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鄄城故殿令 曹魏 · 曹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四
令:鄄城有故殿,名汉武帝殿。
武帝游行,或所幸处也。
梁桷倾顿,栋宇零落,修之不成良宅,置之终于毁坏,故颇撤取,以备宫舍。
余时获疾,望风乘虚,卒得慌惚,数日后廖,而医坐妄说,以为武帝魂神,生兹疾病。
此小人之无知,愚惑之甚者也。
昔汤之隆也,则夏馆无余迹;
武之兴也,则殷台无遗基;
周之亡也,则伊洛无只椽;
秦之灭也,则阿房无尺(《文选》颜延之《北使洛诗》注引此二语作「尺椽」,盖误涉上句。)
汉道衰则建章撤,灵帝崩则两宫燔,高祖之魂不能□未央,孝明之神不能救德阳
天子之存也,必居名邦□土,则死有知,亦当逍遥于华都,留神于旧室。
甘泉通天之台,云阳九层之阁,足以绥神育灵。
夫何恋于下县,而居灵于朽宅哉?
以生谕死,则不然也。
况于死者之无知乎?
且圣帝明王顾宫阙之泰,苑囿之侈,有妨于时者,或省以惠人。
况汉氏绝业,大魏龙兴,只人尺土,非复汉有,是以咸阳则魏之西都,伊洛为魏之东京,故夷朱雀而树阊阖,平德阳而建泰极,况下县腐殿,为狐狸之窟藏者乎?
今将撤坏,以修殿舍,恐无知之人,坐自生疑,故为此令,亦足以反惑而解迷焉许敬宗刘伯庄等《文馆词林》六百九十五)
十八学士赞 其十四 著作佐郎记室许敬宗 隋末唐初 · 褚亮
四言诗 押皓韵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七
槐市腾声,兰宫游道
抑扬辞令,纵横才藻。
郊庙歌辞 (《唐书·乐志》曰:“贞观中《享太庙乐》,迎神用《永和》,九变,辞同。皇帝行用《太和》。登歌、酌鬯用《肃和》。迎俎用《雍和》。献皇宣简公、皇祖懿王同用《长发》之舞。景皇帝用《大基》之舞。元皇帝用《大成》之舞。高祖用《大明》之舞。皇帝饮福用《寿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凯安》。彻俎用《雍和》。送神用《永和》。其《太和》、《凯安》,辞同《冬至圜丘》。”)太庙(《唐会要》曰:“贞观十四年,诏用颜师古许敬宗议,皇祖宣简公懿王并奏《长发》之舞,取《诗》云‘浚哲惟商,长发其祥’也。”)章 长发舞 隋末唐初 · 魏徵
四言诗 押阳韵
浚哲惟唐,长发其祥。
帝命斯祐,王业克昌。
配天载德,就日重光。
本枝百代,申锡无疆。
郊祀燔柴先焚后祭议 隋末唐初 · 许敬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二
新礼。
祭毕。
收玉帛牲醴。
置于柴上。
然后燔柴燎坛之左。
敬宗谨按。
祭祀之礼。
必先降神。
周人尚臭。
祭天则燔柴。
祭地则瘗血。
祭宗庙则焫萧灌鬯。
皆贵气臭。
用以降神。
礼经明白。
义释甚详。
委柴在祭神之初。
理无所惑。
是以三礼义宗等并云。
祭天以燔柴为始。
然后行正祭。
祭地以瘗血为先。
然后行正祭。
又礼论说。
太常贺循上言。
积柴旧在坛南燎。
祭天之牲用犊左胖。
汉仪用头。
今郊用胁之九个。
太宰令奉牲胁。
太祝令奉圭璧。
俱奠燎薪之上。
此即晋氏故事。
亦无祭末之文。
既云汉仪用牲头。
头非神俎之物。
且祭末俎皆升。
右胖之胁。
唯有三礼。
贺循既云用祭天之牲左胖。
复云今仪用胁九个。
足明燔柴所用。
与升俎不同。
是知自在祭初。
别燔牲体。
非于祭末。
烧神馀馔。
此则晋氏以前。
仍遵古礼。
唯周魏以降。
妄为损益。
纳告庙之币。
事毕瘗埋。
因改燔柴。
将为祭末。
事无典实。
礼阙降神。
又燔柴正祭。
牲玉皆别。
苍璧苍犊之流。
柴之所用。
四圭骍犊之属。
祀之所须。
故郊天之有四圭。
犹祀庙之有圭瓒。
是以周官典瑞。
文势相因。
并事毕收藏。
不在燔例。
而今新礼引用苍璧。
不顾圭瓒。
遂亦俱燔。
义既有乖。
理难因袭。
又燔柴作乐。
俱以降神。
则处置之宜。
须相依准。
柴燎在左。
作乐在南。
求之礼情。
实为不类。
且礼论说积柴之处。
在神坛之南。
新礼以为坛左。
文无典故。
请改燔柴为祭始。
位乐悬之南。
外壝之内。
其阴祀瘗埋。
亦请准此。
谢皇太子玉华山宫铭赋启 隋末唐初 · 许敬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二
