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武三思修史 初唐 · 高宗武皇后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六
敕。宜令三思纳言李峤正谏大夫朱敬则司农少卿徐彦伯凤阁舍人魏知古崔融司封郎中徐坚左史刘知几直史馆吴兢修唐史。
四方之志。成一家之言。
长悬楷则。以贻劝诫。
自叙 唐 · 刘子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四
予幼奉庭训。
游文学
年在纨绮。
便受古文尚书。
每苦其辞艰琐。
难为讽读。
虽屡逢捶挞。
而其业不成。
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
每废书而听。
逮讲毕。
即为诸兄说之。
因窃叹曰。
若使书皆如此。
吾不复怠矣。
先君奇其意。
于是始授以左氏。
期年而讲诵都毕。
于时年甫十有二矣。
所讲虽未能深解。
而大义略举。
父兄欲令博观义疏。
精此一经。
辞以获麟已后。
未见其事。
乞且观馀部。
以广异闻。
次又读史汉三国志。
既欲知古今沿革。
历数相承。
于是触类而观。
不假师训
自汉中兴以降。
迄乎皇家实录。
年十有七。
而窥览略周。
其所读书。
多因假赁。
部帙残缺。
篇第有遗。
至于叙事之纪纲。
立言之梗概。
亦粗知之矣。
但于时将求仕进。
兼习揣摩。
至于专心诸史。
我则未暇。
洎年登弱冠
射策登朝。
于是思有馀闲。
获遂本愿。
旅游京洛
颇积岁年。
公私借书。
恣情披阅。
至如一代之史。
分为数家。
其閒杂记小书。
又竞为异说。
莫不钻研穿凿。
尽其利害。
加以自小观书。
喜谈名理。
其所悟者。
皆得诸衿腑。
非由染习
故始在总角
读班谢两汉
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
后书宜为更始立纪。
当时闻者。
共责以童子何知。
而敢轻议前哲。
于是赧然自失。
无辞以对。
其后见张衡范𣈫集。
果以二史为非。
其有暗合于古人者。
盖不可胜纪。
始知流俗之士。
难与之言。
凡有异同。
蓄诸方寸
及年已过立。
言悟日多。
常恨时无同好。
可与言者。
东海徐坚
晚与之遇。
相得甚欢。
虽古者伯牙之识钟期
管仲鲍叔
不是过也。
复有永城朱敬则
沛国刘允济
吴兴薛谦光
河南元行冲
陈留吴兢
寿春裴怀古
亦以言议见许。
道术相知。
所有扬搉。
得尽怀抱。
每云德不孤。
必有邻。
四海之内。
知我者不过数子而已矣。
仲尼以睿圣明哲。
天纵多能。
睹史籍之繁文。
惧览之者不一。
删诗为三百篇
约史记以修春秋。
赞易道以黜八索。
述职方以除九邱。
讨论坟典。
断自唐虞。
以迄于周。
其文不刊。
为后王法。
自兹厥后。
史籍逾多。
苟非命世大才。
孰能刊正其失。
嗟予小子。
敢当此任。
其于史传也。
尝欲自以降。
迄于姚李令狐颜孔诸书。
莫不因其旧义。
普加釐革。
但以无夫子之名。
而辄行夫子之事。
将恐致惊愚俗。
取咎时人。
徒有其劳。
而莫之见赏。
所以每握管。
叹息迟回者久之。
非欲之而不能。
实能之而不敢也。
既朝廷有知意者。
遂以载笔见推。
由是三为史臣。
再入东观
每惟皇家受命。
多历年所。
史官所编。
粗为纪录。
至于纪传及志。
则皆未有其书。
长安中年
会奉诏预修唐史。
今上即位
又敕撰则天大圣皇后实录。
凡所著述。
常欲行其旧议。
而当时同作诸士。
监修贵臣。
每与其凿枘相违。
龃龉难入。
故其所载削。
