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时人为任安 魏晋 · 无名氏
《后汉书》曰:任安字定祖广汉绵竹人少游太学。受孟氏易。兼通数经。又从同郡杨厚学图谶。究极其术。时人称曰云云
欲知仲桓。问任安
居今行古。任定祖(○《后汉书》本传。《诗纪》八作任安二谣。)
八骏图序(一作秦少游文) 中唐 · 李观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六、全唐文卷五百三十四、全宋文卷二五七七、《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三八、《古今合璧事类》别集卷八一
予尝闻有周穆王八骏之说,乃今获览厥图。
雄凌趫胜、彪虎文螭之流,与今马高绝悬异矣。
其名盗骊、蜚黄、騕袅、白蚁之属也,视矫首则若飞云,视举足则若乘风,有待驭之状,有矜群之姿,若日月之所不足至,若天地之所不足周。
轩轩然,嶷嶷然,言其真也,实星降之精;
思其发也,犹神扶其魄。
轼者如仙,御者如梦,将变化何别哉!
世说周穆王八骏,日会王母瑶池,从群仙而游。
按《山海经》,去中国三万里,非虚说也,而不知其从得之。
厥神是生为之用欤?
何古书无其匹欤?
图之首有褚公遂良题云:「秦汉传之,降于梁隋,至于皇唐,不泯厥迹」。
卓入昭然,奇哉信乎!
苟今考之于古,则人大笑矣,求之于时,则旷世矣。
由是知物有同者不必良,有异者不必否。
或虑观之者昧,故为序以表焉。
张孝子旌表碑赞 唐 · 承瑰
四言诗 押先韵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七
原涉庐于墓三载。人至于今称之。况吴郡张生。父母继殁。匍匐坟土。寤处苫块。弃绝人事。凡三十一年。号泣终身。故至性感物。精诚动天。灵芝继生。嘉祥麇至。乡里仰其道。狼戾者为之恭恪。悖慢者为之孝慈。郡县以闻。于是天子宠以旌表。当代著之歌谣。又太和六年。侄孙公珽继亦庐于墓。时职留务金陵日。御史谭公为清时名士。深用褒焉。曰。张家至孝。已传三世。可革人俗。变诸乡闾。不匮之美。萃于张氏矣。而张氏世传儒素。家唯四壁。大唐之玺书。文人之丽藻。虽传诸子孙。而未寘于金石。会其诸兄之孙曰琢。以经学著名。少游太学。垂十年。有贞介之行。有恭懿之德。事亲爱以顺。交朋友以信。邠帅知之。辟主印真宁。纠逖滞疑。绥怀孤弱。真宁单父武城之化。民皆翕然。秩满归乡。经先人之旧庐。悼盛事之未树。喟然叹息。霈然涕洟。乃出琴书车马以鬻焉。取其资缮葺廊庑。芟夷榛荆。咸取敕旨。勒于贞石。使永不泯。夫建邦立家。唯忠与孝。有一于此。宜乎不朽。君斯举也。上宣吾君之命。下显尔祖之休。尽善尽美矣。赞曰。
天经地义,其惟孝焉。
六顺之始,百行之先。
哲人斯难,尔祖有旃。
土阙徒立,荆榛满阡。
永锡之道,将不匮焉。
吾侪感此,深用惘然。
乃纪贞石,是昭是宣。
丰碑既树,厥美方传。
俾其不朽,永慰荒埏。
刘学士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一、《文恭集》卷三○
自补吏中铨,待罪下邑
蝉得荫而方美,且无执捕之虞;
鼠忌器而不投,适在保全之地。
俄奉计台之命,俾临榷木之酤。
以弓见招,颇识皮冠之守;
得檄而喜,聊慰寒泉之心。
自收迹于下陈,日驰魂于重仞。
泛赤萍之江道,换丹桂之月弦。
疲马依依,仰崇轩而有恋;
亡羊逐逐,惧多路以成迷。
念素志以未伸,慨壮年之甫过。
痿人之不忘乎起,抑乃常情;
穷者之欲达其言,良难自默。
敢布翘危之恳,用尘聪彻之闻。
幸曲霁于威严,冀少停于神意。
某闻士范敦于闾巷,于以育乎人材;
柄用归于朝廷,于以尊于天爵。
惟援能而是举,乃耸善之攸先。
汉世列藩之侯,得府檄而作吏;
魏基大正之职,以州品而格人。
皆所以广王国之荐延,恢士林之赏拔。
既周咨于行实,亦博练于才猷。
咸经清论之高,以取当时之重。
明试以政,无尹何往学之讥;
荐登诸朝,有公叔同升之美。
尚贤为盛,往简攸高。
降及本朝,览于前宪。
