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为鲁哀公下救火令 春秋鲁国 · 孔子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韩非子。内储说》上:「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惧。于是仲尼乃下令。」)。
庙殿火灾对 西汉 · 董仲舒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四
《春秋》之道,举往以明来,是故天下有物,视《春秋》所举与同比者,精微眇以存其意,通伦类以贯其理,天地之变,国家之事,粲然皆见,亡所疑矣。按《春秋》,鲁定公、哀公时,季氏之恶已孰,而孔子之圣方盛。夫以盛圣而易孰恶,季孙虽重,鲁君虽轻,其势可成也。故定公二年五月,两观灾。两观,僭礼之物,天灾之者,若曰,僭礼之臣可以去。已见罪征,而后告可去,此天意也。定公不知省。至哀公三年五月,桓宫、厘宫灾。二者同事,所为一也,若曰燔贵而去不义云尔。哀公未能见,故四年六月,亳社灾。两观、桓、釐庙、亳社,四者皆不当立,天皆燔其不当立者,以示鲁,欲其去乱臣而用圣人也。季氏亡道久矣,前是天不见灾者,鲁未有贤圣臣,虽欲去季孙,其力不能,昭公是也。至定、哀乃见之,其时可也。不时不见,天之道也。今高庙不当居辽东,高园殿不当居陵旁,于礼亦不当立,与鲁所灾同。其不当立久矣,至于陛下时,天乃灾之者,殆亦其时可也。昔秦受亡周之敝,而亡以化之;汉受亡秦之敝,又亡以化之。夫继二敝之后,承其下流,兼受其猥,难治甚矣。又多兄弟亲戚骨肉之连,骄扬奢侈恣睢者众,所谓重难之时者也。陛下正当大敝之后,又遭重难之时,甚可忧也。故天灾若语陛下:「当今之世,虽敝而重难,非以太平至公,不能治也。视亲戚贵属在诸侯远正最甚者,忍而诛之,如吾燔辽东高庙乃可;视近臣在国中处旁仄及贵而不正者,忍而诛之,如吾燔高园殿乃可」云尔。在外而不正者,虽贵如高庙,犹灾燔之,况诸侯乎!在内不正者,虽贵如高园殿,犹燔灾之,况大臣乎!此天意也。罪在外者天灾外,罪在内者天灾内,燔盛罪当重,燔简罪当轻,承天意之道也(《汉书·五行志》上:武帝建元六年六月,辽东高庙灾,四月,高园便殿火,董仲舒对。)。
议置武功驰赏官诏(元朔六年六月) 其一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朕闻五帝不相复礼,三代不同法,所繇殊路,而建德一也。盖孔子对定公以徕远,哀公以论臣,景公以节用,非期不同,所急异务也。今中国一统,而北边未安,朕甚至之。日者大将军巡朔方,征匈奴,斩首虏万八千级,诸禁锢及有过者,咸蒙厚赏,得免减罪。今大将军仍复克获,斩首虏万九千级,受爵赏而欲移卖者,无所流《贝也》,其议为令(《汉书·武纪》,又见《史记·平准书》,有删节而文多异,今别载于后。)。
复上奏灾异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六
臣闻帝舜戒伯禹,毋若丹朱敖;周公戒成王,毋若殷王纣。《诗》曰:「殷监不远,在夏后之世」。亦言汤以桀为戒也。圣帝明王常以败乱自戒,不讳废兴,故臣敢极陈其愚,唯陛下留神察焉。
谨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蚀三十六,襄公尤数,率三岁五月有奇而壹食。汉兴讫竟宁,孝景帝尤数,率三岁一月而一食。臣向前数言日当食,今连三年比食。自建始以来,二十岁间而八食,率二岁六月而一发,古今罕有。异有小大希稠,占有舒疾缓急,而圣人所以断疑也。《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昔孔子对鲁哀公,并言夏桀、殷纣暴虐天下,故历失则摄提失方,孟陬无纪,此皆易姓之变也。秦始皇之末至二世时,日月薄食,山陵沦亡,辰星出于四孟,太白经天而行,无云而雷,枉矢夜光,荧惑袭月,薛女火烧宫,野禽戏廷,都门内崩,长人见临洮,石陨于东郡,星孛大角,大角以亡。观孔子之言,考暴秦之异,天命信可畏也。及项籍之败,亦勃大角。汉之入秦,五星聚于东井,得天下之象也。孝惠时,有雨血,日食于冲,灭光星见之异。孝昭时,有泰山卧石自立,上林僵柳复起,大星如月西行,众星随之,此为特异。孝宣兴起之表,天狗夹汉而西,久阴不雨者二十馀日,昌邑不终之异也。皆著于《汉纪》。观秦、汉之易世,览惠、昭之无后,察昌邑之不终,视孝宣之绍起,天之去就,岂不昭昭然哉!高宗、成王亦有雊雉拔木之变,能思其故,故高宗有百年之福,成王有复风之报。神明之应,应若景向,世所同闻也。
