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敕责贺琛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四
謇謇有闻,殊称所期。
但朕有天下,四十馀年,公车谠言,见闻听览,所陈之事,与卿不异,常欲承用,无替怀抱,每苦倥偬,更增昏惑。
珥貂纡组,博物洽闻,不宜同于闾茸,止取名字,宣之行路,言我能上事,明言得失,恨朝廷之不能用。
或诵离骚,荡荡其无人,遂不御乎千里。
或诵老子,知我者希,则我贵矣。
如是献替,莫不能言,正旦虎樽,皆其人也。
卿可分别言事,启乃心。
沃朕心,卿云,今北边稽服,政是生聚教训之时,而民失安居,牧守之过。
朕无则哲之知,触向多弊,四聪不开,四明不达,内省责躬,无处逃咎,尧为圣主,四凶在朝,况乎朕也。
能无恶人?
但大泽之中,有龙有蛇,纵不尽善,不容皆恶。
卿可分别显出,某刺史横暴,某太守贪残,某官长凶虐,尚书兰台主书舍人,某人奸猾,某人取与。
明言其事,得以黜陟。
向令舜但听公车上书,四凶终自不知,尧亦永为暗主。
卿又云,东境户口空虚,良由使命繁多。
但未知此是何使?
卿云,驽困邑宰,则拱手听其渔猎,桀点长吏,又因之而为贪残。
并何姓名?
廉平击肘,复是何人?
朝廷思贤,有如饥渴,廉平击肘,实为异事。
宜速条闻,当更擢用。
凡所遣使,多由民讼。
或复军粮,诸所飙急,盖不获已而遣之。
若不遣使,天下枉直,云何综理?
事实云何济办?
恶人日滋,善人日蔽,欲求安卧,其可得乎?
不遣使而得事理,此乃佳事,无足而行,无翼而飞,能到在所,不威而伏,岂不幸甚?
卿既言之,应有深见,宜陈秘术,不可怀宝迷邦。
卿又云,守宰贪残,皆由滋味过度。
贪残糜费,已如前答,汉文虽爱露台之产,邓通之钱,布于天下,以此而治,朕无愧焉。
若以下民饮食过差,亦复不然。
天监之初,思之已甚,其勤力营产,则无不富饶,惰游缓事,则家业贫窭,勤修产业,
以营盘案:自己营之,自己食之,何损于天下?无赖子弟,惰营产业,致于贫窭,无可施设,此何益于天下?且又意虽曰同富,富有不同,悭而富者,终不能设,奢而富者,于事何损?若使朝廷缓其刑,此事终不可断,若急其制,则曲房密室之中,云何可知?若家家搜检,其细已甚。欲使吏不呼门,其可得乎?更相恐胁,以求财帛,足长祸萌,无益治道,若以此指朝廷,我无此事。昔之牲牢,久不宰杀,朝中会同,菜蔬而已,意粗得奢约之节,若复减此,必有蟋蟀之讥。若以为功德事者,皆是园中之所产育,功德之事?亦无多费,变一瓜为数十种,食一菜为数十味,不变瓜菜,亦无多种,以变故多,何损于事,亦豪不关国家,如得财如法而用,此不愧乎人。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稔;乃至宫人,亦不食国家之食,积累岁月。凡所营造不关材官,及以国匠,皆资雇借,以成其事,近之得财,颇有方便,民得其利,国得其利,我得其利,营诸功德。或以卿之心,度我之心,故不能得知,所得财用,暴于天下,不得曲辞辨论。卿又云,女妓越滥,此有司之责。虽然,亦有不同,贵者多畜妓乐,至于勋附若两掖,亦复不闻家有二八、多畜女妓者,此并宜具言其人,当令有司,振其霜豪。卿又云,乃追恨所取为少,如复傅翼,增其搏噬,一何悖哉?勇怯不同,贪廉各用,勇者可使进取,怯者可使守城,贪者可使捍御,廉者可使牧民,向使叔齐守于西河,岂能济事。吴起育民,必无成功。若使吴起而不重用,则西河之功废,今之文武,亦复如此,取其搏噬之用,不能得不重更任,彼亦非为朝廷为之傅翼。卿以朝廷为悖,乃自甘之,当思致悖所以。卿云,宜导之以节俭。又云,至治者必以淳素为先。此言大善。夫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朕绝房室三十馀年,无有淫佚。朕颇自计,不与女人同屋而寝,亦三十馀年,至于居处,不过一床之地,雕饰之物,不入于宫,此亦人所共知。受生不饮酒,受生不好音声,所以朝中曲宴,未尝奏乐,此群贤之所观见。朕三更出理事,随事多少,事少,或中前得竟。或事多,至日昊方得就食。日常一食,若昼若夜,无有定时,疾苦之日,或亦再食。