广笼茂士,上归英彀之尊;
擢引群才,外委价藩之长。
考详干局,参检行能,激官政以交修,统时风而归厚
假人之名器匪易,磨世之砺石在兹。
内惟浮贱之纵,窃庇惠和之政。
偃风惟旧,沐德兹深。
固惭走俗之微,蔑有托名之所。
将激昂于懦气,愿私附于高贤。
伏惟学士,术业周深,才谟高正
英辞惟敏,吐五河而并流;
伟量克宽,吞七泽而不懘。
家著元功之籍,世仰清光之臣。
而自鹭序参飞,虹光垂照,备典午仙台之构,掌卯金石室之图。
剖判艺文,讲明宪度,独当台上之直,遍阅禁中之书。
侍史执博山之炉,日薰赐服;
神父秉清之烛,夜访成编。
恬荣利以自持,遇沐休而不出。
陈咸官薄,绝居方进之前;
孟光年资,迥处释承之右。
武帐叹积薪之学,广内厌直庐之劳。
拥高箱而出关,肃将灵命;
服毳衣而巡国,大按详刑。
平反有京兆之风,决囚多御史之雨。
间属慎求良翰,委重左符
佳梦发占,应兽头之新旧;
乐郊行部,焕车色之朱丹。
体宽简而靖民,笃中和而统事。
庚桑用道,大移㟪𡾊之风;
鲁侯尚仁,胥萃泮林之韵。
动遵名教之乐,居多暇豫之娱。
胡床坐谈,楼上兴不浅
阳春度曲,国中之和几稀。
重以诱接寒流,惇崇雅道。
子将之风鉴特出,每持乡里之评;
澄之才令相高,多为士人之目。
缙绅荫其德宇,当世仰其龙门。
矧复最绩已凝,上心所注。
华林饰馆,即时当发于汝坟
宣时对神,半夜将前于釐席。
入侍高门之地,并裁方底之书。
罄伸造辟之辞,大展熙朝之业。
某姿材甚下,人地并寒。
衡陋是栖,乏高符而布世;
河清既遇,无宏略以佐时。
自托迹于王涂,旋服劳于吏锁。
政经梼昧,官守放纷。
仕路滥巾,当宵雅肄三之始;
铨台考课,有茂陵第六之羞。
还守中田之株,复仍长府之贯。
幸依属部,获备末员。
少游平生,只自希于群吏;
驺奴等辈,良无益于县
徒以业在学箕,志存肯构,早窃幽邦之誉,误为前辈之知。
闻胜母之里名,少谙趋向;
于陵之鹅炙,仅晓廉隅。
然而力命不侔,功庸又薄,一跻仕版,三见闰馀。
贫室屡空,将从孤竹之子;
槁容日悴,近同吟泽之人。
私怀趋府之初,特被均茵之遇。
博以皇道,饫闻名理之谈;
接乃朱颜,迥曝温仁之气。
自非木偶,幸食土毛,知恩纪之罕阶,盖生缘之内迫。
惟此翻然之改,良非获已之谋。
伏望知府学士,荫棘垂慈,拔扬拒谤,宽鲰生之不逮,察愚守之无他,均被末光,保终前惠。
筦库七十,少纡荐拔之仁;
履三千,永有吠鸣之地。
仰依旷度,无废瞽言。
要以平生,系于升坠。
依韵和王平甫见寄 北宋 · 梅尧臣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兄为太守两轮朱,仲泛吴人燕尾舻。
且看洞庭多橘柚,莫怀江国有枌榆。
少游山水殊非俗,老爱诗书又似愚。
百事输君休问我,风沙不比在云湖
河南张应东斋1033年 北宋 · 梅尧臣
 押麌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
昔我居此时,凿池通竹圃
池清少游鱼,林浅无栖羽。
至今寒窗风,静送枯荷雨。
雨歇吏人稀,知君独吟苦。
释惟俨文集序1041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六、《欧阳文忠公集》卷四一、《皇朝文鉴》卷八六、《记纂渊海》卷八五、《文献通考》卷二四五、《永乐大典》卷九○八、《文编》卷五三、《文章辨体汇选》卷三○五、《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卷一二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惟俨姓魏氏杭州人
少游京师三十馀年,虽学于佛,而通儒术,喜为辞章,与吾亡友曼卿交最善。
曼卿遇人无所择,必皆尽其忻欢。
惟俨非贤士不交,有不可其意,无贵贱,一切闭拒,绝去不少顾。
曼卿之兼爱,惟俨之介,所趣虽异,而交合无所间。
曼卿尝曰:「君子泛爱而亲仁」。
惟俨曰:「不然。
吾所以不交妄人,故能得天下士。
若贤不肖混,则贤者安肯顾我哉」?
