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吴中童谣 魏晋 · 无名氏
 押词韵第六部
《宋书》曰:晋庾义在吴郡时。吴中童谣。无几而庾义、王洽相继亡。按晋史。穆帝时庾羲为吴兴内史王洽为为吴郡内史。徵拜领军后。皆卒于官。义疑即也。
宁食下湖。不食湖上甘
庾吴没命丧。复杀王领军(○《宋书》五行志。《乐府诗集》八十九。《诗纪》四十四。)
吴郡上表 东晋 · 王洽
 出处:全晋文卷十九
前民辞求相鬻卖,一则救命,二则供官
方今之要,当课功受业,又虫鼠为害,瓜荡尽,编户僵死,葬埋无主,阖门饿馁,烟火不举(《北堂书钞》一百五十六,又《御览》三十五引《王洽集》。)
中书令 东晋 · 王洽
 出处:全晋文卷十九
窃以中书职掌机管,有由来矣。
汉武之世,始建此职,历代时宜,置废遂重,武帝荀勖张华,并为其任。
中兴以来,宰相居也(《北堂书钞》五十七引《王洽集》)
其一 东晋 · 王洽
 出处:全晋文卷十九
洽白:辱告承问,洽故尔劣劣,冀以复叙还日(一作「白」。)不具,王洽再拜。
顿首言:不孝祸深,备纷婴荼毒,荫恃亡兄仁爱之训,冀终百年,永有凭奉。
何图慈兄,一旦背弃。
悲号哀摧,肝心如抽,痛毒烦冤,不自堪忍,酷当柰何!
痛当奈何!
重告恻至,感增断绝,执笔哽涕,不知所言,顿首言(《淳化阁帖》二)
其三 东晋 · 王洽
 出处:全晋文卷十九
洽白:向感塞不成叙,得告承问,殊乏劣,白不具,王洽再拜(《淳化阁帖》二)
王洽中书令 东晋 · 晋穆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
敬和清裁贵令,昔为中书郎,吾时尚小,数呼见,意甚亲之。
今所以用为令,既机任须才,且欲时时相见,共讲文章,待以友臣之义。
而累表固让,甚违本怀,其催令拜(《晋书·王导附传》)
条疏古来能书人名启 南齐 · 王僧虔
 出处:全齐文卷八
僧虔启,昨奉敕须古来能书人名,臣所知局狭,不辨广悉,辄条疏上呈羊欣所撰录一卷。
寻案未得,续更呈闻。
谨启。
秦丞相李斯秦中车府令赵高(右二人善大篆。)
秦狱吏程邈善大篆。
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
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
始皇善之,出为御史
名书曰隶书。
扶风曹喜后汉人,不知其官。
善篆隶,篆小异李斯,见师一时。
陈留蔡邕后汉左中郎将
善篆隶,采斯喜之法,真定直父碑文,犹传于世。
篆者师焉。
杜陵陈遵后汉人,不知其官。
善篆隶,每书一座皆惊,时人谓为陈惊座。
上谷王次仲后汉人。
作八分楷法。
师宜官后汉不知何许人、何官。
能为大字方一丈,小字方寸千言。
耿球碑是宜官书,甚自矜重。
或空至酒家,先书其壁,观者云集,酒因大售,俟其饮足,削书而退。
安定梁鹄后汉人,官至选部尚书
师宜官法,魏武重之,常以鹄书悬帐中。
宫殿题署,多是手也。
陈留邯郸淳,为魏临淄侯文学
次仲法,名在后。
毛弘弟子。
秘书八分,皆传法义,有左子邑,与淳小异,亦有名。
京兆杜度,为魏齐相。
始有草名。
安平崔瑗后汉济北相。
亦善草书,平苻坚得摹崔瑗书,王子敬云:「极似张伯英」。
子实,官至尚书,亦能草书。
弘农张芝,高尚不仕。
善草书,精劲绝伦。
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