昔腰腹过于十围,今之瘦削,裁二尺馀,旧带犹存,非为妄说,为谁为之,救物故也。书曰,股肱惟人,良臣惟圣。向使朕有股肱,可得中主,今乃不免居九品之下,不令而行,徒虚言耳。卿今慊言,便罔知所答。卿又云,百司莫不奏事,诡竞求进。此又是谁?何者复是诡事?今不使外人呈事,于义可否?无人废职,职可废乎?职废则人乱,人乱则国安乎?以咽废飧,此之谓也。若断呈事,谁尸其任,专委之人,云何可得,是故古人云,专听生奸,独任成乱。犹二世之委赵高,元后之付王莽,呼鹿为马,卒有阎乐望夷之祸,王莽亦终移汉鼎,卿云吹毛求疵,复是何人?所吹之疵,擘肌分理,复是何人乎?事及深刻绳逐,并复是谁?又云,治署邸肆,何者宜除,何者宜省,国容戎备,何者宜省,何者未须,四方屯传,何者无益,何者妨民,何处兴造,而是役民,何处费财,而是非急。若为讨召,若为征赋,朝廷从来,无有此事,静息之方,复何者,宜各出其事,具以奏闻。卿云,若不及于时大息其民,事至方图,知无及也。如卿此言,即时便是大役其民,是何处所?卿云,国弊民疲。诚如卿言,终须出其事,不得空作漫语。夫能言之,必能行之。富国强兵之术,急民省役之宜,号令远近之法,并宜具列。若不具列,则是欺罔朝廷,空示颊舌。凡人有为,先须内省,惟无瑕者,可以戮人。卿不得历诋内外,而不极言其事,伫闻重奏,当候省览,付之尚书,班下海内,庶乱羊永除,害马长息,惟新之美,复见今日。(《梁书·贺琛传》,时任职者皆缘饰奸谄,深害时政,遂启陈事条封奏,高祖大怒,召主书于前,口授敕责深。)
李瑶云阳县等制 唐 · 崔嘏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六
敕。
李瑶等。
京县理剧。
纲曹纠违。
书殿雠校之清閒。
光禄膳馐之承副。
从容于莲峰之下。
筹画于云幕之间。
苟非才能。
不预斯选。
等或职任脩举。
文业优长。
用是被之宠光。
旌此休问。
各从其适。
无忝已知。
可依前件。
集注难经序 唐 · 杨元操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一
黄帝八十一难经者。斯乃渤海秦越人之所作也。
越人受桑君之秘术。遂洞明医道。
至能彻视藏府。刳肠剔心。
以其与轩辕扁鹊相类。乃号之为扁鹊
又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
世或以卢扁为二人者。斯实谬矣。
黄帝有内经二帙。帙各九卷。
而其义幽赜。殆难穷览。
越人乃采摘英华。钞撮精要。
二部经内。凡八十一章。
勒成卷轴。伸演其首。
探微索隐。传示后昆。
名为八十一难。以其理趣深远。
非卒易了故也。既宏畅圣言。
故首称黄帝。斯乃医经之心髓。
救疾之枢机。所谓脱牙角于象犀。
收羽毛于翡翠者矣。逮于太医令吕广为之注解。
亦会合元宗。足可垂训。
而所释未半。馀皆见阙。
余性好医方。问道无倦。
斯经章句。特承师授。
既而耽研无斁。十载于兹。
虽未达其本源。盖已举其纲目。
此教所兴。多历年代。
非惟文句舛错。抑亦事绪参差。
后人传览。良难领会。
今辄条贯编次。使类例相从。
凡为一十三篇。仍旧八十一首。
吕氏未解。今并注释。
吕氏注不尽。因亦伸之。
并别为音义。以彰厥旨。
昔皇甫元晏三部为甲乙之科。近世华阳陶贞白广肘后为百一之制。
皆可以留情极虑。济育偫生者矣。
余今所演。盖亦远慕高仁。
迩遵盛德。但恨庸识有量。
圣旨无涯。绠促汲深。
元致难尽。前歙州歙县杨元操序。
造大道天尊像记 唐 · 李撰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
有唐五十三祀。
龙集敦牂。
哀子李训谌衔恤在疚。
寘怀靡所。
永言报德。
思树良因。
敬立大道天尊及侍真像。
粤若稽古。
藐觌遂初。
真宰贞乎得一。
混成表于冲用。
元之又元。
迹超言象之域。
惟恍惟惚。
理冥视听之端。
所以峒山顺风。
劳乎靡索。
汾阳御辩。
窅然自丧。
旷矣哉道之韫也。
其寄于寥廓之场焉。
至于玉笈宣徽
琅函吐秘。
方壶神阙。
蒙谷灵游。
倏忽九陔。
飞廉而从敦圉。
俯仰六合。
戴列星而乘云气。
