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政论 其一 东汉 · 崔寔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六
谨案:《隋志·法家》,《正论》五卷,汉大尚书崔寔撰。《旧唐志》,《政论》五卷。《意林》亦五卷。《新唐志》作六卷。各书引见,或作《政论》,或作《正论》,又作《本论》,止是一书。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人高祖篆,祖颎,父瑗,范《史》皆有传。好典籍,桓帝初为郎,后拜议郎,与边韶延笃著作东观。出为五原太守,征拜议郎,复与诸儒博士杂定《五经》。拜辽东太守,母卒归葬。服竟,召拜尚书,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免归。建宁中卒。明于政体,吏才有余,论当世便事数十条,指切时要,言辨而确。范《史》论曰:「之《政论》,言当世理乱,虽痛心错之徒不能过也。」「其书成于守辽东后,故有「仆前为五原太守」及「今辽东耕犁」云云。本传系于桓帝初除为郎时,未得其实。其本北宋时已佚失,故《崇文总目》不著录,《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亦无之。《通志略》载有六卷,虚列书名,不足据。今从《群书治要》写出七篇,从本传及《通典》各写出一篇,凡九篇,略依《意林》次第之。刺取各书引见,校补讹脱,定著一卷。其畸零短段三十事不能成篇者,载于卷末。《治要》专取精实,而腴语美词,芟除净尽。然于当时积弊,已胪列无遗。治乱兴亡,古今一轨,本传引仲长统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诚哉是言也。嘉庆十九年龙集甲戌六月十五日
之帝,汤、武之王,皆赖明哲之佐,博物之臣。
皋陶陈谟而唐、虞以兴,伊、箕作训而殷,周用隆。
及继体之君,欲立中兴之功者,曷尝不赖贤哲之谋乎!
凡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由世主承平日久,俗渐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习乱安危,逸不自睹。
或荒耽嗜欲,不恤万机;
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
或犹豫岐路,莫适所从;
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
或疏远之臣,言以贱废。
是以王纲纵驰于上,智士郁伊于下。
悲夫!
且守文之君,继陵迟之绪,譬诸乘弊车矣。
(《意林》作「若能」)求巧工,使辑(《意林》作「葺」)治之,折则接之,缓则楔(本作「契」,从《意林》改之)之,补琢换易,可复为新。
新新不已,用之无穷。
若遂不治,因而乘之,摧拉捌裂,亦无可奈何矣。
武丁之获傅说宣王之得申甫是则其巧工也。
今朝廷以圣哲之姿,龙飞天衢,大臣辅政,将成断金,诚宜有以满天下之望,称兆民之心。
年谷丰稔风俗未乂(此二语上下疑有删节)
夫风俗者,国之脉诊(《御览》三百七十五作「胗」)也。
年谷如其肥肤,肥肤虽和,而脉诊(年谷下十三字从《御览》补)不和,诚未足为休。
《书》曰:「虽休勿休」。
况不休而可休乎。
汉兴以来,三百五十余岁矣。
政令垢玩,上下怠懈,风俗雕敝,人庶巧伪,百姓嚣然,咸复思中兴之救矣(「自汉兴」下四十字从本传补)
且济时拯世之术,岂必体尧蹈舜然后乃治哉?
期于补绽决坏,枝柱邪倾,随形裁割,取时君所能行,要措斯世于安宁之域而已。
故圣人执权,遭时定制,步骤之差,各有云施(本传作「设」)
不强人以不能,背所急(本传作「背急切」)而慕所闻也。
孝武皇帝策书曰:「三代不同法,所由殊路,而建德一也」。
孔子叶公以来远,哀公以临民,景公以节礼,非其不同,所急异务也。
是以受命之君,每辄创制;
中兴之主,亦匡时失。
盘庚悯殷,迁都易民;
周穆有阙,甫侯正刑(「是以受命」下三十五字从本传补)
然疾(疑有误。本传及《艺文类聚》五十二无此二字)俗人拘文牵古,不达权制,奇玮(本传、《艺文类聚》作「传」)所闻,简忽所见,策不见珍,计不见信。
夫人既不知善之为头善,又将不知不善之为不善,乌足(本传、《艺文类聚》作「可」)与论国家之大事哉!
故每有言事,颇合圣听者,或下群臣,令集议之,虽有可采,辄见掎夺。
何者?
其顽士暗于时权,安习所见,殆不知乐成,况可与虑始乎?
心闪意舛,不知所云、则苟云率由旧章而已。
其达者或矜名嫉(本传作「摈」)弃。
复存,由(本传作「犹」)将困焉。
贾生之所以排于屈子以摅其愤者也(旧作「以舒愤者也」,从本传改补)
夫以文帝之明,贾生之贤,之忠,而有此患,况其余哉!
况其余哉!
且世主莫不愿得之伦以为辅佐,卒然获之,未必珍也。
自非题榜其面曰鲁孔丘邹孟轲,殆必不见敬信。
何以明其然也?
此二者善己存于上矣。
当时皆见薄贱,而莫能任用,困厄削逐,待放不追,劳辱勤瘁,为竖子所议笑,其故获也。
夫淳淑(《意林》作「贞一」)之士,固不曲道以媚时,不诡行以邀名,耻乡原之誉,绝比周之党(「绝」字从《意林》补),必待题其面曰鲁仲尼邹孟轲,不可得也(「必待」下十六字从《意林》补)
而世主凡君,明不能别异量之士,而适足受谮润之诉。
前君既失之于古,后君又蹈之于今,是以命世之士,常抑于当时,而见思于后人(《意林》作「无不见思于后日」)
以往揆来,亦可容易?
