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舍利塔仁寿元年六月乙丑 南北朝末隋初 · 杨坚
 出处:全隋文卷二
门下:仰惟正觉,大慈大悲,救护群生,津梁庶品。
朕归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并修福业。
使当今现在,爰及来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
宜请沙门三十人,谙解法相兼堪宣导者,各将侍者二人,并散官各给一人,薰陆香一百二十斤,马五匹,分道送舍利往前件诸州起塔,其未注寺者,就有山水寺。
所起塔依前山。
旧无山者,于当州内,清静寺处,建立其塔。
所司造样,送往当州
僧多者三百六十人,其次二百四十人,其次一百二十人。
若僧少者,尽见在僧。
为朕、皇后太子广诸王子孙等,及内外官人,一切民庶,幽显生灵,各七日,行道并忏悔。
起行道日,打刹,莫问同州异州,任人布施。
钱限止十文以下,不得过十文。
所施之钱,以供营塔,若少不充役正丁及用库物,率土诸州僧尼,普为舍利设斋。
十月十五日午时,同下入石函,总管刺史已下,县尉已上,自非军机,停常务七日,专检校行道及打刹等事,务尽诚敬,副朕意焉。
主者施行。
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内史令豫章王臣暕(《广弘明集》□□□□《金陵梵刹志》,「分道送舍利」下云,先往蒋州栖霞寺,洎三十州次五十三州等寺起塔。)
舍利感应记 隋 · 王劭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一
皇帝昔在潜龙,有婆罗门沙门来诣宅上,出舍利一裹曰:「檀越好心,故留与供养」。
沙门既去,求之不知所在。
其后皇帝与沙门昙迁各置舍利于掌而数之,或少或多,并不能定。
昙迁曰:「曾闻婆罗门说法,身过于数量,非世间所测。
于是始作七宝箱以置之。
神尼智仙言曰:佛法将灭,一切神明,今已西去,儿当为普天慈父,重兴佛法,一切神明还来。
其后周氏果灭佛法。
隋室受命,乃兴复之。
皇帝每以神尼为言,云我兴由佛,故于天下舍利塔内,各作神尼之像焉」。
皇帝皇后京师法戒尼寺造连基浮图,以报旧愿,其下安置舍利。
开皇十五年季秋之夜,有神光自基而上,右绕露槃,赫若冶炉之焰。
其一旬内,四度如之。
皇帝以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御仁寿宫之仁寿殿,本降生之日也。
岁岁于此日,深心永念,修营福善,追报父母之恩。
故延诸大德沙门,与论至道。
将于海内诸州,选高爽清净三十处,各起舍利塔
皇帝于是亲以七宝箱奉三十舍利,自内而出,置于御坐之案,与诸沙门烧香礼拜。
愿弟子常以正法护持三宝,救度一切众生。
乃取金瓶琉璃瓶各三十,以琉璃瓶盛金瓶,置舍利于其内,薰陆香为泥,涂其盖而印之。
三十州同刻十月十五日正午入于铜函石函,一时起塔,诸沙门等各以精舍奉舍利而行。
初入州境,先令家家洒埽,覆诸秽恶,道俗士女,倾城远迎。
总管刺史、诸官人,夹路步引。
四部大众,容仪齐肃,共以宝盖幡幢,华台像辇,佛帐佛舆,香山香钵,种种音乐,尽来供养。
各执香华,或烧或散,围绕赞呗,梵音和雅,依阿含经舍利入拘尸那城法,远近翕然,云蒸雾会。
虽盲躄老病,莫不匍匐而至焉。
沙门对四部大众,作是唱言。
至尊以菩萨大慈,无边无际,哀悯众生,切于骨髓。
是故分布舍利,共天下同作善因。
又引经文种方便,诃责之、教导之,深至恳恻,涕零如雨。
大众一心合掌,右膝著地。
沙门乃宣读忏悔文曰:「菩萨戒佛弟子皇帝某敬白,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法,一切贤圣:僧弟子蒙三宝福祐,为苍生君父,思与一切民庶,共建菩提。