敬宗成季辅等启。昨晚内坊丞王君德奉宣令。
赉臣等玉华山宫铭赋二本。拜承恩贶。
骇抃交怀。跪玩清辞。
江河溢目。伏惟殿下天资学府
道贯生知。绚发词林。
若春华之丽韶景。漪清碧海。
譬秋水之澹晨霞。仙鹤和吟
惭八音于雅韵。神龙缛彩。
谢五色于雕文。绮布天庭。
云生石砌。理含贞邃
雅达谷处之端。趣极幽闲。
妙尽嵓居之体。烟松合翠。
分红。察彼殊形。
翻然共色。究写真之奥旨。
擅体物之穷神。若乃汉月钩空。
乍临珠箔。石苔垂发。
式映庄帷。莫不理超辞表。
意生文外。自馀清拔。
触类奇新。成若神化之工。
光乎性道之制。盖由基天挺裕。
纂圣凝离。故能迈古超前。
纳卿云于度内。逾俦绝侣。
括启诵于胸中。臣等忝殊私。
曲蒙垂示。见所未见。
情百恒品。无任凫藻之怀。
谨上启陈谢。谨启。
瑜伽师地论新译序 隋末唐初 · 许敬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二
原夫三才成位。爰彰开辟之端。
六羽为居。犹昧尊卑之序。
讯馀轨于襄陆。沦胥靡徵。
考陈迹于怀英。寂寥无纪。
暨乎黄轩振武元顼疏功。
帝道盛于唐虞。王业著于殷夏。
葳蕤玉册。照耀金图。
茂范曾芬。详诸历选。
然则基神袭圣。衍庆摛和。
轶三代而孤标。掩百王而迥秀。
大唐皇帝无得而称矣。断鳌初载。
万有于是宅心。飞龙在辰。
六幽于是仰德。偃洪流而恢地络。
练清气而辑天维。散服韬戈。
扇无为之道。移浇反朴。
宏不言之化。悠悠庶类。
叶梦于华胥。蠢蠢怀生。
遂性于仁寿。大礼大乐。
包曲台而掩宣榭。宏谟宏典。
澄璧水而藻环林。瑞露祯云。
翊紫空而表贶。祥鳞庆翼。
丹禁而呈符。岁精所记之洲。
咸为疆场。暄谷所谈之县。
并入提封。广辟辕宫。
被文轨于殊俗。还开姬奕。
均正朔于王会。大业成矣。
大化清矣。于是游于羽陵。
寓情延阁。总万箧于天纵。
表一贯于生知。洞照神襟。
深穷性道。俯同小技。
则绚发三辰。降习微毫。
则妙逾八体。居域中之大宝。
毕天下之能事。虽则甲夜观书。
见称优洽。华旦成曲。
独擅风猷。仰校鸿徽。
岂可同年而语矣。有元奘法师者。
昭彰辩慧。蹑身毒之高踪。
生禀神奇。嗣摩腾之芳轨。
爰初束发。即事抽簪。
迥出盖缠。深悟空假。
研求四谛。嗟谬旨于真宗。
钻仰一乘。鉴讹文于实相。
遂乃发宏誓愿。起大悲心。
思拯迷途。亲寻正教。
幸属时康道泰远安迩肃。
裂裳裹足。直趋迦维。
阐皇泽于遐方。徵释教于前域。
葱岭之外。犹跬步而忘远。
竹园之左。譬亲受而何殊。
访道周游。十有七载。
经途所亘。百有馀国。
异方之语。资一音而并贯。
未译之经。罄五财而毕写。
若诵若阅。喻青莲之受持。
半句半颂。随白马而俱反。
贞观十九年。持如来肉舍利一百五十粒。
佛像七躯。三藏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还至长安。奉敕于宏福寺安置。
令所司供给。召诸名僧二十一人学通内外者。
共译持来三藏梵本。至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
肇译瑜伽师地论。论梵本四万颂。
颂三十二言。凡有五分宗明十七地义。
三藏法师敬执梵文。译为唐语。
宏福寺沙门灵会灵隽智开和仁会昌寺沙门宏度瑶台寺沙门道卓大总持寺沙门道观清禅寺沙门明觉承义笔受。宏福寺沙门宏谟證梵语。
总持寺沙门宏应正字。大总持寺沙门道宏实际寺沙门明玉宝昌寺沙门法祥罗汉寺沙门慧贵宏福寺沙门文备蒲州栖岩寺沙门廓州法讲寺沙门道深详證大义。
本地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凡十卷。普光寺沙门道智受旨缀文。
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凡十卷。蒲州普救寺沙门行友受旨缀文。
声闻地初瑜伽种性地尽第二瑜伽处凡九卷。元法寺沙门元赜受旨缀文。
声闻地第三瑜伽处尽独觉地凡五卷。汴州真谛寺沙门元忠受旨缀文。
菩萨地有馀依地无馀依地凡十六卷。简州福众寺沙门靖迈受旨缀文。
摄决择分凡三十卷。大总持寺沙门辩机受旨缀文。
摄异门分摄择分凡四卷。普光寺沙门处衡受旨證文。
摄事分十六卷。宏福寺沙门明浚受旨缀文。
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左庶子高阳县开国男许敬宗奉诏监阅。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绝笔。