固亦昭章逸轨。
肸蚃孤风。
淳化其瞭。
幽契无爽。
伏以先含贞载德。
克懋柔仪。
延庆台华。
正位藩阃
动容资于典礼。
发言光乎箴训。
故纮綖是肃。
粢盛无违。
大当叶曜。
中闺以睦。
况倚闾分甘之泽。
徙居侧䀎之规。
义越人伦。
恩深振古。
重以凝神道域。
抗志澄源
淮馆仪仙。
参鸿宝之灵术。
楚坛敷教。
畅微言之盛范。
儒元兼洞。
真俗两该。
德冠母仪。
事高嫔则。
岂图昊天不惠。
善无徵。
咎罚奄钟。
荼蓼俄集。
等痛缠过隙。
感切风枝。
泣血攀号。
自期颠陨。
祗奉严训。
慈勉备隆。
偷存视息。
遄移气序。
几筵寂寞。
瞻望长违。
创巨徒深。
寄哀何地。
所以贪及馀漏。
祈福元宗
敬写真容。
庶几终古。
而土木非可久之致。
镕铸为诲盗之先。
肃奉冲规。
图辉贞质。
睟容伊穆。
元仪有炜。
金真摛耀。
疑金阙之易奔。
琳华扬彩。
若琳房之可觐。
霓裳交映。
歘驾斯留。
帝晨饰翠云之美。
香童散朱陵之馥。
载雕爰毕。
式展咸祈。
以此胜因。
上资神理。
伏愿栖真碧落。
飞步黄庭。
谒偫帝于天关。
携列仙于云路。
融心悬解。
宅美希夷。
注仪邻以同焕。
指乾坤而齐极。
介兹多祉。
藩度惟隆。
如山作固。
熊章之烈。
循陔自勔。
冀申乌鸟之志。
孔明在鉴。
匪曰道遐。
同心嘄阍。
庶斯无拔。
昔人衔哀罔极。
铅椠腾声。
柔纷克劭。
义切张凭之诔。
至德兴思。
痛深陆机之赋。
况清辉懋范。
宛若前踪。
瞻言景行。
敢忘刊纪。
馀魂弱喘。
情不逮文。
谨托真猷。
直书心事。
音仪日远。
风烈空传。
叩心感慕。
终天何及。
内德论 唐 · 李师政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七
若夫十力调御。
运法舟于苦海。
三乘汲引。
坦夷途于火宅。
劝善进德之广。
七经所不逮。
戒恶防患之深。
九流莫之比。
但穷神知化。
其言宏大而可警。
去惑绝尘。
厥轨清邈而难逃。
华夷士庶。
朝野文儒。
各附所安。
鲜味斯道。
自非研精以考真妄。
沈思而察苦空。
所以立匪石之信根。
去若网之疑盖。
远则净名妙德。
宏道胜而服勤。
近则天亲龙树。
悟理真而敦悦。
罗什道安之笃学。
元宗而益敬。
僧睿慧远之归信。
迄皓首而弥坚。
士安之淫书。
宣尼之玩易。
千金未足惊其视。
八音不能改其听。
闻之博而乐愈深。
思之深而信弥笃。
皆欲罢而不能。
则其非妄也必矣哉。
我皇诞膺天命。
宏济区宇。
覆等苍旻。
载均厚地。
扫氛祲。
清八表。
救涂炭。
宁兆民。
五教敬敷。
九功惟叙。
总万古之徽猷。
改百王之馀弊。
搜罗庶善。
崇三宝以津梁。
芟夷偫恶。
屏四部之稊莠。
遵付嘱之遗旨。
绍隆要术
功德崇高
昊天罔喻。
但搢绅之士。
祖述多途。
各师所学。
异论锋起。
或谓三王无佛而年永。
二石有僧而政虐。
损化由于奉佛。
益国在于废僧。
苟明偏见。
未申通理。
博考兴亡。
足證浮伪。
何则。
亡秦者胡亥
时无佛而土崩。
兴佛者汉明。
世有僧而国治。
周除佛寺。
而天元之祚未永。
隋宏释教。
而开皇之令无虐。
盛衰由布政
治乱在庶官。
归咎佛僧。
实非通论。
且佛唯宏善。
不长恶于臣民。
戒本防非。
何损害于家国。
若人人守善。
家家奉戒。
则刑罚何得而广。
祸乱无由而作。
骐骥虽骏。
不乘无以致远。
药石徒丰。
未饵焉能愈疾。
项籍丧师。
范增之无算。
石氏兴虐。
岂浮图之不仁。
但为违之而暴乱。
未有遵之而凶虐。
由此观之。
亦足明矣。
复有谓正觉为妖神。
比净施于淫祀。
訾而谤之。
无所不至。
圣朝劝善。
立伽蓝以崇福。
迷民起谤。
反功德以为疣。
此深讪上。
非徒毁佛。
愚窃抚心而太息。
所以发愤而含毫者也。
忝赖皇恩。
预沾法雨。
切磋所惑。
积稔于兹。
信随闻起。
疑因解灭。
昔尝苟訾而不信。
今则笃信而无毁。
近推诸已。
广以量人
凡百轻毁而弗钦。
皆为讨论之未究。
若令探赜索隐。
功齐于澄什。
必皆深信笃敬。
志均于名僧矣
师政学匪钩深。
识不臻妙。
少有所闻。
微去其惑。
谨课庸短。
著论三篇。
辩惑第一。
明邪正之通弊。
通命第二。
辩殃庆之倚伏。
空有第三。
破断常之执见。
