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与尚书令荀彧书 其一 东汉 · 袁徽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
许文休英才伟士,智略足以计事。自流宕以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其纪纲同类,仁恕恻怛,皆有效事,不能复一二陈之耳(《蜀志·许靖传》)。
与尚书令荀彧书 其二 东汉 · 袁徽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
交阯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处成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虽窦融保河西,曷以加之。官事小阕,辄玩习传,《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又《尚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闻京师古今之学,是非忿争,今欲条《左氏》《尚书》长义上之(《吴志·士燮传》)。
封谥樊重诏(永寿三年十月) 东汉 · 汉桓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
存善继绝,食藉德贞。武骑都尉樊演高祖父重,以光武皇帝元舅,扶助中兴,追封寿张侯,谥曰敬。祖父茂,封冠军平望乡侯。五国并建,其二绝者嗣之(《东观汉记》,桓帝永寿三年十月幸云梦,至新野,公主寿张敬侯主庙,乙丑谥。)。
与韦休甫书(韦端,字休甫) 东汉 · 孔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三
使君足下:怀远垂勋,西戎即叙。前别意恨,甚多不悉。辛从事至,承获所讯。喜而起居,不恙而到也。云便结驷,径至旧治,西土之人,宗服令德,鲜仇崇好,以顺风化。万里雍穆,如乐之和。虽为国家威灵感应,亦实士縠堪事之效也。昔伯安由幽都而登上司,子琰以豫州而取宰相。近事未远,当勉功业,以丰此庆耳。闲僻疾动,不得复与足下岸帻广坐,举杯相于,以为邑邑。前日元将来,渊才亮茂,雅度弘毅,伟世之器也。昨日仲将复来,懿性真实,文敏笃诚,保家之主也。不意双珠,近由老蚌,甚珍贵之。遗书通心(《魏志·荀彧传》注,《艺文类聚》五十三。案:凉州太守韦康,字元将。康弟诞,字仲将。皆韦端子。)。
请爵荀彧表(建安八年) 其一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一
臣闻虑为功首,谋为赏本,野绩不越庙堂,战多不逾国勋。是故曲阜之锡,不后营丘;萧何之土,先于平阳。珍策重计,故今所尚。侍中守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忧,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陛下幸许彧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魏志·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请爵荀彧表(建安八年) 其二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一
守尚书令荀彧,自在臣营,参同计画,周旋征伐,每皆克捷。奇策密谋,悉皆共决。及彧在台,常私书往来,大小同策,诗美腹心,传贵庙胜,勋业之定,彧之功也。而臣前后独荷异宠,心所不定。彧与臣事通功并,宜进封赏,以劝后进者(袁宏《后汉纪》二十九。建安八年七月,曹操上言。案:此与《别传》之表相当,而文全异。)。
请增封荀彧表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一
昔袁绍作逆,连兵官渡。时众寡粮单,图欲还许。尚书令荀彧,深建宜往之便,远恢进讨之略,起发臣心,革易愚虑,坚营固守,徼其军实,遂摧扑大寇,济危以安。绍既破败,臣粮亦尽。将舍河北之规,改就荆南之策。彧复备陈得失,用移臣议,故得反旆冀土,克平四州。向使臣退军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敌人怀利以自百,臣众怯沮以丧气,有必败之形,无一捷之势。复若南征刘表,委弃兖、豫,饥军深入,逾越江沔,利既难要,将失本据。而彧建二策,以亡为存,以祸为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是故先帝贵指纵之功,薄搏获之赏;古人尚帷幄之规,下攻拔之力。原其绩效,足享高爵,而海内未喻其状,所受不侔其功,臣诚惜之。乞重平议,增畴户邑(《后汉·荀彧传》。又《魏志·荀彧传》注引《彧别传》曰:「太祖又表曰:『昔袁绍侵人郊甸,战于官渡。时兵少粮尽,图欲还许,书与彧议,彧不听臣,建宜住之便,恢进计之规,更起臣心,易其愚虑,遂摧大逆,覆取其众。此彧睹胜败之机,略不世出也。及绍破败,臣粮亦尽,以为河北未易图也,欲南讨刘表。彧复止臣,陈其得失,臣用反旆,遂吞凶族,克平四州。向使臣退于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有倾覆之形,无克捷之势。后若南征,委弃兖、豫,利既难要,将失本据。彧之二策,以亡为存,以祸致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是以先帝贵指纵之功,薄搏获之赏,古人尚帷幄之规,下功拔之捷。前所赏录,未副彧巍巍之勋,乞重平议,畴其户邑。』」又见袁宏《后汉纪》三十,与《别传》及《后汉》略同。)。
留荀彧表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一
