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七略 其四十八 西汉末 · 刘歆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一
解纷释结,反之于平安(《文选》孔文举《荐祢衡表》注)。
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 其一 汉 · 无名氏
押虞韵
古《诗纪》依据广告编苏、李诗七首于汉诗卷二。而以古文苑李陵录别诗十首附在汉诗卷十。盖谓《文选》所载为苏、李自作。古文苑所载乃后人假托。丁福保全汉诗总汇《文选》、古文苑各诗。分别编之苏、李名下。盖以为皆少卿、子卿之辞也。逯案。《文选》、古文苑苏、李诗十七首以外。《书钞》及《文选》注尚引李诗残篇两首。古文苑之孔融杂诗二首。亦原属李陵。依此计之。苏、李诗今存者尚有二十一首也。然检宋颜延之庭诰云。逮李陵众作。总杂不类。元是假托。非尽陵制。又检隋志。只称梁有李陵集二卷。不言有苏武集。而宋、齐人凡称举摹拟古人诗者。亦只有李陵而无苏武。据此。流传晋、齐之李陵众作。至梁始析出苏诗。然仍附李陵集。昭明即据此选篇也。以出于李集。故《文选》苏武各诗他书尚有引作李陵诗者。要之。此二十一首诗。即出李陵众作也。又此二十一首种类虽杂。然无一切合李陵身世者。说明既非李陵所自作。亦非后人所拟咏。前贤如苏轼、顾炎武等皆疑之固是。然亦未能释此疑难也。钦立曩写汉诗《别录》一文。曾就此组诗之题旨内容用语修辞等。证明其为后汉末年文士之作。依据古今同姓名录。后汉亦有李陵其人。固不止西京之少卿也。以少卿最为知名。故后人以此组诗附之耳。今总以李陵录别诗为题。略依古《诗纪》。编之本卷之中。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
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
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驱(○《文选》二十九作与苏武。《类聚》二十九、事文《类聚》别集二十五、合璧事类续集四十六并作赠苏武别。《初学记》十八作赠苏武。文章正宗二十九作与苏武。《诗纪》二作与苏武。又《御览》四百八十九作赠苏武。引逾、涯二韵。)。
信立(《诗纪》作献玉。) 汉 · 无名氏
卞和者。楚野民。常居山耕种。因得玉璞。以献于楚怀王。怀王使乐正子占之。言非玉。王以为欺谩。斩其一足。怀王死。子平王立。和复抱其璞而献之。平王复以为欺谩。斩其一足。平王死。子立为荆王。和复欲献之。恐复见害。乃包其玉而哭荆山之中。昼夜不止。涕尽继之以血。荆山为之崩。荆王遣问之。于是和随使献王。王使剖之。中果有玉。乃封和为陵阳侯。和辞不就而去。作退怨之歌曰:
悠悠沂水经荆山兮。
精气郁泱谷岩岩兮。
中有神宝灼明明兮。
穴山采玉难为功兮。
于何献之楚先王兮。
遇王暗昧信谗言兮。
断截两足离余身兮。
俯仰嗟叹心摧伤兮。
紫之乱朱粉墨同兮。
空山歔欷涕龙钟兮。
天鉴孔明竟以彰兮。
沂水滂沌流于汶兮。
进宝得刑足离分兮。
去封立信守休芸兮。
断者不续岂不冤兮(○琴操下。《类聚》八十三。《乐府诗集》四十一。《诗纪前集》四。又《后汉书》孔融传注引分、芸、冤三韵。《初学记》二十七引山、严、明、功四韵。《文选》二十五重赠卢谌诗注引山、功二韵。渚宫旧事一所引缺身一韵。○刘师培琴操补释曰:案此以平王为怀王子。与史不合。韩非子和氏篇作以献厉王。下言厉王薨。武王即位。又言武王薨。文王即位。《新序》杂事五同。惟文王作共王。疑所记当以韩非子为确。又曰:案沂水在鲁。不得经荆山。沂乃沔字之讹也。《说文》云。沔。沔水也。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东南入江。一曰入夏水。逯案。琴操本事多沿民间传说。不斤斤于时地记载。既能谓平王为楚怀王子。亦可言鲁水过荆山。不必作沂沔考订也。)。
奏记朱俊 东汉 · 陶谦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五