向使贤不肖相去,如泰山之与蚁垤,策谋得失相觉,如日月之与萤火,虽顽嚣之人,犹能察焉常患贤佞难别,是非倒纷,始相去如毫厘,而祸福差以千里,故圣君明主其犹慎之(《群书治要》)
加證道孝德尊号大赦文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
王者事天明。
事地察。
修身慎行。
孝德彰矣。
故风化天下。
和睦兴焉。
敬宗
祖考来格。
是则礼莫大于严享。
孝莫大于扬名。
有以通于神明。
有以光于四海。
承真之道。
缵圣之业。
钦若先训。
惟怀永图。
宝俭宝慈。
无为而理。
自南自北。
有截来威。
五教聿兴。
家服仁孝。
四灵咸盛。
物应纯诚。
百辟公卿。
万方夷夏。
奉元贶。
徵长发于真源。
屡荐鸿名。
愿昭彰于至德。
封章守阙。
于再于三。
加以圣祖锡符。
元中启迪。
天心垂裕。
荣光降临。
敢不丕承。
固执冲让。
乃展因心之义。
以宏推尊之典。
虔上册礼。
斋肃思成
入室僾然。
敢忘于目。
出户而听。
庶几有闻。
扬美谥于无疆
展永怀于罔极。
且敬从拜后。
礼既尊先。
式副群心。
以允成义。
以今日敬膺典册。
曰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
大号载崇。
祗若增惧。
宜因布和之序。
式宏在宥之泽。
可大赦天下。
天宝十三载二月九日昧爽巳前。
大辟罪巳下。
罪无轻重。
巳发觉未发觉。
巳结正未结正。
系囚见徒常赦所不免者。
咸赦除之。
官人犯入己赃。
不可更令却上。
后不须为累。
其左降官并稍量移近处。
反逆缘坐流配之色。
宜与量移。
王鉷李林甫柴崇耀阿布思等。
并寄任非轻。
包藏特甚。
原情议法。
深所难容。
况日月未淹。
罪坐尤重。
即从宽宥。
何以惩肃。
应缘亲累流配者。
并不在该及之限。
左降官承前遭忧。
皆不得离任。
孝行之道。
所未宏通。
情理之閒。
深可哀恤。
如有此类。
宜并放归。
仍申省。
计至服满之日。
准法处分。
自今巳后。
编入常式。
其中有非反逆缘坐。
及情理切害。
有父母年老。
不任相随。
无昆弟养者。
许停官归侍。
及有身巳衰老。
久罹谴责。
愿停官者。
本道采访使择。
具名牒中书门下
然后放还。
鳏寡茕独乏绝者。
量加赈给。
三载黜陟。
百王令典。
殿最之迹。
廉问攸归。
欲更别遣使臣
虑有烦扰。
今载宜委本道采访使
具官人善恶奏闻。
以申劝阻。
自临御以来。
四十馀年。
棫朴延想。
寤寐求贤。
林薮无遗。
旌招不绝。
犹虑升平巳久。
策业增多。
至于徵求。
或遗僻陋。
其博通坟典。
洞晓元经。
清白著闻。
词藻宏丽。
军谋出众。
武艺绝人者。
任于所在自举。
仍委郡县长官精加铨择。
必取才实相副者奏闻。
朕尊崇先谥。
霜露增感。
于以孝思。
无忘锡类。
其内外见任官阶。
俱是三品巳上。
父未有五品官及无官巳亡殁者。
宜各赠五品官。
及母无邑号者。
亦与追赠。
其见任四品五品清官官阶俱是五品巳上者。
亡父母先无官号。
亦准此追赠。
且厚其风俗。
五教之旨聿兴。
贲于丘园。
十翼之风斯在。
其士庶閒。
众推孝弟。
异代义居。
高尚确然。
隐遁岩穴者。
采访使博访闻荐。
其孝义之人。
巳经旌表。
雍睦无易。
纯至有终。
著美乡闾。
深可嘉尚
各赐勋两转。
彰德行。
天下侍老。
百岁巳上版授本郡太守
妇人版授郡夫人
各赐绵帛五段。
三石
八十巳上版授本县令
妇人版授县君
各赐绵帛两段。
两石。
太清宫阙。
圣祖仙居
频降休徵。
屡贻启迪。
不有优异。
岂表殊常。
其本宫道士宜各赐物三十段。
道门威仪王虚真赐物五十段。
陪位大德各赐物二十段。
因心推崇。
增上美谥。
惟官统职。
必在正名。
今以太常尊事宗庙。
安可别署为名。
礼不逼尊。
情期达敬。
五陵署改为台。
献陵台等五令及丞并升一阶。
以彰崇奉。
五岳四渎及名山大川。
并灵迹之处。
先贤祠庙。
各委郡县长官致祭。
其有陵墓祠宇颓坏者。
量情修葺。
亚献皇太子玙赐物一千段。
终献荣王琬赐物五百段。
其馀各赐阶爵有差。
郡守县令
职在亲人。
必务公勤。
以康黎庶。
凡所推择。
皆竭乃诚。
宠锡之閒。
须甄异等。
普恩之外。
太守等并赐爵一级
县令赐勋两转。
庶期勉励。
以表朕心。
其京文武官。
一品赐物一百匹。
二品八十匹。
三品七十匹。
四品五品五十匹。
六品七品各三十匹。
八品九品各二十匹。
北京留守节度采访使并京官准敕出使未回者。
所赐物并同见在例。
左相陈希烈
纯粹之道。
载穆朝廷。
文儒之风。
式瞻师表。
且协和时令。
翊赞升平。
柔嘉其德。
克壮元老。
与一子五品官。
赐物五百匹。
太尉奠瓒上册书宝册读册右相杨国忠
当朝正色。
百僚纲纪。
廉节遗身。
三阶柱石。
况发挥孝理。