今欲分布舍利,诸州起塔,欲使普修善业,同登妙果,为弟子及皇后皇太子广诸王子孙等,内外官人,一切法界,幽显生灵,三涂八难,忏悔行道。
奉请十方常住诸佛,十二部经甚深法藏,诸尊菩萨,一切贤圣,愿起慈悲,受弟子等请,降赴道场,证明弟子,为一切众生,发露忏悔」。
于是如法礼拜,悉受三归。
沙门又称,菩萨戒佛弟子皇帝某,普为一切众生,发露无始以来,所作十种恶业,自作教他,见作随喜。
是罪因缘,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间,短寿多病。
卑贱贫穷,邪见谄曲,烦恼妄想,未能自寤。
今蒙如来慈光照及,于彼众罪,方始觉知,深心惭愧,怖畏无已,于三宝前,发露忏悔,承佛慧日,愿悉消除,自从今身,乃至成佛,愿不更作此等诸罪。
大众既闻是言,甚悲甚喜,甚愧甚惧,铭其心,刻其骨,投财贿衣物,及截发以施者,不可胜计。
日日共设大斋,礼忏受戒。
请从今已往,修善断恶,生生世世,常得作大隋臣子,无问长幼华夷,咸发此誓,虽屠猎残贼之人,亦躬念善。
舍利将入函,大众围绕填阍,沙门高捧宝瓶,巡示四部。
人人拭目谛视,共睹光明,哀恋号泣,声响如雷,天地为之变动。
凡是安置处,悉皆如之。
真身已应,灵塔常存,天下瞻仰,归依福田,益而无穷矣。
皇帝以起塔之旦,在大兴宫之大兴殿庭,西面执圭而立,延请佛像,及沙门三百六十七人,幡盖香华,赞呗音乐,自大兴善寺来居殿堂。
皇帝烧香礼拜,降御东廊,亲率文武百僚,素食齐戒。
是时内宫东宫,逮于京邑,茫茫万宇,舟车所通,一切眷属人民,莫不奉行圣法。
众僧初入,敕使左右,密夹数之,自显阳门及升阶。
凡数三遍,常剩一人。
皇帝见一异僧,曷槃覆膊,以语左右曰:「莫惊动他,置之尔去」已重数之,曷槃覆膊者果不复现。
舍利之将行也,皇帝曰:「今佛法重兴,必有感应」。
其后处处表奏,皆如所言。
雍州仙游寺起塔,天时阴雪,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岐州凤泉寺起塔,将造函,寺东北二十里,忽见文石四段,光润如玉,小大平整。
因取之,以作重函。
于是大函南壁,异色分炳,为双树之形,高三尺三寸,茎如雪白,叶如玛瑙。
北壁东壁,有鸟兽龙象之状。
四壁皆有华形,左旋右转。
其后基石渐变,尽如水精。
沙门道璨,图此双树之象,置于许州,叶尽变为青色。
明年岐州宝昌寺写得陕州瑞相图,置于佛堂以供养,当户大像,三吐赤光,流出户外。
于是户外十佛像,及观世音菩萨,亦频放光。
半旬之内,天华再落。
泾州大兴国寺起塔,将造函,三家各献旧磨好石,非界内所有,因而用之,恰然相称。
秦州于静念寺起塔,先是寺僧梦群仙降集,以赤绳量地,铁橛钉记之,及定塔基,正当其所。
再有瑞云来覆舍利
是时十月雪下,而近寺草木,悉皆开华。
舍利将入函,神光远照,空内又有赞叹之声。
华州思觉寺起塔,天时阴雪,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有五色光气,去地数丈,状若相轮,正覆塔上,数十里外遥望之,则正赤上属天。
舍利下讫,云雾复起,瑞雪飞散,如天华著人衣,久之而不湿。
同州大兴国寺起塔,舍利宿于近驿。
天夜雨,明旦舆行,云日迎之开朗,入自南门,而城北雨如故。
既至寺,又阴雨。
临入函,日乃出。
众色光相,绕日如轮光。
是寺僧慧真,梦见圣入,顶有圆光,明照天地,来自西方,入门而立。
及舍利舆至,无故止于其所,因定塔基焉。
十二月八日夜,有五色圆光,从基而上,遍照城内,明如昼日,五十里咸见之。
明年四月,白光起于塔西,流照塔东,良久乃灭。
蒲州西岩寺起塔,九月二十六日,舍利在治下仁寿寺其夜堂内光明如昼。
二十八日定基,明日地大震,山大吼,岩上有钟鼓之声。
十月七日,舍利将之栖岩,地又动。
八日舆登山,从者千数。
大风从下而上,因风力,俄倾至于佛堂