以此一时贤士多从其游。
相国浮图,不出其户十五年。
士尝游其室者,礼之惟恐不至,及去为公卿贵人,未始一往干之。
然尝窃怪平生所交皆当世贤杰,未见卓卓著功业如古人可记者。
因谓世所称贤材,若不笞兵走万里,立功海外,则当佐天子号令赏罚于明堂。
茍皆不用,则绝宠辱,遗世俗,自高而不屈,尚安能酣豢于富贵而无为哉?
醉则以此诮其坐人。
人亦复之,以谓遗世自守,古人之所易,若奋身逢时,欲必就功业,此虽圣贤难之,所以穷达异也。
今子老于浮图,不见用于世,而幸不践穷亨之涂,乃以古事之已然,而责今人之必然邪?
虽然,惟俨傲乎退偃于一室。
天下之务,当世之利病,听其言终日不厌,惜其将老也已!
曼卿死,惟俨亦买地京城之东以谋其终。
乃歛平生所为文数百篇,示予曰:「曼卿之死,既已表其墓。
愿为我序其文,然及我之见也」。
嗟夫!
惟俨既不用于世,其材莫见于时。
若考其笔墨驰骋、文章赡逸之能,可以见其志矣。
庐陵欧阳永叔序。
荔枝谱后嘉祐八年七月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八、《欧阳文忠公集》卷七三、《六一题跋》卷一一、《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二五、全芳备祖、《黄氏日钞》卷六一、《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卷四○、《蔡福州外纪》卷一○、《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卷二七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善为物理之论者曰:天地任物之自然,物生有常理,斯之谓至神。
圆方刻画,不以智造而力给。
然千状万态,各极其巧以成其形,可谓任之自然矣,而其丑好精粗、寿夭多少,皆有常分,不有尸之,孰为之限数?
由是言之,又若有为之者。
是皆不可诘于有无之间,故谓之神也。
牡丹花之绝,而无甘实;
荔枝果之绝,而非名花。
乐天有感于二物矣,是孰尸其赋予邪?
然斯二者惟一不兼万物之美,故各得极其精,此于造化不可知,而推之至理,宜如此也。
少游洛阳,花之盛处也,因为牡丹作记。
君谟闽人也,故能识荔枝而谱之。
因念昔人尝有感于二物,而吾二人者适各得其一之详,故聊书其所以然,而以附君谟谱之末。
嘉祐八年七月十九日庐陵欧阳修题。
郡侯访予于沧浪亭因而高会翌日以一章谢之1046年 北宋 · 苏舜钦
 押词韵第五部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沧浪亭
荒亭俗少游,迁客心自爱。
绕亭植梧竹,私心亦有待。
昨朝十骑来,䟃𧽼拥林外。
水禽骇笳鼓,野老瞻车盖。
公馀喜静境,宾至因高会。
跋石已行厨(黄本、陈本作庖),临流聊褫带。
优游鄙情通,放旷未礼杀。
酒醇引易釂,肉(钱校作䏑)美举必嘬。
千蹠恣食鸡,二螯时把蟹
开颜閒善谑,倾耳得嘉话。
暮夜欢未厌,裴回意将再。
跋已见(黄本、陈本作见跋已)懵腾,跨鞍极倒载。
明日尚狂酲,嘉贶不遑拜。