徐州刺史陶谦、前扬州刺史周乾、琅邪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太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等,敢言之行车骑将军河南尹莫府:国家既遭董卓,重以李傕、郭汜之祸,幼主劫执,忠良残敝,长安隔绝,不知吉凶。是以临官尹人,搢绅有识,莫不忧惧,以为自非明哲雄霸之士,曷能克济祸乱。自起兵以来,于兹三年,州郡转相顾望,未有奋击之功,而互争私变,更相疑惑。谦等并共咨诹,议消国难。佥曰:「将军君侯,既文且武,应运而出,凡百君子,靡不颙颙」。故相率厉,简选精悍,堪能深入,直指咸阳,多持资粮,足支半岁,谨同心腹,委之元帅(《后汉·朱俊传》。)。
离合作郡姓名字诗(《类聚》作离合郡姓名诗。) 东汉 · 孔融
四言诗 押阳韵
渔父屈节,水潜匿方。
与峕进止,出行施张。
吕公矶钓,阖口渭旁。
九域有圣,无土不王。
好是正直,女回于匡。
海外有截,隼逝鹰扬。
六翮将奋,羽仪未彰。
蛇龙之蛰,俾也可忘。
玟璇隐曜,美玉韬光。
无名无誉,放言深藏。
按辔安行,谁谓路长(离才字。合成举。○《类聚》此下注。鲁国孔融文举六字。○《类聚》五十六。古文苑四。石林诗话中。《诗纪》三。○逯案。此诗夹注小字。《诗纪》本之章樵古文苑注。今仍之。又案截字。汉碑每作𠃲。如杜尚碑𠃲彼海外。是其例。故海外有截。隼逝鹰扬。可以离乙字。此诗之为汉人作。有此一字。亦足证之。○逯案。《诗纪》此下有杂诗二首。经证知出李陵集。此略。)。
诗 东汉 · 孔融
押东韵
《后魏书》曰:夏侯道迁每咏孔融《诗》曰:
坐上客恒满,樽中饮不空(○后魏书七十一夏侯道迁传。《御览》四百九十三。《诗纪》三。)。
上书请准古王畿制 东汉 · 孔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三
臣闻先王分九圻以远及近,《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诗》云:「封畿千里,惟民所止」。故曰天子之居,必以众大言之。周室既衰,六国力征授赂,割裂诸夏,镐京之制,商邑之度,历载弥久,遂以暗昧。秦兼天下,政不遵旧,革划五等,扫灭侯甸,筑城万里,滨海立门,欲以六合为一区,五服为一家。关卫不要,遂使陈、项作难,家庭临海,击柝不救。圣汉因循,未之匡改,犹依古法。颍川、南阳,陈留、上党,三海近郡,不封爵诸侯。臣愚以为千里国内,可略从《周官》六乡、六遂之文,分比北郡,皆令属司隶校尉,以正王赋,以崇帝室。役自近以宽远,繇华贡献,外薄四海,揆文奋武,略有典书(袁宏《后汉纪》》三十九,「建安九年九月,大中大夫孔融上书」云云。)。
崇国防疏 东汉 · 孔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三
窃闻领荆州牧刘表,桀逆放恣,所为不轨,至乃郊祭天地,拟仪社稷。虽昏僭恶极,罪不容诛,至于国体,宜且讳之。何者?万乘至重,天王室尊,身为圣躬,国为神器,陛级县远,禄位限绝,犹天之不可阶,日月之不可逾也。每有一竖臣,辄云图之,若形之四方,非所以社塞邪萌。愚谓虽有重戾,必宜隐忍。贾谊所谓「掷鼠忌器」,盖谓此也。是以齐兵次楚,唯责包茅;王师败绩,不书晋人。前以露袁术之罪,今复下刘表之事,是使跛牂欲窥高岸,天险可得而登也。案表跋扈,擅诛列侯,遏绝诏命,断盗贡篚,招呼元恶,以自营卫,专为群逆,主萃渊薮。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桑落瓦解,其势可见。臣愚以为宜隐效祀之事,以崇国防(《后汉·孔融传》。)。
马日磾不宜加礼议 东汉 · 孔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三
日磾以上公之尊,秉髦节之使,御命直指,宁辑东夏,而曲媚奸臣,为所牵率,章表署用,辄使首名,附下罔上,奸以事君。昔国佐当晋军而不挠,宜僚临白刃而正色。王室大臣,岂得以见胁为辞!又袁术僭逆,非一朝一夕,日磾随从,周旋历岁。《汉律》,与罪人交关三日已上,皆应知情。《春秋》,鲁叔孙得臣卒,以不发扬襄仲之罪,贬不书日。郑人讨幽公之乱,斫子家之棺。圣上哀旧臣,未忍追案,不宜加礼(《后汉·孔融传》,又见袁宏《后汉纪》》三十九)。
