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主柄论 其二 宦者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〇七
臣闻三代之制,凡在君侧,皆卿大夫士。
夏商之世,未闻有宦者
《周官》虽有阍人之职,止乎掌王宫中门之禁,稽出入,时启闭,扫门庭而已,非所以预政令,总权务者也。
周道衰微,官纪紊乱,而寺人、巷伯稍见乎诗传。
至于秦汉,列为近职。
然帷幄亲密之地,省闼左右之任,宣受诏命,陪从舆辇,自诸常侍谒者之职,多为士人儒者之选。
武帝临御长久,留连盘娱,数燕游乎后庭,颇疏隔乎朝士,故请奏机事,多由宦者,而始得政矣,遂为两京丧败之基焉。
东汉孝安之后,继以女主临朝,阴势相乘,中官遂大,专断国命,掌握衡轴。
贤才死于钩党,黎民弊于涂炭,三纲错乱,四海翻离,害遍生灵,毒满区夏。
桓帝乃始比超、悹于灵帝方更指让、忠为翁母。
书传所载覆亡之迹,未若桓灵之际也。
唐太宗定制,内省官阶不得逾四品,而其数不及百员,但分掌五局,及在閤门守御,黄衣廪食而已。
明皇缵御,崇重宫臣,乃至爵为国公,门施棨戟,中官之数遂及三千。
则有衔命四方,监军诸道,宣传密旨,主当要务,诣一郡,至一军,诛索货赇,必千万计,摇动天下,紊乱朝经。
内则思艺为林甫之腹心,外则璆琳为禄山之耳目,以至养成祸变,倾覆基祚。
于后肃宗有辅国之逼,而不得全父子孝慈之性;
代宗元振所掣,而不能庇将相股肱之臣。
德宗自山南蒙尘而还,不欲武臣典亲兵,乃置两中尉,分掌左右神策、天威等军,而委宦者主之。
由是禁卫兵权之重,悉归于中官矣。
兰锜将臣,藩岳戎帅,自其蓄育,由之遣置,威福之柄,非复天子所执。
元和神武之功,犹不书葬;
昭悯童昏之乱,宜难自全。
士良虎视于太和之朝,令孜鸮张于乾符之后。
逮其季世,王室如燬,南北朋比,中外乖疑。
内则阴邪恶类秉枢机,外则险贼奸人居相位。
争权交噬,刺骨相复。
崔昌遐辈连结强帅,向导全忠,本为自援之谋,遂成移国之祸。
是非一朝一夕之故,所由来者渐矣。
或曰:三代而下,一统承平之治国,惟汉唐焉,而其颠覆丧败之祸同。
由此迹历世则不然,何欤?
臣对曰:是惟一统承平之治国,而后同此柄也。
何欤?
曰:夫为国者,不在外难,必有内忧。
自非圣人,孰能戒慎乎无患,忧惕于既安?
当其一统为大,无艰虞之急;
承平久治,有骄汰之志。
匪勤惟懈,逸欲是寻,几务密猷,委之近习
大臣从容而议,存大体而略细故;
憸人窥伺其隙,乘机会而窃事权。
故弊积于甚微,慝生于所忽。
汉唐之所以乱也。
夫魏氏至于江左,疆事外扰,朝廷多虞,虽有暴慢之君,荒残淫僻,危窘毙灭,势不得长,嬖佞奸孽,旋亦夷殛。
故上权之坠于下也,无滋蔓深固之势,抑时有缓急,其间不足容乎因循之暇尔。
臣故曰:是惟一统承平之治国,乃同此祸也。
噫!
弊之来也既久矣,其亦奈何?
姑可取戒乎汉桓灵之事,勿使预乎刑狱,以免其诬染善良之虐乎。
姑可取戒乎唐明皇之事,勿使衔命出使,以省其怖动郡县之威乎。
姑可取戒乎肃、代、德之事,勿使侵盗军旅,以收其把握天下之柄乎。
是三者不失,则人君之所以据图御世,士大夫之所以输忠事主,烝民之所以宅生托命,可以保全而不陷于非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