覈之以偫言。
考之以众善。
上显圣朝之净福。
下折淫祀之虚诽。
徒有斯意。
实乏其才。
属词鄙陋。
援證庸浅。
虽竭愚勤。
何宣圣德。
庶同病而未愈者。
闻浅譬而深悟也。
如籓篱之卉。
或蠲疾于腹心。
藜藿之餐。
傥救喂于沟壑。
若金丹在目。
玉馔盈案。
顾瞻菲薄。
良足陋矣。
崔珙凤翔节度使 唐 · 沈珣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三
门下。乃眷岐阳
襟汧拥汉。古称右辅
以扶助王圻。今为别京。
以屏翰戎落。载烦元老。
往抚旧邦。实资经国之谋。
高副安边之寄。守太子少保崔珙
禀粹岳灵。挺生国戚。
门容驷马。族盛八龙。
胸襟洞开。智略辐赴。
早以茂业。践于台衡。
宣力致君。有犯无隐。
叔敖之喜愠。体伯玉之卷怀。
洎服休天朝。保洛邑
诚明之道。华皓不踰。
能全素履之真。雅得大臣之体。
方叔之猷克壮。师尹之望攸归。
朕以保塞禦戎。深图良算。
馈军艰食。常在劳怀。
由是渴王商之仪刑。伫营平之筹画。
伏蒲之奏。前席忘疲。
既符咨岳之求。宜举斋坛之典。
自阃以外。尔实专之。
断守宏才。庶集吾事。
勉敷恩信。务洽华夷。
且慰恩思。善图政柄。
峻槐庭之礼命。宠茅社之侯封。
服我徽章。敬兹有土。
王侍郎广宣上人观放榜后相贺822年 中唐 · 元稹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
引用典故:刘繇
渥洼徒自有权奇,伯乐书名世始知。
竞走墙前希得俊,高悬日下表无私。
都中纸贵流传后,海外金填姓字时。
珍重刘繇因首荐进士李景述以同判解头及第),为君送和碧云诗。
真人谣(唐末民间有此谣,元宗因名其子为弘冀以应之。) 唐 · 不详
 押先韵
有一真人在冀川,开口持弓向外边(一本此下又有子子孙孙万万年一句)
元宗元日大雪登楼 五代 · 李建勋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纷纷忽降当元会,著物轻明似月华。
狂洒玉墀初散絮,密黏宫树未妨花。
迥封双阙千寻峭,冷压南山万仞斜。
宁意传来中使出,御题先赐老僧家。
西林寺水阁院经藏铭 唐 · 僧云真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
湛湛佛身。不离三界。明明经卷。只在一尘。剖一尘而经卷舒。岂俟于贝多叶上。了三界而佛身现。宁居于娑婆树间。楚金范以非。海墨书而莫尽。是曰恭敬。是曰受持。不亏不崩。无丧无得。四魔以之恐惧。二乘以之震惊。然后从智起悲。回入俗。于圆常路。开方便门。导彼出生死之源。令其践圣贤之辙。就泯相而示相。向绝言而演言。报化于是乎垂形。渐顿于是乎立教。忉利未下。优填遂琢于旃檀。俱尸已灭。迦叶乃集于妒露。金容螺髻。瞻之者万福攸同。玉轴琅函。闻之者百禄是总。津梁六趣。耳目偫生。天上人间。何莫由斯者矣。庐山者。影摇汇泽。根蘸湓江。既曰洞天。亦称德镇。名花吐其锦绣。幽鸟呜其笙簧。雨过长空。积翠出数州之外。春来平陆。凝烟当万户之前。西林寺者。昙现访落已来。惠永经纶之后。陶范光禄为檀越于晋朝欧阳率更撰丰碑于隋代。年既绵邈。事亦周详。水阁院者。即贞元间齐朗律师之所居也。朗师精通律部。宏护法门。屡陟香坛。广度缁侣。江西佛法。于焉而昌。天下鸿名。于焉而振。逮乎皇唐再造。上德中兴风颓而复扬。慧日昏而更晓。斯院藏经。即褒国孝定公烈祖元宗之仙驾。答今上之睿恩。舍其俸金之所造也。爰是鲤飞东海。马化南朝。郁为帝宗。兼开相府。器度高邈。识量宏深。孝以承家。忠以奉上。阖门雍睦。棣萼和谐。然而谛信佛乘。归依法宝。虽广阳辅魏。竟陵佐齐。无以尚之。念斯院也。每萃徒。犹亏海藏。藏之弊者。以其行之密。宇之小。施之忙。工之攘所致矣。我则加其墨。增其纸。伟其轴。恢其函。俾眉寿之僧。腊高之士。或雨昏凭几。雪夜临灯。无眇视之艰哉。孝定公于是亲洒神毫。遍题经目。结因缘事。表殷重心。缃帙己周。锦绦告僝。追二圣在天之驾。祝吾皇无疆之休。庆赞云毕。不幸孝定公薨。当不渝之时。自书遗诫。嘱累是经矣。保定县公安吉县公。情切友于。心存求矣。欲资冥祐。兼助良缘。由斯建其藏殿矣。