其夜浮图上有光长数尺,乍隐乍显,至于十馀瓶内,亦有光五道散出,还敛入瓶。
又有二光,并大如钵,出于西壁,合为一道,流入塔基,食顷乃灭。
俄而复出,流入于堂。
山顶亦有大光,照二百里,远望者皆言烧山。
九日夜,又有二光绕浮图,其一流照西谷,其一流照南谷
十二日,堂内又有光,状如香炉,流至浮图露盘,移时乃灭。
其夜露盘上又有光,或散或聚,皆似莲华,移更乃灭。
十三日夜,浮图上又有光,如三佛像,并高尺,停住者久之。
十四日夜,有光三道,从堂而出,其一直上天,其一流于东北,其一状如楼阙,赫照州城
自朔至望,寺及城内,常闻异香,桃李多华,人采之以供养。
舍利入函之夜,又有光再从塔出,圆如大镜,诸光多紫赤,而见者色状不必同,或云如大电,或云如燎火,其都无所见者十二三。
有妇人抱新死小儿来乞救护,至夜便苏。
遇光照以愈疾者非一。
诸州皆有感应,而西岩寺最多,盖由太祖武元皇帝之所建也。
并州于旧无量寿寺起塔。
舍利初在道场,大众礼拜,重患者便得除。
起塔之日,云雾昼昏,至于已后,日乃朗照,五色云来之舍利
舍利将入函,放光,或一尺,或五寸,有无量天神,各持香华,幢幡宝盖,遍覆州城
定州恒岳寺起塔。
有一异翁来礼拜,施布一疋,负土数笼,人问其姓字而不答,忽然失之。
此地旧无水,开皇三年初营寺,其西八里龙渊,忽东流而过。
作役罢,水便绝。
及将起新塔,水复大流。
相州大慈寺起塔。
天时阴雪。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建塔之明年八月,光天尼寺僧写得陕州瑞相图,置于佛堂,神光屡发如电。
又有五色云盖,正临堂上,一日四见焉。
又有白云,状如林木,雰雨金华
其花之状,形如大蝶,色似青琉璃,翱翔而下,乃腾虚而去。
明年正月,寺内又雨天华。
郑州定觉寺起塔。
舍利将至,寺东有光,如大流屋,入至佛堂前而没,舆到此处,无故自止。
既而定塔基于西岸,其东岸舍利塔,有三光西流,入于基所。
寺僧设二千人齐供,然而万馀人食之不尽。
一瓮饭出八十盆,馀食供寺众二百人,数日乃尽。
舍利将入函,四面悬幡,无风而一时内向。
嵩州于闲居寺起塔,人众从舍利者万馀。
有兔逆坂走来,历舆下而去。
天时阴云,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云复合。
亳州开寂寺起塔,界内无石,舍利至,便于三处各得一成磨方石,一似函而无底,乃合而用之,不须改凿。
掘塔基至槃石,有二浪并夹之。
天时阴雪,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云复合。
汝州兴世寺起塔,天时阴雪,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泰州岱岳寺起塔,舍利至州,其夜岳庙内有鼓声。
天将晓,三重门皆自辟,或见三十骑从庙而出,盖岳神也。
舍利自州之寺,未至数里,云盖出于山顶,五色而三重,白气如虹,来覆舍利,散成大雾,沾湿人衣。
其状如垂珠,其味如甘露。
自旦至午,雾气乃敛而归山,分为三段,乍来乍往,如军行然,盖亦岳神之来迎也。
于是瓶内有声,放光高丈馀,食顷乃灭。
人审视之,见琉璃内金瓶盖自开,瓶口有寸光如箸,炯然西指,虽急转终不回。
如此经八日
将八函,光遂散出,还入金瓶,云雾复起。
有童子能诵法华经来礼舍利,遂烧身于野,以供养焉。
明年二月六日泰山神鼓竟夜鸣,北听则声南,南听则声北,东西亦如之。
青州胜福寺起塔,掘基深五尺,遇磐石,自然成大函,因而用之。
舍利将入,瓶内有光,乍上乍下。
牟州于巨神山寺起塔,舍利初至,二大紫芝欻现于道。
天时阴雪,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隋州智门寺起塔,十月六日掘基得神龟,七日甘露降于石桥旁之杨树,有黑蜂无算来绕之。