润色鸿猷。
金玉王廷。
典礼增缉。
不有殊等。
何用为劝。
宜与一子三品官。
仍与一子五品官。
更赐物五百段。
左仆射安禄山
贞一之心。
总文武之任。
出清北落。
入赞南宫。
既押登歌。
又挥宝册。
与一子官。
更赐物四百匹。
太尉张均
太清宫祠及修仪注等使。
普恩之外。
又赐物一百匹。
武德功臣贞观初宰辅等。
缅想忠义。
感会风云。
用集大勋。
肇兴王业。
其有子孙零落。
冠冕陵夷。
无任官宦者
宜令所司勘责。
依资与一人京官。
唐元勋臣。
绩参缔构。
录劳念旧。
每寘于怀。
普恩之外。
宜放一子出身。
如已出身。
所司依资与一官。
率土之内。
赐酺三日
李十五(一作送李邕之秦) 盛唐 · 王昌龄
 押纸韵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二首 其一 766年 唐 · 杜甫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奉节县
避暑云安县,秋风早下来。
暂留(一作之)鱼复浦,同过楚王
猿鸟千崖窄,江湖万里开。
竹枝歌未好,画舸莫(一作且)(一作轻)回。
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二首 其二 766年 唐 · 杜甫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奉节县
引用典故:千金赠 玄成
行李千金赠,衣冠八尺身。
飞腾知有策,意度不无神。
班秩通贵,公侯出异人。
玄成负文彩,世业岂沈沦。
李十五丈别李秘书文嶷)766年 唐 · 杜甫
 押先韵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奉节县
引用典故:解榻 黄颍川 弦直钩曲 四岳 玄成 子山
峡人鸟兽居,其室附层颠。
下临不测江,中有万里船。
多病纷倚薄,少留改岁年。
绝域谁慰怀,开颜喜名贤。
孤陋忝末亲,等级敢比肩。
人生意颇(一作气)合,相与襟袂连。
一日两遣(一作遣两)仆,三日一共(一作共一)筵。
扬论展寸心,壮笔过飞泉。
玄成美价存,子山旧业传。
不闻八尺躯,常受众目怜。
且为辛苦行,盖被生事牵。
北回白帝棹,南入黔阳天。
汧公李勉封汧国公制方隅,迥出诸侯先。
封内如太古,时危独萧然。
清高金茎(一作掌)(一作茎掌),正直朱丝弦。
昔在尧四岳,今之黄颍川
于迈恨不同,所思无由宣。
山深水增波,解榻秋露悬。
客游虽云久,主要(一作亦思)月再圆。
晨集风渚亭,醉操云峤篇
丈夫贵知己,欢罢念归旋
八哀诗 其五 秘书监江夏李公邕766年 唐 · 杜甫
 押词韵第三部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奉节县
伤时盗贼未息,兴起王公、李公,叹旧怀贤,终于张相国。八公前后存殁,遂不诠次焉。
引用典故:宣尼袂 分汉廷竹 分宅 江夏姿 九皋唳 洛阳狱 学贯天人际 脱骖 文侯彗 小臣毙 俎豆
长啸宇宙间,高才日(一作沦)
古人不可见,前辈复谁继。
忆昔李公存,词林有根柢。
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
风流散金石,追琢山岳锐。
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
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裔。
各满深望还,森然起凡例
萧萧白杨路,洞彻(一作涸辙)宝珠惠。
龙宫塔庙(一作踊),浩劫浮云(一作空)卫。
宗儒俎豆事,故吏去思计。
眄睐已皆虚,跋涉曾不泥。
向来映当时,岂独(一作特)劝后世。
丰屋珊瑚钩,骐驎织成罽(居例切)
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邕尤长碑颂,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金帛求其文)
分宅脱骖间,感激怀未济。
众归赒给美,摆落多藏(一作赃)秽。
独步四十年,风听九皋唳
呜呼江夏姿,竟掩宣尼
往者武后朝,引用多宠嬖。
否臧太常太常博士李处直议韦巨源谥曰昭,邕再驳之),面折二(一作三)张势宋璟张昌宗兄弟反状,武后不应,邕在阶下大言曰:“所陈当听。”)
衰俗凛生风,排荡秋旻霁。
忠贞负(一作怨),宫阙深旒缀。
放逐早联翩,低垂困炎厉(一作疠)
日斜鵩鸟入,魂断苍梧帝。
(一作策)枯走不暇,星驾无安税
分汉廷竹,夙拥文侯彗
终悲洛阳狱,事近小臣敝(一作毙)