市徂徕。度豫章木。般输献艺。离朱督绳。兽拿绮钱。花分藻井。荧荧列宿。夜逼璇题。潺潺系湍。和金铎。凡行宫之内藏。藏心之佛像。供养什物。靡不毕备。兼置真堂。迎孝定公真容于其西序耳。亦既见止。忽惊魏邴贞姿。望之俨然。似得刘雷高趣。斯院即上京右街教大师为他年肥遁之所。经藏将毕。亦命而尸之。夫报天伦之义。怀陟冈之情。结胜事于名蓝。树良因于宝藏。使其览之者。因指见月。自教明心。此之为福。福亦大矣。此之为报。报无加焉。何止荐香魂于安养之都。助真识于欢喜之地。故贾琼问恕。文中子曰。为人之弟者。以其兄之心。推而达于天下。斯可矣。二县公其恕乎。云真才愧披文。词非尚宝。叨蒙英顾。令纪芳猷。辄率愚怀。谨为铭曰。
佛即三界,经在上尘。
一尘经卷,三界佛身。
悟则无上,剖则正真。
不垢不净,无我无人。
般若观空,区和涉有。
象王回,类狮子吼
八藏流通,三叶传授
诠以真心,生从佛口。
峨峨庐阜,郁郁西林。
惠永遁迹,齐朗修心。
水击清响,松偃繁阴。
香灯熠耀,台殿嵚岑。
懿哉定公,建斯经藏。
字粗轴伟,邪恢函壮。
齯齿之僧,庞眉之相。
披阅研精,实为现量。
定公薨矣,畴荐重泉。
怡怡情切,绰绰心专。
架树绀殿,成就元诠
惟二县公,毕此良缘。
日映绮窗,云凝绣闼。
楶棁穹隆,栾栌轇轕。
胜果克臻,福田弥阔。
用荐贞魂,永归解脱。
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文 五代 · 李俨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一
大哉乾元。播物垂象。肇有书契。文籍生焉。虽十翼精微。阴阳之化不测。九流沈奥。仁义之涂斯阐。而劳生蠢蠢。岂厌尘门。闇海茫茫。恒漂苦浪。亦有宝经浮说。锦籍寓词。驾凤升云。骖龙栖月。迹均转缕。空溺志于邪山。事比系绳。讵知方于觉路。孰若训昭金口。道秘琼箱。静痡毒于三漏。拯横流于五浊。是生是灭。发莲花之音。非色非空。被栴檀之简。暨乎鹤林税轸。涅槃之岸先登。鸟笔记言。总持之苑斯辟。结集之侣。扬其实谛。传授之宾。宏其妙理。然则绍宣神典。幽赞元宗。跨生肇以遐鶱。追安什而曾骛。可以声融绣石。采绚雕图。则于我法师而见之矣。法师讳道因俗姓侯氏濮阳人也。自绕枢凝祉。纪云而锡允。贯昴摛祥。奠川而分绪。司徒以威容之盛。垂范汉朝侍中以才悟之奇。飞芳晋牒。衣冠继及。代有人焉。祖阚。冀州长史。父玚。随柏人县。并琢磨道德。砥锡文艺。或题舆展骥。赞务于千里。或烹鲜制锦。驰声乎一同。法师禀祜居醇。含章纵哲。覃吁之岁。粹采多奇。髫龀之辰。殊姿独茂。孝爱之节。慈顺之风。率志斯存。因心以极。年甫七岁。丁于内艰。嗌粒绝浆。殆乎灭性。成人之德。见称州里。免丧之后。乃发宏誓。而以风树不停。浮生何恃。思去发肤之爱。将酬罔极之恩。便诣灵岩道场。从师习诵。而识韵恬爽。聪悟绝偫。曾不浃旬。诵涅槃二帙。
举众嗟骇。以为神童。
逮乎初丱。方蒙落发。
于是砥行饬躬。架德缉道。
箧蛇能剪。心猿久制。
溯流增智。望井加勤。
在疑必请。见义思益。
寻讲涅槃十地。洞尽幽微。
宿齿名流。咸所叹异。
及受具戒。弥复精苦。
若浮囊之贞全。譬圆珠之朗洁。
始听律义。遍讫便讲。
辨析文理。综核指归。
十诵之端。五篇之赜。
写瓶均美。传镫在照。
又于彭城嵩论师所。听摄大乘。
嵩公懿德元猷。兰薰月映。
门徒学侣。鱼贯凫集
讲室谈筵。为之嚣隘。
遂依科戒。而为节文。
年少沙门。且令习律。
晓四分者。方许入听。
法师夏腊虽幼。业行攸高。
独于众中。迥见推挹。
每敷摄论。即令复讲。
而披演详悉。词韵清畅。
诸方翘俊。靡弗归仰。
于是遍窥释典。咸通密藏。
五乘之说。四印之宗。
照尽几初。言穷虑始。
每抠衣讲席。隐几雕堂。
举以玉柄。敷其金牒。
涣乎冰释。怡然理顺。
延惠风而不倦。同彼清流。
𮘻来响而无疲。类夫虚谷。
搢绅之客。慕义波腾。
缁黄之侣。承规景赴。
法师志求冥寂。深厌嚣滓。
乃负帙褰裳。销声太岳
寝溪扃岫。饮露餐霞。
树偃禅枝。泉开定水。
凡经四载。将诣洛中。
属昏季陵夷。法纲严峻。
僧无徒侣。弗许游涉。
于是杖锡出山。孑焉孤迈。
恐罹刑宪。静念观音。
少选之间。有僧欻至。
皓然白首。请与俱行。