八日旦大雾,舍利将之寺,天便开朗,历光化县
忽见门内木连理,过杨树之下,甘露五道,悬流沾洒舆上,既而沈阴。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神龟色状特异,有文在其腹,曰王兴
州使参军献之,日日开匣,欲视其头,而缩藏不可见。
敕使著作郎王劭审检,龟便长引颈足,恣人反转,连日如之。
乃见有文在其头,曰上大王八十七千万年。
皇帝亲抚视之,入于怀袖,自然驯狎。
放诸宫沼及草内,还来直至御前,每放辄如之。
襄州大兴国寺起塔,天时阴晦,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扬州西寺起塔,州久旱,舍利入境,其夜雨大洽。
蒋州于西霞寺起塔,邻人先梦佛从西北来,宝盖幡花映满寺,众悉执花香出迎。
舍利至,如所梦焉。
吴州于大禹寺起塔,舍利凡五度江,风波不起。
既至寺,放青黄赤白之光。
紫芝,高二尺馀,四茎共三盖。
天时阴晦,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苏州虎丘山寺起塔,其地是晋司徒王珣琴台
掘得砖函银合子,有一舍利浮之钵水,右转四周。
舍利初发州,天降雨,未至寺,日便出。
乃有杂色云临舆而行,徘徊不散,至于塔所。
空里有音乐之声。
既而天又阴晦,舍利将下,云暂开,舍利入函,云复合。
先是寺内凿石井,井吼二日
盖舍利将来之应也。
衡州衡岳寺起塔,沙门奉舍利自江陵水行二千馀里,四遇逆风,愿定便定,四乞顺风,皆如所欲。
初掘基融峰,上有白云阔二丈馀,甚整直,来临基所,右旋三匝乃散。
既而阴晦,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桂州于缘化寺起塔,舍利未至城十馀里,有鸟千数,夹舆行飞,入城乃散。
舍利将入塔,五色云来覆之。
番州于洪杨乡崇杨里之灵鹫山寺起塔,掘得宋末所置石函三。
其二各有铜函,感二小银像,其一有银瓶子,盛金瓶,疑(本)有舍利,今乃空矣。
既而坑内有神仙云气之像。
宋主刘义隆之时天竺圣僧求那拔摩将诣扬都,路过灵鹫寺,谓诸僧曰:此间寻有异瑞,兼直王者登临,徵应建立,终逢菩萨圣主,方大修弘。
其年冬,果有群燕,共衔绣像,委之堂内。
齐主萧道成初为始兴太守,游于此寺而起白塔
陈天嘉三年,寺内立碑,其文也如此。
圣主修弘,验于今日。
交州于禅众寺起塔。
益州于法聚寺起塔,天时阴晦,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廓州于法讲寺起塔,舍利初发京下,宿于临皋,沙门梦失舍利。
是夜廓州有光高数丈,从东方来入寺,右绕佛塔,照及城楼,内外洞朗,遥望者疑烧积薪,光渐西流,食顷乃没。
及定塔基,正当光没之所。
又有香气,氛氲异常。
瓜州崇教寺起塔。
虢州表言,州虽不奉舍利,亦请众僧行道。
有一异鸟,来集梁上,意似听经,不惊不动,一夜一日乃下,止于读经之床。
人人赞叹摩𭢃,又擎之以行道。
法师于佛前为之受戒,良久乃去。
隋州典签王威,送流人九十,道逢舍利,尽释其囚,千里期集,无一违者。
隋州人于涢水作鱼狱三百,既见舍利,亦悉决放之。
馀州若此类盖多矣。
皇帝当此十月之内,每因食,于齿下得舍利。
皇后亦然。
以银碗水浮其一,出示百官,须臾忽见有两,右旋相著。
贵人晋王昭豫章王暕蒙赐蚬,敕令审视之,各于蚬内得舍利一。
未过二旬,宫内凡得十九,多放光明。
自是远近道俗,所有舍利,率奉献焉。
皇帝曰:何必皆是真。
沙门相与椎试之,果有十三玉粟
其真舍利,铁穴甲而无损(《广弘明集》十七)
临淮海下教延沙门智聚 隋 · 杨暕
 出处:全隋文卷八
弟子下车旧楚,亟改炎凉。
逖听清规,其来有日。
敬承幽栖山谷,多历年所,道风胜气,独擅当今。
故以德冠林远,道超生什,炳斯慧炬,以悟群迷。
独步江东,何甚之美!
