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功臣像于凌烟阁 隋末唐初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七
自古皇王。
褒崇勋德。
既勒铭于钟鼎
又图形于丹青。
是以甘露良佐。
麟阁著其美。
建武功臣
云台纪其迹。
司徒赵国公无忌,故司空扬州都督河閒元王孝恭,故司空莱国成公如晦,故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徵司空梁国公玄龄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士廉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敬德特进卫国公靖特进宋国公瑀,故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忠壮公志玄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宏基,故尚书左仆射蒋忠公通,故陕东道大行台尚书右仆射郧节公开山,故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故荆州都督邳襄公顺德雒州都督郧国公张亮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故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故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故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故徐州都督胡壮公秦叔宝等。
或材推栋梁。
谋猷经远。
纲纪帷帐。
经纶霸图。
或学综经籍。
德范光炜。
隐犯同致。
忠谠日闻。
或竭力义旗。
委质藩邸。
一心表节。
百战标奇。
或受脤庙堂。
辟土方面。
重氛载朗。
王略遐宣。
并契阔屯夷。
劬劳师旅。
景业于草昧。
淳化于隆平。
茂绩嘉庸。
冠冕列辟。
昌言直道。
牢笼搢绅。
固以瞻而连衡。
迈方召而长骛者矣。
宜酌故实。
宏兹令典。
可并图画于凌烟阁
庶念功之怀。
无谢于前载。
旌贤之义。
永贻于后昆。
武士彟等子孙官诏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三
西汉元勋。缛礼崇于末嗣。
东京列将。茂赏覃于后昆。
继绝兴亡。同归一贯。
皇家受命苍旻。肇膺元箓。
恢张宇宙。荡一寰区。
御乾立极之图。谅资天启。
拨乱经邦之略。实赖人谋。
缔想初基。有足言者。
或委质唐郊。首参一旅。
勤著荆棘。劳宣草创。
或策名代邸。先骋六飞。
诚备艰虞。志踰金石。
咸以攀鳞上汉。捧日登山。
气叶风云。情均鱼水。
太原元从西府旧僚。今亲详览。
具为等级。赠司徒并州都督忠孝公士彟司空淮安郡神通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夔国公刘宏基并州都督渝国公刘政会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莒国公唐俭左卫大将军特进谯国公窦琮荆州都督邳国公长孙顺德赠护国大将军凉州都督窦国公史大幽州都督濮国公庞卿恽左武卫大将军潭州都督巢国公钱九陇华州刺史霍国公柴绍潭州都督罗国公张平高相州刺史工部尚书河东郡裴寂洪州都督乐安郡公李思行洪州都督庐陵郡公秦行师赠代州都督真定郡公许绪赠凉州都督江夏郡公李高迁齐州刺史刘义节太尉申国公士廉司空蒋国公通太尉并州都督梁国公玄龄司空蔡国公如晦司徒并州都督鄂国公敬德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国公段志玄骠骑大将军益州都督宿国公程知节徐州刺史胡国公秦叔宝左卫大将军凉州都督郢国公宇文士及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郯国公张公谨荆州都督怀宁县公杜公绰赠荆州都督东莱郡公公孙武达荆州都督遂安郡李安远代州都督同安郡郑仁泰赠荆州都督汉东郡孟尝幽州都督历阳县独孤彦云始州刺史襄武郡公刘师立等。
并立为第一等功臣。其家见在朝无五品巳上官者。
子孙及曾孙擢一人授五品官。若先有四品五品官者。
加授子孙第一人两阶。若三品巳上。
加爵三等。其第二等功臣见在朝无五品巳上官者。
子孙及曾孙擢一人授从六品巳上官。若先有五品巳上官加一阶。
六品官者加两阶。三品巳上官者加爵一等。
顺时决狱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九
时属正阳。
事殷蚕穑。
悯彼囹圄。
或多冤滥。
宏慎恤之恩。
俾助生育之德。
其所有囚徒。
除死囚巳外。
所司长官即疏决处分。
对举方正者判京兆尹举方正所举者召见槃辟雅拜有司以诡众虚矫奏请左迁) 唐 · 崔圭璋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
制禄受宠。以身许国。
夫不举贤。宜其削地。
何武所荐。先于宗党。
宏慎择。果得词林。
至如官则尹京。爵为上秩。
问马未能于钩距。推贤乃见于槃辟。
且不求备。宁责于周旋。
如或可收。岂徵于拜礼。
应属天颜咫尺。对扬失坠。
楚材傥以堪用。卞璞讵宜便舍。
欲求上赏。更俟试时。
因奏左迁。孰云其可。
圣朝刑尚不滥。举贤理合从宽。
向观稽首之仪。未成不削之罪。