肉刑议 东汉 · 孔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三
古者敦庞,善否不别,吏端刑清政简,一无过失。百姓有罪,皆自取之。末世陵迟,风化坏乱,政挠其俗,法害其教。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绳之以古刑,投之以残弃,非所谓与时消息者也。纣斫朝涉之胫,天下谓为无道。夫九牧之地,千八百君,若各刖一人,是天下常有千八百纣也。求俗休和,弗可得也。且被刑之人,虑不念生,志在思死,类多趋恶,莫复归正。夙沙乱齐,伊戾祸宋,赵高、英布,为世大患。不能止人遂为非也。适足绝人还为善耳。虽忠如鬻拳,信如卞和,智如孙膑,冤如巷伯,才如史迁,达如子政,一离刀锯,没世不齿。是太甲之思庸,穆公之霸秦,南睢之骨立,卫武之《初筵》,陈汤之都赖,魏尚之守边,无所复施也。汉开改恶之路,凡为此也。故明德之君,远度深惟,弃短就长,不苟革其政者也(《后汉·孔融传》,又见《御览》六百四十九引《续汉书》,又袁宏《后汉纪》》三十,《晋书·刑法志》《艺文类聚》五十四,《通典》一百六十八。)。
南阳王冯东海王祗祭礼对 东汉 · 孔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三
圣恩敦睦,感时增思,悼二王之灵,发哀悯之诏,稽度前典,以正礼制。窃观故事,前梁怀王、临江悯王、齐哀王,临淮怀王。并薨无后,同产昆弟,即景、武、昭、明四帝是也,未闻前朝修立祭祀。若临时所施,则不列傅纪。臣愚以为诸在冲龀,圣慈哀悼,礼同成人,加以号谥者,宜称上恩,祭祀礼毕,而后绝之。至于一岁之限,不合礼意,又违先帝已然之法,所未敢处(《后汉·孔融传》。)。
告高密相立郑公乡教 其二 东汉 · 孔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三
郑公增门之崇,令容高车结驷之路,出麦五斛,以酬执事者之劳(《御览》八百三十八引《孔融教高密侯国笺言》)。
与曹公书 东汉 · 孔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三
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后汉·孔融传》,「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又见《魏志·崔琰传》注引《魏氏春秋》)。
与曹公书啁征乌桓 东汉 · 孔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三
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氏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后汉·孔融传》。)。
难曹公表制酒禁书 东汉 · 孔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三
公当初来,邦人咸抃舞踊跃,以望我后,亦既至止,酒禁施行。酒之为德久矣。古先哲王,类帝禋宗,和神定人,以济万国。非酒莫以也。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樊哙解厄鸿门,非豕肩钟酒,无以奋其怒。赵之厮养,东迎其王,非引酒,无以激其气。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袁盎非醇醪之力,无以脱其命。定国不酣饮一斛,无以决其法。故郦生以高阳酒徒,著功于汉;屈原不餔糟歠醨,取困于楚。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治者哉(《后汉·孔融传》注引《融集》,《魏志·崔琰传》注引张璠《汉记》,《艺文类聚》七十二)!