总成一百卷。佛灭度后。
弥勒菩萨自睹史多天宫降于中印度阿瑜陀国。为无著菩萨之所说也。
斯固法门极地。该三藏之遗文。
如来后心。畅五乘之奥旨。
元宗微妙。不可思议。
僧徒并戒行圆深。道业贞固
欣承嘉召。得奉高人
各罄幽心。共禀新义。
功毕奏上。有感宸衷。
曲降殊恩。亲裁鸿序。
情超系象。理绝名言。
皇太子分耀黄离。缵基青陆。
北摇传乐。仰金声而窃愧。
东明御辩。瞻玉裕而多惭。
九载勤经。汉储斯陋。
一朝成赋。魏两韬英。
既睹天文。顶戴无已。
爰抽秘藻。赞叹功德。
行二圣之仙词。阐三藏之幽键。
载扬佛日。永导津。
开夏景于莲华。法流逾洁。
泛春光于贝叶。道树增荣。
俾夫圣藻长悬。与天地而无极。
真如广被。随尘沙而不穷。
凡厥含灵。知所归矣。
大唐尚书右仆射司徒申文献公茔兆记 隋末唐初 · 许敬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二
盖闻高阳洪冑。响振虞庭。
高□馀□光(阙九字)粤□□献公□公讳字士廉(阙十一字)
灵命□河□壤咸树懿□□玉□金宠隆磐石。酆郇鲁卫并□□□□风□□□□□□济于皇谍。
亦既昭于史册。此可略□言焉。
曾祖翻□□□□□尉□黄钺□尚书事□清河□□□□□武(阙九字)躬□拥树□□□□密□英雄道济□□实□宣力祖□尚书令太尉□□□□畿大都督太宰假黄钺清河昭武王(阙三十四字)搢绅□羲□□长□□□封域是以□□懋绩遗响被于云□史书休范□烈□于典册。父劢。
袭爵清河王。改封乐安□州(阙三十字)归于□禽喻炎汉□宗□□□兴于郢客。
既而□台覆构。紫□生□八□□□一门养素。
□嘉懿德。礼越箕微。
帝念惟良。□□□□公□厥□□□□□之(阙八字)液之(阙十五字)问学靡常师。
驰骋□流。因心而□合。
翱翔六艺。寓目以研几。
□□□□□□溪而□解精通庙略。望鬼谷以心期。
辨激箫(阙十九字)(阙十三字)素里□□□人□祖□□□□□中书侍郎薛道衡□□张左莫不闻风扼腕。申以志□之交。
承闲载酒。服其□□之义。
虽复□□之□□石(阙二十六字)敬从□贡(阙七字)郎奏太子舍人事若夫□云游雾。□渐陆以高骧。
拂日摩霄。□尺木而为本。
(阙一字)璞□心(阙二十三字)(阙十三字)生□服□□□□马氏(阙十二字)于公雅量□□□□□□于时□庭遐阻。鲸鲵孔炽。
潇湘□□枭獍(阙十一字)(阙十九字)大唐握符创历。革命受昌。
来苏之(阙三十三字)(阙七字)阳之□□□□少芒□之□尚□桴鼓以公为□□司马□大将军□奉之牧即文皇帝也。神武开基。
风云感□庶□人(阙十六字)哲之(阙十二字)得□□□□□襟若□□□□□如投水故以润色□造发潜机□□横□□光赞□□□德晖于乐善。若斯而已。
□□会□伊始□□□□□□太宗入备前星。引为右庶子
俄而紫宸(阙十四字)射之清赏□□□□□□明储旧邦之命。惟(阙七字)即以其□进拜□□封义□郡公邑□□户真□□□赋□百户丰貂缛礼。
发天枢之荣曜。桓圭分器。
□□□之□□□□勋□□□□□□皋薄俗解佩□□章华□□剽□□□□通夷□□带□□之□地接蛮陬□□□□之□变其流荡必□仁□是□□公□安□广高循五督府四十八州诸军事□州大都督(阙十八字)以□□□□□□华阳又命公□□州大都督府长史。进位左光禄□□□□帝□居□□阳为□□□□华锡赵□宪总其藩条□之□寄允□□举既而□□□□公(阙九字)驰于剑栈开黉设□□化□于□讴□□□国鸣弦□绝□心之□□□险□□复发□之□寻进封许国□□□尚书激浊扬清。
别□流之泾渭。升真黜伪。
区三端之□□遂使朝□□服野(阙七字)由兹尽□多士□□□□□咏又以□□之道。义在澄源。
收实□宜□□□□请□□□□诏从焉。于是□□□□发明优劣□量世系考正高卑。
不失锱铢。等□衡于(阙十三字)定嘉□称为大唐□□□□□□卷诏颁四海。
帝畴乃庸。加□特进上柱国
改封申国公。□□□州刺史□□□如故。
□□□□继世□□□□□体国□义□□遵□□师□之(阙十一字)邱□□□□之(阙十一字)帝高其志。竟不违之。
俄升为尚书右仆射(阙十字)。耀□流空(阙九字)之□极宸□于是曾□进□开府(阙十字)绿□□□论□甲第黄(阙九字)赐机礼及□车□止之仪抚落□而□感(阙二十九字)情频抗广德之□□□□□之□□□□停□务依旧犹总(阙七字)著文思博要。