凌烟阁勋臣颂 其十五 张郯公公谨 中唐 · 吕温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九
有倬郯公,仡仡而贞。
洸洸而仁,实太宗信臣。
太宗守藩,内难未夷。
图之则安,舍之则危。
帝临安危,几以惧以疑。
为先,知是筮是咨。
郯公嶷然,排闼折
抗愤正词,用人事定天意。
身为元龟,不知不识。
顺帝之则,以定社稷。
郯公之力,公之云亡。
帝念其勤,若痛在身。
天怀发中,哭不避辰。
君臣之间,夐古未闻。
新乐府 七德舞 美拨乱,陈王业也武德中,天子始作《秦王破陈乐》以歌太宗功业。贞观初太宗重制破阵乐舞图,诏魏徵虞世南等为之歌词,名《七德舞》。自龙朔已后,诏郊庙享宴,皆先奏之。)809年 唐 · 白居易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新乐府,并序:元和四年左拾遗时作。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覈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七德舞,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
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乐终稽首陈其事。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一作王)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遗骸散帛收贞观初,诏收天下阵死骸骨,致祭而瘗埋之,寻又散帛以求之也),饥人卖子分金赎贞观二年大饥,人有鬻男女者,诏出御府金帛尽赎之,还其父母)
魏徵梦见子夜泣魏徵疾亟,太宗梦与别,既寤,流涕。是夕卒,故御亲制碑云:昔殷宗得良弼于梦中,今朕失贤臣于觉后),张谨哀闻辰日哭张公谨卒,太宗为之举哀,有司奏:“日在辰,阴阳所忌,不可哭。”上曰:“君臣义重,父子之情也。情发于中,安知辰日。”遂哭之恸)
怨女三千放出太宗尝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悯,今将出之,任求伉俪。”于是令左丞戴胄给事中杜正伦掖庭宫西门拣出数千人,尽放归),死囚四百来归狱贞观六年,亲录囚徒死罪者三百九十放出归家,令明年秋来就刑。应期毕至,诏悉原之)
剪须烧药功臣李绩呜咽思杀身李绩尝疾,医云:“得龙须烧灰,方可疗之。”太宗自剪须烧灰赐之,服讫而愈,叩头泣涕而谢)
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一作身)乞效死李思摩尝中矢,太宗亲为吮血)
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一本无则知二字),以心感人人心归。
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
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一作祚)垂无极。
岂徒耀神武,岂徒誇圣文
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大臣薨谢不于闻哀日辍朝议 唐 · 崔龟从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九
伏以废朝轸悼。
义重君臣。
所贵及哀。
尤宜示信。
自顷已来。
辍朝非奏报之时。
备礼于数日之外。
虽遵常制。
似不本情。
臣不敢远徵古书。
请引国朝故事。
贞观中任瑰卒。
有司对仗奏闻。
太宗责其乖礼。
岑文本既殁。
其夕为罢警严。
张公谨之亡。
哭之不避辰日。
是知悯悼之意。
不宜过时。
臣谓大臣薨。
礼合辍朝。
纵有机务急速。
便殿须召宰臣
不临正朝。
无爽事体。
如此。
则由衷之信。
载感于幽明。
称情之文。
无亏于典礼。
太傅致仕邓国公张公行状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七、《文恭集》卷四○
令公本系清河,五世祖唐,任刺史,因侨于汉南
曾祖讳某,以廷尉平总襄鄂七州都计,居襄帅赵凝府。
凝为梁所败,走江南,因避地郧乡,卒葬于斯。
祖讳裕,字某,试金吾长史,尝莅荫城监院,遂占数焉。
后榜阴城曰军,光化是也。
考讳廷朗,恬旷卷道,翔去弗仕。
咸以醲德厚行,品于州曲。
庆灵回复,克开厥嗣。
其后公贵,三世并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兼中书令尚书令,以郕、楚、韩三国公启之封。
曾祖之配曰郭氏,祖之配曰胡氏,封燕国、晋国太夫人。
妣赵氏,封魏国太夫人
继母二,曰庞氏,曰李氏,以韩、鲁、越并加太夫人之号。
初,魏国产公七日,疾且革,有姑适全氏,以公属其姑曰:「娠是儿,觉有异。
今疾不支,以是长累姑矣」。
语讫即绝。
姑感慨,鞠养同于己生。
公生百馀日甫能啼,幼即颖特,习贯如素。
及其长也,身长七尺,天骨峻擢,隤然志量,莫挹其际。
受经于嵩阳张恕先生
有道之士,见公学尚根本,行中仪矩,叹谓之曰:「子天机如法,未易可涯」。
后与济北戴国忠庐陵欧阳庆学于酂城
淳化初,本土劝驾,端围覆试。
于时取士,优先旧人,初诣公车者,胪传报罢。
公飏言曰:「襄汉人士,陶化尚少,必欲讽劝学者,乞从」。
占奏条畅,太宗耸然异之,即赐公第,解巾郧乡薄,先墓在焉。
初政有条,众畏且爱。
秩满,除射洪长。
蜀盗甫平,疮痍迄起,赋重俗恶,不堪长治
或恤公曰:「得射洪何哀!