皆与俗浮沈。
虽自谓依违苟从。
然犹大为史官所嫉。
嗟乎。
虽任当其职。
而吾道不行。
见用于时。
而美志不遂。
郁怏孤愤
无以寄怀。
必寝而不言。
嘿而无述。
又恐没世之后。
谁知予者。
故退而私撰史通。
以见其志。
昔汉世刘安著书。
号曰淮南子
其书牢笼天地。
博及古今。
上自太公
下至商鞅
其错综经纬。
自谓兼于数家。
无遗力矣。
然自淮南以后。
作者无绝。
必商搉而言。
则其流又众。
仲尼既没。
微言不行。
史公著书。
是非多谬。
由是百家诸子。
诡说异辞。
务为小辨。
破彼大道。
扬雄法言生焉。
儒者之书。
博而寡要。
得其糟粕。
失其菁华。
而流俗鄙夫。
贵远贱近。
传兹牴牾。
自相欺惑
王充论衡生焉。
民者冥也。
冥然罔觉。
率彼愚蒙。
墙面而视。
或讹音鄙句。
莫究本源。
或守株胶柱。
动多拘忌。
故应邵风俗通生焉。
五常异禀。
百行殊轨。
能有兼偏。
知有长短。
苟随才而任使。
则片善不遗。
必求备而后用。
则举世莫可。
刘邵人物志生焉。
夫开国承家。
立身立事。
一文一武。
或出或处。
虽贤愚壤隔
善恶区分。
苟时无品藻。
则理难铨综。
陆景典语生焉。
词人属文。
其体非一。
譬甘辛殊味。
丹素异彩。
后来祖述。
识昧圆通。
家有诋诃。
人相掎摭。
刘协文心生焉。
若史通之为书也。
盖伤当时载笔之士。
其义不纯。
思欲辨其指归。
殚其体统。
夫其书虽以史为主。
而馀波所及。
上穷王道。
下掞人伦。
总括万殊。
包吞千有。
自法言以降。
迄于文心而往。
固以纳诸胸中。
曾不蒂芥者矣。
夫其为义也。
有与夺焉。
有褒贬焉。
有鉴诫焉。
有讽刺焉。
其为贯穿者深矣。
其为网罗者密矣。
其所商略者远矣。
其所发明者多矣。
盖谈经者恶闻服杜之嗤。
论史者憎言之失。
而此书多讥往哲。
喜述前非。
获罪于时。
固其宜矣。
犹冀知音君子。
时有观焉。
尼父有云。
罪我者春秋。
知我者春秋。
抑斯之谓也。
梁徵士刘孝标作叙传。
其自比于冯敬通者有三。
而予辄不自揆。
亦窃比于扬子云者有四焉。
何者。
扬雄尝好雕虫小伎。
老而悔其少作。
子幼喜诗赋。
而壮都不为。
耻以文士得名。
期以述者自命。
其似一也。
扬雄草元。
累年不就。
当时闻者。
莫不哂其徒劳。
余撰史通。
亦屡移寒暑。
悠悠尘俗。
共以为愚。
其似二也。
扬雄撰法言。
时人竞尤其妄。
故作解嘲以詶之。
余著史通。
见者亦互言其短。
故作释蒙以拒之。
其似三也。
扬雄少为范踆刘歆所重。
及闻其撰太元经。
则嘲以恐盖酱瓿。
然刘范之重者。
盖贵其文彩。
长杨羽猎之流耳。
如太元深奥。
难以探赜。
既绝窥踰。
故加讥诮。
余初好文笔。
颇获誉于当时。
晚谈史传。
遂减价于知已。
其似四也。
夫才唯下劣。
而迹类先贤。
是用铭之于心。
持以自慰。
抑犹有遗恨。
惧不似扬雄者有一焉。
何者。
之元经始成。
虽为当时所贱。
桓谭以为数百年外。
其书必传。
其后张衡陆绩
果以为绝伦参圣。
夫以史通方诸太元。
今之君山
即徐朱等数君是也。
后来张陆。
则未之知耳。
嗟乎。
傥使平子不出。
公纪不生。
将恐此书与粪土同捐。
烟烬俱灭。
后之识者。
无得而观。
此予所以抚卷涟洏
泪尽而继之以血也。
贞节君697年10月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六 创作地点:北京市
神功元年十月乙丑
阳鸿卒于雩都县
友人沛国朱敬则清河孟乾祚范阳卢禹等。
哀鸿抱德没地。
继体未识。
考行定谥。
葬于旧域。
鸿字季翔
平恩人也。
其先著族右北平郡
大父真阳宰。