祸阶初负谤,易力何深哜(哜,尝也。《艺文传》:“擩哜道真。”)
伊昔临淄亭,酒酣托末契
重叙东都别,朝阴改轩砌
论文到味道(一作推)流水逝。
近伏盈川杨炯雄,未甘特进李峤丽。
是非张相国燕公说,相扼一危脆。
争名古岂然,键捷(一作关键,键捷二字,广韵通用)歘不闭。
(一作倒)吾家诗,旷怀埽氛翳。
慷慨嗣真(原注:和李大夫,乃杜审言诗),咨嗟玉山桂
钟律俨高悬,鲲鲸喷迢遰。
坡陀青州血,芜没汶阳李林甫素忌邕,因传以绩罪牵连,遣人就郡杖杀之)
哀赠竟萧条,恩波延揭厉
子孙存如线,旧客舟凝滞。
君臣尚论兵,将帅燕蓟
郎吟六公篇张桓等五王洎狄相六公,皆邕诗),忧来豁蒙蔽。
常州刺史厅壁记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六
晋分丹阳毗陵。后改为晋陵
隋置常熟县。创常州理之。
无何。常熟苏州
始于晋陵常州。当楚越之襟束。
居三吴之高爽。其地恒穰。
故有嘉称。领五县。
版图十馀万。望高地剧。
此关外名邦。自狂虏肆乱。
江湖流毒。地荒人亡。
十里一室。天子诏宰政。
审可以安人者。以工部侍郎赞皇公览允(一作充)
帝俞。拜为此邦。
昔齐人闻石相将至。举国大理
赞皇东辕。明诏先下。
吏愉人泰。如时之春。
视之犹身。归者遍野。
赞皇公以为易简本乎悠久。久于其道而化成。
封章上请。求理三岁。
诏书宠异。进品正议大夫
优贤报功。于时为盛。
自吴通上国。越盟诸夏。
秦裂郡国。智如伍员
才若鸱夷。以及我国家贤良。
临州者甚众。未有浚河渠。
引大江。漕有馀之波。
溉不足之川。沟延申浦。
至于城下。废二埭之隘。
促数州之程。海夷浮舶。
弦发望至。出古人创物之智。
见君子济众之心。大矣哉。
一境清净。无为而理。
此举大略也。汉制。
刺史部领郡国。迁为太守
太守课最。入为公卿。
魏晋以来。或称州牧
朝州史郡太守更相为名。亲贤如宁岐。
弼谐如狄宋。皆拜焉。
在部视侯伯。入朝亚卿尹。
其车服皂盖朱轓华虫七旒进贤两梁冠。玉佩青绶。
古有铜兽竹使符。太守不假节。
刺史临兵则持节。今虽无事。
亦称使持节。戒不虞也。
降铜鱼诏书合之。代兽符也。
夫子门人。高第者众。
唯称雍也可为诸侯。至矣哉。
古之为理。本于德行。
赞皇公秉心宣猷。尽瘁王室。
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为王者辅。宜哉。
永泰二年二月庚戌赞皇公从子检校吏部员外郎华述。
使院中新栽柏树子呈李十五栖筠755年 唐 · 岑参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创作地点: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
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
不曾台上种,留向碛中栽。
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
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
洞庭山福愿寺律和尚坟塔铭 唐 · 僧清昼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八
道贤上游。其德如阳和。亭毒万物。生而不子。成而不繇。或曰异于是。盖繇无生空惠。冥乎其间哉。暨洪唐盛明之朝。我法尤重五教四分。飙扬景张。南山律宗居天下第一。后弟子如大师鲜矣。大师望出徐氏。讳神皓字宏度。八代祖摛。齐竟陵王西邸学士子陵尚书左仆射。其文与庾子山齐名。逮陈氏革命。因佐吴邑。遂家姑苏高祖硕。学通三礼。中年即世。曾祖昙。隋王府咨议参军祖德恭浔阳郡词曹。考君定。深于释典。不屑名宦。大师天情耿洁。风韵朗迈。幼负脱俗之姿。尝有言曰。沙门者。高洁其道。秉空王平等之性。一念不昧。坐登佛阶。吾自知此身履龙渊取明月。曷有三圭之贵。重侯之高。而能动我心哉。乃依杭州龙泉道场一和尚出家。败发损容。越出流辈。铿然法器。如琢玉焉。天宝六年。天降板诏。请释真行。一州许度三人。独居荐首。吾以是知大师初皈佛教。涤心地也。今奉国恩。正世名也。因隶僧籍于包山福愿道场。初进具于兴大师。次通钞于昙一大师。五夏未登。学精三藏天台宗旨。难为等夷。渊元绝思之科。如良庖之导大窾也。十讲律钞。五升坛场。倾江而东。愿礼其足。后生学者。仰其聪明惠性。如追麒麟之步。大师尝引锡西望。想包山旧居。包山洞庭仙都之一峰。湖澄气清。日出水上。謺嶂合沓。生乎影中。得非天遗此中与师成道耶。乃命舟而还。使野童诛茅。山童扫石。顾左右曰。昔者如来崇饰塔庙。乃是启发偫信。开人天净境。