盍易他邑」?
公曰:「事不避难,志不求易,有民与社,吾何惧焉」?
至即安集劳徕,恩意甚著。
夏旱,郡邑驰祷,靡神不举。
公初至邑,斋祓外,次祷于白崖山陆使君之祠。
既奠而踆,敛版以俟。
时阳骄炽,天无纤阴,须臾,繁云大合,而雨连属三日,远近沾足。
涓辰报贶,刻文识其祠下。
剽轻聚盗,保匿境内,公廉知主名,阴设方略,诡以轻事,一切捕系。
数日,州果符下,牙将提兵捕剧贼陈汉遇八人,至则贼已狱矣,咸称神明。
转运使檄请治,便道诣郡,射洪民数百追路邀持公马首以归,曰:「我邑官人也」。
郡以其状白外台,檄至,听还本治,其得民心如此。
张贰卿守左,有采访使至郡,询属吏之贤否,雍曰:「本郡十邑,屈得一指,惟张射洪耳」。
后除襄阳长,内艰不赴。
除丧,趋冬集出许下。
内阁查公道时领漕京左,尝更守蜀郡,高公射洪之政,馆致累日,以书荐于杨文公大年
文公邃于风鉴,少所许可,一见大加器赏,便期以公辅,促公献文阙下,自携其副,介于执政
业有俞旨,行给试札。
会有澶渊之幸,事从中寝。
以荐例应格,除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
民喜讼,吏诋欺前后宰守,经常系者,不减一二百。
公平处悉当,剧易迎解,讼源自闭,牢户至空。
军帅武白访公,今昔烦简之殊,致以何道。
公答曰:「前以精密致烦,后以疏略成简」。
尤叹语致之美。
尝手植海棠于庭中,后之为邑者欲伐去,老吏以为不可,泣谏乃止,迄今订之甘棠焉。
秘书丞,监在京折中仓,除御史台推直官
杨文公荐才堪御史,兼除察视。
时贡举新格,始用糊名,张设科防,间有未密。
公受诏巡铺,巡经学已,因主司有亲戚在进士中,明当引试,于巡体非便,请出以避嫌迹。
主司以令甲无有,公自表引去,不俟可报。
真宗览奏,深加叹息,因记名于禁屏。
自是著令,与主司有杂嫌者,移试别头。
江南转运司阙,中书两上拟目,已再见却矣。
特有宸旨,越次用公。
封禅汎恩,就除殿中侍御史
江南岁馀,除侍御史,移广南路转运使
公以南海饶宝,薏苡足鉴,虽所须药物,皆自北营致,而南到部市无私焉。
章圣意在试用,故尝以公番禺一二所为,伺知治行。
时朝家获元命之符,因飙驭之格,访四方州郡,置观榜以「天庆」。
公上言岭服僻陋,不堪大役,建议诸旧有观处,宜改用金额,别增一殿,以虔朝谒,朝廷从之,班下著比。
太尉王文正当国,叹其有体识。
西祀庆成,就除尚书兵部员外郎
被召入对,延见数四,言皆意合,去辄目送。
将漕之重,除河北转运使,诏徙棣州,以避水害。
城中粮饷滞积,议者难于迁运。
时滨河诸郡,岁饥艰食,公裁留支计,馀并贷以与民,约以来岁输还,新州公私便之,如期率集。
明年,主上出閤,高选僚友。
召还,除户部郎中,充寿春郡王友
规中入谢,上面谕:「选卿来久,幸烦友教」。
公俯伏祗诏,恪勤授经,敷译圣言,开导元良
德必依孝,动则循礼,上徇齐而敦敏,学缉熙而光明,卓然日跻,繄于体训。
授诏充契丹国信使,辞于便坐,趋入殿户,驰遣中人召入,引至上前,谕以「元子烦卿诲接,朕尝以卿语宰相,最悫于训导,辍卿不可,以使材之难,少逾卿者」。
公因叙谢,趋下再拜。
复召升殿,再谕此行出境,惟当执礼,答问以实。
若关兵要,辞以他语。
赐坐啜茗,谒者赞罢,复趋陛石对扬天子之休命。
公初入寿邸,及主上一经之毕,真皇皆赐御诗褒美焉。
至是聘北,复有宸藻宠行,朝野荣之,前无此比。
使还称职,以国藩初启,除升王府咨议参军
