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召公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六、《历代名贤确论》卷九、《唐宋名贤确论》卷一
汉之诸儒皆以为周公摄政而召公不悦。
以孔氏古文考之,则召公之不悦也。
周公既归政矣,然召公之不悦何也」?
曰:「成王,可与为善可与为恶者也,周公既复辟,成王既即位,盖公惧王之不能终而废先王之业也,是以不悦焉。
夫周之先王,非圣人则仁人也,积德累行数世而后受命,以周公继之,累年而后太平,民之习治也久矣。
成王以中才承其后,则其不得罪于天下之民而无负于先王之烈也,不亦难乎!
如此则责任之臣,不得不以为忧也」。
周公曰:『君惟乃知民德,罔不能厥初,惟其终』。
然则召公之不悦,亦周公之心也。
周公以为在天者其命之终吉凶,吾不得而知也,在人者后嗣或不修德坠厥命,则吾亦不得而知也,在我者吾知勉之而已,则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也。
且以古之人君至于文武,所以能保其天人国家者,亦皆有贤人为佐,我自今乃相与济成王,同未在位之时,则可以无大责矣。
夫在我者君子之所及而当勉者也,在天与人者吾如彼何哉?
周公之告也,亦竭其心、尽其力而已,所以勉且慰之也」。
曰:「如周公之诰,则召公可以无不悦矣。
然则召公之所以不及周公,傥在是乎」?
曰:「忧其可忧,疑其可疑,召公之所以不悦也;
忧其可忧而卒之以不忧,疑其可疑而卒之以不疑周公之所以诰也。
五声之相得也,五味之相入也,其始不同而卒于和也。
圣贤之相揆也,亦若是而已矣。
以此谓召公为不及周公,则吾于征苗,以伯翳为贤于禹也,其可乎」?
「然则召公固无不悦周公之事乎」?
曰:「自没至于周,而贤人为众,《诗》曰『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言兔罝之人犹足以干城乎公侯也。
又曰『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言其为士者亦皆有德之髦也。
当此之时,而召公为公,则其为贤亦远矣。
召公为不足以知周公也,则凡在周之士大夫宜无一人知周公者矣,然则周公孰与之谋而就事乎?
且以召公为不贤而不足以知周公也,则文武周公曷为任之至于此极,而召公又安能以其令名终也」?
「以召公为贤而不悦乎周公,则其与之共事而不争,又不去焉,何也」?
「夫圣人之所立,贤人有所不能知者矣」。
颜子曰:『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子之于孔子,有所不能知者也。
虽然,未尝不心悦而诚服之也。
此其所以为贤人也。
如贤人之于圣人,既不足以知之,而又不能悦也,则是圣与贤几异类而相反也」。
或曰:「子路之于孔子,尝不悦也」。
曰:「由之鄙人也,何足以语召公也哉」!
孔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武周公之使人犹孔子也,文武周公所以为三公,与孔子所使治千乘之赋者,其智之不同亦可知已」。
「然则成王之疑周公也,召公曷为不谏」?
曰:「召公,坐而论道以相成王者也,其朝夕所以开王心者,史能悉记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