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琼大师归禅寂 北宋 · 释德洪
七言律诗 押侵韵
近闻禅寂似丛林,总众能为世所钦。
百巧难磨真实行,两涂不改岁寒心
衣今椹色如栗色,语未吴音变楚音。
盛夏入城缘厎事,扁舟湘水独相寻。
洛阳宝盖寺长老道琼 宋 · 史尧弼
 押元韵
一念落人境,世路分崩奔。
车轮战黄埃,荏苒还自昏。
安知摩尼珠,岂处浊水浑。
今我虽纠缠,犹有故我存。
云山时独往,一笑清心魂。
旧闻宝盖峰,气压群山尊。
拂衣事幽讨,烟杉转山根。
道人素所欢,踊跃欣候门。
清眸夹明镜,眈眈老彪蹲。
招邀语密室,欢颊生春温。
往往到极则,寂历双忘言。
从今尘境空,冰销了无痕。
但觉江汉流,浩荡旋其源。
至道默相喻,不许诸方论。
承务郎胡君泳墓志铭淳熙三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七四、《省斋文稿》卷三二、同治《庐陵县志》卷五二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君讳字季永吉州庐陵人
曾祖恺;
妣张氏,以百岁封孺人
祖载,赠朝议大夫
硕人陈氏、张氏。
澹庵先生,以劲节危言为国司直,虽小夫贱隶、椎髻卉服无不知其姓名,今为龙图阁学士
硕人刘氏。
绍兴八年先生自枢掾黜佐福州幕,道由姑苏而君生,故小字苏郎
六岁随先生新州,已能背诵《春秋》,诗人陈元忠试之如流,目为「春秋生」。
先生再贬朱崖,渡海道琼,故参知政事李公光在焉,见君颖悟,许妻以孙。
儋耳,拜苏文忠遗像于动镜阁,喟然兴叹,年方一星终,人皆异之。
既抵朱崖先生聚徒受业,诸生人执一经求训解。
君甫弱冠,往往与讨论。
二十六年丞相死,先生与李公皆内徙。
初,秦氏揭二公及赵丞相姓名于格天阁,赵丞相前薨,至是先生赋诗有「阁下大书三姓在,海南惟见两翁还」之句,君口不绝吟。
先生曰:「孺子可教」!
因授以句法。
三十一年春,侍先生庐陵,讲道家塾,兄弟怡怡如也。
今上登极,先生吏部郎不逾时以左史词掖,遂为兵部侍郎
君日从中朝名士游,闻见浸博。
隆兴初郊,奏补右承务郎
家居累年,或勉以仕,则曰:「吾斯之未能信」。
乾道七年先生固命君类试,中之。
虞丞相邀与相见,略不干以私。
调监淮西江东总领太平惠民局,兼监行宫杂买场。
先是先生得旨进所解《易》、《春秋》及二《礼》,君日夜编次雠校,先生赖之。
淳熙元年春,君当之官,而不忍去亲。
先生曰:「吾固欲泛大江、游金陵,其亟具舟,吾与尔俱」。
君乃迎侍以行。
留守刘公珙二府重望,少许可,独礼君厚,荐之公车。
二年,得寒疾,逾月,病益侵,呻吟皆诗,间作乐府,词旨超诣。
十一月庚午竟不起,得年才三十八。
配即李氏。
其父孟坚,终淮东提举茶盐。
生三子:槻、矩、桯,又有遗腹。
君人物爽迈,天资孝友。
幼居母丧如礼,事所生母袁氏尽敬。
学有家法,尝读横渠《易》,至「心化在熟」,击节叹曰:「至言也,请终身诵之」!
雅好吟咏,慕陈后山而学焉。
某蒙先生不鄙,间许唱酬,君辄用韵见贻,语皆惊人,盖天才有过人者。
充其素蕴,必将发闻于世,一病而逝,可哀也已!
弟澥、浃、瀳及其孤奉先生之命,卜以三年夏四月壬辰葬君吉水县中鹄乡白莲塘之原,使以妹婿叶昌嗣之状来请铭。
某按《礼记》:延陵季子适齐而长子死,葬于嬴博之间,既葬而封。
既封,三号遂行。
孔子曰:「季子,吴之习礼者也」。
盖言其在吴为习礼耳。
既而曰:「季子之于礼,其合矣乎」?