秦少游题郡中蓬莱阁次其韵 北宋 · 程师孟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半天钟鼓宴峥嵘,早晚阴晴景旋生。
湖暖水香春载酒,月寒云白夜闻笙。
金鳌破海头争出,玉鹭排烟阵自横。
我是蓬莱东道主,倚栏长占日初明(以上清程鸿绪《程氏所见诗钞》卷二)
答和叔见寄 北宋 · 韩维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清霜落堤水,知子戒归舟。
蹭蹬蛟龙雨,翻飞鸿鹄秋。
文章真自乐,得丧岂吾忧。
南国江山好,裁诗寄少游
六弟亲诣时祭 北宋 · 韩维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上冢还家古所荣,白头今日倍伤情。
怀今又出高阳里,夹道争看太守旌。
应念少游尝有语,可能疏氏独高明。
昔湖水色清堪濯,毋使尘埃久污缨。
依前韵和朱朝奉 其一 北宋 · 韩维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起坐终朝在一堂,兴来宾至更衔觞。
逢春预展新花槛,扶老时翻旧药囊。
心虑已能安止止,声名何用渐章章。
少游有志今方遂,坐守松楸不去乡。
次韵和君实景仁 北宋 · 韩维
 押元韵
予年行七十,惟日就志昏。
虽高鸿鹄举,尚困鸡鹜喧。
壮心久已摧,弱羽不得翻。
每诵少游言,顾惭下泽辕。
蜀公有高志,谢事久杜门。
扰扰世俗务,不复挂口论。
群经杂图史,拥坐如周垣。
上谈千载故,速若水注盆。
客来必命酒,左右拱诸孙。
虽无鼓舞欢,自喜谈笑温。
仰高顾吾私,有类羝触藩
尚期蓬荜完,亦有桑榆存。
近观敕子诗,尤见朋义敦。
卜居近吾庐,指日驾君轓。
构堂始云基,筑圃亦已樊。
前知会合期,不惨离索魂。
想像入第初,亲宾燕华樽。
谈高一理会,体王百疾奔。
共完天纯粹,岂识世诈谖。
方笑司马翁,独乐守空园(自注:独乐,君实园名。)
武溪深 北宋 · 文同
 押词韵第十七部
峤南之武溪,其深不能测。
潭潭滀瘴疠,水色重如墨。
昏然潦雾作,上下毒气塞。
仰视高飞鸢,跕跕堕两翼。
交州恶女子,制驭费衔勒。
伊余缪兵寄,得总浪泊役。
常甘马革死,持此期报国。
卧念少游言,从之何可得。
黄氏易图后题 北宋 · 文同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四、《丹渊集》卷二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九一、《经义考》卷二一、《古今图书集成》经济典卷六三
《易》以数变,以管摄天下之事物。
横该直涉,穷崇扩远。
幽么隐奥,无所不及。
古之人得一绪而力引之,舒演盘约,以系其说。
滂洋滉漭,而初若有以可纪者;
究其推合迁就,往往于端末亦自盭。
今之所谓京房之学者是已。
既受术于焦延寿延寿尝谓:「必以吾道亡其身」。
后果然。
岂以其自置太审而尚凿者欤?
取六十卦更直日事,候一岁风雨寒温,以效其灾休;
独以《坎》、《离》、《震》、《兑》号方伯监司,以分至专王之气主之。
其事疑彊配,不精解。
勤且勤矣,然后人临文所惑,柰何?