于是包含七略。□□□□弟(阙十一字)怀□□就望海□测其(阙八字)详其际合□二百卷上□延□□□幸□阳□□□太傅公□今上(阙八字)之道内尽家人之□每旦□朝必□优礼凡□断□咸事□□□□□案□□□机及□□□□储□□□公□□并州□□劳发□□降□□□疾私庭□□京师□留□□中使络绎。
相望道路。手诏纷纶。
慇勤旦夕。从幸灵武
益增(阙十字)(阙十五字)天慈临诀。□死对□□□□怀□□□欷还宫辍膳。
悲不自胜。□以贞观廿一年正□五日。
薨于正寝。中使还□清□出宫(阙十四字)不念□□□□司徒□□□劳圣体。
驰谒道次。□□□事□□□之方□□□望庐□□□□□□乃命□进太子詹事英国公绩持节□赠司徒使持节(阙十七字)献公□□□□有□□及夫人鲜于□□陪葬于□□□班剑□□□□鼓吹凶事所须。
□令官给。即以其年二月廿□□□□于九嵏山之南趾。
墓而不坟(阙二十字)。之路□□□□□太宗亲御城楼
俯临□□灵□灭影(阙十六字)胜□敕□□□□许敬宗□□慰问喻□节□□□□□□手敕公□司徒□□□卿□风□□□□情□观□行何可堪处恩深□□润□□□□绪(阙十六字)命□□配享太宗庭。洎于允子绍封□□□户(阙十七字)秀□容可法贞□若神下笔敷□皆为警策兴□□论尽□精微□以□□□□理□□□兰薰玉润。
天义□于□贤推信敷仁。□道浃于□子知少之□□灵(阙二十字)辐凑(阙八字)第如芝室望仙舟而不□□彼□霄(阙七字)其朱紫洎□□□在运物□相求□□□□郁□时栋□钧始播□为(阙二十一字)于□□检身能□利物斯□在□□□推恩乃□□□□之化□□露之□沾通夷夏之情。
若条风□必□加以义方□□□□□之观乔宅相外融。追何□之酷似
于是(阙十一字)公□私□□酌□模楷可谓□□□德国□人□者焉。及税驾东川
撤悬西□太宗顾瞻台耀。想托□而究□流□云台(阙十四字)丰碑□□之□将□□□□密之痛爻象之□□焕遽迫晏驾之□小□履□面承恩旨。
刻肌刻骨。悲□□之□□□□□心□家声之莫纪。
窃惟□阳沈彩。□□□□继(阙十三字)斯义弗□□碑是用□琬□□□□茔兆而已。
文思博要序 隋末唐初 · 高俭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四
大矣哉。
文籍之盛也。
范围天地。
幽赞神明。
用之邦国。
则百官以乂。
用之乡人。
则万姓以察。
而对振古。
墐户牖而觌遐方。
故先王以之建极。
圣人以之设教。
师范百代。
弥纶四海。
是以刊之金石。
与天壤而相弊。
书之竹素。
与日月而俱悬者。
莫尚于此。
爰自卦起龙图
文成鸟策。
坟典开其绪。
邱索导其流。
虞夏之书。
犹旭日之始旦。
殷商之诰。
若覆篑之为山。
曲阜佐周。
摄政践祚。
而又阙里自卫。
将圣多能。
损益礼乐。
极乎天而蟠乎地。
祖述
系星辰而振河海。
郁郁焉鼓王风于九合。
訚訚焉辟儒门于百代。
既而雅道虽废。
学者未衰。
挟册如林。
遂偶纵横之运。
怀经成市。
俄属坑焚之灾。
下土怨咨。
上天回眷。
咸洛基命。
悬赏而崇儒术。
曹马御纪。
疏爵而启胶庠。
拾青紫
家握铅素。
求古文于孔壁。
专门者重阐。
收竹书于汲冢
异说者无遗。
逮乎有隋失御。
群凶竞逐。
辟雍蔓于荆棘。
延阁殚于煨烬。
孟坚九流。
与川渎而俱竭。
宏度四部。
随岳牧而分崩。
淹中许下。
博古洽闻之生。
尽殄散矣。
兰台藏室。
金玉匮之文。
咸残逸矣。
皇帝仰膺灵命。
俯叶萌心。
知周乾坤之表。
道济宇宙之外。
操参伐而清天步。
横昆海而纽地维。
櫜弓矢于灵台
执贽者万国。
张礼乐于太室。
受职者百神。
苍旻降祥。
黔黎禔福。
置成均之职。
刘董与马郑风驰。
开崇文之馆。
扬班与雾集。
搢绅先生聚蠹于内。
輶轩使者采遗篆于外。
刊正分其朱紫。
缮写埒于邱山。
外史所未录。
既盈太常之藏。
中经所不载。
盛积秘室之府。
比夫轩皇宛委。
穆满羽陵。
炎汉之广内。
有晋之秘阁
何异乎牛宫之水。
争浮天于谷王。
蚁垤之林。
竞拂日于若木也。
帝听朝之暇。
属意斯文。
精义穷神。
微言探赜。
纡楼船于学海。
获十城之珍。
驻羽盖于翰林
搴三珠之宝。
以为观书贵要。
则十家并驰。
观要贵博。
则七略殊致。
自非总质文而分其流。
混古今而共其辙。
则万物虽众。
可以同类。
千里虽遥。
可以同声。
然则魏之皇览。
登巨川之滥觞。
梁之遍略。
崇山之增构。
岁月滋多。
论次逾广。
类苑耕录。
齐玉●89DD而并驰。
要略御览。
扬金镳而继路。
虽草创之指。
义在兼包。
而编录之内。
犹多遗阙。
并未能绝云而负苍天。
杜罻罗之用。
激水而纵溟海
息钩饵之心。
帝乃亲萦圣情。
曲留元览
垂权衡以正其失。
