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桓子新论:闵友 其十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五
神农氏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意林》,《艺文类聚》四十四,又八十八,《文选·月赋》注,《鲍明远白头吟》注,《御览》五百七十九,又八百十四,又九百五十六)
琴长(此二字意补)三尺六寸有六分,象期之数;
厚寸有八(当有「分」字),象三六数;
广六寸(《道藏》本《意林》作六分,今依官本),象六律。
上圆而敛,法天;
下方而平,法地;
上广下狭,法尊卑之礼(《意林》)
琴隐长四寸五分,隐以前长八分(《文选·七发》注。)五弦,第一弦为宫,其次商、角、徽、羽。
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以为少宫、少商(《通典》一百四十四。此下尚有说者不同。「又琴之始作,或云伏羲,工云神农,诸家所说,莫能详定」二十一字,当是杜佑语,不录。)下徵七弦,总会枢要(《文选·长笛赋》注),足以通万物而考治乱也(《文选·思玄赋》注,《初学记》十六,《御览》五百七十九。)八音之中,惟丝最密(《初学记》作「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初学记》十六,《御览》五百七十九)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玉篇》十六)
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文选·啸赋》注)
八音广博,琴德最优(《文选·芜城赋》注,《长门赋》注)
操似鸿雁之音(《文选·长笛赋》注,又《琴赋》注作「操似鸿雁咏之声」),达则兼善天下,无不通畅,故谓之畅。
《尧畅》经逸不存(《意林》,《文选·琴赋》注,《七发》注)
《舜操》者,昔虞舜圣德玄远(《北堂书钞》「玄」作「达」),遂升天子,喟然念亲,巍巍上帝之位不足保,援琴作操,其声清以微(《意林》,《文选·琴赋》注)
《禹操》者,昔夏之时,洪水襄陵沈山,禹乃援琴作操,其声清以溢,潺潺志在深河(《北堂书钞》未改本一百九)
微子操》,微子伤殷之将亡,终不可奈何,见鸿秸高飞,援琴作操,其声清以淳(《意林》,《文选·琴赋》注,《御览》九百十六)
《文王操》者,文王之时无道,烂金为格,溢酒为池,宫中相残,骨肉成泥,璇室瑶台,蔼云翳风,钟声雷起,疾动天地,文王躬被法度,阴行仁义,援琴作操,故其声纷以扰,骇角震商(《北堂书钞》四十一,《御览》八十四)
伯夷操》(《文选·舞赋》注,《长笛赋》注。案:此语未竟。《长笛赋》注「伯夷操」下有「似鸿雁之音」五字,乃总说操字,义当在上文,非专说伯夷,《箕子操》,其声淳以激(《意林》。右一章,采各书引见三十四事,依《意林》次第之,佚阙尚多。本传:「《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注引《东观记》曰:「《琴道》未毕,但有发首一章。」案:《文选·琴赋》注:「《七略》:《雅畅》第十七曰《琴道》,曰《尧畅》,逸。又曰,达则兼善天下,无不通畅,故谓之畅。又曰,《微子操》,微子伤殷之将亡,终不可奈何,见鸿秸高飞,援琴作操。」足说《要》所载,正是发首一章,故刘歆采用之地。)
章帝引谚 汉 · 无名氏
 押庚韵
《后汉书》曰:诏召玄武司马班固。问改定礼制之宜。曰:京师诸儒多能说礼。宜广招集。共议得失。曰谚言:
作舍道边,三年不成(○《后汉书》曹褒传。《御览》五百二十三。)
时人为丁鸿 汉 · 无名氏
 押东韵
《后汉书》曰: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肃宗召鸿与诸儒贾逵等。论定五经同异于北宫白虎观。帝亲称制临决。鸿以才高论难最明。时人叹曰:
殿中无双。丁孝公(○《后汉书》本传。又注。《御览》六百十五。)
奏上明帝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七
孝明皇帝圣德淳茂,劬劳日昃,身御浣衣,食无兼珍,泽臻四表,远人慕化,僬侥儋耳,款塞自至。
鬼方,开道西域,威灵广被,无思不服。
以蒸庶为忧,不以天下为乐。
备三雍之教,躬养老之礼。
作登歌,正雅乐,博贯六艺,不舍昼夜。
聪明渊塞,著在图诈。
至德所感,通于神明。
功烈光于四海,仁风行于千开。
而深执谦谦,自称不德无起寝庙,埽地而祭,除日祀之法,省送终之礼,遂藏主于光烈皇后更衣别室。