故吾庶先之论,由此而兴矣。
庶先少游四方,博学善辩议,湛思无不晓贯。
因悟周流六虚之说,遂以完合京之罅漏。
散八卦所重之画,均诸消息,而著之图焉,终始出入,无一悖谬。
如瑵之聚斗,如辐之拥毂,循睨偻指,不失伦类。
复撰《明闰》、《衍图》、《卦气》三篇,以正诸家之未至,以辨传记所以昧没之意。
磨神睛,补鬼髓,庶先之深功厚力也。
欲视于世,求此题述,试为道其大氐。
世之君子考其图,阅其书者,皦然若粉墨畀画,不待讲解而其法自得,此吾所以不复区区也。
熙宁己酉孟冬望日,墨君堂书。
送张四隐直游边 北宋 · 刘敞
 押词韵第七部
吾昔读汉书,远嘉马文渊
慷慨有大志,不辞走穷边。
尝言功名期,当及少壮年。
生图万里勋,死裹马革还。
此语颇豪荡,书之在青编。
其人虽已亡,其意犹凛焉。
羌戎未伏诛,王旅多丧偏。
安得如此人,西行陇与汧。
借筹资方略,还为天子言。
海上惟叹息,今时岂无贤。
忽闻张公子,奋起殊欣然。
历览泾渭旁,究观敌根源。
宁复谢古人,正堪豁忧煎。
卫青出行伍,去病幸有天。
相继取封侯,有若翻手间。
男儿谁不如,可得甘弃捐。
读书反三黜,何用师孔宣。
我岂少游徒,规规守乡田。
力弱非志弱,送君心长悬。
共城寄仲弟 北宋 · 刘敞
共城稻秧如黍禾,共城木少种竹多。
熟闻迩来风土美,贫无置锥知奈何。
百门苍翠太行麓,百泉清泠淇水澳。
长安宦游跬步到,隐居鸡黍终年足。
人生早念少游言,燕领莫矜飞食肉。
即今囊空未果归,且为黎侯歌式微
寄声好在久良苦,异时自楫来迎汝。
贾昌朝志铭 北宋 · 王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六○、《华阳集》卷五六、《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一七
治平二年七月戊寅观文殿大学士尚书左仆射、魏公薨于京师
始公得疾甚,英宗命中贵人挟太医昼夜调护,所以念之甚厚。
及讣闻,是日休吏群司,乘舆趣临其丧,为之泣下。
乃诏辍视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其赙物加等。
将敛,又赐龙脑、水银以纳其柩中。
八月甲寅,上成服于苑中。
于是其家条具功状,上于太常谥曰「文元」。
熙宁元年八月庚申,葬于许州阳翟县大儒乡元老里之原。
公讳昌朝字子明姓贾氏
其先汉长沙王太傅谊之后,至唐仆射、魏国公耽,复以儒学相德宗,而世为沧州南皮人,后徙真定获鹿
太祖纬晋,中书舍人追封鲁国公
皇祖琏,太子左赞善大夫,追封齐国公
皇考注,秘书省著作佐郎追封晋国公
皆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
曾祖妣崔氏,封吴国太夫人
氏,封韩国太夫人
祖妣胡氏,封周国太夫人
妣史氏,封燕国太夫人
自公之皇考,始去获鹿,而葬于开封,今为开封人
初,晋公一夕梦使者奉貂冠玉简于大箱中,拜而受之,以告燕国夫人
明日,公乃生。
公少孤,母日教诲之,自经史图纬训诂之书,无所不学。
天禧元年真宗祈谷于郊,献书车驾前,赐同进士出身,补常州晋陵主簿
引对便殿,以为国子监说书,即除江州德化县
孙宣公判监,命学官各讲一经,独称公所讲有师法。
一日往谒宣公宣公遣人示唐相路隋、韦处厚传。
公读已,宣公乃出见公,曰:「后当以经术进如二公,愿少勉之」。
天圣元年,兼颍州郡王院伴读,迁大理寺丞,以殿中丞常州宜兴县,徙知龚州
以母老辞,得监在京广济仓。
翰林学士徐奭知开封府,举公知东明县,迁太常博士
是时宣公且老,数辞讲禁中,乃荐公为代。
召试中书,而参知政事陈文惠公与公有亲嫌,言公年少,未可入侍经筵
宣公复言:「先朝用晏殊宋绶知制诰,皆年未三十,朝廷用人,可悉限以年邪」?
