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辩和同论 东汉 · 刘梁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四
夫事有违而得道,有顺而失义,有爱而为害,有恶而为美。
其故何乎?
盖明智之所得,暗伪之所失也。
是以君子之于事也,无适无莫,必考之以义焉。
得由和兴,失由同起。
故以可济否谓之和,好恶不殊谓之同。
《春秋传》曰:「和如羹焉,酸苦以剂其味,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同如水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
是以君子之行,周而不比,和而不同,以救过为正,以匡恶为忠。
经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则上下和睦,能相亲也。
「昔楚恭王有疾,召其大夫曰:「不谷不德,少主社稷。
失先君之绪,覆楚国之师,不谷之罪也。
若以宗庙之灵,得保首领以殁,请为灵若厉」。
大夫许诸。
及其卒也,子囊曰:「不然,夫事君者,从其善,不从其过。
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正南海,训及诸夏,其宠大矣。
有是宠也,而知其过,可不谓恭乎」!
大夫从之。
此违而得道者也。
灵王骄淫,暴虐无度。
芋尹申亥从王之欲,以殡于乾溪,殉之二女。
此顺而失义者也。
鄢陵之役,晋、楚对战,阳谷献酒,子反以毙。
此爱而害之者也。
臧武仲曰:「孟孙之恶我,药石也;
季孙之爱我,美疢也。
疢毒滋厚,石犹生我」。
此恶而为美者也。
孔子曰:「智之难也。
臧武仲之智,而不容于鲁国
抑有由也,作而不顺,施而不恕矣」。
盖养其知义,讥春违道也。
夫知而违之,伪也;
不知而失之,暗也。
与伪焉,其患一也。
患之所在,非徒在智之不及,又在及而违之者矣。
故曰「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也。
《夏书》曰:「念兹在兹,庶事恕施」。
忠智之谓矣。
故君子之行,动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进退周旋,唯道是务。
苟失其道,则兄弟不阿;
苟得其义,虽仇雠不废。
解狐蒙祁奚之荐,二叔被周公之害,勃鞮以逆文为成,傅瑕以顺厉为败,管苏以憎忤取进,申侯以爱从见退,考之以义也。
故曰:「不在逆顺,以义为断;
不在憎爱,以道为贵」。
《礼记》曰:「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考义之谓也(《后汉·刘梁传》)
传易之家 宋 · 金君卿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六、《金氏文集》卷下
鲁商瞿受《易》于仲尼
仲尼卒,商瞿楚馯臂子弓(一云子弘。)
子弓江东桥子庸(一云鲁桥庇子庸。)子庸授燕周竖子家(一云周丑子家。)子家淳于光羽子乘(一云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
秦焚书,以《易》为卜筮之书,独得不焚,故传授不绝。
汉兴田何东武王同子中(读曰仲。)洛阳周王孙丁宽子襄、齐服光四人焉,皆著《易传丁宽作《易说》八篇,三万言,训诂举大义而已。王、、服皆作《易传》二篇。)》。
周王孙蔡公蔡公《易传》二篇。)王同授齐即墨成广川孟但鲁周霸衡胡临淄主父偃菑川杨何叔元叔元《易传》二篇。
叔元燕韩婴河内司马谈太中大夫京房(非焦延寿弟子京房也。)
丁宽复从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然周王孙师田何之学也。
田王孙王孙沛施雠子卿(一云长卿。)兰陵孟喜长卿琅琊梁丘贺长翁
繇是有施、孟、梁之学焉(施、孟、梁氏章句各二篇。)
施氏授河内张禹子文琅琊鲁伯
淮阳彭宣、沛戴崇子平
鲁伯泰山毛莫如少路琅琊邴丹曼容
繇是施家有张、彭之学。
孟氏则改师法,以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得自师田生,而同门梁丘贺證明之,且非田生之法也。
白光少子沛翟牧子况,由是孟家有瞿白生之学。
氏者,始受大中大夫京房《易》,出为齐郡太守,后更事田王孙