东宫既建,除右谏议大夫,兼太子右庶子
未几,升左同知审官院事
四年,兼太子宾客知审刑院判史馆,兼枢密直学士审官如故。
真宗治定渊然,凝监太清,机政参裁,旁倚储德,始以二府正弼通领官职,除公太子詹事会灵观判官,馀如故。
五年,以本官拜枢密副使,寻迁给事中
皇初绍宅,三迁户部吏部侍郎尚书左丞,充祥源观使,并居内密之职。
六年,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明年罢相,迁刑部尚书知江宁府
九年,来朝京,除定国军节度使,镇许下。
十年,拜刑部尚书、行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明道之元,落成宫寝,职在使领。
二年,迁兵部尚书,升冠宰席,兼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献懿二后祔洛,以公充使,领护园陵。
寻除山南东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
景祐二年,有保釐西洛之命。
五年,复以夏官尚书,升序上衮。
宝元郊类,充大礼使
筹相仪之劳,进封郢国公
上方倚任旧德,挹仰耆训,机务大小,一一咨决。
公亦竭精尽虑弥补,察谠言善策,随事献纳。
自以储帷阶进,感会圣恩,思洁进退之分,全君臣之美,欲后世莫窥其间。
于是七露章推言己意,求还时柄。
天子凭赖,中旨批谕,有「公无困我」之叹。
进见,乘间又恳恳乞骸。
上亦感悟其言,闵劳职事,册拜太傅致仕,进封邓国公,许朝朔望及大朝会,缀中书门下班。
都城出入,许施青盖。
师瞻主眷,终始尊显。
国朝宰相,自中书致仕,惟公一人而已。
艾服官政,五十馀载,内修孝悌,以广亲亲;
崇礼乐,以接天下。
保诚任素,履中蹈和。
乾兴受遗,继秉相轴。
皇初遵晦,献后参制,近习藉宠,势有放焉。
公与一二隽弼,同心弥缝阙漏,消弭间隙,援进忠謇,选用儒硕,备谏正劝讲之任,开益神睿,纲纪亹穆,厥功茂焉。
冀州上曹某急变,搆惎者规中枢老。
二宫召质,诸弼俱无言者,独公保任大臣无异志,言色详正。
卒指以厚善,罢公政事,出金陵
上终眷之,后复其爵,上还所籍田庐,甄其子孙。
公中不自欺,大较如此。
凡所解释,多见全度。
好奖进士类,喜掩覆人过,不念旧恶。
特禀纯孝,感姑抚育,事之如母。
姑亦早寡,一子文秀,后卒。
复棺之际,公适在外,及还,盛暑,坚求发棺,已而视之,哀恸殆绝。
姑为之辍泣,曰:「吾子虽死,汝在,固无忧矣」。
公悉心奉养,先意孝顺。
姑后病死,行服营葬,身相舁柩,徒跣墓次,行路观者,叹息纯至。
及在枢宥,表陈前恩,特赠姑南阳县太君
姑之子文秀,赠太子左赞善大夫,刻石以纪其事,今宣猷原武郑公之文也。
每语及姑兄,泫然流涕。
武当郧卿,先茔在焉,尝表求置寺以纾罔极,诏以「乾兴」赐之额。
营筑之际,工徒艰水溪路回远,疲于行汲。
一旦坟侧灵泉自出,役夫持锸随而浚之,渊浍甘清,绝异常水,饮者皆足,众不病渴。
日月引长,施及墟落。
公刻文志异,名其泉曰孝感
钱思公美而作颂,并序其事。
公奕世滋善,深奉竺乘。
公学力之强,妙悟性理,寂默常照,疵吝随遣,不使纤芥点于太清。
以至历四方、经百物,神用无滞,机应不差。
干将、莫邪,所至立断;
隋珠、和璧,未尝自珍。
初服小官,晚都大位,久幽不改常操,三入而无喜色。
所谓器博用大,道周性全者也。