未获稽疑下筵,餐承高义。
杼轴之劳,载盈怀抱;
据虎之岫,川途不遥。
翔鹭之涛,风烟相接。
必愿振忍辱之衣,赴翘勤之望(《续高僧传》,案:智聚姓朱,住虎丘东山寺。作牧淮海,乃降教书延之。)
平城县陈子干 隋末至初唐 · 陈子良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四
昔闻子路雄烈。赴难如归。先轸忠贞。虽死无悔。故能贻芳尘于后世。徇节义于遐年。况乎勇嗣前修。功深曩代者。岂可使身名顿灭。典籍无闻。悲夫。余弟少府。则其人也。弟名子干字元桢右将军信义太守之孙。陈晋安王咨议吴平侯之第三子也。惟元桢禀质纯和。天挺聪俊。生知孝悌。早擅雄才。属金陵乱离。王室板荡。人伦东丧。礼乐西归。洎于一门。同迁灞岸。是则开皇九年之四月也。家君有钟仪之操。怀敬仲之心。遂屏迹杜门。茹忧成疾。忽悲风树。痛深陟岵。其时余年十九。尔始八岁。伶仃辛苦。实迫饥寒。青门乏种瓜之田。白社无容身之地。一釜之米巳索。一瓢之饮屡空。日夕相悲。分填沟壑。赖余以少遵庭训。夙禀家风。曾览五经。颇窥三史。追孔融之令范。慕张楷之高踪。长安主人。仪同郝朔。要余入室。仍寄庑下。遂慕西河。搢绅公子。负笈云萃。藉此束脩。方济糊口。幸以尔幼不好弄。长实庶几。因兹入学。以勤以苦。谅非性分。何能成立。隋齐王𰖍。礼贤待士。沛献非俦。召入平台。悦其篆隶。仍题银榜。取埒仲将。足称妙绝。见美当世。陇西李巨仁。才华任侠。与余宿素。钦其俊乂。因妻以女。非厥人品。孰能致之。及尔委质周行。策名吏部。公卿籍甚。士类趋风。俄而诏授并州平城县。是乃深闲簿领。妙达治方。蕴冰檗而不渝。顾松筠而无改。属隋运将谢。盗贼公行。太上皇于时留守并州。龙潜汾水。所管州县。咸听指麾。专总兵机。式遏寇虐。元桢素便弓剑。立性雄昭。屡剪凶渠。频蒙荣赏。凡有草窃。咸资决胜。以大业十二年八月。有贼帅郭六郎。将兵三千人。来侵县境。元桢受命。率徒数百。独飞轻骑。手斩十人。贼见威雄。莫不披靡。忽遭流矢。毙于阵中。春秋三十有一。于戏哀哉。嗟尔轻生。奋不顾命。在天胡忍。歼我哲人。方冀龟文。以谐豹变。如何马革。遂裹师元。于戏哀哉。尔从官东西。死生契阔。与余一别。巳逾二纪。往闻非命。实用痛心。愧鹡鸰之在原。悲唐棣之先落。惜哉同气。冥漠何之。于戏哀哉。余以贞六年二月十日夜。于相如县梦见尔灵。仍于梦中。共驰哀恸。乃涕流于枕。悲不自胜。嗟乎。门祚不昌。钟此衰薄。既乏子侄。终鲜兄弟。顾影茕独。实切肝肠。是以结草酬恩。魏颗之功无爽。出魂。屡请。蒋济之子非虚。虽生死之或殊。鬼神之有识。不任感怆。追诔友于。式纪遗尘。庶同潘岳。敢询前典。而为诔云。
猗欤我祖。
承舜之绪。
爰从妫汭。
下居颍汝。
凤飞于齐。
辉映于许。
长陵
离江而举。
攀手桂林
笃生翘楚。
淮海丧乱。
关河播迁。
忽倾庭荫。
痛结旻天。
惟我兄弟。
泣血连翩。
余虽弱冠。
尔尚童年。
立锥无地
窥灶无烟。
余禀家风。
世敦经史。
式崇儒教。
俄而成市。
衣食是资。
殷忧备履。
尔因修学。
遂能克巳。
孝敬有裕。
才华难拟。
言行无择
自此扬名。
偏工篆隶。
独擅嘉声。
爰参选部
乃任平城
金科是执。
玉律逾明。
尤便弓剑。
本慕忠贞。
皇上龙潜。
居汾之汭。
兵权攸总。
诸侯是制。
郭六匈渠。
称兵齐卫。
元桢受律。
奋威投袂。
跃马星奔。
抽戈电逝。
斩将搴旗。
罕当锋锐。
忽中飞镝。
在阵而毙。
于戏哀哉。
人亡勇敌。
众疾英奇。
况逢乱世。
功无所施。
在位非重。
居名极卑。
不登庙食。
虚死何为。
凡百君子。
各慎尔仪。
独埋元壤。
谁其赏知。
空令亲友。
哭路歧
无复蒲简。
唯馀墨池。
露团宿草。
风响松枝
山花开落。
陇月盈亏。
一朝非命。
千秋永离。
于戏哀哉。
余于县府。
春宵独寐。
忽觌尔灵。
梦中相值。
执手呜咽。
共伤憔悴。
语未及终。
倏如电驷。
实感我心。
寤乃惊悸。
恍焉如失。
伏枕流涕。
曾闻贲父。
鲁侯命志。
亦承扬赞。
宋策云记。
矧伊义勇。
取埒无愧。
非余所述。
谁当在意。
兴言远感。
发增情思。
援翰写心。
式旌遗事。
嗟尔义夫。