适兹乐土。
爰定我居。
维桑与梓。
既重世矣。
鸿倜傥奇杰。
瑰玮博达。
贯涉六籍百家之书。
其要在霸王大略。
奇正大旨。
君亲大义。
忠孝大节而巳。
章句之徒。
不之视也。
尝陋汉史地理志周礼职方志。
时异虚记。
心不厌焉。
乃攀恒岱。
洞庭
窥河源。
践岷衡。
稽四海之风俗。
算九州之险易。
赵国贯高图献其议。
遇火焚荡。
天下壮其志而痛其事。
养徒闾里。
不应宾辟
仪凤中
河北大使薛公举鸿行厉贪鄙。
天子喜之。
用寘于吏。
乃尉汲曲阿
主簿龙门雩都
夫其屏居十年。
一方化德
历佐四邑。
诸侯观政。
惜乎有大才。
无贵仕。
命也。
初。
鸿游大学
有书生山东李思言物故南馆。
鸿伤其终远。
家属有丧无主。
乃驾柩车。
送归东土。
及在曲阿
敬业作难。
润州鸿得人。
历旬坚守。
城既陷而犹斗。
力虽屈而蹈节。
寇义而脱之。
因伪加朝散大夫
即署曲阿
鸿贞而不谅。
诡应求伸。
既入邑。
则焚服阖门而设拒矣。
故得殿邦奋旅。
一境赖存。
淮海厎绩。
勋荅效功。
卒不言赏。
赏亦不及。
君子以为急友成哀。
高义也。
临危抗节。
秉礼也。
矫寇违祸。
明知也。
保邑匿勋。
近仁也。
义以利物。
智以周身。
礼以和众
仁以安人
道有五常。
鸿擅其四。
武有七德。
鸿秉其二。
大虑克就之谓贞。
好廉自克之谓节。
粤若夫子。
谥为贞节也巳
于是纪名垂迹。
表墓勒石
其词曰。
倬良士。
纵自天。
辨方物。
覈山川。
厥志大哉。
峻刚节。
殷义声。
返旅榇。
宴穷城。
厥德迈哉。
哀斯人。
命莫赎。
德不朽。
温如玉
轨来世哉。
兵部尚书代国公少保郭公行状700年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公名字元振
太原阳曲人也。大父任相州汤阴
因居于魏。公少倜傥。
廓落有大志。仪观雄杰。
身长七尺。美须髯。
十六入太学。与薛稷赵彦昭同业。
时有家仆至。寄钱四百千以为学粮。
忽有一人。缞服叩门云。
五世未葬。棺柩各在一方。
今欲齐举大事。苦乏资用。
闻君家信至。颇能相济否。
不问姓名。以车载去。
一无所留。深为赵薛所诮。
公怡然曰。济彼大事。
亦何诮焉。十八擢进士第
其年判入高等。时辈皆以校书正字为荣。
公独请外官。授梓州通泉
至县。落拓不拘小节。
尝铸钱。掠良人财。
以济四方。海内同声合气。
有至千万者。则天闻其名。
驿徵引见。语至夜。
甚奇之。问蜀川之迹。
对而不隐。令录旧文。
乃上古剑歌。其词曰。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
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煅炼凡几日。
铸得宝剑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
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
错镂金环生明月。正逢天下无风尘。
幸且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
文章片片绿龟鳞。非直结交游侠子。
亦曾亲近英雄人。那知中路遭弃捐。
零落漂沦古狱边。虽则沈埋无所用。
犹能夜夜气冲天。则天览而佳之。
令写数十本。遍赐学士李峤阎朝隐等。
遂授右武卫曹右控鹤内供奉。寻迁奉宸监丞
吐蕃请和亲。令报命至境上。
赞普相见。宣国威命。
责其翻覆。长揖不拜。
瞋目视之。赞普曰。
汉使多矣。无如公之诚信。