臣幸得托末属,诚见陛下有宽明之德,冀销大异,而兴高宗、成王之声,以崇刘氏,故恳恳数奸死亡之诛。今日食尤屡,星孛东井,摄提炎及紫宫,有识长老莫不震动,此变之大者也。其事难一二记,故《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以设卦指爻,而复说义。《书》曰:「伻来以图」。天文难以相晓,臣虽图上,犹须口说,然后可知,愿赐清燕之闲,指图陈状(《汉书·楚元王交附传》:元延中,星孛东井,蜀郡岷山崩雍江。向复上奏,其辞曰。)。
别录 其二十四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八
《曲礼》属制度,《檀弓》属通论,《王制》属制度,《月令》属明堂阴阳,《曾子问》属丧服,《文王世子》属世子法,《礼运》属通论,《礼器》属制度,《郊特牲》属祭祀,《内则》属子法,《玉藻》通论,《明堂位》属明堂阴阳,《丧服小记》属丧服,《大传》属通论,《少仪》属制度,《学记》属通论,《乐记》属乐记,《杂记》属丧服,《丧大记》属丧服,《祭法》属祭祀,《祭义》属祭祀,《祭统》属祭祀,《经解》属通论,《哀公问》属通论,《仲尼燕居》属通论,《孔子闲居》属通论,《坊记》属通论,《中庸》属通论,《表记》属通论,《缁衣》属通论,《奔丧》属丧服,《问丧》属丧服,《服问》属丧服,《间传》属丧服,《三年问》属丧服,《深衣》属制度,《投壶》属吉礼,《儒行》属通论,《大学》属通论,《寇义》属吉事,《昏义》属吉事,《乡饮酒义》属吉事,《射义》属吉事,《燕义》属吉事,《聘义》属吉事,《丧服四制》旧说属丧服(《礼记·正义》、郑《目录》。案《释文序录》云:刘向《别录》有四十九篇,其篇次与今《礼记》同。《》云:《别录》《礼记》四十九篇,《乐记》第十九。)。
别录 其三十六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八
孔子见鲁哀公问政,比三朝,退而为此记,故曰《三朝》。凡七篇,并入《大戴礼(《史记·五帝本纪·索隐》、《三国志·秦宓传》注,《北堂书钞》九十九、《艺文类聚》五十五。案,《三国志》注、《艺文类聚》引作:孔子三见哀公,作《三朝》七篇,今在《大戴礼》。)》。
新序(案《新序》三十卷,见存。十卷不录,录其佚文。) 其七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九
鲁哀公为室而大,公仪子(《淮南·人间训》作「公宣子」)。谏曰:「室大,众与人处则哗,少与人处则悲(「卑」讹,今从《淮南》。)。愿公适也」。曰:「闻命矣」。筑室不辍。明日,又谏(当有「曰」字):「国小室大,百姓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公曰:「闻命矣」。筑室不辍。明日,又谏曰:「左昭右穆,为室而大,以临二先君,无乃害于孝乎」。于是哀公毁室而止(《御览》百七十四)。
政论 其一 东汉 · 崔寔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六
谨案:《隋志·法家》,《正论》五卷,汉大尚书崔寔撰。《旧唐志》,《政论》五卷。《意林》亦五卷。《新唐志》作六卷。各书引见,或作《政论》,或作《正论》,又作《本论》,止是一书。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人。高祖篆,祖颎,父瑗,范《史》皆有传。寔好典籍,桓帝初为郎,后拜议郎,与边韶、延笃等著作东观。出为五原太守,征拜议郎,复与诸儒博士杂定《五经》。拜辽东太守,母卒归葬。服竟,召拜尚书,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免归。