岂为已哉。此少隳废久之。非先师本意。乃辟僧院。创食堂。众有怠慢者。丑其行而理之。舍有倾者。恶其邪而正之。垦田置庄。开畎泄浍。功既成矣。业亦博矣。百千人俱皆受其赐。曩日洞山水浒。业湖之氓。罾𦌵咽川。缯缴亘渚。大师以如来不杀之戒。黜彼鲜食。回小人之腹。为君子之虑。乾元祀有诏。天下二十七寺。各奏大德七人。长讲律戒。因请住开元寺。欲果愿具。且惧书。遂僶俛从命。奉戒弟子开州刺史陆公向前给事中严公涚。服道弟子礼部侍郎刘公太真大理评事张公象。钦风弟子前廉使亚相李公栖筠。天诱厥衷。俾扬我法。精识通敏。言为世程。谢太傅之流也。其时常熟地偏。僧多阙行。李亚相欲以德抚。乃请大师统而正之。一化而革心。再化而知道。三化而阖邑从风。大师末年工于圆宗。纵心皆是。以文字而用。不以文字为病。是念佛写经。备行教法。置西方社。广净土因。专诵法华经九千馀匝。游四大寺。登五老峰。遍欲观古僧得道之所。此亦至人之馀事。应物如动。自视阙然。贞元六年十月。春秋七十五。僧腊四十三。其月在开元遇疾。忽言曰。吾爱夫得道者。心如澄溟。知如晨曦。不染如浮云。自在如游鸿。吾虽非斯人。亦未肯以有生为累。其月十一日。顾门人维谅。我去世后。汝若置塔。可归洞庭故山。言毕而逝。是夜琉璃色天。星霣如雨。往往有西方之应。睹而不书。奉遗命也。门人维谅。有文有道。独步当时。执师之丧。不以證而废教也。列座门人道超灵俊道浚道棱维诚。皆积解以诣空门。迈德以藩象教。吾闻古之僧高者。述诔与碑。自晋朝始也。二三子思吾师盛德。将欲镕黄金。勒贞石。垂裕后昆。使昭昭之教。长烛于人天。铭曰。
穆大师,立言可经。
身佩戒光,高月亭亭。
怖魔以袪,袭智以醒。
如何斯人,忽号冥冥。
天树春折,云花夜零。
空留一灯,寂寂青荧。
伊昔行道,坦坦素履。
迹虽可攀,行不可拟。
乃知我师,应世无已。
优游人天,自在生死。
门人维谅,蹑彼高尘。
嶷嶷灵塔,纪功于人。
于山之峰,于湖之滨。
风凄远铎,月惨重轮。
瞻礼云上,如逢化身。
苏州开元寺和尚坟铭 唐 · 僧清昼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八
至人于生锴一也。物有之。我亦有之。若日月可蚀。虚空可洿乎。在至人为宅心之胜地。诚瞽夫不返之瀑流哉。于戏。我法自五天。扬于汉廷。八俊四贤。横世杰出。后之学者。聆休风。企高躅。何吾师之穆其芬馥欤。吾师讳某字某。先刘氏之子。汉楚王交三十一代孙。烈祖某。永嘉南迁。为丞相掾。四代祖远。隋东阳守。显其遗荣之迹。略载本枝。全拔俗之高。不书后叶。盖亦垂训之意乎。吾师幼孤。伯父哀字如礼。名因教立。孝自天生。而宿植缘深。心田欲稔。因请伯父哀而舍之。事灵隐某禅师。因问师入道之次。师语曰。夫爝火明乎太虚。以爝火之心。当太虚之境。境非心外。心非境中。两不相存。两不相废。今我所證。是尔所知。曷有万法之深浅优劣乎。语毕。如凉风入怀。醒然清悟。天宝四年。受戒于东海大师鉴真。传讲于会稽大师昙一至德中举高行。隶名开元乾元中有诏。天下二十五寺。各定大德七人。长讲戒律。吾师其选也。顷年净土一门。不愆于念。尝谓人曰。昔闻西方之行。是有相大乘。此乃蓬心不直达之说。何者。夫出言即性。发意皆如。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况我正念乎。于时六十七天年。三十六僧夏。一十六坛场。孤制律枢。正持僧纲。自胥湖南北。皆宗仰焉。以建中元年六月十五日。寝疾而逝。其时有庭树一本。枝叶扶疏。及吾师将亡之朝。花正拆而遽萎。条始繁而方折。亦恒河水上旃檀树枝荣枯之意也。其年七月五日。迁灵龛武邱西寺松门之右。呜呼。青山不归。白林长谢。秋原之上。万境皆悲。雨冥冥而昼阴。水浼浼而东逝。门人道亮道该清会。以毗尼继其行。会以才学俦其贤。该以词华踪其美。三子之外。居廊庑者。充江汉焉。故观察使韦公元甫观察李公栖筠。今虢州刺史李公纾。今御史中丞李公道昌。林下之迹可追。山阴之游尚想。怀人抚事。相顾泫然。昼实濩才。曷足揄扬盛美。以吾释门之事。安敢让焉。词曰。
本师示终兮元纲绝。香山崩兮香海竭。
大地动兮旃檀折。人天冥兮千光灭。
我师出嗣兮遗教张。如何斯人兮天不臧。
星既雨兮地亦霜。生涯昧兮四流长。
捧遗言兮循往迹。庭无人兮月寂寂。
百年遐寿兮日长夕。万春上服兮尘已襞。
门人恸兮世人悲。瞻影塔兮山之垂。
宿昔经行兮旧路岐。云眇眇兮雨霏霏。
方城芥尽兮长乘移。乐石香名兮不骞不亏。
安州刺史杜公神道碑 唐 · 杨炎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二
受正性者德之元。
纂重侯者业之盛。
君子体仁以合德。
积厚以感通。
著于神明。
于祚允者。
其惟杜公乎。
公讳鹏举
字某
其先京兆人也。
