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太元金箓金锁流珠引序 初唐 · 李淳风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九
太上三五太元金箓者。即元始天尊传太上大道君也。
号高圣太上玉晨元皇道君道君传紫清太素高虚洞曜三元上道君
君传紫晨太微天帝道君。君传紫明太微九道高元玉晨道君
又传太上老君。太微天帝君之下。
玉晨道君传紫太微八素三元元君。君传紫微元灵龟台九灵太真元君
君传太灵上霄飞晨中央黄老君。君传太元东霞搏桑丹林大帝上道君
君住搏桑。传二十真人。
中土绝传。紫晨太微天帝道君传上清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元玉皇上道君
前圣太上道君称万道之主。号曰虚皇
后圣太上老君称万道之君。号曰玉皇
自有金阙。帝君官臣具足。
亦如世人君人臣之任。各有主掌。
天宫九野皆周也。君姓
名聃字伯阳
改金箓名之曰太元三五金锁流珠。经箓正论履斗步纲之要箓有八十六篇四十三卷。
上诣太上老君号高圣太上玉晨元皇道君。请此四十三卷下传世人。
系代为真君。真君愿度十天世界为上天神仙。
都玉京。称玉皇上帝也。
以自撰略为一十五卷。正经及掌诀图书论步纲蹑纪之事。
号之金锁大名。次流珠。
次飞步天纲。次即禹步地纪传二十卷与尹君。
君号后圣大法师左上卿。卿传方诸真人。
皆佐后圣。圣又传后圣太师太微左真保皇道君
后圣又传九微太真玉阙上相司命高晨师东海玉明青华小童道君。后圣君又传后圣上保司南极大丹元君夫人。
夫人有二人。一紫微夫人。
姓李。后圣君第三女。
曾事清河王君小子也。子为周穆王宰相
百年而已性不于道著功。夫人劝行履斗之
不行也。君又传白山太素真君。
后圣君又传后圣上宰西极总真王君。总真传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公太虚上真赤君。
又传侍帝晨领五岳司右弼王桐柏真人。王君佐后圣君。
后圣君再授元洲二十九真人。各主诸方界阙。
奏合有仙功著仙。闻于太平金阙。
后圣君便令教试。依功给道。
可仙给仙。可真与真。
其中除仙真外。亦有三等。
上等著功者。第一等者修身慎行。
谨言无妄。修炼真心。
好乐经典。读诵立功。
香火连宵。与人治患。
更遇六甲神符。服而年深。
且得不死。人中之仙矣。
再修得遇仙师授此图经。方以履步纲斗。
亦得为真人神仙。第二等者好炼金石。
以为真至之药。效人疾病。
坚身理藏。服饵于山间林薮。
亦远万寿。百年不死。
死后亦不为下鬼。便得托生。
受其本福。第三等志心好道。
随从明师。不远万里。
舍心供力。不惮劳苦。
月深远。师自与言功记德。
即教此经。传授之后。
志心修行。却获功德于师。
先得关奏后圣。当与给道。
补为真人者多矣。此三等说。
后圣告正一真人及总真王君。金阙圣君又授紫微左夫人。
又下教授二十四真人。升天为二十四玉京左右金阙上真宫御史臣。
又使王君总真下校授李仲甫等为司命君。令教合道之志者。
当以教之。盈以训二弟及二许杨左六人
尽以授修行此经也。后以诸方仙真得者皆因此经。
或以天尊上真前圣虚皇上帝大道君授付。或以前圣太上大宰道君所传。
后圣元元玉皇帝大道君或分身再传。或以后圣大宰天师总真系代相授。
拔宅妻子俱升。如此得仙真之众。
或隐去。或见白日上升者。
人数盖多。不可一一而书记也。
今以略举相继。以为引首之目。
叙其前圣后圣金口所传金箓玉图流珠。示引次用前后。
合行用依科排比篇名。一一图分折其秘要内诀。
引入其大道之门。修行得者。
继代付授后学高贤心命合仙之士。即不得妄传非人。
此引黑书者老君所授。赤书者后圣君再言天师受告及王君传录。
具一一注于书后。篇目一一随卷题配之。
唐故循州司马申国公君墓690年 唐初 · 陈子昂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十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君讳某。
字某
渤海蓨人也。
昔周天子命我太公
受封东海
钟鼎宝玉。
七百馀年。
故其公侯。
代有国祀。
曾祖励。
字敬德
北齐朔州大行台仆射
袭爵清河王
改封乐安王
周授开府
隋授杨楚洮三州刺史
我唐有命。
崇宠典章。
贞观初赠恒定并赵四州刺史
垂拱中又赠特进
非明德上公
孰享之哉。
祖宗俭。
字士廉
皇朝太子太傅上柱国申国公
食邑三千户。
司徒并州刺史
永徽初太尉
配享太宗文皇帝庭。
谥曰文献
昔帝光天下。
公实佐之。
