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明隐1042年 北宋 · 石介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八、《徂徕石先生全集》卷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孙明复先生周公孔子之道而明之者也。
之道,非独善一身而兼利天下者也。
先生之道于其身,茍畜而不施,徒自膏润肥硕而已,万物则悴枯瘠病,而自膏润肥硕,岂周公孔子之道也欤?
是以先生凡四举进士,则是先生非茍蓄其道以膏润肥硕于其身,将以利天下也,润万物也。
四举而不得一官,鬓发皆皓白,乃退而筑居于泰山之阳,聚徒著书,种竹树果,盖有所待也。
且以谓在上,必不使贤人布褐而糟糠乾饿以死,兹先生有所待之意也。
《礼》曰:「君子居易以俟命」。
斯之谓欤!
世之浮近辈不达先生之心,谓先生隐尔。
又不达隐之义,隐者当毁面污身,杜门绝迹,与鸟兽麋鹿为群,裂衣冠,屏饮食,弃人事,去妻子,寒则衣,饥则茹草。
先生有一不如是,则相与谤诽喧喧,谓先生不得隐之道。
且人道之大,莫大于继嗣,故圣人重之,父以继祖,子以继父,孙以继子,相继而万世不绝。
故宗庙常血食,而四时无废飨。
古之圣人,莫如伏羲,莫如神农,莫如黄帝,莫如尧,莫如舜,莫如、文、武、周公孔子,兹十一圣人皆娶,所以重继嗣。
且圣人之道非他,人道也。
人道非他,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
不娶,则是灭父子也;
灭父子,则灭君臣也。
夫妇、父子、君臣灭,则人道灭矣。
先生娶,所谓道也。
世之浮近者喧喧诽谤曰:「既隐矣,隐则不得有妻子,乃娶,先生于是汩道矣」。
吁!
先生者也,茍周公孔子皆不娶,先生不娶可矣。
周公孔子娶,先生何得而不娶也?
先生不娶,则是灭人道也。
舜为大孝,告父则不得娶,不告父而娶,孟子是之。
舜,大圣人也;
孟子,大贤人也。
舜娶,孟子言是,是一圣一贤,必非有差缪矣。
彼浮近者,岂可与之言哉!
古之贤人有隐者,皆避乱世而隐者也。
箕子隐于奴,吕望隐于钓,四皓先生隐于山,萧何隐于吏,韩信樊哙隐于屠市,严君平隐于卜,隐以远害也,亦非如彼所谓隐者也。
彼所谓隐者,有匹夫之志,守薆薆之节者所为也,圣人之所不与也。
孔子长沮桀溺,则曰:「吾非斯人之徒欤」!
谓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则曰:「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先生者,有尼父之志,遭之盛,未得进用,姑盘桓山谷以待时也,非隐者也。
如说之筑于傅珀,公孙之牧于海上,阳城之居于中条。
说终相高宗,中兴于商;
公孙终相武帝,丕光于汉;
城终起于唐,以谏诤显。
先生之道,无少于说,而过于公孙、城,它日圣君聘而用之,吾君轶高宗而登舜矣,先生舟鰗于巨川,而霖雨于旱岁矣。
噫!
先生岂真隐者哉!
许太博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四、《古灵先生文集》卷七、《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三、《宋元学案》卷五
某向者请见,得闻经义之益,继辱书见教,以赵盾许世子书弑之事,不必与谋,谓君弑而大臣不讨贼,子不尝药而父死,皆得为弑,不必实有弑心。
若与谋而书弑,无取于史法。
及示《感麟始隐论》,其间发挥圣人述作之意,以明隐公得失之迹详矣。
某观三传所载,赵盾许世子止事迹本末,大约相符,而无与弑之谋,此诚学者不宜妄有穿凿也。
然而义有未安,不能无疑。
孔子作《春秋》,君臣善恶得失之迹,莫不锱铢轻重,必一字以示褒贬之法。
或事同而情异,必变文而示义。
凡二百四十二年之内,书弑君者二十有五,其事异焉,则或称国或称人或称盗以别之
其事不异焉,则公子篡、大夫弑,皆称名以绝之。
之不讨贼,止之不尝药,亦同为弑,以史示法可也,奈何与夫正弑之贼一其书例可乎?
虽然,圣人笔削,辞约意微,至于区别善恶,义当自白,固不待人而后明。
果二子者止以忠孝不至,而责之以弑君之恶,亦当变文以略义,托事以见意,不得与夫州吁、宋督之类同为一法也。
幸而三传存焉耳,不幸而无三子之传,则与止遂为正弑之贼,不复能正矣。
将以责忠臣孝子之备,而反阱于大恶,安所谓万世法欤?