七代祖讳模。
后魏濮阳守。
卫人宜之。
子孙世居东郡
故今为濮阳人
夏有豢龙之官。
封唐杜之国
世载侯伯。
勋藏晋鲁。
公锡命。
元旗火龙。
拯三代之衰。
参五霸之业。
斯保姓之始也。
汉有建平侯
策定中兴。
晋有当阳侯
克并南夏
其食酆鄗。
盛西郊之黻冕。
其分荆濮。
胙东国之山河。
斯不朽之宗也。
濮阳陈留太守讳亮
陈留高祖北齐胶州刺史竟陵公讳伽。
竟陵生曾祖雁门太守讳保
雁门生大父唐苏州司马讳义宽
苏州生皇建平侯荆益二州大都督府长史讳慎行
贞孝公秉哲以辅先朝。
黄门戴天以成大业。
自魏七代。
以方岳登闻
在唐两朝。
以台衡致理。
斯迈种之仁也。
贞孝之兄。
黄门之考。
天修其爵。
地富其才。
神抱虚廓。
智藏蓍蔡。
口目河海。
仪刑嵩华。
学可以掌邦教。
词可以宣国风。
少与范阳卢藏用隐于白鹿山
以太夫人有疾。
清河崔沔同授医于兰陵萧亮。
声色以微以诚达。
疵疠之祥以气变。
属先府君作镇荆楚
有诏门子侍禁闱。
起家修武县
岁满。
以书判超等授济源尉
正议登朝。
右拾遗
升玉堂以谒圣君。
陈格言以利天下。
黄门侍郎张廷圭
国之髦硕
洛州长史皇甫知常
人之标准。
美公志行。
尝与请交。
公精义入神。
洞究奥赜。
睿宗践祚。
冥感祥符
睹元期于化元。
启成命于幽教。
人所以伫非常之运。
天所以归亿兆之心。
玄宗时东宫
表公所言。
请编史册。
时应令赋诗。
御札批云。
毕公之任。
谅籍伊人。
思入风雅。
灵通神鬼。
后以亲累出为岐州司仓
同州司士
开元初
上以中都稍食。
省河漕之徭。
大农器用。
晋山之铁。
牧马于归兽之野。
考室于迎春之宫。
关中始置疏决盐铁长春宫三使
诏以公为判官
明年。
天子东行河堤
阹格兽之场。
开濯龙之沼。
停銮上苑。
留宴天泉
酒酣乐过。
公献赋以讽。
于是有采章之锡。
著作佐郎太子左赞善大夫都水使者王府司马丰王府长史中散大夫安州刺史
公为政。
在上位畏于上。
贞一以守之。
斋庄以莅之。
其始也居右正词。
王侯向慕。
其终也疏通易。
礼化兴行。
方将坐周召之堂。
陈歌训之典。
法象魏。
登天庭。
而明德寿于中年。
壮图悲于下国。
命矣。
以某年月日。
终于官舍。
明年二月。
葬于寿安南原
遵遗命也。
夫人河南郡
尉迟鄂国公之孙。
邛州刺史瑰之女也。
抱含一之德。
友于君子。
受降神之祥。
克生元辅
天宝四载
终于山阳别业。
其终祔焉。
从周礼也。
长子灵琼。
陈州太康主簿绍家祚而命夺其禄。
次子奉遥。
有异学而天丧其文。
同德
齐化。
季子山南剑南道副元帅特进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卫国公鸿渐
身负苍旻。
气和鼎饪。
符合斯运。
以道佐唐虞。
文系训谟。
化齐混象。
大勋格于皇极。
厚宠扬于祖考。
府君先赠太常
再荣师保。
夫人旧封宜阳
增号某郡。
三锡桓公之命。
是尊孟母之贤。
公主忠孝。
根仁义。
事亲有极致之道。
执丧有宁戚之哀。
威废鞭笞。
愠忘诮让。
其立身也。
冥观天理。
合含幽鉴。
强志通于众艺。
敏行求于古人。
考声教。
观历象。
动合灵祇之赞。
顺阴阳之和。
其达诚也。
忧喜极中。
权利交丧。
历官十二。
远悔吝之形。
春秋七十。
抱纯精之气。
其保终也。
君子谓探命历。
诚也。
专药膳。
孝也。
补衮职
仲山之志也。
颂王风。
吉甫之才也。
济美。
栾武之德也。
有后。
臧孙之庆也。
宜乎正训百代。
垂鸿千古。
存被先公之冕服。
没为天子之元老。
勒钟鼎。
建庙堂。
金石以颂声。
邱陵以表隧。
乃假词末学。
观德将来。
铭曰。
于赫太师
德音孔遐。
道之气象。
物之精华。
文学邹鲁。
羽仪邦家。
选于帝庭。
帝庭有仪。
闻于宫府
宫府允。
明晦光耀。
际含天机。
识真紫极。
建𣄣青蒲。
熊负金印。
蛇蟠朱组。
时哉功名。
海变今古。
精魂归复。
宜阳之下。
我有冢嗣。
为王宝臣。
德延没世。
功被生人。
岸谷磅礡。
邱陵故新。
苍苍颂石。
万世遗尘。
李栖筠浙西观察使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十三
敕。
王制千里之外设方伯
选诸侯贤者而命之。
俾其遵俗宣风
大明黜陟。
今以刺史条察列郡。
西汉成式。
厥惟旧哉。
银青光禄大夫常州刺史充本州团练守捉使上柱国赞皇县开国子李栖筠
资朴厚之性。
秉礼义之宗。
学博而精。
其文而当。
明以辨政。
居官可纪。
秩更三署。
名重一时。
黄扉之论駮。
冬卿典制
自守毗陵
尤精藩职。
初剪横江之盗。
犹多击柝之虞。
言抚伤残。
克施惠训。
清静少欲。
以临其人。
礼让之风。
行于东国。
考其绩用。
实最方州
震泽之北。
三吴之会。
有盐铜山
有豪门大贾。
