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不毁化胡经议 唐 · 刘如璿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五
释元同。未始有异。
法身道体。应现无方。
降迹诞灵。各行其志。
老子发自东方。远之西域
虽莫知其终。而事见之前史。
谨按后汉书云。老子入夷狄。
为浮屠之化。高士传曰。
老子化戎俗为浮屠。皇朝实录云。
于阗国四五百里。有毗摩伽蓝。
老子化胡之所建。老子至是。
白日升天。与群胡辞决曰。
我昔游天上。定人鬼之录。
寻当下降。因立此祠焉。
然则历考经典。焕乎可瞩。
则知化胡是实。为经不虚。
浮屠即佛陀也。化俗岂无经乎。
但圣人设教。应物施行。
况复中人上士。性分有殊。
道佛二门。随性开化
洪通两教。不亦宜乎。
汉武帝重见李夫人(以求诸异术再见真形为韵) 唐 · 陈山甫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四十八
汉武帝。丧李夫人
叹妍婉兮不返。悲繐帐兮空陈。
于是诏秘箓之方士。致平生之幻身。
来其迹于虚无。初惊有象。
察其仪之婉丽。已讶如真。
时也斋心月殿。属目兰室。
髣髴烟光。飘飖蕙质
修蛾再睹。不俟返魂之香。
逝水潜回。讵假长生之术。
原夫恍惚之际。从容视诸。
想车尘于雾眇。疑佩响于风馀。
峨峨兮稍辨云鬓。冉冉兮渐识绡裾。
洛水之灵非匹。巫山之梦不如。
所谓神仙之事。变化之异。
过隙之光已无。倾国之容再媚。
悲睿旨于凝听。悼皇情于睇。
恍兮有望。知感召之多方。
倏尔员来。讶生死之殊致。
当其椒风向夕。蕙露盈庭。
谓已从于云雨。终不间于幽冥。
寂寞瑶阶。永谢虚无之迹。
凄凉月幌。犹分似是之形。
若往还留。心迷目眩。
诚君恩之再造。异术足徵。
岂风烛之重然。真形可见。
固可以辨其妄。辍其求。
去清怀之惑志。释元思之殷忧。
扰扰纷纷。意真灵之如在。
薰歇烬灭。竟芳尘之不留。
其来也形之如寄。其往也生之若浮。
于是望断惊鸿。悲深解佩。
向窈窕而乍失。顾容华而不昧。
由是而言。可以知生之不再。
灵宝无量度人经符图序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二九
原夫华灵隐蔼,藏三气于鸿濛;
神景含辉,潜万真于至赜。
虚无郁秀,劫化自然。
中有妙极,神一挺生,是为元始之尊,开图帝先,凝粹流形之本,玄黄植象之宗也。
故其判辟天地,分序阴阳,四始循度,八索盈亏,并禀承于上德,咸统隶于司权。
骘配其神,协孕其性,列位开方,造育裁成,九和十合,无物不臻。
绵绵而来,难极难穷,道以强名,号为灵宝
灵宝者,太元生化之本根也。
自尔幽机发明,启迪晨精。
当思上古立运之前,融结万品,朗耀英鲜。
至理昭彰于龙汉,妙文炜著于赤明。
罗敷灿,周布云章。
五方焕落,八角垂芒。
微蕴遁于真奥,神用晦于元纲。
将恢大教,慈惠流芳。
书按于皇人之笔,义宣于太上之言。
或为符图,或为隐篇;
或演妙于浮黎之土,或藏玄于黍米之珠;
或付之于我等,或受之于玉虚;
或秘在于蕊珠芝宫,或严崇于神府华堂。
开联品秩,别类分条,散则经雒于六甲之数,合则总括于一元之标。
为大法梁,超涉玄津,无所不度,无所不禳。
抚运数于穷厄,保祥社于隆昌。
安镇国祚,封掌山川。
巍巍大范,靡不弥纶。
此其谓之灵宝者,实为元大之高称焉。
在其上馆大有之宫,宝禁此经,万天至重。
有勤苦而闻者,须审其贤,遵明科于紫微之格,视俯仰于神王之仪,不许轻出,万劫一传。
我昔总真玉境,开化妙庭,拥瑞霞之九映,飞凤盖于三华。
陟耀景之龙台,盻运会于元扃。
考校历数,称庆太平。
仰祈上帝降世度人,后至壬辰庚子之年,气应九阳,邪法消荡,正道方行,开悟群黎,授度无穷,是其时也。
启紫泥之宝笈,解玉钥于琅函。
琼编蕊简,当用宣明。
希真之子,得以见之,岂不幸哉!