英声不坠。
于戏哀哉。
银青光禄大夫海濮饶房睦台六州刺史上柱国汲郡开国公康使君神道碑铭776年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四 创作地点:浙江省湖州市
君讳希铣。
字南金
其先出于周。
武王同母少弟卫康叔封之后也。
史记云。
成王长用事。
康叔为周司寇
赐卫宝祭器。
以彰有德。
封子康伯
支庶有食邑于康者。
遂以为氏。
周代卫大夫
至汉有东郡太守超。
始居汲郡
超之裔孙魏强弩将军权。
权生虎贲中郎将泰。
泰生□太守威。
威生兰陵令奋节将军翼。
晋元帝过江。
吴兴郡
因居乌程
事见山谦之吴兴记。
翼生豫章太守镇。
镇生征虏司马建武将军钦信。
钦信生晋熙王兵曹参军黯。
黯生南台郎高。
高生齐骠骑大将军孟真
孟真生梁散骑侍郎僧朗
僧朗生陈给事中五兵尚书宗谔。
为山阴令。
子孙始居会稽
遂为郡人焉。
曾祖孝范
江夏王府法曹临海县
祖英。
隋齐王府骑曹江宁县
皇朝随郡王行军仓曹
父国安。
明经高第。
以硕学掌国子监
三馆进士教之。
策授右典戎卫录事参军
崇文馆太学助教
博士白兽门内供奉崇文馆学士
杭州长史
君即长史府君叔子也。
年十四。
明经登第
补右内率府冑曹。
应词藻宏丽举甲科。
秘书省校书郎
左金吾卫录事参军
应博通文史举高第。
太府寺主簿
转丞。
又应明于政理举。
洛州河清
朝散大夫泾州司马德州长史
定州
突厥侵轹。
君以偏师抗之。
海州刺史
上功。
以敕书赐方岳绣袍一领。
杂䌽二百段。
下车未几。
诏择政术尤异者。
察使奏公。
恩制褒异。
濮州
银青光禄大夫
封汲郡开国公
策勋上柱国
饶州
入为国子司业
以言事贬房州
睦州
台州
所至之邦。
必闻美政。
开元初入计至京。
抗表请致仕。
玄宗不许。
仍留三年。
请归乡。
敕书褒美。
赐衣一袭。
并杂䌽等。
仍给传驿至本州。
冬十月二十有二日
不幸遘疾薨于会稽觉允里第。
春秋七十一。
夫人陈郡殷氏。
太子中舍人闻礼之曾孙。
右清道率令德之孙。
洛州录事参军子恩之第五女。
睿宗先天二年丹阳郡夫人
公薨之年。
殁于东都章善坊私第。
春秋六十九。
嗣子朝散大夫婺州司马汲郡公元瑛会稽县元瑾宣州司士京兆府奉先会稽县元玚朝议郎获嘉丞元瑰等。
虔以天宝四载七月四日
窆于山阴县篱渚村之先茔。
卜远日而合葬焉。
礼也。
呜呼。
君负不器之姿。
包周身之智。
宽仁且惠。
悫愿而恭。
金玉其相。
敬明其道。
文意丽藻。
二雅所祇。
政事优长。
百僚所则。
尝撰自古以来清白吏图四卷。
仍自为序赞。
以见其志。
宰相黄门侍郎韦承庆中书舍人马吉甫等美而同述焉。
盛行于世。
海州时。
君兄德言为右台侍御史
弟为偃师
俱以词学擅名。
时同请归乡拜扫。
朝野荣之。
狄仁杰岑羲韦承庆嗣立元怀景姚元崇友善。
至是咸倾朝同赋诗以饯之。
近代未有此比。
君之四代祖至于大父。
诸王掾属者七人。
尚书郎给事中侍御史者二人。
君之先君崇文学士府君有文集十卷。
注駮文选异义二十卷。
汉书十卷。
自述文集二十卷。
元昆修书学士府君文集十卷。
撰词苑丽则二十卷。
海藏连珠三十卷。
累璧十卷。
秘书监集贤院侍讲学士□元撰周易异义二十卷。
秀州长史元瑰著干禄宝典三十卷。
刑部员外郎璀男美原南华撰代耕心镜十卷。
□□□□□□百二十卷。
君之先君至南华
四代进士
登甲科者七人。
明经者一十三人。
时君□□□□□门颇盛美矣。
君之女曰辨惠。
盩厔县陕郡长史郜象釴之妻。
君之孙台州司户参军□□□先岁而卒。
汾州司田参军真弼。
德州平昌县辅旻。
学生曙。
怀州武陟尉憺。
宣州南陵渭。
贡明经纬纶。
皆修身践言。
敦诗说礼。
绍承馀训。
克禀义方。
及君告老。
邹自然陈光璧闾邱景阳陶暹送至越州
邑子谢务迁僧陆鉴校书郎陈齐卿恒为文酒之会。
论者休焉。
惬求旧之念。
乞言之礼。
天乎不慭。
其恨若何。
大历十一年
元瑰(阙九字)乞愿言刊勒。
惧没徽猷。
求无愧之词。
垂不朽之事。
顾惟末学。
曷足当仁。
铭曰。
汲公恂恂。
德懋而淳。
济济多士
东南有筠。
缉熙代业。
词章发身。
佐军貔虎。