出殿大邦,克勤小物,不养虚体,务收实迹。
所至有爱利之风,无苛留之狱。
许田患水,筑堤以捍,坚完峻厚,岁息愁垫,许人至今蒙其赐。
及得谢,神明克壮,旦起玩《易》,老阅《华严》诸品,与赤髭白足之士,对谈法要。
得名教之乐,忘形役之累。
城南赐园,殊为名胜,暇日后车载客,相从文酒,雅题探赋,清篇赓属,野兴所适,或累日忘返。
公缀文根道,尤遽于诗,峻整平淡,通有二体。
登科日,嵩阳张先生以诗寄公云:「全篇合雅道,一举得仙枝」。
乖崖张尚书以雅道自处,少所推挹,尝览公诗,云:「巨峻如天设,看来字字精。
功夫能到此,心意可知清」。
酷爱张水部籍诗,尝评之云:「语虽似近,思致清远,浅于诗者,不足游其藩阈」。
保釐西洛,有三游嵩少诗。
及还政事,与故相宫师陈公角才联唱,诗筒日至,缙绅多传讽焉,况之刘、白。
公尝受诏,主作皇太子及宝元尊号二册文,典厚深重,世称名笔
撰集则有明道《籍田》、《谢庙》二记。
笺注御集,译润经文,公咸预焉。
文集十,曰《应制》、曰《春坊》、曰《旧帚》、曰《江岭》、曰《许洛》、曰《归政》、曰《过家》、曰《小集》、曰《杂文》、曰《表章》。
内七集,自作序冠其前。
行书遒劲,毫法殊逸,尺牍所作,人竞藏弆。
岁时伏腊,太官珍甘班赉兼优,劳问不绝。
元会诞节,参缀宰联,抃舞称觞,百僚耸观。
龙光体貌,为时元老。
上尝遣近珰持赐公飞白「千岁」二字,神毫奋迅,天然攸纵。
公进长歌二百言称谢,优诏赐答。
模以琬琰,龛于西堂,翰林学士宋公子京为之序。
前后所赐宸翰积百馀轴,居常秘奉。
公以乾德甲子九月二十一日生,于皇祐元年正月己酉晡后薨,年八十六岁。
上闻而震悼,诘旦车驾临奠,哀恸数四。
赙中金三千两,辍视朝三日。
册赠太师、兼中书令
翼日便坐决事,上顾宰相曰:「张某可惜,昨日有言庚戌是朕正本命,未可致奠。
朕以其师臣旧德,首于藩邸辅导,遂定志而往」。
宰臣进而言曰:「陛下如此,过于唐太宗辰日哭张公谨也。
兹事不惟张某之幸,实为陛下圣德之美,乞宣付史馆,庶几光辉行远」。
上从之。
二月某日,皇帝出哭于外次,百官奉慰,哀荣之极,人臣少比。
初,公卜葬父母,遇《观》之《蛊》,卜者曰:「《易》所谓『干𥙿其父母,吉孰大焉』?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志』。
公将终身履之,贵而有寿」。
其后三师就第,十年弃事,养和绥福,得上九之象焉。
间岁一还郧乡,拜扫茔墓。
三世坟典,皆至极品,卜者「干𥙿」之说,不其信欤!
未薨前二日,犹之园墅。
晨起感疾,初不甚苦,方答亲客书简,俄而委顺。
公起布衣,为王者师,三持化枢,再领台钺,任德爵之重,为典刑之老。
《易》之大有上吉,《书》之五福向用,公皆全而履之,初无缺者。
初娶蒋氏,追封晋陵郡夫人
再娶黄氏,追封英国夫人
三娶冯氏,封舒国夫人
皆贤明婉静,仪诸中阃。
男子四人:长友直,任尚书刑部员外郎直史馆
友称,殿中丞
友正,将作监丞
友谊奉礼郎,蚤卒。
四女:长适工部郎中安稹,次适刑部员外郎集贤校理李昭遘,次适太常博士吕公孺,次适刑部郎中王素
适安氏、王氏者,先公而亡。
龟筮袭吉,日月有期,周咨家臣,参稽官阀,敢陈有觉之行,愿摛无愧之辞。
谨状。
契丹告哀劄子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一、《公是集》卷三三
臣窃谓契丹遣使告哀,朝议择吉日然后见之。
臣以谓情礼未称,何则?