定准绳以矫其违。
顿天网于蓬莱。
纲目自举。
驰云车于策府
辙迹可寻。
述作之义坦然。
笔削之规大备。
特进尚书右仆射申国公士廉
特进郑国公魏徵
中书令驸马都尉德安郡公杨师道
中书侍郎江陵县子岑文本
中散大夫尚书礼部侍郎颜相时
中散大夫国子司业朱子奢
给事中许敬宗
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刘伯庄
朝散大夫太常博士吕才
秘书丞房玄龄
朝散大夫太学博士马嘉运
朝散大夫起居舍人褚遂良
朝议郎守晋王友姚思聪(一作廉)
太子舍人司马宅相。
秘书郎宋正跱。
笼缃素则一字必包
举残缺则片言靡弃。
繁而有检。
而不失。
同兹万顷。
塍埒自分。
譬彼百川。
派流无壅
讨论历载。
琢磨云毕。
勒成一家。
名文思博要。
一百二十帙一千二百卷。
并目录一十二卷。
义出六经。
事兼百氏。
帝王之则。
极圣贤之训。
天地之道备矣。
人神之际在焉。
昭昭若日月。
代明于下土。
离离若星辰。
错行于躔次。
斯固坟素之苑囿。
文章之江海也。
是为国者尚其道德。
为家者尚其变通。
纬文者尚其溥博。
谅足以仰观千古。
同羲文之爻彖。
俯观百王。
之礼乐。
岂止刻石汉京。
悬金秦市。
邱明之作传。
侔子长之著书而巳哉。
小池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出处:全唐文卷四
许敬宗家有小池。作赋赐之。
若夫素秋开律。碧沼凝光。
引泾渭之馀润。萦咫尺之方塘。
分丛而合响。草异色而同芳。
徘徊踯躅。淹留自足。
叠风纹兮连复连。折回流兮曲复曲。
映垂而转翠。翻轻苔而动绿。
牵狭镜兮数寻。泛芥舟而巳沈。
涌菱花于岸腹。擘莲影于波心。
减微涓而顿浅。足一滴而还深。
于时景落地滨。雾黯疏筠。
舒卷澄霞彩。高低碎月轮。
露宿鸟之全翮。隐游鱼之半鳞。
岸随年而或故。流与日而终新。
虽有惭于溟渤。亦足莹乎心神。
文馆学士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出处:全唐文卷四
楚国尊贤。崇道光于申穆。
梁邦接士。楷德重于
咸以著范前修。垂芳后烈。
顾惟菲薄。多谢古人。
高山仰止。能无景慕。
是以芳兰始被。深思冠盖之游。
丹桂初丛。庶延髦俊之士。
既而场苗盖寡。空留皎皎之姿。
乔木从迁。终愧嘤嘤之友。
所冀通规正训。辅其阙如。
故侧席无倦于齐庭。开筵有待于燕馆
属以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于志宁军咨祭酒苏世长天策府记室薛收文学褚亮姚思廉太学博士陆德明孔颖达主簿李道元天策仓曹李守素王府记室参军虞世南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太学助教盖文达咨议典签苏勖等。或背淮而至千里。
或适赵以欣三见。咸能垂裾邸第。
委质藩维。引礼度而成典则。
畅文词而咏风雅。优游幕府
是用嘉焉。宜令并以本官兼文馆学士
白雪歌 唐初 · 吕才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
臣按礼记及家语云。
舜弹五弦之琴。
歌南风之诗。
是知琴操曲弄。
皆合于歌。
张华博物志云。
白雪是天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曲名。
楚大夫宋玉襄王云。
有客于郢中歌阳春白雪
国中和者数十人。
是知白雪琴曲
本宜合歌。
以其调高。
人和遂寡。
宋玉以来。
迄今千祀。
未有能歌白雪曲者。
臣今准敕。
依琴中旧曲定其宫商。
然后教习
并合于歌。
辄以御制雪诗为白雪歌词。
又案古今乐府。
奏正曲之后。
皆别有送声。
君唱臣和。
事彰前史。
今取太尉长孙无忌仆射于志宁侍中许敬宗等奉和雪诗以为送声。
合十六节。
今悉教讫。
并皆合韵。
检阅新译经论敕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四
大慈恩寺僧元奘所翻经论。既新翻译。
文义须精。宜令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中书令兼检校吏部尚书南阳县开国男来济礼部尚书高阳县开国男许敬宗黄门侍郎兼检校太子左庶子汾阴县开国男薛元超中书侍郎兼检校右庶子广平县开国男李义府中书侍郎杜正伦等时为看阅。