然则京房田王孙,皆田何家法也。
汉宣帝时,闻京房为《易》明,求其门人,得
年老,授于子临。
临始从父学,亦尝事施雠,后卒行京房法。
五鹿充宗君孟君孟《略说》三篇。)君孟平陵士孙张仲方沛郡邓彭祖子夏、齐衡咸长宾,繇是梁家有士孙、邓、衡之学。
今《子夏传》即邓子夏,盖出于梁家也。
其后有京房《易字君明东郡顿丘人,非太中大夫京房也。)》。
始授业梁焦赣延寿
云常从孟喜问《易》,会喜卒,延寿《易》即孟氏学,时孟氏门人翟牧白生皆曰非孟氏法也。
房后以灾异得幸。
东海殷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皆为博士,由是有京氏之学焉。
又其后有东莱费氏《易名直字长翁。)》,其学无章句,本以古字,号古文《易》。
以《彖》、《象》、《系辞》、《文言》解说上下经。
琅琊王平仲,由是世传费氏之学。
又沛人高相,与费公同时,亦无章句,自言出于丁将军传授子康兰陵毋将永,由是有高氏之学焉。
汉宣帝时,孟、梁皆立博士
至元帝世,立京氏《易》。
惟费、高二家,未得列于学官
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意略同,惟京氏为异。
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惟费氏经与古文,然受其学者,未盛于世。
梁丘贺以卜筮得幸宣帝,及至显官,故学者宗焉。
其后五鹿充宗贵幸,善梁《易》,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
充宗乘贵辨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
施雠之门人张禹以经术为成帝师,位丞相,封侯,成就弟子尤著者彭宣戴崇,皆至公卿。
故施氏、梁之学尤盛于当世。
以至孟氏、京氏弟子俱为博士,故二家之学亦行焉。
高相子康王莽所杀,故学者衰废,而费氏独行古文《易》,然而未得立者,盖亦不幸者矣。
其后东汉诸儒,习施氏者,则有沛戴崇子宾陈留刘昆威公洎子轶君文
习孟氏者,则有南阳洼(音圭)丹子玉,中山鲑阳鸿孟孙(鲑,佳反,又苦圭反。一作鲑,瓦反者,非。)广汉任安定祖
习梁氏者,则代郡范升辨卿,京兆杨政子行(一云范升杨政皆传孟氏《易》者,非。)颍川张兴君上洎子鲂;
张兴最知名,为梁家宗,弟子自远方至者,著录且万人焉。
习京氏者,则汝南戴凭次仲南阳魏满叔牙济阴孙期中彧惟高氏之学无传焉。
建武中,陈元长孙、郑众仲师皆传费氏《易》,其后马融荀爽亦为之传,自是费氏而诸家之学衰矣。
陈、荀、马皆当世大儒,故费氏之学益盛,今辅嗣之学盖出于费氏古文《易》也。
再原汉之言《易》者,一出于田何
其传者,若周王孙王同杨何大中大夫京房丁宽田王孙,皆本师法。
然当高、惠、文、景之时,学其未也。
、元间,施、孟、梁氏四家及高相之学,多以阴阳灾异为说。
惟费氏本以古字,号古文《易》,以《彖》、《象》、《文言》讲说上下经,为有本末;
又校之诸家,独与中古文《易》同。
流及马、郑等家,其学遂盛。
辅嗣,天启其衷,而入圣门之奥。
考其渊源,虽本于马、郑之学,然其流溥博,出于诸家远矣。
噫!
《易》之大原,皎若白日,函光于牺,旭于文,迄我圣师,而后正中焉。
昳于秦,薄蚀于汉,诸家之说棼焉,而圣道微矣。
辅嗣特起,斥去异端,天人之道,俄然而明。
然犹时若氛翳,未能廓然,若将有以待焉尔。
在其贤者,心圣人之心,犹得观望其光景者哉!
论古堂政和四年四月 北宋 · 刘杲卿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三五、《平津馆金石萃编》卷一九、《齐乘》卷四、乾隆《莱州府志》卷一三、民国《潍县志稿》卷三九
羿之于射、造父之于御、伶伦之于律、之于弈,各名一艺,卓立前古,后世有作者,必来取法,斯可以尽艺之善。
古之君子,高名不磨,昭如日月,直节不回,坚如金石。
出而辅世则其君,退而穷处则其身,表表乎百世之上,闻者莫不兴起,岂特羿之射、造父之御、伶伦之律、之弈卓立于前古哉!
业其艺者犹知有所取法,士大夫修身见于世,一出一处,一默一语,曷尝不以往哲为龟鉴?
然则,古人之所行,后人之所师,安可一日废自警也。
北海为郡尚矣,自汉迄于五季,搢绅先生世不乏贤。
天下之士闻其风而悦之,读其书,摭其实,资之以立身扬名,推之以致君泽民,斟酌饱满,皆足所欲。
况乡里之所向慕,耆旧之所诵道,情亲而意密,人人所自私淑耶!