国家与戎约和,立兄弟之亲者,非畏其力也,又非爱其义也,欲继好偃兵,以安百姓而已。
今其主不幸,讣丧朝廷,诚得小国归命天子之义,宜称顺其意,致哀痛之情,使其君臣欢然感动,皆知天子仁厚之德发于至诚也。
今稽留使者,择日受讣,虽协阴阳时日拘忌之说,而违君子匍匐救丧之节,下令远方,有以疑朝廷无恻隐厚终之实,非所以感人心也。
唐太宗张公谨之丧,哭之不避辰日,史策以为美谈。
臣谓朝廷甫欲结异俗之欢,示中国之礼,宜推此意行之,令使者夕入而朝见之,则情礼相副,足以固好存爱,不言而信矣。
取进止。
潘朝奉邹国公配飨 北宋 · 徐积
七言律诗 押东韵
丹书一下人神庆,美矣先朝贵孟公
能与百王兴漏典,长令万国仰遗风。
躬为独行生无禄,道配弥高祭有宫。
孰谓阔迂穷至死,正而穷胜枉而通。
滑州邹国公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八二、《忠肃集》卷一四
自夫子没,邪说肆行,历岁百馀而孟子出,以身徇道,于是夫子之道明,人到今师之。
历世缅邈,弗知所报。
国家选讲师,设科目,以其书继《五经》后,又诏封邹国公,配享夫子,位兖国公之次。
学士大夫顿首幸甚,以谓是夫子之心也。
州以诏令从事,将择日置像位焉,敢具昭告。
孟子配飨疏元丰七年四月 北宋 · 林希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九一
臣伏见古者配飨及从祀,但取著德立功,其道有以相成者,不必皆用同时之人。
如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
先农之祠则以后稷神农
勾芒为少昊氏之子,祝融高辛氏之子,今春秋之祭,则勾芒配伏羲祝融配大庭,迎气之日又为之从祀。
是异代之人得为配享明矣。
唐贞观二十一年,诏以伏胜高堂生杜预范宁之徒二十一贤与颜子俱配享孔子堂,至今犹为从祀。
孟子孔圣之门,当颜子之列;
至于荀况扬雄韩愈,皆发明先圣之道,有益学者,久未配飨,诚为阙典。
伏请自今春秋释奠,以邹国公孟子配飨文宣王,设位于兖国公之次。
所有荀况扬雄韩愈并以世次先后,从祀于左丘明等二十一贤之间。
所贵上称圣朝褒崇儒贤、备修祀典之意。
〔贴黄〕检会左丘明范宁二十一人并封伯爵,如允所请,即乞荀况扬雄韩愈并加封爵。
国子监及天下至圣文宣王庙,皆塑邹国公像,其冠服同兖国公
仍画荀况等像于从祀之列,荀况丘明之下,扬雄刘向之下,韩愈范宁之下,冠服各从封爵。
孟子邹国公元丰六年十月戊子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一六、乾隆《曲阜县志》卷二五
孔子没,先王之道不明,发挥微言,以绍三圣,功归孟氏,万世所宗。
厥惟旧邦,实有祠宇,追加爵号,以示褒崇。
封邹国公
春秋释奠以孟轲配食文宣王元丰七年五月壬戌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五
自今春秋释奠,以邹国公孟轲配食文宣王,设位于兖国公之次。
荀况扬雄韩愈以世次从祀于二十一贤之间,并封伯爵
道州邹国公 北宋 · 华镇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五七、《云溪居士集》卷三○
惟公:三代而下,道散法亡,横目之民不放于被发左衽。
越数百世,圣人有作,之道复隆,文武之法不坠。
今天下去古虽远,炳然与三代同风、二帝共贯者,孔子之道不息,而儒术有传也。
辟杨墨之邪说,消处士之横议,使孔子之道著而后世不失其归者,惟公之功。
故昭配孔庭,分茅邾国。
皇帝初款八陛,大霈万方,凡曰有功,咸举典祀。
敬敷昭旨,恭荐嘉诚,惟公有神,歆国之德。
尚飨!
孟子碑记略 北宋 · 孙弼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七
公之卒也,葬于四基山之阳。
郭璞云:「邾城东南峄山峄山北有牙山牙山北有唐口山,唐口山北有阳山阳山北有孟轲在焉」。
四基山者是也。
景祐五年春,置庙于其傍,取门人之高弟配焉。
以此子子孙孙,奕世相传,居多近其所,时奉祭家庙。
元丰六年十月,因吏部尚书曾孝宽言于朝曰:「孟子有庙在邹,未有封爵,载在祀典。
况先儒皆有封爵,孟轲氏万世所法,厥惟旧邦,古有祠宇,尝封爵以示褒崇」。
遂特加邹国公
元丰七年九月,蒙朝廷诏赐库钱三十万,增修其祠,其象服九章、正子配飨,公孙丑万章俱侍左右。
给其赐田,以严洒扫,宜共后嗣蕃衍。
询其祖派,得孟宁孟坚等十数家,皆其裔也。
一日敬谒祠下,因摭其实而纪之,用传不朽。
按:万历兖州府志》卷八,万历元年刻本。
奉安邹国公 北宋 · 邹浩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四七、《道乡集》卷三八
上公九命,其宫室礼仪必视以为节,盖古之制也。
惟公追冠于爵名而久秩于祀典,今兹易地,凡所以焕然一新者率循古制,非得志而不可为者也。
公其安焉,以对国人矜式之意。
奉安邹国公 北宋 · 邹浩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四七、《道乡集》卷三八
惟公之生兮,值战国之纵横,躬道德而周游兮,肯追时而营营?