又书 东汉 · 孔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三
昨承训答,陈二代之祸,及众人之败,以酒亡者,实如来诲。虽然,徐偃王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今令不禁谦退;鲁因儒而损,今令不弃文学;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张璠《汉记》作且桀、纣以邑亡国,今令不废婚姻」)。而将酒独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后汉·孔融传》注引《融集》,《魏志·崔琰传》注引张璠《汉记》)。
报曹公书 东汉 · 孔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三
猥惠书教,告所不逮。融与鸿豫州里比邻,知之最早。虽尝陈其功美,欲以厚于见私,信于为国,不求其覆过掩恶,有罪望不坐也。前者黜退,欢欣受之。昔赵宣子朝登韩厥,夕被其戮,喜而求贺。况无彼人之功,而敢枉当官之平哉!忠非三闾,知非晁错,窃位为过,免罪为幸。乃使馀论远闻,所以惭惧也。朱、彭、寇、贾,为世壮士,爱恶相攻,能为国忧。至于轻弱薄劣,犹昆虫之相啮,适足还害其身,诚无所至也。晋侯嘉其臣所争者大,而师旷以为不如心竞。性既迟缓,与人无伤,虽出胯下之负,榆次之辱,不知贬毁之于己,犹蚊虻之一过也。子产谓人心不相似,或矜势者,欲以取胜为荣,不念宋人待四海之客,大炉不欲令酒酸也。至于屈谷巨瓠,坚而无窍,当以无用罪之耳。它者奉遵严教,不敢失坠。郗为故吏,融所推进。赵衰之拔郤縠,不轻公叔之升臣也。知同其爱,训诲发中(《文选·羊祜让开府表》注,「训诲」上有「来书」恳切」四字。)。虽懿伯之之忌,犹不得念,况恃旧交,而欲自外于贤吏哉!辄布腹心,修好和初。苦言至意,终身诵之(《后汉·孔融舆传》「郗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因显明仇怨,操故书激厉融。融报。」案:《融传》注引《续汉书》;「虑字鸿豫,山阳高平人,少受学于郑玄」)。
宣示孔融罪状令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太中大夫孔融既伏其罪矣,然世人之采其虚名,失于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此州人说平原祢衡受传融论,以为父母与人无亲,譬若缶器,寄盛其中,又言若遭饥馑,而父不肖,宁赡活余人。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理,虽肆市朝,犹恨其晚。更以此事列上,宣示诸军将军将校掾属,皆使闻见(《魏志·崔琰传》》注引《魏氏春秋》)。
枉状奏孔融 东汉 · 路粹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四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后汉·孔融传》「曹操既积嫌忌,而郤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又见《魏志·王粲传》注引《典略》,与此小异。)。
为曹公与孔融书 东汉 · 路粹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四
盖闻唐、虞之朝,有克让之臣,故麟凤来而颂声作也。后世德薄,犹有杀身为君,破家为国。及至其敝。睚眦之怨必雠,一餐之惠必报。故晁错念国,遘祸于袁盎,屈平悼楚,受谮于椒、兰;彭宠倾乱,起自朱浮;邓禹威损,失于宗、。冯。由此言之,喜怒怨爱,祸福所因,可不慎与!昔廉、蔺小国之臣,犹能相下;寇、贾仓卒武夫,屈节崇好;光武不问伯升之怨;齐侯不疑射钩之虏。夫立大操者,岂累细故哉!往闻二君有执法之平,以为小介,当收旧好;而怨毒渐积,志相危害,闻之怃然,中夜而起。昔国家东迁,文举盛叹鸿豫名实相副,综达经学,出于郑玄,又明《司马法》,鸿豫亦称文举奇逸博闻,诚怪今者与始相违。孤与文举既非旧好,又于鸿豫亦无恩纪,然愿人之相美,不乐人之相伤,是以区区思协欢好。又知二君群小所构,孤为人臣,进不能风化海内,退不能建德和人,然抚养战士,杀身为国,破浮华交会之徒,计有馀矣(《后汉·孔融传》。案:《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注引路粹《为曹公与孔融书》云:「邀一言之誉者,计有馀矣。」证知此文是路粹作。今此无「邀一言之誉者」,《范史》有删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