远近疆界。立谈悉定。
因遗金数十斤而还。公悉以进上。
奏言。揣彼上下之情。
人倦其隶役久矣。咸愿早和。
大将论钦陵不争四镇。独不欲耳。
但国家每岁不绝其使。而钦陵常不禀命自然。
彼蕃之人。怨钦陵日深。
望国恩日甚。设欲广举兵徒。
难矣。斯乃反閒之微旨也。
必可使其上下俱怀猜阻矣。则天甚然之。
无何。吐蕃君臣果相疑贰。
遂诛钦陵。弟赞婆及其兄子莽布支并来降。
声名籍甚。授御史
朝散大夫。迁主客郎中
吐蕃突厥连和。大入西河
破数十城。围逼凉州
节度出城战没。蹂禾稼斗米万钱。
则天方御洛城门酺宴。凉州使至。
因辍乐。拜公为凉州都督兼陇右诸军大使
秦中五万人。号二十万
以赴河西。公至凉州
吐蕃素闻威名。相谓曰。
赞普犹惧。吾辈何可敌乎。
相率而去。公收合馀众。
缮修城壁。施法令。
屯田一年而复。公之功也。
公以凉州西吐蕃。北有突厥
久示其弱。未扬天威。
因徵陇右兵马一百二十万。号二百万
集于湟州。营幕千里。
举烽号令。时宗楚客为相。
素与公不协。令人告变。
则天惶惧。计无所出。
狄仁杰魏元忠韦安石李峤宋璟姚崇赵彦昭韦嗣立张说二十五人抗表请保。如公有异图。
并请身死籍没。则天由是稍安。
兵既大集。人又知教。
分兵十道齐进。过青海
几至赞普牙帐。赞普屈膝请和。
献马三千匹。金三万斤。
牛羊不可胜数。公大张军威。
受其蕃礼而还。既伏西戎。
震威北狄。突厥献马二千匹。
所获凉州人士。皆放归塞上。
从此方镇肃清。蕃落畏慕。
令行禁止。道不拾遗。
凡所规模制作。率为后法。
河西陇右十馀处。置生祠堂。
立碑颂德。阎立均等为其文。
寻有诏许入朝。公素无第宅。
寄居友人之舍。候鼓入朝。
忽有人马前送状。开缄前人巳去。
状中惟有物数。而无姓名。
便于树下获骡马二十馀匹。帛三千匹。
公曰。岂非太学请葬之士乎。
因以买宅居止。薛稷赵彦昭闻之。
皆嗟叹良久。景龙年中。
宗楚客韦处讷等潜结朋党。憎功害能。
授公骁骑大将军安西大都护四镇经略使金山大总管。时乌质勒久恃众倨傲。
不屈朝廷。纵兵远掠。
道路不通。公以众寡不敌。
难以力制。因率麾下数十骑。
径入部落。乌质勒大出兵卫出迎。
望见公威容端毅。风鬣若神。
不觉屈膝。因而下拜。
宣国威命。抗声与语。
自朝至暮。雪深尺馀。
竟不移足。质勒频拜伏。
语毕归帐。相去二十馀里。
质勒久立雪中。仓卒疾发。
是夜暴卒。其嗣子娑集诸将曰。
汉使杀我君父。今须复雠。
大举兵众将追杀。公闻质勒死。
迟明。素服来吊。
道路相逢。兵围数匝。
见公忽来。未之敢逼。
但言卫护汉使。公至其帐下。
大哭流涕。因抚定其嗣。
蕃人大喜。留数十日。
助其葬事。娑献马三千匹。
牛羊十馀万。移居千里。
西域无事。道路肃清。
诸蕃闻之。遣使归降者十馀国。
时人语之曰。郭元振诡杀乌质勒。
知娑与阙啜有衅。奏请移于瓜州
制从之。会中书令宗楚客受金。
遂寝其事。公具以状闻。
楚客恃势嘱请。召公将陷之。
公不从。又奏请斩楚客
清蕃落。时韦庶人窃弄国权。
中宗竟不之省也。初。
安西南有毒河源。远在葱岭西北河岸百步。
人畜踏之者辄死。公威振西域
所向无不从者。因验图经。
知其源。率兵三万人。
于阗康居大食等十馀国。所过之国。
令供资粮。仍署其国王为左右总管
率兵前进。北至葱岭
牙帐前十二国王兵百馀万。其河源上有大树。
高千馀尺。垂阴数顷。
大军至日。有黄龙绕树。
以口吐毒气而拒官军。三军悉睹焉。
公手书操檄文。令左拾遗张宣抗声读之毕。
黄龙解树而下。公率诸军诛之。
数日方倒。聚而焚焉。
河源且绝。数十里内悉为良田。
安西十馀年。四镇宁静
韦庶人知政。屡徵不至。
因下伪诏。令侍御史吕守素中丞冯家宾相继巡边。