天下闻之,莫不悽怆。
陛下至孝蒸蒸,奉顺圣德。
臣愚以为更衣在中门之外,处所殊别,宜尊庙曰显宗,其四时禘袷,于光武之堂,闲祀悉还更衣,共进《武德》之舞,如孝文皇帝袷祭高庙故事(《后汉·章帝纪》「有司奏言云云,制曰:可」。)
奏上章帝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七
孝章皇帝崇弘鸿业,德化普洽垂意黎民,留念稼穑。
文加殊俗,武畅方表,戒惟人面,无思不服。
巍巍荡荡,莫与比隆,《周颂》曰:「于穆洁庙,肃雍显相」,请上尊庙曰肃宗,共进《武德》之舞(《后汉·和帝纪》,「章和二年三月辛,酉有司上奏」「制曰:「可」。)
奏正经义 东汉 · 樊鯈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七
先帝大业,当以时施行。
欲使诸儒共正经义,颇令学者得以自助(《后汉·章帝纪》建初四年诏引「永平元年长水校尉鯈奏言」。)
楚王英(八年) 东汉 · 汉明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
楚王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
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后汉·楚王英传》,又袁宏《后汉纪》十。案:《后魏书·释老志》作章帝,误。)
议奏断狱以冬至 东汉 · 鲁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三
夫阴阳之气,相扶而行,发动用事,各有时节。
若不当其时,则物随而伤。
王者虽质文不同,而兹道无变,四时之政,行之若一。
《月令》,周世所造,而所据皆夏之时也。
其变者,唯正朔、服色、牺牲、徽号、器械而已。
故曰:「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易》曰:「潜龙勿用」。
十一月、十二月阳气潜藏,未得用事。
煦嘘万物,养其根荄,而犹盛阴在上,地冻水冰,阳气否隔,闭而成冬。
故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五月微阴始起,至十一月,坚冰至也。
夫王者之作,因时为法。
孝章皇帝深惟古人之道,助三正之微,定律著令,冀承天心,顺物性命,以致时雍。
然从变改以来,年岁不熟,谷价常贵,人不宁安
小吏不与国同心者,率入十一月得死罪贼,不问曲直,便即格杀,虽有疑罪,不复谳正
一夫吁嗟,王道为亏,况于众乎!
《易》十二月袁宏《纪》作「十一月,《中孚》曰」),「君子以议狱缓死」。
可令疑罪使详其法,大辟之科,尽冬月乃断。
其立春十二月中者,勿以报囚如故事(《后汉·鲁恭传》,又略见袁宏《后汉纪》十六)
五噫歌 东汉 · 梁鸿
六言诗
《后汉书》曰:梁鸿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
陟彼此芒兮噫。
顾览帝京兮噫。
宫室崔嵬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御览》或末二句互倒。又辽辽作寥寥。○《后汉书》梁鸿传。《书钞》一百六。《文选》四十三与嵇茂《齐书》注。《御览》百五十八、五百七十二。环宇记三。《文选》补遗三十五。广《文选》十四。又事类赋歌赋注。《诗纪》三。)
章帝谥议 东汉 · 崔骃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四
臣闻号者功之表谥者行之迹,据德录功,各当其实。
《孝经》曰:「天地明察,神明章矣」。
《虞书》数尧之德曰:「平章百姓」。
言天之常德也。
《诗》曰:「雕琢其章,金玉其相。
亹亹文王,纲纪四方」。
又曰:「倬彼云双,为章于天」。
文王圣德有金玉之质,犹云汉之在天也。
举表折义,四方德附矣。
《易》曰:「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
臣愚以为宜上尊号曰章(《御览》五百六十二)
四科取士诏十二月己未 东汉 · 汉章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
辟士四科,其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
二曰经明行修,能任博士
三曰明晓法律,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才任御史