至是元勋。
克配清庙。
父慜。
字履行
秦府军直千牛滑州刺史将作大匠金紫光禄大夫太常卿洪州都督上柱国申国公
东阳长公主驸马都尉
衣冠礼乐。
尽在是矣。
帝乙归妹。
于中行。
公则驸马之元子也。
含章丹穴。
籍宠黄扉
承礼训于公庭。
尽仪刑于士则
若干。
封申国公
十四解巾。
授干牛备身
趍奉紫璋。
已有光矣。
秩满。
补海监府左果毅都尉
再迁游击将军右师郎将
遂升荣禁卫。
承宠司阶。
千庐之务式遵。
八舍之荣攸袭。
又授朝散大夫尚辇奉御
再迁尚衣奉御
属扆宫搆难。
巫蛊祸兴。
坐堂弟岐左迁循州司马
苍梧南极。
桂海东浮。
是唯篁竹之区。
而有山夷之患。
永隆二年
有盗攻南海
广州边鄙被其灾。
皇帝哀洛越之人罹其凶害。
以公名家之子。
才足理戎。
乃命专征。
且令招慰。
公奉天子威令。
以喻越人
人来苏。
日有千计。
公乃惟南蛮不讨之日久矣。
国有大命。
将布远方。
欲巡御象林
观兵海裔。
彼苍不吊。
夭我良图。
因追寇至广州
遇疾薨于南海之旅次。
时年若干。
呜呼哀哉。
珠鼎之秀。
邦国之光。
负才能。
重书剑。
方将克崇旧业。
祗宠前人。
降年不长。
永坠厥绪。
呜呼哀哉。
夫人京兆韦氏。
银青光禄大夫太子詹事武阳侯琨之第某女也。
有淑慎之德。
窈窕之贤。
长于公宫。
少习妇道。
十六归于申国
凤台尊閟
鹊巢斯在。
虽珠玉翡翠。
职是其仪。
而浣濯蘩。
不改其操。
故我君子琴瑟友之。
年三十。
仪凤二年先公而殁。
权殡先茔。
呜呼哀哉。
始公之适南裔也。
夫人逝矣。
死生言别。
永怀燕越之悲。
旌旐同归。
终沦之路。
先是公有命合葬。
宏道岁灵榇自南海还。
嗣子绍等。
追惟永终。
仰遵先志。
载初元年岁在摄提格
始昭启亡灵。
改卜迁祔。
某月日。
遂合葬于少陵原
礼也。
呜呼哀哉。
霸山南望。
秦川满目。
紫台钟鼓。
方对于青春。
白杨邱陵。
独悲于元夜
绍等以东西之人。
惧冈陵之变。
古不树。
今则坟焉。
卢侍御恒州使幕序 唐 · 于邵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七
圣朝以上台清河王鸿勋茂绩。焯见群后。
俾兼绾中枢。将二十
南征北伐。投艰排难。
则倍之矣。是则国有恒岳
以公配之而有土。天有上将
以公委之而分阃。勤则至矣。
位亦极矣。谈者为美。
其谁閒然。故得高枕安边。
包茅述职。出奖忠义。
入延秀异。不远数千里而得卢君。
君亦感激知巳。奔波从事
虽立资于时。实由昔用誉。
不家而食。尽室以行。
铁冠而利往。陪玉帐以参画。
风云会合而至是乎。初此行也。
钟陵连帅之府。落帆江浦。
上谒告离。府公以禀命则同奖王室。
修好则不閒遐方。爰遵上公
是厚宾介。我以杂佩。
必先饩牵。便蕃初筵。
礼无违者。元冰仲月。
白雁南飞。大舟横江。
信宿千里。且务从军之乐。
不赋苦寒之行。盖时人义之者多矣。
江西旅人也。趋风明庭。
同等见顾。常忝座右之客。
不贱屏外之员。送君此行。
抑有由也。然安得容容掺子之袪乎。
贺都统刘太尉年 宋 · 张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七四、《华阳集》卷二九
顺三阳而画泰,历纪新元
大一统以书王,庆均列辟。
伏惟某官名垂宇宙,功冠旂常。
暂分细之屯,增重长城之势。
比膺宸眷,既趣觐于凝旒;
愿纳春祺,亟进裨于阙衮。
某栖踪蓬巷,矫首辕门。
阻称椒柏之觞,聊致笺縢之礼。
其如祝颂,罔罄敷宣。
宗器张方伯浙江兼柬崇善刘方伯年况意见乎词 明 · 韩雍
瘴云初收残雨歇,张君别我游江浙。
平生壮志轻别离,为惜君才心郁结。
君昔作官守四明,我来浙省闻君名。
紫薇堂上一相见,识君真是人中英。
踰时我拜南征命,君亦来参广藩政。
师行日费藉君多,我得迅扫蛮烟净。
广人被泽方歌讴,浙人望治思未休。
一视同仁徇民愿,进官移地君知不。
君才本是庙堂具,历试想应图倚注。
海内犹多事可为,好竭精忠荅知遇。
同寅方伯我同年,十载不见心茫然。
丈夫志定会有合,相期话旧五云边。
刘秘书年伯抗疏罢归令子水部君旋捧恩纶为寿 明 · 韩日缵
五言排律 押先韵
蓬阁宣麻日,西垣染翰年。
班行接霄汉,官侣是神仙
负弩相如节,绘图郑侠篇。
每逢圣主贷,不受贵人怜。
汉苑辞簪笔,吴江理钓舡。
谢官仍肮脏,于世竟迍邅。
岝崿红尘外,支硎青案前。
海鸥浩荡,天马已腾骞。
赐锦供莱服,含香捧玳筵。
黄苞正熟,红缕鲙仍鲜。
秫种南山下,尊倾北斗边。
燕矶供啸傲,鸠署待留连。
简承新宠,恩私自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