建宁中卒。寔明于政体,吏才有余,论当世便事数十条,指切时要,言辨而确。范《史》论曰:「寔之《政论》,言当世理乱,虽痛心错之徒不能过也。」「其书成于守辽东后,故有「仆前为五原太守」及「今辽东耕犁」云云。本传系于桓帝初除为郎时,未得其实。其本北宋时已佚失,故《崇文总目》不著录,《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亦无之。《通志略》载有六卷,虚列书名,不足据。今从《群书治要》写出七篇,从本传及《通典》各写出一篇,凡九篇,略依《意林》次第之。刺取各书引见,校补讹脱,定著一卷。其畸零短段三十事不能成篇者,载于卷末。《治要》专取精实,而腴语美词,芟除净尽。然于当时积弊,已胪列无遗。治乱兴亡,古今一轨,本传引仲长统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诚哉是言也。嘉庆十九年龙集甲戌六月十五日。
自尧、舜之帝,汤、武之王,皆赖明哲之佐,博物之臣。故皋陶陈谟而唐、虞以兴,伊、箕作训而殷,周用隆。及继体之君,欲立中兴之功者,曷尝不赖贤哲之谋乎!凡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由世主承平日久,俗渐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习乱安危,逸不自睹。或荒耽嗜欲,不恤万机;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或犹豫岐路,莫适所从;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或疏远之臣,言以贱废。是以王纲纵驰于上,智士郁伊于下。悲夫!且守文之君,继陵迟之绪,譬诸乘弊车矣。当(《意林》作「若能」)求巧工,使辑(《意林》作「葺」)治之,折则接之,缓则楔(本作「契」,从《意林》改之)之,补琢换易,可复为新。新新不已,用之无穷。若遂不治,因而乘之,摧拉捌裂,亦无可奈何矣。若武丁之获傅说,宣王之得申甫是则其巧工也。今朝廷以圣哲之姿,龙飞天衢,大臣辅政,将成断金,诚宜有以满天下之望,称兆民之心。年谷丰稔风俗未乂(此二语上下疑有删节)。夫风俗者,国之脉诊(《御览》三百七十五作「胗」)也。年谷如其肥肤,肥肤虽和,而脉诊(年谷下十三字从《御览》补)不和,诚未足为休。《书》曰:「虽休勿休」。况不休而可休乎。自汉兴以来,三百五十余岁矣。政令垢玩,上下怠懈,风俗雕敝,人庶巧伪,百姓嚣然,咸复思中兴之救矣(「自汉兴」下四十字从本传补)。且济时拯世之术,岂必体尧蹈舜然后乃治哉?期于补绽决坏,枝柱邪倾,随形裁割,取时君所能行,要措斯世于安宁之域而已。故圣人执权,遭时定制,步骤之差,各有云施(本传作「设」)。不强人以不能,背所急(本传作「背急切」)而慕所闻也。昔孝武皇帝策书曰:「三代不同法,所由殊路,而建德一也」。盖孔子对叶公以来远,哀公以临民,景公以节礼,非其不同,所急异务也。是以受命之君,每辄创制;中兴之主,亦匡时失。昔盘庚悯殷,迁都易民;周穆有阙,甫侯正刑(「是以受命」下三十五字从本传补)。然疾(疑有误。本传及《艺文类聚》五十二无此二字)俗人拘文牵古,不达权制,奇玮(本传、《艺文类聚》作「传」)所闻,简忽所见,策不见珍,计不见信。夫人既不知善之为头善,又将不知不善之为不善,乌足(本传、《艺文类聚》作「可」)与论国家之大事哉!故每有言事,颇合圣听者,或下群臣,令集议之,虽有可采,辄见掎夺。何者?其顽士暗于时权,安习所见,殆不知乐成,况可与虑始乎?心闪意舛,不知所云、则苟云率由旧章而已。其达者或矜名嫉(本传作「摈」)弃。虽稷、契复存,由(本传作「犹」)将困焉。斯贾生之所以排于绛、灌,吊屈子以摅其愤者也(旧作「以舒愤者也」,从本传改补)。夫以文帝之明,贾生之贤,绛、灌之忠,而有此患,况其余哉!况其余哉!且世主莫不愿得尼、轲之伦以为辅佐,卒然获之,未必珍也。自非题榜其面曰鲁孔丘、邹孟轲,殆必不见敬信。何以明其然也?此二者善己存于上矣。当时皆见薄贱,而莫能任用,困厄削逐,待放不追,劳辱勤瘁,为竖子所议笑,其故获也。夫淳淑(《意林》作「贞一」)之士,固不曲道以媚时,不诡行以邀名,耻乡原之誉,绝比周之党(「绝」字从《意林》补),必待题其面曰鲁仲尼、邹孟轲,不可得也(「必待」下十六字从《意林》补)。而世主凡君,明不能别异量之士,而适足受谮润之诉。前君既失之于古,后君又蹈之于今,是以命世之士,常抑于当时,而见思于后人(《意林》作「无不见思于后日」)。以往揆来,亦可容易?向使贤不肖相去,如泰山之与蚁垤,策谋得失相觉,如日月之与萤火,虽顽嚣之人,犹能察焉常患贤佞难别,是非倒纷,始相去如毫厘,而祸福差以千里,故圣君明主其犹慎之(《群书治要》)。