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照奸,勇足决断,才任三辅
皆存孝悌清公之行。
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举茂才尤异孝廉吏,务实校试以职。
有非其人,不习曹事,正举者故不以实法也(《后汉·和帝纪》注、《御览》六百二十八并引《汉官仪》。案:此光武诏,章帝复申明之。)
增修群祀诏(同上) 东汉 · 汉章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
经称「秩元祀,咸秩无文」。
《祭法》:「功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
以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
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财用也。
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传曰:「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又神」。
又曰:「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禜之。
日月星辰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
孝文十二年令曰:「比年五谷不登,欲有以增诸神之祀」。
《王制》曰:「山川神祇有不举者,为不敬」。
今恐山川百神应典礼者尚未咸秩,其议增修群祀宜享祀者,以祈丰年,以致嘉福,以蕃兆民。
《诗》不云乎:「怀柔百神及河乔岳」。
有年报功,不私幸望,岂嫌同辞,其义一焉(《续汉·祭祀志中》注引《东观书》,又略见《后汉·章帝纪》,又《蔡邕传》注)
求并北成南上言 东汉 · 屯屠何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百六
臣累世蒙恩,不可胜数。
孝章皇帝圣恩远虑,遂欲见成就,故令乌桓、鲜卑讨北虏,斩单于首级,破坏其国。
今所新降虚渠等诣臣自言:「去岁三月中发虏庭,北单于创刈南兵,又畏丁令鲜卑、遁逃远去,依安侯河西
今年正月,骨都等复共立单于异母兄右贤王为单于,其人以兄弟争立,并各离散」。
臣与诸王骨都侯及新降渠帅杂议方略,皆曰宜及北虏分争,出兵讨伐,破北成南,并为一国,令汉家长无北念。
今月八日,新降右须日逐鲜堂,轻从虏庭,远来诣臣,言北虏诸部,多欲内顾,但耻自发遣,故未有至者。
若出兵奔击,必有响应。
今年不往,恐复并壹。
臣伏念先父归汉以来,被蒙覆载,严塞明侯,大兵拥获,积四十年。
臣等生长汉地,开口仰食,岁时赏赐,动轨亿万,虽垂拱安枕,惭无报效之地。
愿发国中及诸部故胡新降精兵,遣左谷蠡王师子、左呼衍日逐王须訾将万骑出朔方,左贤王安国、右大且渠王交勒苏将万骑出居延,期十二月,同会虏地。
臣将馀兵万人,屯五原、朔方塞,以为拒守、臣愚浅,又兵众单少,不足以防内外,愿遣执金吾耿秉、度辽将军邓鸿西河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太守并力而北,今北地安定太守各屯要害,冀因圣帝威神,一举平定。
臣国成败,要在今年。
已敕诸部严兵马,讫九月龙祠,悉集河上。
唯陛下裁哀省察(《后汉·南匈奴传》:「肃宗崩,窦太后临朝。其年七月单于上言。」)
窦宪夏阳侯瑰 东汉 · 鲍德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七
陈宠奉事先帝,深见纳任,故久留台阁,赏赐有殊。
今不蒙忠能之赏,而计几微之故,诚伤辅政容贷之德(《后汉·陈宠传》「章帝崩,窦宪常衔,乃白太后,令典丧事,欲因过中之。微素敬宠,说夏阳侯瑰」。)
驳轻侮法议 东汉 · 张敏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三
夫《轻侮》之法,先帝一切之恩,不有成科,班之律令也。
夫死生之决,宜从上下,犹天之四时,有生有杀。
若开相容恕,著为定法者,则是故设奸萌,生长罪隙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春秋》之义,子不报仇,非子也。
而法令不为之减者,以相杀之路不可开故也。