欲将害之。未及。
皆为娑等诸蕃劫杀之。睿宗即位
徵拜太仆卿。敕至之日。
举家进发。安西士庶。
诸蕃酋长。号哭数百里。
或剺面截耳。抗表请留。
因绐之而后即路。其至玉门关也。
凉州八百里河西诸州百姓蕃部落。
闻公之至。贫者携壶浆。
富者设供帐。联绵七百里不绝。
公旌节下玉门关。百姓望之。
宛转叫呼。声动岩谷。
自朝至暮。传呼至凉州
凉州城中男女在衢路。并歌舞出城。
咸言我父至矣。通夜城门不受禁制。
都督司马逸客闻之。谓公近矣。
陈兵出迎。会候骑至。
云始入玉门关都督嗟叹良久。
且状闻。至京。
同中书门下三品。加银青光禄大夫
兵部尚书封馆陶县男
依旧知政事。寻转吏部尚书
知选举。嘱请不行。
大收草泽。睿宗屡下诏褒美。
默啜大寇边。拜刑部尚书
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筑丰安定远等城。
以拒贼路。寻加金紫光禄大夫
再迁兵部尚书知政事。仍旧元帅
太平公主窦怀贞潜结凶党。谋废皇帝
睿宗犹豫不决。诸相皆阿谀顺旨。
惟公廷争不受诏。及举兵诛窦怀贞等。
宫城大乱。睿宗步出肃章门观变。
诸相皆窜外省。公独登奉天门楼躬侍。
睿宗东宫兵至。将欲投于楼下。
公亲扶圣躬。敦劝乃止。
及上即位。宿中书十四日。
知政事。因下诏曰。
大臣立事。夷险不易。
良相升朝。安危所系。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上柱国馆陶县开国伯元振。伟才生代。
宏量匡时。经纶文武。
今之王佐。出入将相。
古之人杰。夙侍宸扆。
畴咨庙堂。思致
以期。朕往在储闱
洎登宝位。每观其仗义感激。
愿制凶邪。立诚慷慨。
陈宏益。尔其至矣。
朕实嘉之。顷者枭獍兴谋。
干戈作衅。太上皇帝既命朕除讨。
元振又驰奉宸极。始则赉予为弼。
终则宁朕问安。可谓格于皇天。
贯于白日。元恶既剪。
庶物惟新。昌言是图。
朕岂忘旧。宜开井邑。
永誓山河。可进封代国公
赐实封四百户。物一千段。
子五品官。寻兼御史大夫天下行军大元帅
是岁。大徵兵众。
阅武骊山。兵一百万。
号三百万。并奉公节度
是日三令之后。上将亲鼓。
公虑有大变。因略行礼。
上大怒。引坐纛下。
紫微令张说犯鳞而谏。上乃曰。
元振有保护之功。宜舍军法流新州
未至。属开元元年册尊号。
赦曰。元振往立大功。
保护于朕。顷因阅武。
颇失军容。责情放逐。
将收后效。可饶州司马
未至。卒于道。
时年五十八。有集二十二卷。
文章有逸气。为世所重。
公少负气纵横。遣意磊落。
作尉巴蜀。不修名检。
及登朝受任。屡使遐方。
霜明烈心。玉立贞节
言行忠正。居取俭约。
饬体杂于皇王。致君期于
公务之暇。手不释卷。
虽子弟家人。未尝见其喜怒。
前后上事切谏得失十数道。俱焚其稿草。
不以语人。故朝廷莫知也。
睿宗尝曰。元振正直齐于宋璟
政理逾于姚崇。其英谋宏亮过之矣。
旧于宣阳里居二十馀年。不至诸院马厩。
每朝回。对二亲言笑。
归室俨如也。不问家事。
狄仁杰朱敬则魏元忠李峤韦安石赵彦昭韦嗣立薛稷张说等为忘言之友。事父母以孝闻。
父爱。授济州刺史
后以为相。奏请解职。
银青光禄大夫济州刺史致仕。公殁后。
二亲犹在。自我唐受命。
宰臣有二亲者。惟公而巳。
马植 唐 · 刘轲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
存之不以予古拙。不责予以今人之态。
能遗其铅黄外饰。直索子心于古人之心。
在今之行古者然。虽无以应君子。
存之不友子以面。予何人。
敢不以心友于存之邪。且古人相知在此。
今愚忌存之固有未予知者。矧与相面者。