我每居于碧琳之房,宴接于晨之范,啸咏高虚,研扩微诠。
备明要于神府,览至理于澄鉴。
故得披释元义,齐玄妙轮。
辩深旨于本章,析宛丽于灵音。
阐无量之枢辖,精详究于杳冥。
将可以登玄峰于万仞,济浩荡之溺渊者焉。
盖濯罗腾焕于虚清,无不照于幽沉之间。
妙纪敷扬,存乎简易之道。
昭昭可别,开悟有缘。
学者,无忽于至用,修而进之,则可以召灵气于三关,蔼宝华于九户,功满德就,名书上清,逸辔高上,翱翔太明。
德化之大,岂可议其津极者哉!
按:《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符图》卷首,影印正统道藏本。
经进注解珞琭子三命消息序 北宋 · 王廷光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三
臣闻贯三才为一气,则数之所合,混冥于象帝之先;
甄一气为三才,则数之所生,肇形于奇耦之变。
则一二三之数,天地自此以生,阴阳自此以运,万物自此以造也。
是以伏羲画之以为卦,文王重之以为爻,箕子演之以为法。
而老氏论其所始者,必出于三;
列子究其所终者,必极于九,岂外是哉?
是以降术家之学、推之于数者类浸多,而休咎悔吝之占、盈虚衍忒之候、先后脩短之期、高卑巨细之品,或见于视气察色、谶纬浸象。
推步星历,考系音声,多骈旁枝,靡漫流宕,不可胜道,而要之议论有合于圣贤。
画卦重爻立法而得其指归者,珞琭子三命而已。
故其意之所诣,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研穷精微,该极象数,合散消息,损益盈虚,推而广之,至于无所终穷。
然极其至要,以三者一寓于支干纳音,而五行之代谢,六气之盛衰,大衍之用,乾坤之策,播之于二十四气,总之于三百六旬者,率以是为宗主焉。
非深得性命之理者,畴克能之?
臣愚不才,尝收其书而读之,朝又考覈,寤寐以思,幸有一得,则著之于篇,缀葺补联,岁月滋久,遂溢编帙。
而不量其区区之陋,解释元义,注成三万馀言,为分上下二卷,愿有献焉。
非敢以是名家,而自售其臆说也。
兹盖伏遇皇帝陛下以天为宗,以道为门,而兆圣人之变化,以事兼伎,而得天纵之多能,于三皇五帝之术,既已追蹑其高风,而诸子百家之学,虽有一介而不废。
臣幸生斯时。
陶染渐渍,涵濡游泳于陶镕之中。
譬如阳春之和,鼓舞万类,而候虫时鸟,神意动荡,不得不以其所能者吐喙一鸣。
至以其说一归于命,则庶几君子知之,则思居易以安其常;
小人知之,则思循分而寡其过。
其于补助教化,或有万一。
伏惟陛下赦其愚瞽僣越之诛,不以刍荛之贱而加择焉。
不胜幸甚,不胜幸甚。
宣和五年八月初四日臣谨序。
按:《新编四家注解经进珞琭子消息赋》卷首,清影刻本。
西岩元和尚 元末明初 · 刘基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西岩寺云巢子,不到人间几十年。
杖锡野猿迎路侧,谈经山鬼拜灯前。
尘飞劫火青春梦,雪满长松白日眠。
近得渊明莲社,兴来时复有诗篇。
杖锡:即执持锡杖。锡杖是僧人所用的法器之一,上有铁棬,棬上有环,木柄,振动时有响声。为何叫锡杖?因取“锡锡”作响而得名,并非锡杖一定要用锡来制作不可。《游石门诗》序:“释法师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唐崔颢《赠怀一上人》诗:“传灯遍都邑,杖锡游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