上疏谏铸铜人 东汉 · 陆康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一
臣闻先王治世,贵在爱民。省徭轻赋,以宁天下,除烦就约,以崇简易,故万姓从化,灵物应德。末世衰主,穷奢极侈,造作无端,兴制非一,劳割自下,以从苟欲,故黎民吁嗟,阴阳感动。陛下圣德承天,当隆盛化,而卒被诏书,亩敛田钱,铸作铜人,伏读惆怅,悼心失图。夫十一而税,周谓之彻。彻者,通也,言其法度可通万世而行也。故鲁宣税亩,而蝝灾自生;哀公增赋,而孔子非之。岂有聚夺民物,以营无用之铜人;捐舍圣戒,自蹈亡王之法哉!傅曰:「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世何述焉」?陛下宜留神省察,改敝从善,以塞兆民怨恨之望(《后汉·陆康传》。)。
风俗通义佚文卷四:氏姓上 其四十三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九
哀氏,鲁哀公之后,因谥以为姓(《后汉·刘圣公传》注)。
上广雅表 东汉末至曹魏 · 张揖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
博士臣揖言:臣闻昔在周公,缵述唐虞,宗翼文武,克定四海,勤相成王,践阼理政,日昊不食,坐而待旦,德化宣流,越裳徕贡,嘉禾贯桑。六年制礼,以导天下,著《尔雅》一篇,以释其意义。传亏后司子,历载五百,坟典散落,唯《尔雅》恒存。《礼·三朝记》:「哀公曰:『寡人欲学小辨,以观于政,其可乎?孔子曰:《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辩言矣」。《春秋元命苞》言:「子夏问夫子,作《春秋》不以初、哉、首基为始何」?是以知周公所造也。率斯以降,超绝六国,越逾秦楚,爰暨帝刘。鲁人叔孙通撰置《礼记》,文不违古,今俗所传三篇《尔雅》,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皆解家所说先师口传,既无正譣圣人所言,是故疑不能明也。夫《尔雅》之为书也,文约而义固;其陈道也,精研而无误。真七经之检度,学问之阶路,儒林之楷素也。若其包罗天地,纲纪人事,权揆制度,发百家之训诂,未能悉备也。臣揖体质蒙蔽,学浅词顽,言无足取;窃以所识,择掸群艺,文同义异,音转失读,八方殊语,庶物易名,不在《尔雅》者,详录品核,以著于篇,凡万八千一百五十文,分为上、中、下,以须方徕俊哲、洪秀伟彦之伦,扣其两端,摘其过谬,今得用谞,亦所企想也。臣揖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圣贤高士传 其三十一 周丰 曹魏 · 嵇康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二
周丰,鲁人也,潜居自贵。哀公执贽请见之,丰辞。使人问曰:「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何施而得此于民也」?对曰:「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宗庙社稷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殷人作誓而民始叛,周人作会而民始疑。苟无礼义忠信诚悫之心以莅之,然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御览》五百十)」?