虽公羊谓复见于经,明非亲弑。
书葬许悼公,明君子之赦止。
窃谓不然。
之侵陈,其事合书,非以明
隐公之薨,桓三年复见公子翚逆女,岂为翚邪?
悼公葬,会鲁故也。
会葬则书,不会则不书,贼未讨不书葬,盖施于鲁国耳,亦非所以赦止。
某故谓、止之书弑,不止不讨贼、不尝药也,不识何如?
感麟之意,诸儒异论,某尝谓仲尼以「文王既没,文不在兹」,己虽无位,皇皇不已,思天下有王者作,庶几犹有用我者。
故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盖有俟而言也。
夫麟亦王者之嘉瑞也,必有圣人而后出焉,今麟出而无圣人,故孔子伤之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
夫明王不兴,己又无位以行其道,故曰:「吾道穷矣」。
伤之至也。
麟之出,哀公之十四年后二年孔子卒,盖孔子之遇麟,时七十有馀岁矣。
天命既已终,吾道既已穷,斯其可以已夫,如是感麟而终焉。
某之所闻如此,茍为非是,愿赐开喻而质正焉。
重修长水疏主楞严大法师塔亭记元祐三年五月 北宋 · 章衡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昔玉氎既灰,世眼将灭,有大智慧,集修多罗。
以一切众生迷失真心,分为四缠,叠为五浊,妄想于烦恼尘劳之境,汩没于生死苦海之中。
能仁悯之,此《大佛顶首楞严》所由作也。
开示第一义谛以斥因缘自然,举二源以證真妄,设三观以融法界,标四轮以明所起,观五阴以辩众魔,破六入以指根尘,论七大以诃妄计,列八还以别色相,释九位以成胜果,谈十种禅那以息邪静虑。
至于绾结华巾,开合宝手,飞光晃昱,照彻真精。
则是经也,作亿劫之津梁,实生灵之耳目。
去圣既久,遗文未剖。
宋兴,有大法师讳子璿觉性圆通,辨智渊博,撰《义疏》一十卷,并《科旨》二篇。
演畅微妙,学者宗之。
世号长水,因所居之地。
丞相王公遂为序以冠其首。
法师俗氏郑,钱塘人,生有异禀,九岁礼普慧寺契宗为师,十二为沙弥,十三度具戒。
太平兴国中,如秀州灵光寺,依洪敏法师,传贤首教观,探道睹奥,而于《楞严》尤明隐赜。
厥后登法席,开诱缁褐,无虑三十馀会。
于《金刚》著《刊定记》,于《起信》著《笔削记》。
又讲法界观、圆觉十六观等,亦无虑数十会。
大中祥符六年翰林学士钱公易赐号「楞严大师」。
宝元元年夏四月灭度,瘗塔于城南真如院
杭州慧因道场住持法师净源,素学于长水之门,犹南岳之一,思之迁也。
元祐元年高丽国王子祐僧统义天承佛夙记,航海来朝,请益慧因之室,为长水嗣法孙,过真如,礼谒灵塔,葺新损陋。
主客员外郎杨公杰题其额。
净源师求余文以记。
夫鸡林之远中国也数千馀里,长水之弃世也五十馀载。
师其言,不遗其德,怅其亡,事之如生,可谓笃厚好学君子矣。
乐道其善而书之。
元祐三年五月既望朝散大夫提举杭州洞霄宫上护军吴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章衡撰。
按:《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续藏经第一编第二十一套第五册。
春秋论 宋 · 范浚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七三、《范香溪文集》卷二、《金华文徵》卷七
春秋》,圣人所以书王法也,辞严义密,世之学者皆病其难明,盖未尝详味乎经,而徒以三传乱之,则笔削之旨湮郁而不著。
小儒陋生往往投编辍诵,漫不晓为何等语。
甚者置经不问,顾取三传之说可喜者诵之,是所谓买椟还珠者也。
昔者楚人卖珠于郑,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玫瑰,辑以翡翠,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呜呼,先圣大经,不幸而为楚人之珠者,以三传浮辞为之椟也。
唐卢仝善学《春秋》,束三传于高阁,而抱遗经以究终始,故其作《春秋摘微》,不任传以尊经,明圣人之旨为多。
隐公二年春,公会戎于潜,《左氏》曰:「修惠公之好也」。
夫引夷狄而会中国,明隐公之罪,岂修好谓哉?
则曰:「戎非中夏敌,公辄会之,是无王也」。
桓公三年秋公子翚如齐逆女。
九月,齐侯送姜氏于欢,公会齐侯于欢。
《谷梁传》曰:「为礼也。
齐侯来也,公之逆而会之,可也」。
夫公不亲迎,但会于欢,岂礼也哉?