文惠终抑之。
通判绵州,又以母老,得监在京永济仓,明道元年,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复为国子监说书
章献皇太后称制,诏避彭城郡名,公言:「在礼,母之讳不出宫中,今天下为太后讳其父名,非所以尊宗庙」。
初不报,及太后上仙,乃用公言罢。
景祐元年,擢崇政殿说书,俄加直集贤院判尚书礼部
子方文学,每授经之际,多询质疑难。
公因请以圣问所及政教道义之言,令讲读官悉缀录之,以上史馆,于是作迩英延义二閤《注记》。
三年太平兴国寺灾,而议欲复修。
公言:「比年京师观寺屡灾,此天佐兴王者,故数下灾异以诫告之。
愿陛下侧身念愆,以思答天之实」。
于是遂止不修。
再迁司封员外郎天章阁侍读判太府寺、为史馆修撰
天子每祠南郊,必先谒景灵宫,乃斋太庙
公言躬享景灵宫,初用唐朝太清宫故事,事出一时,不足以为法,请须郊祠还,然后行谒谢之礼。
下议有司,不合,乃寝。
赵元昊叛,延州总管刘平败于北川,或言平实降贼,朝廷以兵围平之第。
公言:「王继忠陷贼中,先帝遇其家反厚。
契丹约和,继忠与有力。
今计岂遽降,而先收戮其家,使平果存,亦不得还矣」。
即诏弛围兵。
既而果得战没之状,乃厚恤其孤。
礼部郎中
康定元年三月丙子,大风,昼冥,诏罢春燕。
公言:「今灾变屡见,初莫不恐惧,已则泰然谓无事。
切考灾异之所从,固不虚发,愿陛下修饬五事,以当天心。
虽罢春燕,恐未足以塞大异也」。
居数月,权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为馆伴契丹使。
河北旱蝗,为体量安抚使
既还,条所以制边之策甚备。
其言择守宰、习乡兵、治塘泊、纾繇役、缮甲垒之类,皆当时施用之。
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权知开封府
有禁卫卒告军中歛率缗钱,本属以其事移府,众皆伏府门,惴恐不自安。
公止诘其告者不实坐之,馀置不问,仁宗大然之。
为南郊顿递桥道使,时西疆未宁,诏公护行在,以察奸非。
知开封府不侍斋祠,自公始。
庆历元年,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充理检使侍讲如故。
自唐群臣见谢辞,皆过天子正衙,五代草创,过衙乃在其后,公始釐正之。
未几,判国子监
诏公与三司官吏减省浮费。
前此公上疏言:「国家用度素广,而民力不足。
日者屡诏有司省节浮费,未闻卓然施行。
陕西用兵,而无先事之备,窃为国计忧之。
愿较景德以来,讫于景祐,财用出入之数,约祖宗旧制,其不急者一切省之」。
至是,内自宫掖,外及权贵而下,岁省用凡数百万。
驸马都尉柴宗庆前在郑州,纵其下扰民,及遣使问状,而托疾不即应,更请出为郡。
公劾奏宗庆托国肺腑,而所为不法,乃复使为郡,恐益为民患,于是诏留宗庆京师
侍讲林瑀上《会元纪》,且言推帝王即位,必遇辟卦,而真宗乃得卿卦。
公奏瑀所学不经,不宜备顾问,遂绌之。
契丹遣使求关南之地,且议和亲,复为馆伴使。
公言和亲辱国,而尺地不可许。
议者又欲以金缯啖契丹,而使平夏州
公言:「吐蕃尚结赞欲助唐复京师,而宣公数谏止之。
后得谍者,乃朱泚吐蕃,欲使阴为之援。
契丹元昊叛,有求于我,未必遽肯出兵。
就使兵出而小有胜,何以塞其进取之心」?
时方命公使契丹,于是力辞其行。
又言:「艺祖有天下,收方镇之权,当时以为万世之利。
太宗在位,将帅多姻旧之臣,而戮不逮恩。
然犹仗神灵,卒刬暴海内,自时用武之势乃衰。
近岁恩倖子弟,非有横草之功,而坐取武爵。
乘边隅无事,犹以自容,一旦西方用兵,以千万卒之命,为庸人驱之死地,岂不愤哉?