有不稳便处。即随事润色。
若须学士。任量遣三两人。
许敬宗太子太师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四
于戏。
凤纪龙名。
茂绩光于铅椠。
砺金钩玉。
嘉庸绚于缇油。
盖以协赞帝图。
弼成鼎命。
矧乃望高咸一。
超庶尹而驰风。
道郁半千。
冠群后而宣誉。
咨尔光禄大夫右相许敬宗
藉敬生德。
基贤誔秀。
谋猷经制
识度英远
培风逸干。
业峻于巨臣。
灭景宏才。
器隆于王佐。
词源清秘。
濯色于彫鞶。
艺苑冲探。
抽华于绣牒。
挥汗于丹掖。
矫丰饵于鸡栖。
宏词于青闱。
彯长缨于鹤籥。
访温树之缄对。
誉宵烛而题明。
盛烈辉于西豪。
茂功表于东第。
翠泉之轩圣。
掩丹云之汉杰。
可以作训元储。
瑶山之瑰搆。
喻水善贰(疑)
伊水之长澜。
是用命尔为太子太师
监修国史等并如故。
东台三品。
仍知西台事。
往钦哉。
尔其胙土而乘谦牧。
克己而蹈礼国。
晨谒金墀
事切于忠蹇。
夜随银启。
义光于调护。
靖共朝列。
可不慎欤。
成唯识论后序 唐 · 沈元明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
原夫觉海澄圆。
涵万流而浚宗极。
神机阐妙。
被众象而凝至真。
明慧日而镜六幽。
泄慈云而沛八宇。
演一音而悬解。
逸三乘以遐骛。
体陈如之牛器。
津有有于鹿园
照善现之满机。
绎空空于鹫岭
虽绝尘于常断。
讵遗筌于有空。
显无上之灵宗。
凝中道于兹教。
金河灭景。
派淳源而不追。
玉牒霏华。
绪浇风而竞扇。
于是二十八见。
迷丧应于五天。
一十六师。
牛云于四主。
半千将圣。
兹惟世亲。
实贤劫之应真。
悔生知以提化。
飞光毓彩。
诞映资灵。
曜常明于八蕴。
藻初情于六足。
秀谈于俱舍。
摽说有之馀宗。
摄元波于大乘。
贲研空之至理。
化方升而照极。
湛冲一于斯颂。
唯识三十偈者。
世亲归根之遗制也。
理韬渊海。
泛浮境于荣河
义郁烟飙。
丽虹章于元圃
言舍万象。
字苞千训。
妙旨天逸。
邃彩星华。
幽绪未宣。
冥神绝境。
孤明敛映。
秘思潜津。
后有护法安慧等十大菩萨。
韫元珠于八藏。
耸层搆于四围。
宅照二因。
楼清三观。
升晖十地。
智水以润贤林。
邻几七觉。
皎行月而开重夜。
优柔芳烈。
景躅前修。
涌泉言。
风飞宝思。
咸观本颂。
各裁斯释。
名曰成唯识论。
或名净唯识论
空心外之二取。
息滞有之迷涂。
有识内之一心。
遣归空之妄执。
晦斯心境。
苦海所以长沦。
悟彼有空。
觉岸于焉高蹈。
九十外道。
乱风辙而靡星旗。
十八小乘。
轫羬轩而扶龙毂。
穷神体妙。
诣赜探机。
精贯十枝。
洞该九分。
顾十翼而搏仙羽。
頫九流以浚琼波。
尽邃理之希徽。
法王之奥典。
称谓双绝。
筌象兼忘。
曜灵景于西申
閟虹光于震旦。
济物宏道
眇归宗德。
粤若大和尚三藏法师元奘。
体睿含真。
履仁翔
九门禅晏。
證静于融山。
八万元津。
腾流于委海。
叠金墙而月曜。
峻玉宇而遐骞。
轶芳粹于澄
孕风华于龙翼。
悼微言之匿彩。
嗟大义之沦晖。
用启誓言。
肆兹遥践。
泳祥河之辍水
攀宝树之低枝。
循镂杠以神游。
躏霙峰而安步。
升紫阶而證道。
瞰元影以严因。
采奥观奇。
徙苍龙于二纪。
缄檀篆具。
旋白马于三秦。
大唐庆表金轮。
祯资枢电。
奄大千而光宅。
御六辨以天飞。
神化潜通。
九仙赆宝。
元猷旁阐。
百灵耸职。
凝旒邃拱。
杳通梦于霄晖。
掞组摛华。
焕腾文以幽赞。
元奉纶旨。
翻译。
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中书令高阳公许敬宗等润色。
沙门释神泰等證义
沙门释靖迈等质文。
肇自贞观十九年
终于显庆之末
部将六十。
卷出一千。
韬轶蓬莱。
池湟环渤。
隆法宝。
大启群迷。
颂德序经。
并纡宸藻。
元风之盛。
未之前闻。
粤以显庆四年
龙栖叶洽。
元英应序。
惟阳。
糅兹十释四千五百颂。
汇聚群分。
各遵其本。
合为一部。
勒成十卷。
月穷于纪。
铨综云毕。
精括诂训。
研详夷夏。
调惊韶律。
藻掞天庭。
白凤甄奇。
紫微呈瑞。
遂使文同义异。
若一师之制焉。
斯则古圣今贤。
其揆一也。
三藏弟子基。
鼎族高门。
玉田华冑。
壮年味道。
绮日参元。
业峻林远。
识清云镜。
闲仪玉莹。
淩道邃而澄明。
逸韵兰芳。
汰而飞辨。
绪仙音于八梵。
舞霄鹤以翔祯。