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书云,匆匆不暇草书。
人谓为草圣。
弟昶,汉黄门侍郎,亦能草。
今世云芝草者,多是昶作也。
姜诩、梁宣、田彦和司徒韦诞,皆伯英弟子,并书草,书最优。
字仲将京兆人
善楷书汉魏宫馆宝器,皆是手写。
魏明帝凌云台,误先钉榜而未题,以笼盛,辘轳长䊺引之,使就榜书之。
去地上二十五丈,甚危惧,乃掷其笔以下焚之。
仍诫子孙,绝此楷法,著之家令
官至鸿胪少卿
少季,亦有能称。
罗晖赵袭,不详何许人,与伯英同时,见称西州,而矜许自与,众颇惑之。
伯英与朱宽书自叙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馀」。
赵台张超,亦善草,不及崔张。
齐王攸,善草行书。
太山羊忱,徐州刺史
羊固临海太守
并善行书。
江夏李式侍中,善写隶草。
弟定,子公府,能名同
晋中书院李充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
琅邪王廙晋平将军荆州刺史
能章楷,谨传钟法。
晋丞相王导,善稿行(廙从兄也)
王恬,晋中军将军、会稽内史,善隶书(导第一子也。)
王洽,晋中书令领军将军
众书通善,尤能隶行。
从兄羲之云:「弟书遂不减吾(恬弟也。)」。
王珉,晋中书令,善隶行(洽少子也。)
王羲之晋中将军、会稽内史
博精群法,特善草隶。
羊欣云:「古今莫二(廙兄子也。)」。
王献之,晋中书令
善隶稿,骨势不若父,而媚趣过之羲之第七子也。)
儿玄之、徽之,兄子淳之,并善草行。
王允之,晋卫军将军、会稽内史,亦善草行(舒子也。)
太原王濛司徒左长史,能草隶。
子修琅邪王文学,善隶行,与羲之善,故殆穷其妙。
早亡,未尽其美。
子敬每省修书云:「咄咄逼人」。
王绥冠军将军、会稽内史,善隶行。
高平却郤愔,司空会稽内史,善章草,亦能隶。
郤超,晋中书郎,亦善草(愔子也。)
颍川庾亮太尉,善草行。
庾翼,晋荆州刺史,善隶行,时与羲之齐名弟也。)
陈郡谢安太傅,善隶行。
高阳许靖民,镇军参军
善隶草,羲之高足。
晋穆帝时,有张翼,善学人书,写羲之表。
表出,经日不觉,后云几欲乱真。
飞白本是宫殿题,八分之轻者,全用楷法。
吴时张弘,好学不仕,常著鸟巾。
时人号为张鸟巾,此人特善飞白,能书者无不好之(自秦至晋凡六十九人。《法书要录》。案:本注六十九人,今此启仅五十七人,当有误。)
书品论 其六 中之下,罗晖叔景、赵袭元嗣、刘与、张昭陆机士衡朱诞王导茂弘庾亮元规王洽郗超敬舆张翼宋文帝刘义隆、康昕、徐希秀谢朓玄晖刘绘陶隐居弘景王崇 南梁 · 庾肩吾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六
叔景元嗣,并称西州刘舆之笔札,张昭之无懈。
陆机以弘才掩迹,朱诞以偏艺流声,王导则列圣推能,庾亮则群公挹巧。
王洽以并通诸法,郗超以晚年取誉。
张翼善效宋帝,康昕希秀孤生,谢朓刘绘,文宗书范,近来少前。
陶隐居仙才翰彩,拔于山谷;
王崇口靡伦,书笔传于里闾。
此十八人,允为中之下。
书旨述 隋末唐初 · 虞世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八
客有通元先生。好求古迹。
为余知书启之发源。审以臧否。
曰予不敏。何足以知之。
今率以闻见。随纪年代。