典校麒麟。
三擢昆玉。
再司□□鹏翔海汭。
骥展河漘。
骤贰嘉州
锡命斯频。
绣宠方岳。
荣加搢绅。
六登□洽胶庠□□□□□□华墓表申。
□□见节文昭友仁。
悬车告老。
衣锦颐神。
连璧袭懿。
梓泽齐彬。
馈酳未济。
舂濛遽沦。
朝廷惋悼。
远近悲辛。
季子象贤。
恐惧郁堙。
嘉猷鸿伐。
千秋不泯。
宗室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左屯卫大将军使持节雄州诸军事雄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荣国公食邑三千八百户食实封七百户赠保宁军节度使追封楚国公墓志铭 北宋 · 王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五八、《华阳集》卷五四
彰化军节度使、舒国公惟忠之子七人,为左屯卫大将军雄州防御使者,其幼子也。
艺祖皇帝之曾孙,吴懿王德昭之孙,母曰任国夫人田氏。
踰年,即赐名曰从信,除左班殿直
明道元年,积迁内殿承制,寻徙东八作使
景佑二年,朝廷以环卫之秩,大更宗子官,遂改右千牛卫大将军,历简州刺史
皇祐二年,进左屯卫大将军秀州团练使
初,燕恭肃王既薨,其后宗室稍寝封建之制
天子念骨肉之深,至是,大宗正濮安懿王始王汝南,而诸王邸又使世有公爵之封。
久之,公伯氏韩国公且薨。
嘉祐二年,遂进爵荣国公,已而又进以所终之官。
后五年十二月十四日,以疾薨于寝,享年五十有一。
上抚几而悼之,辍视朝一日,遣入内都知李允恭典护丧事,以太常卤簿、鼓吹,导殡于国南奉先佛寺,纳书以保宁军节度使楚国公印绶告其灵。
公于属籍,盖今上之从兄,字君瑞
少而警悟如成人,舒国公之捐馆,才四岁,哀恸不息,见者为之感欷。
太夫人钟爱独深,抚教之未始去左右。
及侍母疾,蚤夜不解带,而卜祠药膳之无不至。
重离内艰,顿踊叫号,几不能生,于是宗族以孝闻。
公览六经百氏之书,至于御射音律之学,所通靡不精。
一日谓诸宗子曰:「天子择行义经术之士,入教于宫,今倚席不讲,岂称所以奖育之意邪」?
于是延学官堂上,终日敷经授义,靡然向风。
因复敕之曰:「吾幸生盛时,蒙祖宗之休,出入禁闼四十馀年,虽不见用,然未尝有过失。
观宗室中寿罔克以长,岂膏粱玉帛,非所以辅养性命者欤?
若曹当勉志于学,毋自靡于骄华也」。
公又谓唐十院置维城库,约诸王禀入,而上下均其用。
今虽奉养之费,一出县官,然属大者犹或不给。
诸王邸多殖产井市,日以取其资,惟懿王院初无馀财。
因令治一库,帅诸宗子月视禄之厚薄而十输之一,不得辄私以费。
于是车马宾客冠昏丧祭之礼,无不获其助,今其法不废。
公风度伟特,外严而中夷,治家肃然如官庭。
颇恬于声利,位出公下者,或以曲恩迁去,视之泊如,不以介介其中也。
方朝廷以艺祖之后,名礼未称,公于懿王之裔且为长,有司议将进位,而会公薨,故饰终之典非前后所侔。
夫人孙氏,赠太子太师承祐之孙,辅佐有贤德。
子男三十七人:曰世颙、曰世渊,皆右领军卫大将军
曰世爽、曰世逢、曰世燮、曰世鸿,皆右监门卫大将军
曰世登、曰世耀、曰世福、曰世穷,皆右千牛卫将军
世荣、曰世掌、曰世阐、曰世重、曰世职、曰世根、曰世引、曰世朏、曰世亲、曰世芃、曰世资、曰世劬、曰世造、曰世藩,皆右监门率府率
馀早亡。
女十九人:适武亢者,封秀容县君
适徐璋者,封河间县君
适徐保恩者,封万年县君
繇亢而下,皆供奉官
张从权者,封乐寿县君
适王立者,封福昌县君
繇从权而下,皆侍禁
六未笄,馀早亡。
孙男十七人:曰令典,右监门卫大将军
曰令扁、曰令戚、曰令跻、曰令穆、曰令志、曰令摅、曰令群、曰令摄、曰令优、曰令贯、曰令哿,皆右监门率府率
馀未赐名。
明年十月甲午仁宗皇帝西葬河南永安之原。
其将葬也,宫寮臣恂上公之行于太常,而博士夏卿谥曰「安僖」,有诏铭其墓中。
太史臣圭实为之铭曰:
于赫皇祖,有烈自先。
神明其祚,本支万年。
显允楚公,实大土宇。
乘马路车,来燕来誉。
华堂隆隆,公子之娱。
公敕公子,以诗以书。
天子念公,名礼未报。
其赠伊何?