乃所愿则学孔子兮,迹或异以相成。
气浩然其刚大兮,肆云为而中程。
辟塞路之杨、墨兮,斥并耕之许行
援外义之告子兮,止言利之宋牼
却假馆之曹交兮,辨挟长之滕更
整大伦于既紊兮,如日月之著明。
惟成功之逴跞兮,旷千岁而腾声。
今天子之神圣兮,博载籍而留情。
烛公之所以然兮,参七篇于群经。
锡爵邑以褒崇兮,饬肖公之仪形。
齐梁之弗遇兮,被盛世之显名。
顾不动心而自若兮,宜无足以为
慰普天之仰止兮,俾矜式乎诸生
且得为孔子徒兮,亦公愿之素诚。
祀兹始而永休兮,与宝历而相应。
先师邹国公孟子宣和四年十月 宋 · 孙傅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一九、《山左金石志》卷一八、康熙《邹县志》卷一下
孟子葬邹之四基山,旁冢为庙,岁久弗治。
政和四年部使者以闻,赐钱三百万新之,列一品戟于门。
又赐田百亩,以给守者。
而庙距城三十馀里。
先是,尝别营庙于邑之东郭,以便礼谒。
元丰六年,诏封邹国公明年又诏配食孔子,又诏更新庙貌,而地颇湫隘。
宣和三年县令宣教郎邵□朱缶叹其土圮木摧,不称虔恭尊师之意,欲出己奉完之。
县士徐韨曰:「庙濒水,亟坏,不四十年凡五更修矣。
若许改卜爽垲,则诸生愿任其事,不以累公私也」。
令许之。
遂以私钱二百万,徙庙于南门之外道左,乡人资之钱者又数十万,而后庙成。
总四十二楹,中为殿,安神栖,绘群弟子像于两序,又为孟氏家庙于其东,以扬雄韩愈尝推尊孟子也,又为祠于其西。
重门夹庑,壮丽闳伟,与山中之庙轮奂相辉矣。
于是求文以记之。
夫圣人之道甚易知,甚易行,充之至不可胜用,而其极可以参天地、赞化育者,其唯诚乎。
文王周公孔子相传者一道。
孔子之没,其孙子思得之以传孟子,故孟子之道以诚身为本,其治心养气、化人动物,无一不本于诚。
凡著书立言,上以告其言、下以告于人者,必本仁义,祖,亦无一言不出于诚也。
故于滕文公则言必称,而于齐王则之道不敢陈。
盖其智诚足以知,又自知可以行之道,又知果得行其志,则诚可使吾君为,而吾民皆为之民。
故以此自任,不敢有毫分之伪以欺人,而造大□。
其论君臣之际则曰:「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
其论什一之法则曰:「重于者,大桀小桀;
轻于者,大貉小貉」。
其论仁智则曰:「之智急先务,之仁急亲贤」。
伊尹能以此道觉此民,而谓殃民者不容于之世。
□□□□能言之乎?
