,游精宇宙,流目八纮。历观九州山川之体,追览上古得失之风,悯道陵迟,伤德分崩。夫睹其终必原其始,故存其人而咏其道。疆里九野,经营五山,眇然有思陵云之意。乃作赋自厉,命其篇曰《显志》。显志者,言光明风化之情,昭章玄妙之思也。其辞曰:
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
甲子之朝兮,汨吾西征。
发轫新丰兮,裴回镐京
飞廉而太息兮,登平阳而怀伤。
悲时俗之险厄兮,哀好恶之无常。
弃衡石而意量兮,随风波而飞扬。
纷纶流于权利兮,亲雷同而妒异;
独耿介而慕古兮,岂时人之所喜?
沮先圣之成论兮,邈名贤之高风;
忽道德之珍丽兮,务富贵之乐耽。
遵大路而裴回兮,履孔德之窈冥;
固众夫之所眩兮,孰能观于无形?
行劲直以离尤兮,羌前人之所有;
内自省而不惭兮,遂定志而弗改。
欣吾党之唐、虞兮,悯吾生之愁勤;
聊发愤而扬情兮,将以荡夫忧心。
往者不可攀援兮,来者不可与期;
病没世之不称兮,愿横逝而无由。
陟雍畤而消摇兮,超略阳而不反。
念生人之不再兮,悲六亲之日远。
陟九嵏而临㟞薛兮,听泾、渭之波声。
鸿门而歔欷兮,哀吾孤之早零。
何天命之不纯兮,信吾罪之所生;
伤诚善之无辜兮,赍此恨而入冥。
嗟我思之不远兮,岂败事之可悔?
虽九死而不瞑兮,恐余殃之有再。
泪泛澜而雨集兮,气滂浡而云披;
心怫郁而纡结兮,意沈抑而内悲。
瞰太行之嵯峨兮,观壶口之峥嵘;
悼丘墓之芜秽兮,恨昭穆之不荣。
岁忽忽而日迈兮,寿冉冉其不与;
耻功业之无成兮,赴原野而穷处。
伊尹之干汤兮,七十说而乃信;
皋陶钓于雷泽兮,赖虞舜而后亲。
无二士之遭遇兮,抱忠贞而莫达;
率妻子而耕耘兮,委厥美而不伐。
韩卢抑而不纵兮,骐骥绊而不试;
独慷慨而远览兮,非庸庸之所识。
卫赐之阜货兮,高颜回之所慕;
重祖考之洪烈兮,故收功于此路。
循四时之代谢兮,分五土之刑德;
相林麓之所产兮,尝水泉之所殖。
神农之本业兮,采轩辕之奇策;
追周度之遗教兮,轶范蠡之绝迹。
陇山以隃望兮,眇然览于八荒;
风波飘其并兴兮,情惆怅而增伤。
览河、华之泱漭兮,望秦、晋之故国。
冯亭之不遂兮,愠知之遭惑。
流山岳而周览兮,徇碣石与洞庭
浮江、河而入海兮,溯淮、济而上征
瞻燕、齐之旧居兮,历宋、楚之名都;
哀群后之不祀兮,痛列国这为墟。
中夏而升降兮,路纡轸而多艰;
讲圣哲之通论兮,心愊忆而纷纭。
惟天路之同轨兮,或帝王之异政;
焕其荡荡兮,禹承平而革命。
并日夜而幽思兮,终悇憛而洞疑;
高阳邈其超远兮,世孰可以论兹?