今托义者得减,妄杀者有差,使执宪之吏得设巧诈,非所以导「(一作「遵」)在丑不争」之义。
又《轻侮》之比,浸以繁滋,至有四五百科,转相顾望,弥复增甚,难以垂之万载。
臣闻师言:「救文莫如质」。
高帝烦苛之法,为三章之约。
建初诏书有改于古者,可下三公廷尉,蠲除其敝(《后汉·张敏传》,「建初中,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杀之,肃宗贳其死刑而降宥之,自后因以为比。永元中,遂定其议,以为《轻侮法》。驳议」。)
论贡举疏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古者以贤取士,诸侯岁贡
孝武之代,郡举孝廉,又有贤良太学之选,于是名臣皆出,文武并兴。
汉之得人,数路而已。
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能焉。
陛下即位之初,先访经术,听政余日,观省篇章,聊以游艺当代博奕,非以教化取士之本。
诸生竞利,作者鼎沸。
其高者颇引古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偈俗语,有类俳优
或窃成文,虚冒名氏。
臣每受诏于盛化门差次录第,其未及者,亦复随辈,皆见拜擢。
既加之恩,难复收改。
但守俸禄,于义已加,不可复使理人,及任州郡。
孝宣会诸儒于石渠章帝学士于白虎,通经释义,其事优大。
文武之道,所宜从这。
乃若小能小善,虽有可观,孔子以为致远则泥。
君子故当致其大者、远者也(《通典》十六)
策命长安侯即皇帝位延平元年八月 东汉 · 和熹邓后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
延平元年秋八月癸丑皇太后曰:「咨长安侯祜,孝和皇帝懿德巍巍,光于四海;
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朕惟侯孝章帝嫡皇孙,廉恭慈顺,在孺而勤,宜奉郊庙,承统大业。
今以侯嗣孝和皇帝后。
其审君汉国,允执其中。
『一人有庆,万民赖之』。
皇帝其勉之哉(《后汉·安纪》)」!
奏言太初历不宜从 东汉 · 陈忠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二
诸从《太初》者,皆无他效验,徒以世宗攘夷廓境,享国久长为辞。
或云孝章改《四分》,灾异卒甚,未有善应。
臣伏惟圣王兴起,各异正朔,以通三统。
汉祖受命,因秦之纪,十月为年首,闰常在岁后。
不稽先代,违于帝典。
太宗遵修,三阶以平,黄龙以至,刑犴以错,五是以备。
哀、平之际,同承《太初》,而妖孽累仍,疴祸非一。
议者不以成数相参,考真求实,而泛采妄说,归福《太初》,致咎《四分》。
《太初历》众贤所立,是非已定,永平不审,复革其弦望。
《四分》有谬,不可施行。
元和凤鸟不当应历而翔集。
远嘉前造,则丧其休;
近讥后改,则隐其福。
漏见曲论,未可为是。
臣辄复重难衡、兴,以为五纪论推步行度,当时比诸术为近,然犹未稽于古。
及向子歆欲以合《春秋》,横断年数,损夏益周,考之表纪,差谬数百。
两历相课,六千一百五十六岁,而《太初》多一日。
冬至日直斗,而云在牵牛。
迂阔不可复用,昭然如此。
史官所共见,非独衡、兴。
前以为《九道》密近,今议者以为有阙,及甲寅元复多遗失,皆未可取正。
仲尼顺假马之名,以崇君之义。
况天之历数,不可任疑从虚,以非易是(《续汉·律历志中》尚书令忠奏)
章帝 东汉 · 刘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六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圣之至要也。
乾乾夕惕,寅畏皇天,帝王之上行也。
明德慎罚,汤文所务也。
密静天下,容于小大,高宗之极致也。
肃宗兼兹四德,以继祖考。
臣下百僚,力诵圣德,纪述明诏,不能辨章,岂敢空言增广,以累日月之光(《御览》九十一)
远游 东汉 · 王逸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七
《远游》者,屈原之所作也。
屈原履方直之行,不容于世,上为谗佞所谮毁,下为俗人所困极,章皇山泽,无所告诉。
乃深惟元一,修执恬漠,思欲济世,则意中愤然,文采铺发,遂叙妙思,托配仙人,与俱游戏,周历天地,无所不到,然犹怀念楚国,思慕旧故。
忠信之笃,仁义之厚也。
是以君子珍重其志,而玮其辞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