其能异于行路之人哉。固无也。
有恨群居时。口未能言及此。
还罢又不相处。虽素尚蓄积。
竟未得露一毫于方寸之地。每一相见。
何尝不嗛嗛于内。若饮者实满于腹。
思一吐而未果者。存之谓予是言似乎哉。
以为似。则予不得不吐于存之矣。
先此二十年。予方去儿童心。
将事四方志。若学山者以一篑不止。
望嵚崟于上。誓不以邱陵其心而尽乎中道也。
志且未决。适遭天谴。
重罹凶咎。日月之下。
独有形影。存之以予此时宜如何心哉。
苟将尽馀息以鸿同大化。或有论予者。
相晓以古道。且曰。
若身未立于时。若名未扬于人。
若且死。独不畏圣人之经戒。
俾立身扬名之意邪。蹶然而恐。
震骇且久。曰。
微夫子。吾几得罪于圣人矣。
噫。圣人之言天戒也。
天戒何可违乎。历数岁。
自洙泗渡于淮。达于江。
洞庭三苗。踰郴而南。
涉浈江。浮沧溟。
罗浮。始得师于寿春杨生
杨生以传书为道者也。始则三代圣王死。
而其道尽留于春秋。春秋之道。
某以不下床而求之。求之必谋吾所传不失其指。
每问一卷。讲一经。
说一传。疑周公孔子左邱明公羊高谷梁赤
若回环在座。以假生之口以达其心也。
迩来数年。精力刻竭
希金口木舌。将以卒其业。
虽未能无愧于古人。然于圣人之道。
非不孜孜也。既而曰。
以是为驾说之儒。曷若为行道之儒邪。
贮之于心有经实。施之于事有古道。
犹不愈于堆案满架。矻矻于笔砚间邪。
徒念既往者未及孔门之宫墙。自谓与回牛相上下。
传经意者。家家自以为商偃。
执史笔者。人人自以为
此愚所以愤悱。思欲以圣人之为市南宜僚
以解其纷。以衡石轻重。
俾将来者知圣代有谯周焉。此某所以蓄其心者。
元和初。方下罗浮
梅岭。泛赣江
彭蠡。又抵于匡庐
匡庐有隐士茅君。腹笥古今史。
且能言其工拙赘蠹。语经之文。
圣人之语。历历如指掌。
予又从而明之者。若出井置之于泰山之上。
其为见非不宏矣。长恨司马子长谓挈诸圣贤者。
岂不然乎哉。脱渐子长之言。
予之厄穷其身。将淬磨其心。
亦天也。是天有意。
我独无恙。何也。
夫然。亦何必瞽吾目然后国语。
刖吾足然后兵法。抵宫刑然后史记邪。
予是以自忘。其愚瞽。
故有三传指要十五卷。汉书右史十卷。
黄中通理三卷。翼孟三卷。
隋监一卷。三禅五革一卷。
每撰一书。何尝不覃精潜思。
绵络指统。或有鼓吹于大君之前曰。
真良史矣。且曰。
上古之人。不能昭明矣。
某其如何。有知予者。
相期不啻于今人。存之信然乎哉。
此古人所以许一死以谢知已。诚难事也。
如不难。亦何为必以古人期于今人待邪。
又自史记班汉以来。秉史笔者。
予尽知其人矣。言东汉有若陈宗尹敏伏无忌边韶崔实马日磾蔡邕卢植司马彪华峤范煜袁宏
言国志有若卫顗缪袭应璩王沈傅元薛莹华覆陈寿。言洛京史有若陆机束皙王铨子隐
江左史有若邓粲孙盛王昭檀道鸾法盛臧荣绪。言宋史有若何承天裴松之苏宝沈约裴子野
言齐史有若江文通吴均。言梁史有若周兴嗣鲍行卿何之元刘璠
言陈史有若顾野王傅宰陆琼姚察子思廉。言十六国史有若崔鸿
言魏史有若邓渊崔浩弟览高允张伟刘横李彪邢蛮温子升魏收。言北齐史有若祖孝徵元规汤休之杜台卿子发李德林林子百药。
言后周史有若柳虬令狐德棻岑文本。言隋书有若王师邵王颜师古孔㯋达于志宁李延寿
言皇家受命有若温大雅魏郑公房梁公长孙赵公许敬宗刘允之杨仁卿顾牛凤及子元朱敬则徐坚吴兢。次而修者亦近在耳目。
于戏。自东观武德以来。
其间作者遗草有未行于时。及修撰未既者。
如闻并藏于史阁。固非外学者可得究诸。
予虽无闻良史。至于实录品藻。
增损详略。亦各有新意。
岂无之文质董史之遗直者邪。盖有之矣。
我未之见也。常欲以春秋条贯。
删补冗阙。掇拾众美。
成一家之尽善。有若采葑菲者无以下体。