迨至铜街。暨于金地。
俯仰之际。莫知所在。
咸谓善逝之力。有感斯见。
非夫确至。曷以臻乎。
既而黄雾兴祆。丹风起孽。
中原荡覆。具祸以烬。
法师乘杯西迈。避地三蜀。
居于成都多宝之寺。而灵关之右。
是曰隩区。远接荆舒。
近通邛僰。邑居隐轸。
人物嚣凑。宏才钜彦。
硕德高僧。咸挹芳猷。
归心接足。及金符启圣。
宝历乘时。运属和平。
人多好事。导元流于巳绝。
辟妙门之重键。法师以精博之敏。
为道俗所遵。每设讲筵
毕先招迓。常讲维摩摄论。
听者千人。时有宝暹法师
东海人也。植艺该洽。
尤善大乘。昔在隋朝
英尘久播。学徒来请。
接武摩肩。暹公慠尔其间。
仰之弥峻。每至法师论义。
肃然改容。沈吟久之。
方用酬遣。法师抗音驰辩。
雷惊波注。尽妙穷微。
藏牙折角。益州总管邓国公窦琎
行台左仆射赞国窦轨长史申国公高士廉
范阳公卢承庆。及前后首僚。
并西南岳牧。并国华朝秀。
重望崇班。共藉声芳。
俱申虔仰。由是梁之地。
庸濮之氓。饮德餐仁。
云奔雨集。法师随缘诲诱。
虚往实归。昔昙翼高奇。
教阐沈犀之壤。法和通敏。
道著蹲鸱之域。协时揆事。
抑亦是同。考业畴声。
彼则非衮。而以久居都会。
情异俶真。养中晦迹。
可求天解。复于彭门山寺。
习道安居。此寺往经废毁。
院宇凋敝。法师慨然构怀。
专事营辑。若乃危峦迢遰。
俯瞰龙堤。绝磴逶迤。
斜临雁水。近对青城之巘。
遥瞻赤里之街。云榭参差。
星桥萦映。于是分岩列栋。
架壑疏基。窈窕陵空。
俳佪𦋐景。啸。
共宝铎以谐声。月上霞舒。
与璇题而并色。仙花秘草。
冬夏开荣。扰兽驯禽。
晨昏度响。谅息心之胜竟。
毓道之净场乎。而以九部微言。
三界式仰。缅惟法尽。
将翳龙宫。挥兔豪而匪固。
籀鱼网而终灭。未若镌勒名山。
永昭弗朽。遂于寺北岩山。
刻石书经。穷多罗之秘帙。
尽毗尼之妙义。纵洪澜下注。
巨火上焚。俾此灵文。
永传遐劫。岂直迷生之类。
睹之而发心。后学之徒。
详之而悟道。既而清猷远畅。
峻业遐昭。遂简宸衷。
乃纡天绂。追赴京邑
大慈恩寺。与元奘法师證释梵本。
奘法师道轶通贤。德邻将圣。
朅游天竺。集梵文而爰止。
旋谒皇京。奉纶言而载译。
法师宿望。特所钦重。
琐义片词。咸取刊證。
斯文弗坠。我有其缘。
慧日寺楷法师者。聪爽温赡。
声蔼鸿都。乃首建法筵。
请开奥义。帝城缁俗。
具来咨禀。欣焉相顾。
得所未闻。诸寺英翘。
懑然祗服。咸敷师子之坐。
用伫频伽之音。法师振以元词。
宣乎幽偈。同炙輠而逾畅。
譬连环而靡绝。耆年粹德。
旷士通儒。粉滞稽疑。
云消雾荡。伏膺请益。
于嗟来暮。惟法师姿韵端凝。
履识清敏。粹图内蕴。
温采外融。运柔嘉以成性。
体斋遫而行巳。峻节孤上。
夷险同贯。冲怀不挠。
是非齐躅。加复研几史籍。
尤好老庄。咀其菁华。
含其腴润。包四始于风律。
综五声于文绪。宿植胜因。
恬荣褫欲。善来佛子。
落采庵园。开意花于福庭。
濯元波于妙境。而贞苦之操。
绝众超伦。聪亮之姿。
踰今迈昔。信法徒之冠冕。
释氏之栋梁乎。凡讲涅槃华严大品维摩法华楞伽等经。
十地地持毗昙智度摄论对法佛地等论。及四分等律。
其摄论维摩。仍出章疏。
既而能事毕矣。宏济多矣。
脱屣于梦境。栖神于净域。
春秋七十有二。以显庆三年三月十一日
终于长安慧日之寺。梵宇歼良。
真门丧善。悲缠素侣。
恸结缁徒。即以四年正月
旋乎益部。二月八日
窆于彭门光化寺石经之侧。道俗门人。
星流波委。衔哀追送。
众有数千。岩谷为之传响。
风云于是变色。慧日寺徒众。
并蠲邪迪妙。综理探微。
保素真源。归元正道。
法师戾止。咸共遵崇。
追思靡及。情深轸慕。
弟子元凝等。禀训餐风。
师称上足。而以慈镫罢照。
崇山无仰。循堂室而濡涕。
对几𢂀而流恸。敬于此寺。
刊金撰德。气序虽迁。
音尘方煽。亦犹道林英范。
托绣础以长存。慧远徽猷。
寄雕碑而不朽。其词曰。
缅哉佛性。廓矣元门。
功昭旷劫。化拯重昏。
冲仪巳谢。妙道斯存。
匪伊开士。孰畅其言。
显法师。诞灵杰起。
之秀。如岩之峙。
穆穆风规。堂堂容止。
行穷隐括。识洞名理。
爰初纽锦。早厌樊笼。
言从落饰。乃沐元风。
将超八难。即悟三空。
贞图可仰。峻范弥融。
鹿野微词。猴江粹典。
源流毕究。奥隅咸践。