夏启于甘泽兮,伤帝典之始倾;
之载德兮,咏《南风》之高声。
思唐、虞之晏晏兮,揖以为朋;
昔裔纷其条畅兮,至汤、武而勃兴。
昔三后之纯粹兮,每季世而穷祸;
夏桀于南巢兮,哭殷纣于牧野。
伊尹于亳郊兮,享吕望于酆州;
功与日月齐光兮,名与三王争流。
杨朱号乎衢路兮,墨子泣乎白丝
渐染之易性兮,怨造作之弗思。
美《关雎》之识微兮,悯王道之将崩;
拔周、唐之盛德兮,捃桓、文之谲功。
忿战国之遘祸兮,憎权臣之擅强;
黜楚子于南郢兮,执赵武溴梁
善忠信之救时兮,恶诈谋之妄作;
聘申叔于陈蔡兮,禽荀息于虞、虢。
诛犁锄之介圣兮,讨臧仓之愬知;
𡢀子反于彭城兮,爵管仲于夷仪。
疾兵革之浸滋兮,苦攻伐之萌生;
孙武于五湖兮,斩白起于长平。
恶丛巧之乱世兮,毒纵横之败俗
流苏秦于洹水兮,幽张仪鬼谷
德化之陵迟兮,烈列罚之峭峻;
商鞅之法术兮,烧韩非说论
始皇之跋扈兮,投李斯于四裔;
灭先王之法则兮,祸浸淫而弘大。
援前圣以制中兮,矫二主之骄奢;
馌女齐于绛台兮,飨椒举于章华。
摛道德之光耀兮,匡衰世之眇风;
宋襄于泓谷兮,表季札延陵
摭仁智之英华兮,激乱国之末流;
郑侨于溱、洧兮,访晏婴于营丘。
日曀曀其将暮兮,独于邑而烦惑;
夫何九州之博大兮,迷不知路之南北。
驷素虬而驰骋兮,乘翠云上佯;
伯夷而折中兮,得务光而愈明。
子高于中野兮,遇伯成而定虑;
钦真人之德美兮,淹踌躇而弗去。
意斟愖而不澹兮,俟回风而容与;
善卷之所存兮,遇许由于负
轫吾车于箕阳兮,秣吾马于颍浒;
闻至言而晓领兮,还吾反乎故宇。
览天地之幽奥兮,统万物之维纲;
究阴阳之变化兮,昭五德之精光。
跃青龙于沧海兮,豢白虎于金山;
凿岩石而为室兮,托高阳以养仙。
神雀翔于鸿崖兮,玄武潜于婴冥;
伏朱楼而四望兮,采三秀之华英(《文选·登楼赋》注,谢朓《鼓吹曲》注)
纂前修之夸节兮,曜往昔之光勋;
披绮季之丽服兮,扬屈原之灵芬。
高吾冠之,岌岌兮,长吾佩之洋洋;
饮六醴之清液兮,食五芝之茂英。
揵六枳而为篱兮(《文选·天台赋》注、《闲居赋》注),筑若而为室;
播兰芷于中庭兮,列杜衡于外术。
攒射干杂蘼芜兮,构木新夷
光扈扈而断耀兮,纷郁郁而畅美;
华芳晔其发越兮,时恍惚而莫贵;
莫惜身之坎轲兮,怜众美之憔悴。
游精神于长兮,抗玄妙之常操;
处清静以养志兮,实吾心之所乐。
山峨峨而造天兮,林冥冥而畅茂;
鸾回翔索其群兮,鹿哀鸣而求其友。
诵古今以散思兮,览圣贤以自镇;
孔丘之知命兮,大老聃之贵玄;
德与道其孰宝兮?
名与身其孰亲?
陂山谷而闲处兮,守寂寞而存神夫庄周之钓鱼兮,辞卿相之显位;
于陵子灌园兮,似至人之仿佛。
盖除约而得道兮,羌穷悟而入术;
离尘垢之窈冥兮,配乔、松之妙节。
惟吾志之所庶兮,固与俗之不同;
既俶傥而高引兮,愿观其从容(《后汉·冯衍传》,又略见《艺文类聚》二十六)
宾戏 东汉 · 班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五、文选卷四十五
永平中为郎,典校秘书,专笃志于儒学,以著述为业。
或讥以无功,又感东方朔杨雄自喻,以不遭范蔡之时,曾不折之以正道,明君子之所守,故聊复应焉。
其辞曰:宾戏主人曰:「盖闻圣人有一定之论,烈士有不易之分,亦云名而已矣。
故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夫德不得后身而特盛,功不得背时而独彰。
是以圣哲之治,栖栖遑遑,席不暖不黔
由此言之,取舍者昔人之上务,著作者前列之馀事耳。
今吾子幸游帝王之世,躬带绂冕之服,浮英华,湛道德,矕龙虎之文,旧矣。
卒不能摅首尾,奋翼鳞,振拔洿涂,跨腾风云,使见之者影骇,闻之者响震。
徒乐枕经籍书,纡体衡门,上无所蒂,下无所根。
摅意乎宇宙之外,锐思于毫芒之内,潜神默记,縆以年岁。
然而器不贾于当己,用不效于一世,虽驰辩涛波摛藻春华,犹无益于殿最也。
意者,且运朝夕之策,定合会之计,使存有显号,亡有美谥,不亦优乎」?
