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六经论 其一 易论1055年 北宋 · 苏洵
 出处:全宋文卷九二三、《苏老泉先生全集》卷六、《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七、《文编》卷二七、《文章辨体汇选》卷四○四、《经济类编》卷四四、《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八九 创作地点:四川省眉山市
圣人之道,得《礼》而信,得《易》而尊。
信之而不可废,尊之而不敢废。
故圣人之道所以不废者,《礼》为之明,而《易》为之幽也。
生民之初,无贵贱,无尊卑,无长幼,不耕而不饥,不蚕而不寒,故其民逸。
民之苦劳而乐逸也,若水之走下。
而圣人者,独为之君臣,而使天下贵役贱;
为之父子,而使天下尊役卑;
为之兄弟,而使天下长役幼。
蚕而后衣,耕而后食,率天下而劳之。
一圣人之力,固非足以胜天下之民之众,而其所以能夺其乐而易之以其所苦,而天下之民亦遂肯弃逸而即劳,欣然戴之以为君师,而遵蹈其法制者,《礼》则使然也。
圣人之始作《礼》也,其说曰:天下无贵贱,无尊卑,无长幼,是人之相杀无已也。
不耕而食鸟兽之肉,不蚕而衣鸟兽之皮,是鸟兽与人相食无已也。
有贵贱,有尊卑,有长幼,则人不相杀;
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则鸟兽与人不相食。
人之好生也甚于逸,而恶死也甚于劳,圣人夺其逸、死,而与之劳、生,此虽三尺竖子知所趋避矣。
故其道之所以信于天下而不可废者,《礼》为之明也。
虽然,明则易达,易达则亵,亵则易废。
圣人惧其道之废,而天下复于乱也,然后作《易》。
观天地之象以为爻,通阴阳之变以为卦,考鬼神之情以为辞。
探之茫茫,索之冥冥,童而习之,白首而不得其源,故天下视圣人如神之幽,如天之高,尊其人而其教亦随而尊。
故其道之所以尊于天下而不敢废者,《易》为之幽也。
凡人之所以见信者,以其中无所不可测者也;
人之所以获尊者,以其中有所不可窥者也。
是以《礼》无所不可测,而《易》有所不可窥,故天下之人信圣人之道而尊之。
不然,则《易》者岂圣人务为新奇秘怪以夸后世邪?
圣人不因天下之至神,则无所施其教。
卜筮者,天下之至神也。
而卜者,听乎天而人不预焉者也;
筮者,决之天而营之人者也。
龟,漫而无理者也,灼荆而钻之,方功义弓,惟其所为,而人何预焉?
圣人曰:是纯乎天技耳。
技何所施吾教?
于是取筮。
夫筮之所以或为阳,或为阴者,必自分而为二始。
挂一,吾知其为一而挂之也;
揲之以四,吾知其为四而揲之也;
归奇于扐,吾知其为一、为二、为三、为四而归之也。
人也分而为二,吾不知其为几而分之也,天也。
圣人曰:是天人参焉,道也,道有所施吾教矣。
于是因而作《易》,以神天下之耳目,而其道遂尊而不废。
此圣人用其机权以持天下之心,而济其道于无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