法镜攸悬。信花弥阐。
振岳符论。奔涛喻辩。
昔在昏虐。时逢祸乱。
东去戢道。西游违难。
天启圣期。光华在旦。
翼教益。腾声巴汉。
爰雕净境。于彼曾岑。
分櫩架壑。耸塔依林。
搜金缉义。篆石雕金。
芥城斯尽。胜迹无侵。
载奉王言。来游帝宅。
慧义资演。真宗伫译。
紫庭之彦。丹台之客。
并企清仪。俱餐妙赜。
沦羲□□□□□光遽嗟分岸。永泣摧梁。
龛留旧影。室泛残香。
书芬纪蔼。地久天长
春秋战国门 卫灵公 唐末 · 周昙
七言绝句 押青韵
子鱼无隐欲源清,死不忘忠感卫灵。
伯玉既亲知德润,残桃休吃悟兰馨。
华林园试小妓羯鼓 五代吴 · 宋齐丘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切断牙床镂紫金,最宜平稳玉槽深。
因逢淑景开佳宴,为出花奴奏雅音。
掌底轻璁孤鹊噪,枝头乾快乱蝉吟。
开元天子曾如此,今日将军好用心(时李璟诸卫将军
笏记 五代 · 李严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七
伏自朱温肆逆。
运属昭宗
三年痛别于西秦
一旦逼迁于东洛
诛残南北。
宫闱
虽列藩悉是其唐臣
无一处不从其伪命。
由是大唐中兴皇帝高祖太宗之业。
倏尔隳弛。
朱温崔允之徒。
同谋篡弑。
遂乃神机迥发。
心鼎独燃。
掘沧溟而誓戮鲸鲵。
芟林莽而决除虎兕。
十年对垒。
万阵交锋。
虑久困于生灵。
而选挑其死士。
才过汾水。
缚王铁枪于马前。
旋及夷门。
朱友贞于楼下。
剑霜未匣。
枪雪犹辉。
段凝统八万雄师。
倒戈伏死。
赵严知一人应运。
引颈待诛。
遂使贼将寒心。
谋夫拱手。
取乾坤只劳于八日。
救涂炭遂定于四方。
备振皇威。
咸遵帝力。
今则秦庭贡表。
两浙称臣。
淮南陈附拜之仪。
回纥备朝天之礼。
才安宇宙。
便息干戈。
未尽枭夷。
方议除剪。
岂谓大蜀皇帝柔远怀迩。
居安虑危。
嘉我帝祚中兴。
偫妖悉灭。
特遣之士。
来追唐蜀之欢。
吾皇回感于蜀皇。
复礼远酬于厚礼。
臣则叨承元造。
获奉皇华。
载驰得面于天颜。
战汗不任于局地。
臣无任感恩圣踊跃屏营之至。
慕容彦超 后周 · 周太祖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二
朕与卿久叙兄弟。比无嫌隙。
自前岁奔逃之后。寻时慰纳如初。
察忧疑则推以赤心。邀信誓则指之白日
留男不归大职。欲巳只在旧藩。
动必依从。断无疑阻。
何故执心不定。率意而行。
聚草寇于城中。修战具于衙内。
发言不逊。举事无常。
差遣元随。主持镇务。
恣令残害。任便诛求。
率配之名。三四十件。
抢拾事力。赡养奸凶。
一境生灵。不胜其苦。
南则结连淮寇。北则勾唤刘崇
早者差都押牙郑麟口奏敷陈。乞移藩阃
朕推心嘉纳。回诏允俞。
昨上表请赴阙廷。朕亦一从卿意。
复成欺侮。翻有指名。
兼更伪诈郓州书题。点染齐王勋德。
且非奇计。何必如斯。
近者东面诸侯。相继奏报。
称卿差点管内人户。团并义营。
欲议发军。攻取邻道。
众情不服。阖境波逃。
其百姓皆并力同心。杀却元随镇将
例各将家回避。散投外界潜藏。
或则保聚山林。就便构置寨栴。
惧卿挟雠屠害。不保朝昏。
悬望官军。救护为主。
朕为人父母。能不痛心。
吊伐之行。盖不获巳。
今差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曹英等部领马步大军。问卿情状。
卿若能改心知过。束身归朝。
当许全生。待之如旧。
朕或违信。是谓自欺。
卿若拒张。便令攻取。
今更飞此诏。始末指陈。
冀卿静虑深思。庶几转祸为福。
言尽于此。卿其图之。
南唐元宗乞师表 五代 · 李守贞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五十五
臣之先世。乃唐远裔。
锡侯命将。代不绝人。
茂绩殊勋。著于简册。
昔日巢寇犯阙。僖昭失御。
宗社板荡。为人所有。
臣虽生于梁末。幼失怙恃。
零丁孤苦。遭世多难。
逮能执戈。捐身事晋。
征讨攻伐。粗立战功。
高祖见擢。俾典禁卫。
颇著劳绩。寻属顾命。
出守蒲津。洎少主厄运。