利之所聚
奸之所生。
资于大才。
济我难理。
加以中宪
雄兹按部。
慎乃教令。
薄其征徭。
无倚法作威。
无割下附上。
勉副朝寄。
以绥一方。
使持节苏州诸军事苏州刺史御史中丞浙江西道观察使处置都团练守捉及本道营田等使。
散官勋封如故。
田承嗣实封制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十四
敕。懋策勋之赏。
启封邑。赐真食之命。
方入田租。故采地以处其子孙。
书社以尊其侯伯。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尚书左仆射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兼魏博等州节度观察处置及管内支度营田等使上柱国雁门郡食实封二百户田承嗣
出自河朔。挺兹才器。
公忠有素。文武是经。
行惟高简。言必诚信。
委之腹心。实所亲重。
内列端揆。外当藩翰
距河作镇。濒海抚封。
贞一以奉上。明恕以临下。
谋出韬钤之外。功成战伐之前。
专精牧人。尽瘁事国。
政刑必中。都鄙有章。
训以农耕之业。课其蚕织之事。
家给而礼让攸兴。气和而札瘥不作。
旧章咸举。厥贡惟殷。
来东人之职劳。首循吏之行理。
嘉命休绩。允兹褒劝。
食其井赋。用协典常。
可加实封二百户。馀并如故。
李大夫谢恩表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十八
臣某言。伏奉圣恩。
舍臣罪戾。复臣班荣。
承命惊惭。戴恩惶抃。
臣某诚欢诚惧顿首顿首。伏惟乾元光天文武大圣至德孝感皇帝陛下俯宽国法。
大庇宗枝。兄抵宪章。
已从轻典。臣合缘坐。
又贷殊私。雷霆解威。
日月回照。枯木之上。
残花忽开。死灰之中。
馀烬再爇。曲承含育。
仁慈。一门感恩。
万死何效。谨奉表陈谢以闻。
臣某诚欢诚惧顿首顿首。谨言。
李大夫谢御制诗表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十八
臣某言。伏奉恩旨。
赐臣诗一篇。并酒脯。
文回睿思。忽悬日月之光。
膳自御厨。更睹云天之乐。
感恩抃跃。受赐兢惶。
施已重于邱山。功未申于毫发。
赏则过望。臣何以堪。
无任感戴悦豫之至。谨奉表陈谢以闻。
臣某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谨言。
吏部侍郎 唐 · 邵说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二
臣某言。臣以殃衅。
顷遭污染。知臣者或哀其逼切。
畏忌者或肆其谗诬。自授南宫。
分铨东洛。于兹累月。
忧惧实深。火心水背。
若坠泉谷。何则。
拜命之始。遇山陵附近。
奉辞之日。属虞祭未终。
不得入觐天颜。少申诚慊。
此臣所以达曙不寐。终朝疚怀。
徘徊徬徨。莫知死所。
今情有至切。不敢不尽陈其愚衷。
臣家本儒素。代传名节。
臣祖长白山贞一。以周朝权统革命。
潜遁终身。臣父殿中侍御史琼之
玄宗拨乱兴邦。扬历数四。
累登甲乙之第。再践准绳之任。
微臣积衅。殃祸所钟。
十六而孤。长于母手。
誓心坟史。不出户庭。
迨至天宝年中。谬忝词场擢第。
适会老母弃背。服丧河洛。
禄山之至。礼制当终。
臣愚不脱缞麻。更踰再岁。
而贼中言议。往往纷然。
臣惧凶党不容。寓游洛魏。
庆绪奔遁。保于相城
大搜词人。胁为已用。
以凶威责臣不至。以驿骑逼臣遂行。
潘炎始陷凶逆。遽闻思明款附。
燕赵服从。欲取黄沙岭路。
因此得归阙下。属思明数万之众。
南镇赵州。送臣于范阳
抗疏以闻奏。肃宗特降中旨。
授臣左金吾卫骑曹将军。宣恩命示。
闻卿远来。可且于思明处憩息。
留滞未几。忽遇乌承恩事彰。
由是井陉路绝。再陷凶盗。
思明朝义负恩之际。臣亦累达款诚。
伏蒙肃宗皇帝赐臣敕书云。卿志士苦心。
王臣励节。艺成俎豆。
迹陷豺狼。顷年邺中策马归命。
出于万死。臣节尤彰。
忠诚若兹。不负于国。
比朝义将败。谋守河阳
臣知回纥利于野战。沮破其计。
及朝义奔走。臣得西归。
伏死于阙庭。献状于先圣。
中使特宣进止云。卿之状迹。
肃宗时事。三数日内。
即授卿官。当蒙除臣延王府功曹参军
宣进止云。卿所进状。
见令在院及翰林检勘。至其年六月十九日
王胄同时召见。先圣谓臣及王胄曰。
卿所进状。朕一一已令检勘。
卿之诚节。可谓著明。
寻除王胄侍御史。除臣殿中侍御史
仍遣宣进止中书门下。令制词中尽言其事。
词云。王胄邵说
文学政事之资。饰温良恭俭之行。
尝应推择。荐属流离。
失身淹时。无路自免。
然而深知逆顺。潜竭款诚。
庆绪之难。已彰臣节。
及朝义之败。更沮凶谋。
言念忠恳。何伤点污。