文章流别论 其六 西晋 · 挚虞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七
诗、颂、箴铭之篇,皆有往古成文,可放依而作,惟诔无定制,故作者多异焉,见于典籍者,《左传》有鲁哀公为《孔子诔(《御览》五百九十六)》。
上言奔赴山陵不须限制 东晋 · 殷融
出处:全晋文
司徒西曹属王濛以周年为限,不及者除名,付之乡论。臣以为名教兴于义厚、忠孝发于自然,不严而著,不肃而成者也。旧礼,国有大讳,外任不得离部,冗散之人,发哀公巷,初无课限,有不奔之制。案永平初,先帝称宣帝遗诏,乃不得令子弟诣陵,唯荡阴奔赴多不建,乃始为其制,以笃一时。顾观人情,未有肃愧,徒兴简默,正足以彰至道之不弘,表臣子之不义,宜遵前代,闻凶行丧,三日而已(《通典》八十,成帝崩,尚书殷融上言。)。
下书讥复肉刑 南燕 · 慕容超
出处:全晋文
阳九数缠,永康多难。自北都倾陷,典章渝灭,律令法宪,靡有存者。网理天下,此焉为本,既不能导之以德,必须齐之以刑。且虞舜大圣,犹命咎繇作士,刑之不可以<巳巳>也如是!先帝季兴,大业草创,兵革尚繁,未遑修制。朕猥以不德,嗣承大统,抚御寡方,致萧墙衅发,遂戎马生郊,典仪寝废。今四境无虞,所宜修定,尚书可召集公卿。至如不忠不孝若封嵩之辈,枭斩不足以痛之,宜致烹轘之法,亦可附之律条,纳以大辟之科。肉刑者,乃先圣之经,不刊之典,汉文易之,轻重乖度。今犯罪弥多,死者稍众。肉刑之于化也,济育既广,惩惨尤深,光寿、建熙中,二祖已议复之,未及而晏驾。其令博士已上,参考旧事,依《吕刑》及汉、魏、晋律令,消息增损,议成燕律。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孔子曰:“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轘裂之刑,烹煮之戮,虽不在五品之例,然亦行之自古。渠弥之轘,著是《春秋》,哀公之烹,爰自中代。世宗都齐,亦悯刑罚失中,咨嗟寝食。王者之有刑纠,犹人之有左右手焉。故孔子曰:“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是以萧何定法令而受封,叔孙通以制仪受奉常。立功立事,古之所重,其明议损益,以成一代准式。周汉有贡士之条,魏立九品之选,二者孰愈,亦可详闻(《晋书·载纪·慕容超传》,又《十六国春秋》六十四。)。
答袁悠问 南朝宋 · 雷次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十九
袁悠问雷次宗曰:「《丧服》:『大夫为贵臣贵妾缌』,何以便为庶母无服」。又案《檀弓》云:「悼公之母死,哀公为之齐缞,有若曰:『诸侯为妾齐缞礼欤』?郑注云:『妾之贵者,为之缌耳』。《左传》云:晋少姜卒,明年正月,既葬,齐使晏平仲请继室。叔向对曰:「寡君以在缞绖之中」。案此,诸侯为妾,便有服也」。次宗答曰:「大夫为贵妾缌,案注,贵妾,侄娣也,夫侄娣实贵,而大夫尊轻,故不得不服。至于馀妾,出自凡庶,故不服。又天子诸侯,一降旁亲,岂,容媵妾更为服也。郑注《丧服》,无服是也,又注《檀弓》哀公为悼公母齐缞云:『妾之贵者,为之缌耳』。此注谓诸侯为贵妾缌,既与所注《丧服》相违,且诸侯庶子母卒无服,皆以父所不服,亦不敢服,未喻《檀弓》注云何以服,言诸侯为贵妾缌邪?《左传》所言,云少姜之卒,有缞绖之言者,是春秋之时,诸侯淫侈,至于甚者,乃为齐缞。此盖当时之弊事,非周公之明典也(《通典》九十二。)。
连珠 其一 南朝宋 · 谢惠连
出处:全宋文卷三十四
盖闻献技者易忽,养德者难致,是以子张重趼,不获哀公之禄。千木偃息,不受文侯之位。