愿思所以修内治外之术,以销难未然」。
复陈备边六事,凡数千言,帝嘉纳之。
三年,遂参知政事
明年,以检校太傅尚书工部侍郎枢密使
明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
才两月,拜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提举编修《唐书》。
陕西既罢兵,公遂还枢密使
因言:「近岁国马耗而河西蕃部马不至,请枢密使兼群牧制置使,如先朝旧制」。
从之。
会诏有司议章献、章懿章惠三后升祔之礼,令中书门下考详其事,而礼官或援古不同,公乃酌群议而奏曰:「恭以章献皇后母仪天下,章懿皇后诞育圣躬,宜如祥符升祔元德皇后故事,配食真宗室,以称陛下追孝之意。
章惠皇后于陛下有慈保之恩,义须别祠,伏请享奉慈庙如故」。
于是命公摄太尉,奉二主行升祔之礼。
已而将下德音,内出密封,中外文武官皆迁官,诸军皆特支。
公独匿其事,即奏以为不可,虽同列莫与闻者。
明日,惟在京诸军与特支。
又诏二府特迁官,公又以为不可,乃已。
七年春大旱,公引汉灾异册免三公故事,愿上丞相印,意甚确,遂拜武胜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事、河北安抚使
及帝谢雨西太一宫,而公独不从,诏下閤门吏开封府以其事即报公。
公既辞,赐燕国太夫人银饰肩舆,士大夫以为荣。
贝州妖卒王则叛,初则约连河北京东数州之兵,欲南断浮桥,以据大名
事未及发,会有白衣遮公马首,自言少游泉山,能言国家休咎之事。
公疑而诘之,乃得所挟书,实贝州叛逆也。
其党知事觉,于是婴城自守。
公命高阳关路总管王信大名府路钤辖郝质真定府路钤辖孟元将六部兵二万趣城下,并遣穴城匠作车洞,距闉以攻贼。
公亦屡请行,朝廷赖公威名在大名,不许。
及破贼,以功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检校太师进封安国公
其年日官言太阴犯毕距星,又掩其大星。
公因言:「毕昴之间为天街,其阴,外国也,其阳,中国也。
顾其警必在季秋之分」。
因考历代所占凡十二事上之。
会岁饥,民大疫,公为置病方给养之,全活九十馀万。
契丹募亡卒之勇伉者,得五百馀人,号「投来南军」,驱以战西羌。
边法虽归亦殊死,公乃檄边郡,凡投还者一切贷之。
后有还者,公更迁补之。
贼闻,遂除其军不用。
边民之贫者,多避赋繇,以其地质贼人,因而寖为贼所侵。
公为设法,听旁近户之有力者赎之。
岁馀,悉复其地。
契丹使来,每道公境,必歛服自饬,且戒其徒御毋得有所犯。
公尝言:「河自横陇之决,分流德、棣、恩、沧数州,而岁为害滋甚。
九河既湮,惟行漯川之道,历代虽徙决不常,然不越濮、郓之北,魏、博之东。
今其道历朝城蒲台入海者,此禹、汉遗功也,请复河故道」。
不报。
明年,河决商胡,水环大名,公乃绘漯川、横陇西、商胡为一图,复条其利害以闻。
诏遣三司副使郑骧行视其地,还言,功大不可就,乃止。
皇祐元年,以燕国太夫人春秋高,愿徙郑州
及入觐,乃以为祥源观使
公不敢以将相京师,屡请还节,除观文殿大学士尚书右仆射判都省,再提举编修《唐书》。
其冬,以右仆射复除山南东道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侍中、判郑州
凡六上章,乞罢仆射兼侍中,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公子四人皆迁官,固辞之。
使相初无中谢之赐,其赐自公始。
明年丁母忧,会大雨,奉丧徒行数百里。
诏屡起之,公恳蕲终丧。
给以宰相俸之半,辞之。
给以仆射俸,又辞之。
于是赐黄金三百两。
服除,判许州
仁宗召公迩英閤,问《易》之《乾》卦。
既讲陈之,翌日又为手奏曰:「夫《乾》者,天刚健之德。
当天下久盛之时,柔不可以济;
然亢而过刚,又不能久。
惟圣人外以刚健决事,内以谦恭应物,不敢自矜为天下首,乃获吉也」。
帝面出手诏以宠答之,仍以所陈卦义藏之史馆
又言:「汉唐都雍,置辅郡以内翼京师
国朝都汴,而近京诸郡皆属它道,制度不称王畿
请析京东曹州京西之陈、许、滑、郑州,并开封府,总四十二县,置为京畿」。
遂兴行之。
公将行,命侍读学士以下饯于资善堂
五年,徙判大名府,复为河北安抚使
是时,博士李仲昌建议开六塔河,欲断大河东去,以杀金堤之患。
既而水怒溢,堤狭不能禁,败民庐舍,不可胜计。
公复请疏河故道,且言故道土沃饶,多为权右占耕,使者妄言功大不可就。
于是又诏河北都转运使董沔行视之。
遂欲决濮阳埽,下郓之锢城,导河使东,而言其地皆趋下,亡壅塞之患,俟调丁夫,远不踰三月,可就。
然朝廷终不报。
嘉祐元年进封许国公
未几,加兼侍中,再任大名,寻拜枢密使,辞侍中
三年,以镇安军节度使右仆射、依前检校太师、兼侍中,为景灵宫使
其年,复出判许州
七年,以保平军节度使、陕州大都督府长史复徙大名,为本路安抚使
英宗即位,拜凤翔节度使左仆射、凤翔尹,进封魏国公
治平元年,自言「臣老矣,不任事,愿得徙閒郡,且还凤翔节度兼侍中」,诏不许。
明年春,复徙许州
及入觐,上以先帝大臣,益尊遇之。
公亦从容言天下事甚众,因固请还凤翔节度兼侍中,卒不许。
京西大疫,特诏公候乃行。
公既被病,召诸子谓曰:「势且革矣,尚欲尸重禄邪」?