臣闻古之遣将,上设监督之重,下建副二之任,所以尊严国命,谋而鲜过者也。臣今当济江,奉辞伐罪,宜有大使,肃将王命。文武并用,自古有之。使持节、侍中、守尚书令万岁亭侯彧,国之重臣!德洽华夏,既停车所次,便宜与臣俱进,宣示国命,威怀丑虏。军礼尚速,不及先请,臣辄留彧,依以为重(《后汉·荀彧传》。)。
加枣祗子处中封爵并祀祗令(建安六年)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故陈留太守枣祗,天性忠能。始共举义兵,周旋征讨。后袁绍在冀州,亦贪祗,欲得之。祗深附托于孤,使领东阿令。吕布之乱,兖州皆叛,惟范东阿完在,由祗以兵据城之力也。后大军粮乏,得东阿以继,祗之功也。及破黄巾定许,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时议者皆言,当计牛输谷,佃科以定。施行后,祗白以为僦牛输谷,大收不增谷,有水旱灾除,大不便。反覆来说,孤犹以为当如故,大收不可复改易。祗犹执之,孤不知所,从使与荀令君议之。故军祭酒侯声云:「科取官牛,为官田计。如祗议,于官便,于客不便」。声怀此云云,以疑令君。祗犹自信,据计画还白,执分田之术。孤乃然之,使为屯田都尉,施设田业。其时岁则大收,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祗兴其功,不幸早没,追赠以郡,犹未副之,今重思之。祗宜受封,稽留至今,孤之过也。祗子处中,宜加封爵,以祀祗为不朽之事(《魏志·任峻传》注引《魏武帝故事》。)。
辨卫臻不同朱越谋反论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孤与卿君同共举事,加钦令问。始闻越言,固自不信,及得荀令君书,具亮忠诚(《魏志·卫臻传》)。
下令大论功行封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魏志·荀攸传》)。
与荀彧书(建安三年五月) 其一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
贼来追吾,虽日行数里,吾策之,到安众,破绣必矣(《魏志·武帝纪》。)。
与荀彧书(建安三年五月) 其二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
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颖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魏志·郭嘉传》,《御览》四百六十七)?
与荀彧书(建安三年五月) 其三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
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已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战也。愿君勿让(《魏志·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与荀彧书追伤郭嘉 其一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
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险阻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疑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魏志·郭嘉传》注引付子》)!
与荀彧书追伤郭嘉 其二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
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然与共论讨,云当先定荆,此为不但见计之忠厚,必欲立功分。弃命定事,人心乃尔,何得使人忘之(《魏志·郭嘉传》注引《付子》)!
报荀彧 其一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
微足下之相难,所失多矣(《水经·湍水注》。)。
报荀彧 其二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
绣遏吾归师,迫吾死地(《水经·湍水注》。)。
报荀彧 其三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
君之策谋,非但所表二事,前后谦冲,欲慕鲁连先生乎?此圣人达节者所不贵也。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密谋安众,光显于孤者以百数乎?以二事相还,而复辞之,何取谦亮之多邪(《魏志·荀彧传》注引《彧别传》,又见袁宏《后汉纪》三十,略同。)?
迎驾都许议 东汉 · 荀彧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七
昔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怀感旧之哀(「魏志」作「百姓感旧而增哀」,从《袁宏纪》改。)。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隽,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魏志·荀彧传》「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彧劝太祖。」又袁宏《后汉纪》二十九,末句作「无能及也」。又《后汉·荀彧传》,首句篇首有「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