是又疑之之词也。
《周礼》以长子为门子,谓将代父当门者也,其事重矣。
昔就其养于所居之官,今返其柩于父母之邦,若先生者可谓知礼矣。
铭曰:
木生荆山,既厚其培。
雨露濡之,庶几条枚。
飘风振林,秀者先折。
天乎奈何,尚茂来叶!
禅居寺淳祐三年 宋 · 李仲光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五、嘉靖《建阳县志》卷六
忠孝禅居,乃东阳名刹也;
基其先者,浑山之废寺也。
观夫乾坤造化,犹闻空缺之讥,日月轮回,尚有长短之数。
维我大觉能仁,湛然常住,历八禅而分色界三昧超果,因法演一音,门开不二,根随利钝,教有浅深。
历劫火而不燃,指毗岚而自息。
时雍熙间,辟其地而易之,俶建于此,为梁氏之香灯也。
其梁君效洛阳兴梵刹之宫,汉明帝信释门之利,自此而佛教始兴矣。
撚指岁月迁,创于雍熙丁亥岁,至今庚午年,计二百二十三载。
建间,昶公使器宇弘高,才名显著,疏化于众。
及杨氏,革故鼎新。
绍兴间,仪公复新寝室。
乾道淳熙佛殿钟楼相继颓敝,缺人住持,倾陋无所支补,兔乌奔兢,时代迁移,几于不振。
会里之梁君诸族雅有远谋,且欲复兴,几传灯于无极,乃就邻之寺东山,择其僧不凡者,卜请住持,时众推惟绍祖师能当其人也。
师遂领之,始来于此,以院之倾圮非所居也,乃新其材而拟之建,未果而顺寂焉。
其祖老只度小师一人,契深上人当充住持,更精梵宇。
愿深四海,学洞三乘,只刀焚脩,以勤其力。
佛殿,以张皇象教,建寝室以居处众缁。
又建法堂钟楼,兴葺门廊废坠,凡事不一如度,翼然鼎新
经营之功,盖无尚于此矣。
栋宇显然,智基尚在,住持有便,引化多方,使诸祖法有绍,实惟师之力矣。
厥后度小师有杰、有朴、有懋。
其三人也,杰择其长,杖履闽归;
朴处其次,度子达爝、道坚道琼,缘懋师未度人也。
深公浮华,缘尽果熟,年方八十有三,俄归圆寂。
以灯传灯,上行下效,派下爝师复度道增、道垕,坚师度法日、法月,师度法云。
有徒之繁,派分散居之,共有九僧者也。
缘禅居、九日律寺,盖此无出其右,可谓盛事矣。
又况达爝师独己囊不割,化众鼎新,建兹佛殿,费一千馀,置田资,添常住,有产二佰七十文。
则丈室标南镂名,永彰不朽,产种因果,塑绘七身圣像。
南北皈依往来,瞻敬鹿野,始转法轮。
法即自心,佛惟本智,自他之利,善莫大焉。
师之用力,可谓勤而切矣,固岂规规而因循,屑屑而吝啬者比乎!
俄闻相续焚修,代有其人,大教斯彰,法轮不坠,院有硕德,厥无文诵。
自雍熙迨今,又经二百五十七年矣。
夫事之兴替盖有时焉,教之盛衰盖存乎人也。
时院之昔者岂以其时而无人耶,是院之今也岂有其时而有其人耶?
然则其兴建者如是之完,其度人者如是之众,是不必有其时日矣。
且欲遗后来者,知师以来,予为文以纪其事迹。
余忻然叹曰:奇哉希有!
焚修缔造,不难而难,尽善尽美,功迹于是。
予固不获辞,为述其兴建度人者如是。
师之以操履者暴白四远,辞稀及今,言唯效古。
庶几八字,永固金石,地久天长,永为不朽,于是乎书。
时淳祐三年岁次癸卯麦秋节,从事郎、前知雷州学教授李仲光撰。
按:庚午嘉定三年(一二一○),上溯至雍熙四年丁亥(九八七)应为二百二十三年。今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