主人逌尔而笑曰:「若宾之言,所谓见世利之华,闇道德之实,守窔奥之荧烛,未仰天庭而睹白日也。
曩者王涂芜秽,周失其驭,侯伯方轨,战国横骛,于是七雄虓阚,分裂诸夏,龙战虎争
游说之徒,风飑电激,并起而救之,其馀猋飞景附,霅煜其閒者,盖不可胜载。
当此之时,搦朽摩钝,铅刀皆能一断,是故鲁连飞一矢而蹶千金,虞卿以顾眄而捐相印。
夫啾发投曲,感耳之声,合之律度,淫䵷而不可听者,非韶夏之乐也。
因势合变,遇时之容,风移俗易,乖迕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
及至从人合之,衡人散之,亡命漂说,羁旅骋辞,商鞅三术以钻孝公李斯奋时务而要始皇,彼皆蹑风尘之会,履颠沛之势,掳徼乘邪,以求一日之富贵,朝为荣华,夕为憔悴,福不盈眦,祸溢于世,凶人且以自悔,况吉士而是赖乎?
且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韩设辨以激君,吕行诈以贾国。
说难既遒,其身乃囚;
秦货既贵,厥宗亦坠。
是以仲尼抗浮云之志,孟轲养浩然之气,彼岂乐为迂阔哉?
道不可以贰也。
方今大汉洒埽群秽,夷险芟荒,廓帝纮,恢皇纲,基隆于羲农,规广于黄唐
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威之如神,函之如海,养之如
是以六合之内,莫不同源共流,沐浴玄德,禀仰太和,枝附叶著,譬犹草木之植山林,鸟鱼之毓川泽,得气者蕃滋,失时者零落,参天地而施化,岂云人事之厚薄哉?
今吾子处皇代而论战国,曜所闻而疑所觌,欲从堥敦而度高乎泰山,怀氿滥而测深乎重渊,亦未至也」。
宾曰:「若夫之伦,衰周之凶人,既闻命矣。
敢问上古之士,处身行道,辅世成名,可述于后者,默而已乎」?
主人曰:「何为其然也!
昔者咎繇谟虞,箕子访周,言通帝王,谋合神圣;
殷说梦发于傅岩,周望兆动于渭滨,齐宁激声康衢,汉良受书于邳垠,皆俟命而神交,匪词言之所信,故能建必然之策,展无穷之勋也。
近者陆子优游,新语以兴;
董生下帷发藻儒林;
刘向司籍,辨章旧闻;
扬雄谭思,法言太玄。
皆及时君之门闱,究先圣之壶奥,婆娑乎术艺之场,休息乎篇籍之囿,以全其质而发其文,用纳乎圣德,烈炳乎后人,非亚与!
若乃伯夷抗行于首阳柳惠降志于辱仕,颜潜乐于箪瓢,孔终篇于西狩,声盈塞于天渊,真吾徒之师表也。
且吾闻之:一阴一阳,天地之方;
乃文乃质,王道之纲;
有同有异,圣哲之常。
故曰:慎脩所志,守尔天符,委命供己,味道之腴,神之听之,名其舍诸!
宾又不闻和氏之璧,韫于荆石,隋侯之珠,藏于蚌蛤乎?
历世莫视,不知其将含景曜,吐英精,旷千载而流光也。
应龙潜于潢污,鱼鼋媟之,不睹其能奋灵德,合风云,超忽荒而躆昊苍也。
故夫泥蟠而天飞者,应龙之神也;
先贱而后贵者,和隋之珍也;
时暗而久章者,君子之真也。
若乃牙旷清耳于管弦,离娄眇目于毫分;
逢蒙绝技于弧矢,般输搉巧于斧斤;
轶能于相驭,乌获抗力于千钧;
和鹊发精于针石,研桑心计于无垠。
走亦不任厕技于彼列,故密尔自娱于斯文」。
离骚经 东汉 · 王逸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七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
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
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
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
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
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
谋行职修,王甚珍之。
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
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
离,别也。
骚,愁也。
经径也。
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
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
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江南
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
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沈而死。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
虬龙鸾凤,以托君子;
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
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悯其志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