惜乎去古辽邈,欲亲炙其人而不可得,独可考其衣冠,想其风采于绘画间,以慰舆衡之思,而有所未能也。
太守安阳韩公、通守汶阳慕容公,博学好古,器识宏远,思北海之多贤,□斯人之慕义。
于是披阅载籍,扬其□□。
学术如逢纷庸、谭郎宗郑康成甄宇徐房徐干,孝友如淳于恭王褒、王闾、吕元简,节义如禽庆王脩杜松赟,正直如牟融周泽王仪是仪韩熙载,操尚如公沙穆邴原王昕,隐德如逢萌管宁,知人如郎顗高构,高义如孙嵩刘敏元,政事如滕抚张允济,皆足以振扬英声,扶持风教,接邦人于道。
裒其像而绘之,名其堂曰「论古」。
孟子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乡为未足,则及一国,一国为未足,则及天下,天下为未足,则又论古之人。
堂之所绘者,不出乎一乡一国,景行其贤德,则进乎论古之人。
登其堂,俨然而望之,其严如秋霜烈日,其高如泰山北斗,可以兴好义之心,可以消鄙吝之情,如之薰染,与俱化而罔觉。
于此见二公之意,所以待北海者为不薄矣。
愚请迹古之循吏,有以惠爱元元称者,不过出入阡陌,劝课农桑;
有以奖厉风化称者,不过□□学校,延见诸生
未尝有参订图史,驰骋上下千馀载,索先贤而绘像,示一郡之仪形如我二公者。
风义廪然,度越古之循吏远甚。
此邦之人从公之化,莫不父令其子,兄诫其弟,在朝廷则厉臣节,在闺门则竭子职,居乡党则以仁待,交友则以信。
毋俾先贤专美于前,毋俾二公有憾于后,戒之戒之,毋怠于斯言。
异时才杰间出,焜耀青史,犹今之视昔,无乏才之叹,盖有椎轮于始者云。
杲卿,郡人也,获观盛事,岂可喑无揄扬之辞?
顾惟才力卑弱,不足以起其文,兹以为愧。
登仕郎、前莱州掖县簿刘杲卿记。
将仕郎潍州司刑曹事冯若德书。
将仕郎潍州工曹事宋材篆。
政和四年四月十五日建。
刘彭年刊。
白虎议奏序1157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二○、《词科旧稿》卷三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白虎议奏》,汉肃宗章皇帝时所作也。
帝抚运熙洽,左右艺文,惧五经之道熄而异同之说炽,粤建初纪号之四年,下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诸生诸儒会白虎观,究其渊奥而发明之,条其当否而扬搉之。
于是五官中郎将魏应侍中淳于恭或以所疑问于下,或以所陈复于上。
帝亲称制临决,纷纷藉藉之论得以折衷,盖一代之盛典,不可无传也。
谨为序曰:经籍待治世而后兴,议论待圣王而后定。
何也?
至治之世,以兵则寝,以刑则措。
人主无为,优游岩廊,思所以尊广道艺,化民成俗,则必旁求儒雅,阐迪大猷,使申、韩、杨、墨屏不得肆,此经籍所由兴也。
虽然,是古非今,未免党同伐异,此儒者通患,故五鹿骋其辨而折角刘歆犯众怒而移书,殊闻异见,矜愚护短,其来尚矣。
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必赖圣王而折衷焉,此议论所由定也。
维汉承暴秦绝学之馀,褒异师儒,置五经博士,学者虽曰承师,亦别名家。
中宗宣皇帝当华夷之绥靖,悯众说之纷纭,爰即石渠,大辑诸儒之奏,五经奥旨,剖判无遗。
圣道之复明,繄中宗是赖。
自时厥后,异端间作。
议减章句,则有中元之诏;
共正经义,则有永平之奏。
章帝绍休继烈,人富宪平,内则儒馆献歌,外则戎亭虚堠,石渠故事固宜复行于斯时也。
黼扆天临,簪弁星拱,旁搜远览,博问而约取之,明昔人所未明,析是非之不一,方之甘露,抑同符而增光焉。
及其成说昭著,联为大编,既已上诸兰台,藏诸东观,而副墨之子、雒诵之孙又且流布于四方万里之远,家藏此书,人究其义,庶几道德明而风俗一,见闻博而心术正,岂曰小补之哉!
先是杨终首发其端,帝命班固撰集其事,又命史臣著为《通义》,精微奥赜,粲然毕陈。
后之人欲究圣经之旨者,当自兹始。
按白虎,北宫之观阙也。
往在西都,尝以名殿,杜钦谷永皆于此对六经之问。
两都相望,袭其名而不废,岂非汉家右文之地欤!
敢具列之,冠于篇首,用告观者。
谨序。
毛义薛包刘平淳于恭江革周磐蔡顺赵咨 清 · 宋湘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出处:后汉书摘咏
孝子仁人不爱生,宁知四海以为名。
纷纷车马来徵辟,转使荣华掩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