摛丽范于九章。
影桐鸾而绚藻。
升光译侣。
俯潜睿而融晖。
登彩义徒。
顾猷畅而高视。
秀初昕之璇景。
晋烛元儒。
矫弥天之绝𨎰。
真俗。
亲而四辨。
言奖三明。
疏发户牖。
掖导津涉。
绩功资素。
通理寄神。
综其纲领。
甄其品第。
兼撰义疏。
传之后学。
教蟠黄陆。
跨合璧于龟畴。
祥浮紫宫。
掩连珠于麟籀。
式罄庸謏。
叙其宗致云。
许敬宗谥议 唐 · 王福畤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一
谥者。饰终之称也。
得失一朝。荣辱千载。
若使嫌隙是实。即合据法推绳。
如其不亏直道。义不可夺。
官不可侵。二三其德。
何以言礼。福畤忝当官守。
匪躬之故。若顺风阿意。
背直从曲。更是甲令虚设。
将谓礼院无人。何以激扬雅道。
顾视同列。请依思古谥议为定
请褎赏刘子元吴兢 唐 · 姚崇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
伏见贞观十七年监修国史房玄龄史官给事中许敬宗著作佐郎敬播高祖实录二十卷成。
制封玄龄一子为县男。赐物一千段。
敬宗一子为高阳县。赐物七百段。
敬播改授太子司议郎。赐物五百段。
仍并降玺书褎美。又神龙二年五月
监修国史中书令魏元忠史官太常少卿徐彦伯国子司业崔融等修则天实录三十卷成。制封元忠一子为县男
赐物一千段。彦伯等各赐爵二等
物五百段。自馀卑官加两阶。
物段准处分。仍并降玺书褎美。
史官刘子元吴兢等撰睿宗实录。又重修则天中宗实录。
并成进讫。准撰太宗实录例。
修官巳下加爵及赐命。子元等经臣援引古今。
欲臣闻奏。臣谨寻故事。
例有恩赏。事属当时。
不可为准。子元等始末修撰。
诚亦勤劳。叙事纪言。
所缘虽重。承恩赏赐。
固不在多。子元吴兢望各赐物一百段。
许敬宗谥议 唐 · 袁思古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八十九
敬宗位以才升。
历居清级。
然弃长子于荒徼。
嫁少女于夷落。
闻诗学礼。
事绝于家庭。
纳采问名。
惟闻于黩货。
白圭斯玷。
有累清尘。
易名之典。
须凭实行。
案谥法。
名与实爽曰缪。
谥为缪
论任贤疏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自古及今帝王。未有不任贤则理。
用邪则乱。明著史传。
不敢备陈。夫圣主理当代之人。
祗选当时之贤。极其才分。
便可致理。岂借贤于异代。
以理今日之人。近代北齐杨遵彦则理。
高阿那肱则乱。隋代高颎则理。
杨素则乱。国家任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圭姚崇宋璟则理。
李义府许敬宗李林甫杨国忠则乱。事状横于目前。
理乱存于史策。夫致贤之路。
历代不同。大凡王者不以至尊轻待臣下。
不以已能盖于凡器。折节下士。
卑躬礼贤。天下贤能之人方出。
是岩穴无晦迹之俦。朝廷有佐时之器矣。
奏记丞相府论学事824年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奉节县
十一月七日使持节都督夔州诸军事夔州刺史刘某。
奏记相公閤下。凡今能言者。
皆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
郁堙而不扬。非天不生材也。
亦犹不耕者不叹廪庾之无馀。非地不产百谷也。
伏以贞观中增筑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馀人。
时外夷上疏。请遣子弟入附于三雍者五国
虽菁菁者莪。育材之道。
不足比也。今之胶庠。
不闻弦歌。而室庐圯废。
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欲振学也。
病无赀财以给其用。鲰生今有一见。
使大学立富。幸遇相公在位。
可以索言之。礼云。
学官释奠于其先师。斯礼止于辟廱頖宫。
非及天下也。今四海郡县。
咸以春秋上丁有事孔子。其礼不应于古。
且非孔子意也。炎汉初定。
群臣皆起屠贩为公卿。故孝惠高后之间
置原庙于郡国。逮孝元时
元成以硕儒为丞相。遂建议罢之。
夫以子孙尚不敢违礼以飨其祖。况学师先圣之道。
而首违之乎。祭义曰。
祭不欲数。语云。
祭神如神在。与其烦于旧飨。
孰若行其教道。今夫子之教日颓靡。