考究兴亡。其可为元龟者。
举而叙之。古者画卦立象。
造字设教。爰寘形象。
肇乎仓史。仰观俯察。
鸟迹垂文。至于唐虞。
焕乎文章。畅于夏殷。
备乎秦汉。洎周宣王史籀
科斗之书。采仓颉古文。
综其遗美。别署新意
号曰籀文。或谓大篆。
秦丞相李斯。改省籀文。
适时要。号曰小篆
善而行之。其仓颉象形。
传诸典策。世绝其迹。
无得而称。其籀文小篆。
自周秦以来。犹或参用。
未之废黜。或刻于符玺。
或铭于鼎钟。或书之旌钺。
往往人閒。时有见者。
夫言篆者传也。书者如也。
述事契誓者也。字者孳也。
孳乳寖多者也。而根之所由。
其来远矣。先生曰。
古文籀篆。曲尽而知之。
愧无隐焉。隶草攸止。
今则未闻。愿以发明。
用袪昏惑。曰。
至若程邈隶体。因之罪隶。
以名其书。朴略微奥。
而历祀增损。迄以湮沦。
而淳喜之流。亦称传习
首变其法。巧拙相沿。
未之超绝。史游制于急就。
创立草稿。而不之能。
崔杜㭊理。虽则丰妍。
润色之中。失于约。
伯英重以省繁。饰之铦利。
加之奋逸。时言草圣。
首出常伦。钟太傅师资德升
驰骛曹蔡。仿学而致一体。
真楷独得精妍。而前辈数贤。
递相矛盾。事则恭守。
无舍仪则。尚有瑕疵。
失之断割。逮乎王廙王洽
逸少子敬。剖㭊前古。
无所不工。八体六文。
必揆其理。俯拾众美。
会兹易。制成今体。
乃穷奥旨。先生曰。
于戏。三才审位。
日月烛明。固资异人。
一敷而化。不然者。
何以臻妙。无相夺伦。
父子联镳。轨范后昆。
先生曰。书法元微。
其难品绘。今之优劣。
神用无方。小学疑迷。
惕然将寤。而旨述之义。
其可闻乎。曰。
无让繁词。敢以终序。
二王书录 唐 · 张怀瓘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二
夫翰墨之妙。
多以身后腾声。
二王之书。
当世见贵。
献之尝与文帝十许纸。
题最后云。
下官此书甚合作。
愿聊存之。
此书为桓元所宝。
元爱重二王。
不能释手。
乃撰缣素及纸书正行之尤美者。
各为一帙。
尝置左右。
及南奔。
虽甚狼狈。
犹以自随。
将败。
并投于江。
晋代装书。
真草浑杂。
背纸皱起。
蔚宗装持。
微为小胜。
宋孝武又使徐爰持获十纸为一卷。
明帝料阅旧閟。
并遣使三吴。
鸠集散逸。
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等更加编次。
咸以二文为度。
二王缣素书珊瑚轴二帙二十四卷。
纸书金轴二帙二十四卷。
又纸书玳瑁轴五帙五十卷。
并金题玉燮织成带。
又扇书二卷。
又纸书飞白章草二帙十五卷。
并旃檀轴。
又纸书戏字一帙十二卷。
并书之冠冕也。
自此以下。
别有三品书凡五十二帙五百二十卷。
并旃檀轴。
其新购获者。
为六帙一百二十卷。
既经丧乱。
各所遗失。
齐高帝朝书府古迹。
唯有十二帙。
以示王僧虔
仍更就求散逸。
僧虔以帙中所无者。
张芝索靖卫伯儒吴大皇帝景帝归命侯王导王洽王珉张翼桓元等十卷。
其与帙中所同者。
王恬王珣王凝之王徽之王允之
并奏入秘阁
梁武帝尤好图书。
搜访天下。
大有所获。
以旧装坚强。
字有损坏。
天监中
朱异徐僧权唐怀允姚怀珍沈炽文等拆而装之。
更加题检。
二王书大凡七十八帙七百六十七卷。
并珊瑚轴织成帙。
金题玉燮。
侯景篡逆。
缄在书府。
侯景后。
王僧辨搜括。
并送江陵
承圣末
魏师袭荆州
城陷。
元帝将降。
其夜。
乃集古今图书十四万卷。
并大小二王迹。
遣后阁舍人高善宝焚之。