思申雅器。且表至公。
宜擢宪司。式宏国体。
则先圣畴昔之意。尽已知之。
自是再忝柏台。四登郎署
宰理京剧。倅贰秘书
一十八年。备更任使。
今复以非次。待之不疑。
斯发自天断。非常情所及。
且弃瑕录用。古昔攸难。
稽之载籍。所传无几。
则齐桓诸侯之主。能收管仲
太宗非常之圣。特任魏徵
咸为得人。终成大业。
如臣行艺寡薄。知识凡浅。
有殊管魏之事。曾无管魏之才。
必恐受谤于衣冠。不容于辈列。
速愚臣之祸。伤圣主之明。
其理必然。固无疑也。
古语曰。女无好丑。
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
入朝见嫉。臣虽掌铨日近。
切虑见嫉已深。伏愿哀臣血诚。
免臣此职。四门已穆。
百度惟贞。在于微臣。
死生感戴。无任恳切之至。
郭子仪太师 中唐 · 李适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
天地以四时成物。元首以股肱作辅。
公台之任。鼎足相承。
上以调三光。下以象五岳。
允釐庶绩。镇抚四夷。
体元和之气。根贞一之德。
功至大而不伐。身处高而更安。
尚父吕望之名。为师增周公之位。
盛业可久。殁而弥光。
太尉兼中书令柱国汾阳郡王尚父子仪。天降人杰。
生知王佐。训师如子。
料敌若神。昔天宝多难。
羯胡作祸。咸秦失险。
河洛为戎。公能扶翼肃宗
载造区夏。于国有患。
劳其戡定。于边有寇。
藉其驱除。安社稷必在于绛侯
定羌戎无踰于充国。绛台绥四散之众。
泾阳降十万之虏。勋高今古。
名詟夷狄。而劳乎征镇。
二纪于兹。顷以春秋既高。
疆场多事。罢彼旌钺。
宠在台衡。以公柱石四朝。
藩翰万里。忠贞悬于日月。
宠遇冠于人臣。尊其元老。
加以崇号。期寿考之永。
养勋贤之德。膏肓生疾。
药石靡功。人之云亡。
梁木斯坏。虽赙礼加等。
辍朝增日。悼心流涕。
曷可弭忘。更议追崇。
名位斯极。而尊为尚父
官协太师。虽爵秩则同。
而体望尤重。敛以衮冕。
旌我元臣。圣祖园陵。
所宜陪葬。式墓表文终之德。
象山去病之勋。千载如存。
九原可作。册命之礼。
有司备焉。可赠太师
陪葬建陵。仍令所司。
备礼册命。赙绢三千匹。
布三千端。米麦三千石。
越州长史李公墓志铭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一
大历己未八月癸丑
尚书比部郎中渤海李公卒。
享年六十。
十月某日。
权窆于某乡原。
呜呼。
公讳锋。
字公颖
蓨人也。
其先自后魏幽州刺史高城公雄四世至皇朝太常博士善信。
善信之孙曰文素。
以文章知名。
秀才
伊阙
文素生胜。
尉于冯翊之白水。
盖公之父也。
凤阁侍郎平章事武功公苏味道
其外祖也。
公器宇魁异。
英风明迈。
中立不回。
旁通多可。
初不以禄仕为意。
用朋酒自娱。
江湖閒。
交必一时之选。
言必可大之业。
相国张平原镐之镇江西也。
闻而器之。
表为协律郎
上饶
公用仁爱恤茕独。
刚明肃豪右。
不及一年。
上饶之人。
如热遇濯。
亦既报政。
彭城公刘尚书晏以状闻。
诏迁晋陵令
为治加上饶一等。
郡守李公栖筠尤重之。
待以宾礼。
时公以发硎之器。
连宰二邑。
征镇者聆其休风。
方招伫不暇。
陈宣州少游表言其能。
监察御史
参宣歙军事。
事无苛慝。
殿中侍御史
工部郎中从事
部无阙政。
因条奏至京师
当国者伟公之材。
将寘于朝。
公辞未复命。
遂以侍御史旋介。
本使东迁会稽
与公俱东。
永泰末
妖贼杀郡将以叛。
其帅败亡。
贼党诈服。
公以单骑往安其民。
一旦收隐慝三十人。
杀之以徇。
三衢之人。
道路相庆。
人到于今称之。
无何。
比部之拜。
乃兼越州长史
既罢。
归休于无锡私第。
道有所不通。
公淡然自居。
其志愈厉。
加以率性孝悌。
睦亲接士。
财必分人。
衣无常主。
和乐扇于闺门。
信让达于家邦。
其进也。
致身以从政
其退也。
卷怀以自牧。
其亡也。
知与不知。
皆为叹息。
向非懿识全才。
其风可怀。
则曷以臻此。
予忝从公游也久。
故录其实以纪之。
因用表墓志。
铭曰。
才宜处贵。
德宜受福。
允矣比部
曷其不淑。
融融和风。
绰绰旷度。
疏通且仁。
柔惠有裕。
登车持斧。
厥绩方茂。
力命暂乖。
阴阳已寇。
阅川不驻。
广厦摧构。
夜台阴阴。
何日复昼。
奉陪李大夫九日龙沙宴会(迟字) 中唐 · 权德舆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引用典故:落帽
龙沙重九会,千骑驻旌旗。
水木秋光净,丝桐雅奏迟。
烟芜敛暝色,霜菊发寒姿。
今日从公醉,全胜落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