衣狐裘者无以羔袖。言不多乎哉。
以为多。则存之视予力志何如耳。
阮嗣宗嗜酒。当时以为步兵校尉
虽非其任。贵且快意。
今予之嗜书。有甚于嗣宗之嗜酒。
且虚其腹。若行哺而实者。
存之宜如何处予哉。传不云乎。
心志既通。名誉不闻。
其足下何遗邪。此存之所宜动心也。
脱禄不及厚孤弱。名不及善知友。
匡庐之下。犹有田一成。
耕牛两具。僮仆为相。
杂书万卷。亦足以养高颐神。
诚知非丈夫矣所立。不失谷口郑子真耳。
敢布诸足下共图之。某再拜。
杨再思 北宋 · 张唐英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一、《历代名贤确论》卷七四、《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二
姚璹不可与狄公同传,既已明矣;
杨再思复与王、杜同传,可乎?
王及善有大臣之体,杜景佺宰相之器,朱少连不附权要,李怀远能守简素,皆有一节可述。
再思姿性邪巧,不畏不义,舞高丽以悦同休,喻莲华以媚昌宗,鞫王同皎而不明其枉,绌戴令言而憾其有讽,附宗楚客而贬魏元忠,偷合冒宠,不顾廉耻,自始至末,无一可称。
附于《张昌宗传》可也,而使同李、杜诸公,是盗蹠联镳,斯、高与并辔,岂非黑白相混哉?
自古君子常少,而小人常多,若小人得与君子同等,则愚恐君子之道愈剥而不振矣。
策问 其八 北宋 · 邹浩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三八、《道乡集》卷二九
问:论议之不一久矣,非有圣人之书折衷焉,则学者之疑或穷年没齿而莫之决。
柳下惠少连疑于不逸者也,得孔子之言,然后知其为逸民。
禹、稷,颜回疑于不同者也,得孟子之言,然后知其为同道。
使之言皆如此其辨也,学者之释然,不犹仰天庭而睹白日乎,奈何自相违异而有不可以一贯之者?
孔子子贡曰:「伯夷,古之贤人也」。
孟子则以为圣之清
孔子臧文仲曰「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孟子则以为圣之和。
孔子称德行则兼举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而孟子称善言德行与具体而微,则仲弓不与焉。
孔子称文学则止于子游子夏,而孟子称有圣人之一体,则子张亦与焉。
又言语之宰我子贡,政事之冉有、季路,曾不得与子张并日而谈。
夫圣人无两心,言,心声也,况孟子之所愿学者,孔子而已。
其题品取舍之际,宜重规而叠矩也。
今乃不然,岂不重可疑哉?
诸君必尝深考此,愿闻其说。
罗长卿母朱氏墓志铭绍兴三十二年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二六、《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二五
夫人吉水朱氏,年十有七,归庐陵罗氏右迪功郎邵武军建宁主簿孝逸先生讳无竞
享年七十有二,终于绍兴二十有三年二月丁卯
其孤良弼其年十有二月庚申于县之高泽乡横山之原,同郡故显谟阁直学士工部侍郎刘公志其墓。
后十年,当三十有二年十月庚寅良弼改葬夫人于泰和仁善乡西塘之原。
一旦,出显学公所撰志铭示某,垂涕洟言曰:「良弼之弟开病累月,医不可为,论者归咎葬非其所,是以改葬,获罪《礼经》多矣。
虽然,迁善不可以不书,非属笃古而杰于辞者以为明旌,惧重得罪,敢以请」。
某辞曰:「显学公文章服一世,其序夫人景铄懿范,炳炳如丹,某也何以尚焉」!