于是复请,乃复以为观文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
踰月公薨,享年六十八。
公为人外端重而中裕,虽燕居,未始见愠喜。
然于临事,其色不可夺。
少好学,至显贵未尝一日废书不观。
其于古今治乱、天人灾祥之学,无不该贯,故指政言事,切而不迂。
其为政乐易而不苛,前后累镇许、魏,民皆见思,图其像学舍而生祠之。
为文粹衍有法度,字画尤婉奇。
公在外,仁宗尝特遣使赐三朝御书凡百八十七轴。
其历崇政殿说书天章阁侍讲观文殿大学士,皆仁宗为公特异之。
初奉诏刊修《广韵》为《集韵》,因请修《礼部韵略》,其窄韵凡十有三,听学者附近用之。
又请修《唐书》及复《礼记》郑氏所注《月令》,以李林甫所解《唐月令》别行。
著《本朝时令》十二卷、《群经旨辨》十卷、《春秋要论》十卷、《通纪》八十卷,《奏议》三十卷、文集三十卷。
公初娶王氏,尚书兵部郎中集贤殿修撰轸之女,封莒国夫人
再娶陈氏,武信军节度使、康肃公尧咨之女,封魏国夫人,后公二十九月而薨。
六男子:章,终太常博士集贤校理
圭,尚书比部员外郎
田,终尚书驾部员外郎
青,尚书司门员外郎
太子右赞善大夫
炎,太常寺太祝
三女子:长适尚书比部员外郎程嗣弼封寿安县君
次适太子右赞善大夫惠国封崇德县君
次适尚书都官员外郎庞元英封寿光县君
孙男十八人:公祚、公路、公定、公弼,并光禄丞
公度大理评事
公裕、公盛、公述公望,并太常寺太祝
公孺,太常寺奉礼郎
公靖,太庙斋郎
公秩、公密、公咏,并未仕;
公正、公亮、公迥、公向,早卒。
曾孙男一人。
始,公葬晋公开封,以其地下污,将改卜于许而公薨。
今迁晋公而偕葬之,以成公志云。
铭曰:
维贾氏先,出长沙
有唐公,又移厥家。
自公皇考,始去获鹿
公又食魏,不遐以续。
公昔尚少,其滀中闳。
献书路旁,乃发厥声。
始为学官,终日默如。
逮其授经,听者群趋。
卒用所学,入讲殿中。
帝曰汝来,有发予聪。
遂相仁宗,左右经术。
岂无众訾,其势不屈。
公于出处,以靖以夷。
魏、许之政,而民思之。
再管枢衡,越岁又迁。
维是嘉谋,有来上前。
天清日华,圣子有作。
魏公来朝,犹陈旧学。
间不见公,遽不能起。
乘舆即临,泫然出涕。
公位将相,不为不荣。
矧曰黄发,道德之英。
曾谁如公?
笃其终初。
以示万世,维实维孚。
明堂内中广圣宫开启灵宝道场青词 北宋 · 王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六五、《华阳集》卷一二
伏以九清会元,裁总万化;
众妙宗德,顾右丕图。
季秋肇辰,五室合飨。
按箓珍馆,飞章太虚
垂锡顺祺,涓成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