高幢副纛。
公丧既西,三川逶迤。
有臣太史,作为铭诗。
太子亲王尹京故事 南宋 · 陆游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四五、《渭南文集》卷二二、《南宋文范》卷六四
隋齐王暕河南,唐秦公世民尹京兆卫王重俊洛州,皆亲王尹京故事也,然尚未甚以为重。
后唐秦王从荣以长子为河南尹,又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故当时遂以尹京储贰之位。
至晋天福中郑王重贵周广顺中王荣,皆尹开封,用秦王故事也。
国朝太祖皇帝建隆二年七月,以太宗皇帝开封尹
开宝末太宗嗣位才八日,即以齐王廷美开封尹(后封秦王。)
太平兴国七年秦王出为西京留守
自是开封不置尹,止命近臣权知府而已权知府李符始。)
雍熙二年,始以陈王元僖开封尹,盖是时太宗元子楚王元佐被疾废,则陈王储君也。
淳化三年薨。
后二年,真宗皇帝襄王开封尹(后封寿王。)至道元年东宫
议者谓尹有品秩,非太子所宜兼领,乃改判府事
自后唐以来,虽以尹京阴为储副之位,然皆藩王。
以太子判京府,则自至道始也。
故事,开封尹之上有牧,虽具员,而初未尝置。
国朝惟亲王乃除尹,馀但为权知府事。
太祖徽宗,八朝百七十年,未尝改。
蔡京为相,始建议置尹。
尹非独故事须亲王乃除,又太宗真宗潜藩所领,人臣所宜避,天下皆罪之不学。
其后宣和末钦宗皇帝东宫开封牧
是时已有尹,尹之上惟有牧,故以命之。
然牧故事序位在太子少保之下,御史大夫六曹尚书之上,亦非太子所宜兼,盖有司失考至道判府之制也。
尹之下,故事有少尹,位在少府将作少监之下,太子少詹事之上。
后唐秦王时,尝以刘陟为之。
而建隆以来,率不置,惟置判官推官各一员或二员,通掌府事,并以常参官充。
亲王为尹,则判官以给谏充(今太中大夫以上。)推官差降焉。
真宗为尹时,判官二员,推官三员,盖特置也。
或问:「太宗以来,尹京则谓之南衙,何也」?
曰:开封府治所,本在正阳门南街东。
太宗为尹,乃就晋邸视事,晋邸又在大内及府治之南,故曰南衙,亦曰南宫。
秦王许王因之。
真宗为尹,太宗秦王许王皆不利,始命还就府治焉。
赋得蓬莱山王舍人赴谪 明 · 欧大任
缥缈蓬莱山,乃在渤海东。
黄金以为阙,白玉以为宫。
仙人可望不可至,渤海冥濛天地中。
海风引船却复去,珍禽玉树纷何穷。
秦皇何处鞭石来,欲过东海蓬莱
徐韨一往不复返,大药长生何有哉。
汉武亦祷万里沙,方士羽客列如麻。
泰山梁父竟封禅,矫首青天惟紫霞。
飞仙窟宅云在此,往来雾盖云旗里。
右挥若木左扶桑,波涛汹涌三万里。
豫章王生真岁星,绿发赭颜双眼青。
曾是玉皇香案吏,朝夕侍从趋彤庭。
九枝灯前王母宴,误持金醴倾银瓶。
玉皇一笑群真怒,竟麾羽翿乘云軿。
王生自昔有异骨,岂合燕雀同飘零。
谪居犹是蓬莱岛九点齐州连杳冥。
玉皇恩深再稽首,岁许绛节朝宸扃。
笑翻东海挹北斗,拜祝玉皇千万龄。
斯时我或骑騄駬,翱翔云中瞻玉几。
相逢把袂问蓬莱,何当赠我金鹅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