吴越宝剑。
并将作斫柱。
乃叹曰。
萧世诚遂至于此。
文武之道。
今夜穷乎。
历代秘宝。
并为煨烬矣。
周将于谨普六茹忠等。
并摭拾遗逸。
凡四十卷。
将归长安
大业末
炀帝江都
秘府图书。
多将行从。
中道船没。
大半沦弃。
其閒得存。
所馀无几。
弑逆之后。
并归宇文化及
至辽城。
窦建德所破。
并皆亡失。
东都者。
后入王充
平。
始归天府
贞观十三年
敕购求右军
并贵价酬值。
四方妙迹。
靡不毕至。
起居郎褚遂良校书郎王知敬等。
于元武门西长波门外料。
内出右军
共相参校。
典仪王行真装之。
梁朝旧装纸见在者。
但裁剪而已。
右军大凡二千二百九十纸。
装为十三帙一百二十八卷。
真书五十纸。
一帙八卷。
随木长短为度。
行书二百四十纸。
四帙四十卷。
四尺为度。
草书二千纸。
八帙八十卷。
以一丈二尺为度。
并金镂杂宝装轴织成帙。
其书每缝皆用小印印之。
其文曰贞观。
大令书不之购也。
天府之内。
仅有存焉。
古之名书
历代帝王
莫不珍宝。
齐宋以前。
大有散失。
梁武帝鸠集所获。
尚不可胜数。
并珊瑚轴织成帙。
金题玉燮。
二王书大凡一万五千纸。
元帝狂悖。
焚烧将尽。
文皇帝尽价购求。
天下毕至。
大王真书唯得五十纸。
行书二百四十纸。
草书二十纸。
并以金宝装饰。
天府所有。
真书不满十纸。
行书数十纸。
草书数百纸。
共有二百一十八卷。
小王四十卷。
张芝一卷。
张昶一卷。
并檀轴锦标而已。
既所不尚。
散在人閒。
或有进献。
多推于翰林杂书中。
玉石混居。
薰莸同器。
然书迹不易得。
宝之如玉。
弃之如土。
岂徒书也。
人亦如之。
用行舍藏
言行之閒。
不可玷缺。
亦犹虽在幽隐。
不以无人而不芳也。
往在翰林中。
古钟二枚。
高二尺。
围尺馀。
上有古人三百许字。
夏禹功绩。
字皆紫磨金钿。
光彩射人
似大篆而神彩惊人。
非其时。
不敢闻奏。
弃于泥土中。
与瓦砾同也。
然滥吹之事。
其来久矣。
且如张翼及僧惠式效右军
时人不能辨。
近有释智永
临写草帖。
几欲乱真。
至如宋朝。
多学大令。
其康昕王僧虔薄绍之羊欣等。
欲混其臭味。
是以二王书中。
多有伪迹。
好事所蓄。
尤宜精审。
倘所宝同乎燕石
翻为有识所嗤也。
乾元三年五月日录。
沃洲山禅院记832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沃洲剡县南三十里。禅院在沃洲之阳。
天姥岑之阴。南对天台
华顶赤城列焉。北对四明
而金庭石鼓介焉。西北有支遁岭。
而养马坡放鹤峰次焉。东南有石桥溪
溪出天台石桥。因名焉。
其馀卑岩小泉。如子孙之从父祖者。
不可胜数。东南山水
越为首。剡为面。
沃洲天姥为眉目。夫有非常之境。
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晋宋以来。
因山洞开。厥初有罗汉僧西天竺人白道猷居焉。
次有高僧竺法潜支道林居焉。次又有乾兴支遁开威蕴崇实光识裴藏济度逞印凡十八僧居焉。
高士名人有戴逵王洽刘恢元度殷融郗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霞袁彦伯王蒙卫玠谢万石蔡叔王羲之凡十八人。或游焉。
或止焉。故道猷诗云。
连峰数千里。林带平津
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
谢灵运诗云。暝投剡中宿。