则曰:「齐侯逆女非礼,公又会之,皆失礼也」。
庄公三十一年六月,齐侯来献戎捷,《公羊》曰:「齐大国也,曷为亲来献戎捷?
威我也」。
夫有四夷之功,不献于天子,而献于鲁,所以深诛齐侯,岂恶其威我哉?
则曰:「齐为霸主,反献捷于鲁,故谨始末以罪之,又责齐侯无戴天子之意」。
之说,若此类者众,由其知有经而不知有传,故于圣人之旨,独有得乎心也。
窃尝取《春秋》之经复熟缔玩,然后知圣人之辞甚严,而褒贬之义甚密也。
隐公七年冬,书曰:「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
凡伯,天子使;
楚丘,卫地也。
天子之使而戎伐之,以见夷狄陵中国之甚。
地以楚丘者,责卫之不能救。
称「以归」而不言执,则不与夷狄执天子之使,且责凡伯之不死位而为戎累囚也,又以责戎所经以归之国,皆安视凡伯而莫之救,天子方伯,亦终莫之能讨也。
此则圣人之微旨,其严且密如此,而《左氏》乃以谓戎尝朝于周,发币于公卿,凡伯弗宾,故见伐于楚丘
《公羊》曰:「执之而言伐之何?
大之也」,「其地何?
大之也」。
《谷梁》曰:「戎者,卫也,戎卫者,为其伐天子之使,贬而戎之」。
使学者读经,而以三传乱之,则「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之义果安在哉?
故夫不任传以尊经,乃可谓善学《春秋》者也。
杨至之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六○、《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五、《永乐大典》卷五五四、五五六
率性之说大概得之,然亦有未精密处。
修道之教当属何处,亦出乎天耳。
「君子中庸」章二「又」字不用亦可,但恐读者不觉,故特下此字,要得分明耳。
「人皆曰予知」一条说得是,「中庸不可能」一条亦然。
然三者亦是就知、仁、勇上说来。
盖贤者过之之事,只知就其所长处著力做去,而不知择乎中庸耳。
中立不倚之说,当于《或问》中发之。
「素隐行怪」一章文义极分明,如何看不破?
圣人之言固浑融,然其中自有条理,毫发不可差。
非如今人鹘囵儱侗,无分别也。
「及其至也」,《或问》中已如此说,足以相发明。
侯氏之说如何是非全体中之不能者,更请子细看。
「未能一焉」固是谦辞,然亦可见圣人之心有未满处,各见一义,自不相妨也。
况此两章正相连,如何见得不是一意?
不见不闻,此正指隐处。
如前后章只举费以明隐也。
「达德」次第甚明,不须疑著。
「柔远人」亦然。
物之终始,《或问》说得极分明,请更详之,不须便立异议也。
「上焉者」,王天下者其上不容有人,故只得以时言之,上文极分明矣。
代明之说细碎无理。
宋邹卿志铭1198年 南宋 · 叶适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水心文集》卷一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温州市
君姓宋氏,讳希孟字邹卿温州平阳人
曾祖荫,祖槩,父之时。
庆元二年十月癸丑卒,年八十三。
明年正月,葬瑞安县长山
娶徐氏。
子长曰伯廉,幼曰弥大;
曰直大、成大,曰浮屠、义天,皆先卒。
女嫁叶浩。
孙男女十二人。
浩以君行语余曰:「翁一生姓名不悬符牒,足趾不履官府。
僧卧四十年,常坐惟一曲绳床,怠则假寐,终不易坐,床题戛檐柱,黑白成坎,今其处存焉。
其于己,耻而不纵;
其于人,厚而不议。
敬妻如宾,役僮如倩,以争为残,以吝为贼。
静而生明,虑而先验;
其疾不痛,其死不乱。
盖性有乐地,身有常德,质合道,器合仁,不教而自至也。
凡书籍所载,问学所讲,其道心人欲,出入不常,操揉磨治,乃克底善。
故其为文,义反复而可传。
又所谓逸民隐德者,亦必苦身劳力,昼研暮赜,求志达道,不舍晷刻,使夫人以为是可以振暴于当世,而尚阙然隐没不能足也。
然则矫恶而进善,援显以明隐,古今之故,既皆若此矣。
今翁全乎天得之成资,而安乎畎亩之至顺,无持乎生存之学,而无蕲乎死灭之名,是以亲戚故人之外,鲜有知者。
其知者犹曰『是固田里之善而天民之常尔」』。
余闻而矍然!
嗟乎,余之后夫子也!
前掩而后覆,补败而扶伤,俛俛焉杂乎善恶而役乎名实也。
如泥中之迹焉,徒示其跌而已矣,其不得为田里之善,天民之常,审哉!
铭曰:
淳心之成,其行不倾,以不胶乎死生。
庆元四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