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英宗皇帝 其三 北宋 · 陈舜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四、《都官集》卷四
具官臣陈某,谨昧死上书皇帝陛下:臣虽愚闇,先皇尝以贤良方正科擢臣为第一,幸逢陛下大明继照,万事更始,早有圣德,天下属望。
臣怀忠愤,少知治体,忍不为陛下于此时言之乎?
十一月二十八日谨诣閤下上书,其略曰:审国势之强弱,操主柄之与夺,辨左右之忠邪,察谤誉之是非。
其次曰:容以蓄德,密以藏用,神以行权。
冀陛下察焉。
臣退思学识至浅,辞繁而理不白,其左右之人蔽匿而不即诛乎?
然臣不知讳忌,终愿竭尽愚虑,上以广陛下纳谏之圣,次以补朝廷威御万分之一。
臣出入朝行中,日闻臣士大夫称颂陛下临朝恭默,尊严若神,朝廷议论,刑赏与夺,陛下未尝亲所可否,惟二三大臣是任。
此诚盛德,虽古之贤王谅阴不言,何以加此!
而臣窃惑者,古之天子谅阴不言,百官总己以听冢宰三年。
当是时也,朝廷之丧,未闻以日易月也;
君臣之服,不以冠冕代衰绖也;
四海之人,遏密而不乐也。
于是天子斩焉在衰绖之中,不自任天下,责彼其所谓冢宰者,固非具臣备位,天下之人知其可以代天子为政,而其自任以责,亦断然不疑,故人无间言,国无废事。
三代之后,秦汉以来不复如此久矣。
继体守成之君,要在躬亲政事,收揽成柄,以厌服天下,唯恐人心之不早得也。
如机之张,审括而发,势不得久,甚可惧。
今陛下即位以来,奉承先帝遗制,以日易月,变服从吉,山陵既备,升祔成礼。
四海之人,拭目而望,洗耳而听,以谓陛下将大有为,亲用威柄,举庶政以强王道。
今乃退托渊默,委政大臣,小不闻兴滞补敝之论,大无进贤退不肖之议。
天下万事,无有大小,皆宰相群有司是非废置于下,而陛下不过主诺而已。
以谓天子谅阴之义适当然,无乃泥古而不切于今,习小而遗大,岂所以厌塞天下想闻之意乎?
古者《周官》八柄之法曰爵、禄、废、置、与、夺、生、杀,冢宰所以告诸王而驭群臣。
岂大臣之所得为,而天子特主诺之事耶?
夫天子者,非以位号富贵可为尊严,为其得操是数柄,大臣有所不与知,天下莫之敢窥故也。
不操是柄,徒恃位号,不足长久。
此臣夙夜为陛下凛然寒心也。
伏惟陛下恭默思道,行欲逾年,改元布政,必稽典礼。
伏愿陛下早揽权纲,亲制威柄,谨用驭臣之术,发明求治之心。
于其进人材也,问其进之所以然,陛下亦曰:可进则进之,不可则勿进,不必资级为拘也。
于其罚有罪也,问其罪之所由致,陛下亦曰:可罚则罚之,不可则勿罚,不必文法为用也。
是亦可谓驭臣之术矣。
至于宴见大臣,愿陛下亲降圣问,且以今天下为治时耶?
为未治时耶?
大臣以为治耶,则问其欲致陛下侔德于何王;
以为未治时耶,则问其天下万事孰先为本务。
如此,则陛下愿治之心丕冒于万物,驭臣之声震慑于区宇。
威权归于掌握,法制不出于臣下。
天下苍生,矫首翘足,将见太平之政矣。
臣位疏言亲,忠义所激,诛死无恨,惟陛下择焉。
不宣。
臣谨昧死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