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
还期安可寻。盖人与山相得于一时也。
自齐至唐。兹山寖荒。
灵境寂寥。罕有人游。
故词人朱放诗云。月在沃洲上。
人归剡县江边。刘长卿诗云。
何人住沃洲。此皆爱而不到者也。
太和二年春。有头陀僧白寂然来游兹山。
道猷支竺遗迹。泉石尽在。
依依然如归故乡。恋不能去。
时浙东廉使元相国闻之。始为卜筑。
廉使陆中丞(一作和)之。助其缮完。
三年而禅院成。五年而佛事立。
正殿若干间。斋堂若干间。
僧舍若干间。腊之僧。
岁不下八九十。安居游观之外。
日与寂然讨论心要。振起禅风。
白黑之徒。附而化者甚众。
嗟乎。支竺殁而佛声寝。
灵山废而法不作。后数百岁而寂然继之。
岂非时有待而化有缘耶。六年
寂然遣门徒僧常贽自剡抵洛。持书与图。
诣从叔乐天乞为禅院记云。昔道猷肇开兹山。
寂然嗣兴兹山。今日乐天又垂文兹山。
异乎哉沃洲。与白氏其世有缘乎。
忌月太常停习郊庙乐疏 唐 · 韦公肃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三
准礼。
无忌月禁乐。
太常教坊正月是国家忌月。
停习郊庙飨宴之音。
中外士庶。
咸罢庆乐。
伏寻经典。
窃恐乖宜。
臣谨按礼记有忌日不乐。
无忌月之文。
汉魏以降。
代袭斯旨。
晋穆帝将纳后。
康帝忌月下议。
礼官荀讷王洽曹耽王彪之并当时知礼者。
皆称礼有忌日无忌月。
若有忌月。
即有忌时忌岁。
益无礼据。
时从其议。
伏以承前所禁。
皆在二十五月之中。
今既逾远。
礼须改革。
臣又闻统人立法。
必守先王之常经。
企及俯就。
不违圣哲之明训。
下尽群言。
上留元鉴
不以私怀而踰于礼节。
又记曰。
是月禫。
徙月乐明王制礼。
渐去其情。
不应以追远而立礼反重也。
太常停习郊庙之乐。
是反重而慢神。
有司禁中外之音。
是无故而去乐。
详其前典。
情理不伦。
考其沿袭。
又无所据。
傥陛下正因循之越度。
法经典之明文。
约礼之仪。
传于史册。
天下幸甚。
晋王洽仁爱帖 宋 · 曹勋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三、《松隐文集》卷三三、《佩文斋书画谱》卷七○
王导行草,见贵当世。
在诸子中,又最知名,而书不减父风,下笔有新意。
此帖当是以其兄散骑常侍恬之亡也,语故切至,笔锋鲜润,加之结密,未必不冰寒于水。
用韵送净月上人 元 · 张雨
阴崖颠风无时兴,篁竹偃地虎昼行。
斲冰积雪卧空谷,春至唯闻禽鸟鸣。
华阳南便洞窗小,香烟西放蛾眉道。
神僧问讯破孤寂,把臂入林一倾倒。
帕头蒙寒驴背驮,泥滑稳于杯渡波。
寄谢少年王敬和,独行其如法汰何?
海螺山(在获鹿县城西时八月之望也) 明末清初 · 卢象升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重过灵岩思渺然,举杯邀月到山巅。
浮云聚散知吾意,怪石嵯峨睹别天。
济胜(世说新语好游山水而体便登涉时云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且论尘外事庄子齐物论游乎尘垢之外楞严经儒为世释为劫道为尘慧皎高僧支遁王洽殷浩刘恢等并一代名流皆著尘外之狎),逢僧聊话口头禅。
烟霞寄傲馀今夕,望迥青霄我欲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