虽□□之君尚权谋,相□夺,上下交趋于利,而未尝挠一言以求合焉。
非天下之至诚笃于自信者,能之□□□□□道失其传,至□□其说,而以伪言者,始说其君以帝道,则既不合而之王;
中说以王道,则又不合而之霸。
是于□□□以伪欺□□□也。
之说以贾其高,躬申、商之术以济其欲,是以伪欺天下,而贼其君者也。
昔之为从衡之说者,不□□君以利害,□□□势尔,其伪易见。
若夫假帝王尧舜之说,使人君慕其高而不虞其奸,则其伪难知。
作于心,害于政,其祸天下□□□□□□□□辩以监天下后世窃孟子之说以为不义,而自比于孟子者。
宣和四年十月十五日朝奉郎监察御史、菟□□□□□□□□□学正阙里孔端朝书,承议郎秘书省校书郎长安樊察篆额,魏信刊。
修建州县社稷等坛事奏政和二年正月 宋 · 俞㮚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九七、《政和五礼新仪》卷首
政和元年五月四日四月十五日圣旨,依臣僚申请修建州县社稷等坛。
臣为所设之色与大观四年四月中御笔依议礼局看详指挥不同,遂具奏禀。
六月二十四日,奉圣旨依申施行,臣谨遵依指挥行下诸路县
续据襄阳、谷城宜城中庐等县申,皆称旧坛地狭,难以修布,若依新图,当须增展,并无有县官空地。
臣切见圣旨戒喻,不得侵占民居,及不必增广侈华。
若依所申,实虑有违圣训。
续据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赵令儦具到元丰八年十二月四日敕,重修诸州社坛,方二丈五尺。
注云:「坛壝步如不及,量宜为之」。
今臣僚陈请,不载元丰敕注文一十一字,是致地狭者未敢修。
此臣愚窃未喻也。
《周礼》社稷在右,而四类之神各以郊兆。
先儒谓兆风师于西郊,兆雨师于北郊。
《历代礼乐略》曰:「周立春后,丑日祭风师于东北,就毕宿也。
在汉,县邑立夏后申日祀雨师于西南」。
《礼仪鉴》曰:「祀风师于东北,就毕宿也。
在汉,县邑之仪,则有戌地丑地之别」。
而《隋志》亦有西方、水陆位之异。
古人所谓风师、雨师之法,皆随其类而祭之者,义出于此。
今臣僚陈请,依唐诸郡之制,与社稷等坛同列,恐于礼未合,有失各随其类之意,臣愚窃未喻也。
《春秋文义》曰:「天子社广五丈,诸侯半之。
其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冒以黄土。
故将封东方诸侯取青土,奠以白茅
蔡邕《独断》曰:「天子大社封诸侯者,取其土,苞以白茅,授之以立社其国,故谓之受茅土」。
《历代礼要略》曰:「天子社以五色土,各备方色,为坛广五丈。
诸侯则用当方色为坛,皆以石为主。
大夫以下,则各以所宜木而立之」。
《礼仪鉴》曰:「地有广狭,随地而立,故在国为大祀,在州为中祀,非社稷有大小也」。
由是考之,国与郡邑,其制果可同乎?
今臣僚陈请州县二丈五尺,正合诸侯半之之说。
然县邑亦用此制,或恐可议。
至于风师等坛,只云卑小于社,未有丈尺。
且风师、雨师坛在通化、金光门外,为坛皆三尺,此隋国城之制也。
通化门十三里为风师坛,高三尺,周回二十三步;
去金光门一里半为雨师、雷师坛,高三尺,周回六十步。
长安之制也。
或在建门之外,或在苑中,高广如长安之数,此洛阳之制也。
风师坛高四尺,东西长四步三尺,南北长四步二尺;
雨师坛高三尺,方丈九尺,此国朝都城之制也。
郡县依仿此制,则为不伦。
且社稷,土示也,宜有瘗坎;
风师等天神也,宜建燎坛。
今图中无瘗坎方位,臣愚窃未喻也。
且具五色者,都城之制也;
不备方色,诸侯之制也。
本州在京西南,恐宜以西为饰。
盖古有青社、玄社、赤社之称,若以西南方为间色,或虑未合古义。
至于雨师等坛,其设饰亦在所议也。
稷神祝板称以后稷氏配神作主,宣圣祝板称以先师、兖国公颜子邹国公孟子等配,惟社稷则曰以后土勾龙氏配神作主。
《传》曰:「共工氏有子曰勾龙,为后土官,能平水土,故祀以为社」。
又曰:「勾龙配食于
后稷之名也。
勾龙,后土之名也」。
考诸礼典,未有名呼以祀者,若曰尊社神,故称名,则稷神之前,当称后稷弃矣,宣圣之前,当称兖国公邹国公
以今独于后土氏如此,恐亦在所议也。
社稷等位,以北向为正;
风师等位,以南向为正。
祥符二年,礼院请诸州风伯、雨师比附祭社仪注,惟神位南向为异。
《元丰仪注》:「祭风雨师,设祭官次于坛东门之外道北,南向;
设祝位二于坛南,北向」。
以此明之,神位所向者南也。
今按图为门,与社稷同为北向,恐亦在所议也。
日备员州郡,职在奉行,敢以所疑,上渎威尊,罪当万死。
臣窃虑依图修建之后,将来颁降《新修五礼》,却有改易,则国用民力,不无所费。
朝以礼典为重,礼典以祭祀为先。
今郡邑之民,所建者社稷风师之祭耳,则古义岂可不正?
臣区区之诚,实在于是。
伏望圣慈察臣愚衷,赦臣狂妄,付之礼局,讨论古义,断自圣学,以颁州郡。
仍乞先降睿旨,速下诸路,所有社稷等坛,候颁降新礼修建施行。
臣愚岂胜幸甚幸甚,无任惶恐战慄待罪之至。
伏候敕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