良弼固请,终不得辞,则纪其世,著其德行,以补前志之阙而志其葬。
某尝考《仪礼》及《春秋传》,皆记改葬礼。
沿袭至今,其说有二:有因山崩水涌坏齧其墓,如文王之葬王季
有以太子少葬故有阙,如鲁葬惠公
良弼无此二者,而独忧其弟,盖牵于阴阳家者流,似违古谊。
然薄俗灭天理,芘焉而纵寻斧,往往小阋,则曰昧雉彼视。
然则良弼之迁奉,亦岂得已,可书也。
其世曰:朱氏家谱,唐有少连以孝义闻,高宗召用之,终凤阁鸾台平章事
子孙散徙,居于吉水
夫人曾王考讳正晋,王考讳光顺,考讳绶,世业儒,皆膏肓泉石
从父讳蒙圣字圣功,中崇宁二年进士科,终宣教郎签书洪州判官厅公事。
母彭氏,讳偕字亚之之女,亚之欧阳文忠公客也。
其德行曰:夫人始归也,舅姑相庆,自妯娌至婢使媪妪,无不曰贤。
崇宁中孝逸学校钩考捷出,既颇汩振,父母亟命仕,孝逸方思所对,夫人曰:「卑官不足以自效耶」?
于是建宁之政,声称翕然。
孝逸于民事有疑者,间与商确,夫人裨益为多。
服食取其俭,不事奢靡,尤蹲节若在家时。
孝逸怪之,曰:「惧伤君廉」。
孝逸请奉板舆,不许,退食则孺慕至出涕,夫人曰:「勉卒书考归,知君终不以一班一级易菽水之养」。
比归,左右尽力,无所不极其孝。
政和乙未,舅没,姑亦老,孝逸之昆弟及二长姒继卒,夫人赞其夫,日率其娣养姑,母子妇姑慈孝如一。
姑以高年应得封,命下而孝逸不克终养,夫人娣姒相与致孝不懈,且谓其子:「母子祖孙等尔」。
越岁,姑亦逝,则又诏其子:「吾老矣,门户委汝,可不自力」?
良弼兄弟自其祖母若父时已能耽经谨行,至是益砥砺,克自植立。
夫人性方重,言不妄发,举止详闲,坐有常处。
一衣越数年不敝,其歛也有嫁时服。
恤孤逮嫠,宗姻委巷多沾其惠。
盖夫人天资既过人,又前受教于前父母,故其云为率皆可纪。
子男良弼、开也。
岁在丁丑良弼以累举特奏,召为右迪功郎赣州会昌县东尉
开出为季父后,竟卒。
女适进士大昌、乡贡进士胡维宁。
孙男三人,泳、泌、涛,皆典学。
孙女七人,适进士郭中升、胡渐、胡栋、胡椿,馀在室。
予家与罗氏世葭莩,而良弼初娶予从妺,最故且厚,维宁、渐、椿、栋又皆犹子昆孙,知夫人之德为熟。
于其始葬也,予自海上寓哀挽,尝评其大略,孝如召南之女,友如梁人之娣,节如鲁成之妺,知礼如穆伯之妻,教子如子舆之母,侍礼如子皮之姒,居丧如季氏之妇,慈爱如崔山南之姑,人不以为谀云。
铭曰:
《诗》始妇顺,《易》基坤从。
婉娩夫人,《诗》《易》其躬。
来媲德门,不介家阀。
孝逸归与,实键其决。
云谁无夫,孰其无子?
克对厥贤,乃惟具美。
报不称德,不比其身。
铭揭阃彝,千祀犹新。
邦衡侍郎金陵再用津字韵赋诗谢送赐茗复以丙申小春四銙寄赠乙未 南宋 · 周必大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淳熙又贡第三春,驿骑新驰度剑津
七祖师泉难话旧(自注:谓青原。)八功德水且尝新。
雪亭烹处休装景,火阁煎时却可人。
只恐从官柳动(自注:官柳,邦衡侍婢名。)乐天还欲醉精醇(自注:朱敬则传》:醇精流,糟粕弃。)
毛靖可 宋末元初 · 谢枋得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相慕久悬悬,恨不论诗早十年。
吾道不行知有命,斯文将丧更由天。
此生何恨为龚胜,来世谁能知少连少连:即朱敬则〖六三五——七0九〗亳州河南永城人武则天时任佑补阙长安三年〖七0三〗正谏大夫,旋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魏元忠张说为人诬陷,因他力谏,方得免死。后被诬降官。)
不信无人扶宇宙,是邦豪杰已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