遂没戎虏。晋鼎覆餗。
天下横流。疆宇无主。
臣不胜忿惋。痛心疾首。
欲效愚忠。诛锄蛇豕。
恢复先业。庶安宇内。
功未及立。凶党俄临。
众寡不敌。遂罹危迫。
臣虽躬当矢石。以帅偫下。
悉力固守。冀殄犬羊。
殒首不顾。臣之分也。
然预防不虞。有备不败。
古之善教也。臣远闻君王霸有江左
雄跨淮甸。禁暴弭乱。
推亡固存。有王者之风。
将继巨唐有土者。非君而谁。
况臣忝宗盟。敢罄诚。
苟君王察臣忠勇。怜顾本支。
救患恤邻。遏强拊顺。
爰遣偏将。出为东援。
则五霸之风。不让桓文之主。
苟获全济。实君之惠。
王重修敬亭昭威侯 南唐 · 张延嗣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一
夫神之依人。
而聪明正直。
人之奉神。
必专诚精恳。
故立庙貌乎以备致敬。
设祭祀乎以祈福应。
享致敬而主福应者。
其惟昭威侯欤。
况乎灵踪所来。
异感斯肇。
传之时俗。
文诸碑篆者久矣。
而以岚峰背拥。
句水傍奔。
松林锁烟。
阴物骇魄。
于彼江左
乃为名祠。
会昌岁。
相国崔公龟从按察当郡。
豁当时宵梦。
显兹后明灵。
自是祷赛云臻。
牲牢日盛。
指骨无惭于青骨。
倚山何愧于挂山。
其如屡革光阴。
旋倾檐栋。
雨痕䌽壁。
尘暗仪形。
未偶饰修。
罔资辉焕。
延嗣自皇帝御极初。
叨承宠渥。
共佐藩条。
时谒祠庭。
细观坏。
升元三载秋
暂朝丹阙。
以此上奏宸聪。
及拜青宫。
得不仰闻英听。
伏维大元帅齐王殿下忠符昌霸。
孝奉家邦。
克崇开泰之功。
聿赞升平之业。
遍流恩信。
俯念□神俄顾问庙之隳损者。
遂虔对以殿堂板阁。
廊庑官署。
遽降教令。
遣赍白金。
委之兴修。
益彼宏壮。
一期星律。
方毕工徒。
馀更䌽绘威容。
装换帏帐。
添列鞍马。
漆刷门窗。
仍置动用所须。
并造内外亭子廊屋等。
皆已周备。
噫。
得一之灵俨尔。
如在之敬肃然。
苟昭感无愆。
则钦崇靡怠。
用俾乎蘩斯荐。
庶几乎福善是徵。
雍熙之化无穷。
元良之基永固。
延嗣幸濡帝泽。
安测神功。
对坚珉非叙事所能。
衔令旨贵纪于兹在。
时升元四载六月二十一日记。
使契丹元宗蜡书 五代 · 公乘镕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七十
臣镕自去年六月离罂油。
七月至镇东关
王朗奉表契丹
九月乃有番官彝离毕部牛车百馀乘及鞍马沿路置顿。
十月至东京
留三日。
契丹主遣闲厩使王庭秀称诏劳问。
兼述泰宁王燕王九月同行大事。
兀欲即世。
母妻并命。
辽东西水潦坏道。
数百里车马不通。
今年方至幽州
馆于悯忠寺
先迎御容入宫。
言先欲见唐皇帝面。
乃引见如旧仪。
问国书中机事。
臣即述奕世欢好。
当谋分裂之事。
契丹主喜。
问复有事否。
臣曰。
军机别有密书。
契丹主接至袖间。
乃云。
吾与唐皇帝一如先朝往来。
因置酒合乐。
又谕臣曰。
使人泛巨海而至。
不自意变起骨肉。
道路有闻亦忧恐。
手斟一玉钟酒。
先自啜。
乃以劝臣令饮釂。
自旦至日餔始罢。
自时数遣使宣劳。
三日一赐食。
谨遣王朗赍骰号子归闻奏。
南唐 · 李璟
灵槎思浩荡,老鹤倚崆峒(《古今诗话》:“割江之后,迁都豫章,每北望忽忽不乐,作诗有此句。”)
苍苔迷古道,红叶乱朝霞庐山百花亭刊石)
栖凤枝梢犹软弱,化龙形状已依稀(十岁咏新竹
元宗边镐 五代 · 欧阳广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七十
臣近游潭州
伏见节度使边镐
初非将材。
偶逢圣代。
加之任使。
措置乖刺。
大失人心。
奉节兵士。
乘夜大呼。
共焚谯门。
会明而遁散。
不然。
几致大变。
是仁不足惠下也。
朗陵近在肘腋。
曾不为虞。
乃图桂林
以取奔走。
是智不足谋远也。
监军使昌延恭不相协和。
动辄疑阻。
是义不足和众也。
堂堂幕府
空无才贤。
是礼不足得士也。
军中号令。
朝出暮更。
是信不足使人也。
五者无一长。
考之前古。
未或不败。
请择帅济师。
以全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