上萧骠骑启论检试僧事(升明元年,丹阳尹沈文季建议责僧属籍,欲行沙汰,道盛启。) 南齐 · 释道盛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六
天保寺释道盛启,昔者仲尼养徒三千,学天文者则戴圆冠学地理者,则履方屦。楚庄周诣哀公曰:「盖闻此国有知天文地理者不少,请试之」。哀公即宣令国内知天文者著圆冠,知地理者著方屦,来诣门。惟有孔丘一人到,问无不对,故知馀者皆为窃服矣。释迦兴世,说四谛六度,制戒威仪,舍利佛等皆得罗汉,故知大法非为无宗。但自尔已来,人根转钝,去道悬远,习惑缠心,若能隔意,则合律科,不尔,皆是窃服者。伏愿陛下圣明,深恕此理,弗就凡夫求圣人之道。昔郑子产称曰大贤,尚不能收失,为申徒嘉所讥,况今未法比丘,宁能收失?若不收失,每起恶心,寺之三官,何以堪命?国有典刑,愿敕在所,依罪治戮,幸可不乱圣听。盛虽老病,远慕谤木,敢以陈闻,伏纸流汗。谨启(《宏明集》十二。)。
社稷宜树木疏 北魏 · 刘芳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八
依《合朔仪注》:日有变,以朱丝为绳,以绕系社树三匝。而今无树。又《周礼·司徒职》云:「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各以其社之土所宜木」。郑玄注云:「所宜木,谓若松柏栗也」。此其一证也。又《小司徒·封人职》云:「掌设王之社壝,为畿封而树之」。郑玄注云:「不言稷者,王主于社,稷,社之细也」。此其二证也。又《论语》曰:「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是乃土地之所宜也。此其三证也。又《白虎通》云:「社稷所以有树,何也?尊而识之也,使民望见即敬之,又所以表功也」。案此正解所以有树之义,了不论有之与无也。此其四证也。此云「社稷所以有树何」,然则,稷亦有树明矣。又《五经通义》云:「天子太社、王社,诸侯国社、侯社。制度奈何?曰:社皆有垣无屋,树其中以木,有木者,土主生万物,万物莫善于木,故树木也」。此其五证也。此最其丁宁备解有树之意也。又《五经要义》云:「社必树之以木。《周礼·司徒职》曰:班社而树之,各以土地所生。《尚书·逸篇》曰:太社惟松,东社惟柏,南社惟梓,西社惟栗,北社惟槐」。此其六证也。此又太社及四方皆有树别之明据也。又见诸家《礼图》,社稷图皆画为树,惟诚社》诫稷无树。此其七证也。虽辨有树之据,犹未正所植之木。案《论语》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便是世代不同。而《尚书·逸篇》则云:「太社惟松,东社惟柏,南社惟梓,西社惟栗,北社惟槐」。如此,便以一代之中,而五社各异也。愚以为宜植以松。何以言之?《逸书》云「太社惟松」,今者植松,不虑失礼。惟稷无成证,稷乃社之细,盖亦不离松也(《魏书·刘芳传》、《北史》四十二。)。
答陆士佩书 北齐 · 阳斐
出处:全北齐文卷六
当今殷忧启圣,运遭昌历。故大丞相天启霸功,再造太极;大将军光承先构,嗣绩丕显。国步始康,民劳未息。诚宜轻徭薄赋,勤恤民隐。《诗》不云乎:「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古之帝王亦有表山刊树,未足尽其意,下辇成宴,讵能穷其情。正足以靡天地之财用,剥生民之髓脑,是故孔子对叶公以来远,酬哀公以临民,所问虽同,所急异务故也。相如壮上林之观,扬雄骋羽猎之辞,虽系以隤墙填堑,乱以收罝落网,而言无补于风规,祗足昭其愆戾也(《北齐书·阳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