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繁体或异体字:辭辤
拼音:cí 韵部:支
辭、辤
〈名〉
〈动〉
拼音:cí 韵部:支
辭、辤
〈名〉
-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 同本义
-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 口供
- 言辞;文辞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 特指政令之词
-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裴松之注引
- 借口,口实
-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楚辞
- 古体诗的一种 。如:木兰辞
〈动〉
- 说讲
- 辞别;告别
- 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
-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 推却不受
-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 审讯
-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 遣去
-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 解雇,免职 。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