而以非礼之祀媚之。斯儒者所宜愤悱也。
窃观历代。无有是事。
皇家武德二年。诏于国学立周公孔子庙。
四时致祭。贞观十一年
又诏修宣尼兖州。至二十年。
许敬宗等奏。乃遣天下诸州县置三献官
其他如方社敬宗非通儒。
不能稽典礼。开元中
玄宗飨学。与儒臣议。
繇是发德音。其罢郡县释奠牲牢。
唯酒脯以荐。后数年定令。
时王孙林甫为宰相。不涉学。
御史中丞王敬从校刊之。敬从非文儒。
遂以明衣牲牢编在学令。是首失于敬宗
而终失于林甫。习以为常。
罕有敢非之者。谨桉本州四县。
一岁释奠物之直。缗钱十六万有奇。
举天下之郡县。当千七百不啻。
羁縻者不在数中。凡岁中所出。
于经费过四千万。适资三献官饰衣裳饴妻子而已。
于尚学之道。无有补焉。
前日诏书许列郡守臣得以上言便事。今谨条奏。
某乞下礼官博士详议典制。罢天下县邑牲牢衣币。
如有生徒。春秋依开元敕旨。
用酒醴腶脩腒䐹榛栗。示敬其事。
而州府许如故仪。然后籍其资。
半附益所隶州。使增学校。
其半率归国庠。犹不下万计。
筑学室。具器用。
丰篹食。增掌固
以备使令。凡儒官各加稍食。
其纸笔铅黄。视所出州率令折入。
学徒既备。明经日课缮书若干纸。
进士命雠校亦如之。则贞观之风。
粲然不殊。其它郡国。
皆立程督。投绂怀玺。
棫朴菁莪。良可咏矣。
伏惟相公发迹。咸自诸生
其尊素王之道。仪刑四方。
宜在今日。是以小生敢沿故事。
奏记于左右。姑举其大较。
至于證据纤悉。条奏具之。
章下之日。乞留神省察。
不胜大愿。惶恐拜手稽首。
百官行状奏819年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四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
臣等无能。
谬得秉笔史馆
以记注为职。
夫劝善惩恶。
正言直笔。
纪圣朝功德。
述忠臣贤士事业。
载奸臣佞人丑行。
以传无穷者。
史官之任也。
伏以陛下即位十五年矣。
乃元年平夏州
二年平蜀斩辟。
三年平江东
斩锜张茂昭
遂得易定
五年擒史宪诚
得泽潞邢洺
七年田宏正以魏博六州来受常贡。
十二年平淮西
斩元济。
十三年王承宗献德棣入税租。
沧景除吏部
十四年平淄青。
斩师道。
得十二州。
神断武功。
自古中兴之君。
莫有及者。
而自元和以来。
未著实录。
盛德大功。
史氏未纪。
忠臣贤士名德。
甚有可为法者。
逆臣贼人丑行。
亦有可为诫者。
史氏皆阙而未书。
臣实惧焉。
故不自量。
辄欲勉强而修之。
凡人之事迹。
非大善大恶。
则众人无由知之。
故旧例皆访问于人。
又取行状谥议。
以为一据。
今之作行状者。
非其门生。
即其故吏
莫不虚加仁义礼智。
妄言忠肃惠和
或言盛德大业。
远而愈光。
或云直道正言
殁而不朽。
曾不直叙其事。
故善恶混然不可明。
至如许敬宗李义府李林甫
国朝之奸臣也。
其使门生故吏作行状
既不指其事实。
虚称道忠信以加之。
则可以移之于房玄龄魏徵裴炎徐有功矣。
此不惟其处心不实。
苟欲虚美于所受恩之地而巳。
盖亦为文者又非游夏迁雄之列。
务于华而忘其实。
溺于辞而弃其理。
故为文则失六经之古风。
记事则非史迁之实录。
不如此。
则辞句鄙陋。
不能自成其文矣。
由是事失其本。
文害于理。
行状不足以取信。
若使指事书实。
不饰虚言。
则必有人知其真伪不然者。
纵使门生故吏为之。
亦不可以谬作德善之事而加之矣。
臣今请作行状者。
不要虚说仁义礼智。
忠肃惠和
盛德大业。
正言直道。
芜秽册。
不可取信。
但指事说实。
直载其词。
则善恶功迹
皆据事足以自见矣。
假令传魏徵
但记其谏争之词。
足以为正直矣。
如传段秀实
但记其倒用司农寺印以追逆兵。
又以象笏击朱泚
自足以为忠烈矣。
今之为行状者。
都不指其事。
率以虚词称之。
故无魏徵之谏争。
而加之以正直。
秀实之义勇。
而加之以忠烈者。
皆是也。
其何足以为据。
考功行状之不依此者不得受。
依此者乃下太常
并牒史馆
太常定谥。
牒送史馆
行状之言。
纵未可一一皆信。
与其虚加妄言都无事实者。
犹山泽高下之不同也。
史氏记录。
须得本末。
苟凭往例。
皆是空言。
则使史馆何所为据。
伏乞下臣此奏。
使考功守行善恶之词。
虽故吏门生。
亦不能虚作而加之矣。
臣等要知事实。
辄敢陈论。
轻黩天威。
无任战越。
谨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