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苏东坡山亭记书 北宋 · 程建用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七、《蜀中名胜记》卷三○、嘉庆《四川通志》卷五五、嘉庆《峨眉县志》卷九、光绪《潼川府志》卷三○、民国《中江县志》卷一九、民国《峨眉山志》卷一二、《宋代蜀文辑存》卷二七
中江于东蜀号为剧邑,以衰拙临之。
始至若无暇,洎半年而滞讼清,期年而庶事稍就叙,乃谋葺亭台池馆之旧,则西园之胜,有环翠亭焉。
亭面北而枕南,相传以薛公田之建也。
公之为令,实祥符之初,其亭不称其年,意后人别创或增修,无记可考。
亭前两株桐,挺直无节目,高二丈馀,枝叶扶疏。
亭后甃石为山,傍植红焦。
三面控掩以墙,墙间列诗碑,皆薛公与其子球任本路宪日并历政诸公之所作也。
袤一百有五十丈,曰养閒亭。
亭之后顺正堂,挟堂植花果。
堂之东潜阁,阁之前牡丹数丛,深紫色,此蜀之鲜有也。
阁后悬窗,窗外百馀本,紫如葚,纤如笴,森如束,高出檐际,皆廖公子孟之创植,文公同为之记。
其亭雄壮,冠于邑居。
西有台,台高丈馀,榜曰「观风」,不知谁所筑。
登台倚栏,其南北与西境皆山川历历可睹。
惟东则为亭屋县楼之所蔽。
西有栖妙山,山有洞,田真人之居也,今为集虚观
古记词甚俚,不显其名,云此山旧多恶虫蛇,唐广德中,真人自南阳来,卜居其地,遂绝。
此外莫得其详。
南江来自绵之神泉县,冲栖妙山之足,已而东走百五十里,至郡城下,合涪江
东江来自涪城,历马桥镇,过五成山,至玄武山下,入于南江
二江之水,或可涉,夏秋积雨,往往涨至数丈,为垫溺之患。
历政御以堤防,惟廖公有碑,亦文与可之文也。
五成在邑之艮地,山头有二圆崖,高径各丈馀,俗号梃眼。
以邑民多顽悍,由禀赋,于是前令修堤,命匠者块之以实堤,今无矣。
观山之壮而详其名,则五成者,取「为坛三成」之义。
今以「成」为「城」,盖误也。
玄武在邑东,其山周回三里,六屈三起,有龟蛇之象。
昔之邑名与山水,皆取于此。
僧寺枕其麓,榜以「大雄」,而玄武之象实寓其中。
其下有渊,渊前后石大如拳,小如弹,连延五七里,有龟甲之文者,近年又有蛇蟠之形者,滨江之民三四家,琢之以售于好事者。
此物理之不可考也。
观风台之南有一亭,亭壁塑乱山,榜曰「栩栩岩」,取梦蝶之义。
昔官于此者,或讥其昼寝,彼固以此为名。
建用因而广之,以塑峨嵋而致其意焉。
建用昔寓峨嵋六七年,归吾乡而卜居于北郊,则又远与之相直。
每春晴秋晚,则夫苍翠崷崒,巍然当吾庐之门。
自从官于兹,别是山也不为不久,久而归游未有期,故形于塑。
塑匠,邑民也,亡虑百馀人。
两川释宫、老庙之像,与夫豪贵之家欲状山川禽兽草木之类,莫非出于邑匠。
选其匠之尤者,而指示以图,于是曲尽其妙。
自公之暇,近而观之,由其足而循之,以至于顶。
磴道桥阁,相属如线,僧寺山洞,皆如其地。
蛰雷之穴,光相之岩,枯木飞瀑,鲜不毕备,恍然以为昔年之旅寓也。
远而观之,琐碎不能分,而大势横抹天半,忽然以为出吾庐而倚衡门也。
嗟夫!
玩其塑以为真,其迷可笑,然穷其真亦何异于塑,而玩之者未能离形骸之内,则真与塑何所往而非迷?
况区区之迹,旅寓之年,与夫去北郊之居,逾二纪矣,凄然伤齿发之暮。
而以崔嵬者不失其故,不知冥中去者,彼亦不得而遁。
此于道未明者之所为,岂可以累于通人哉。
然于悲亦悲,于喜亦喜,游于方内者所不能免。
仇池文章行义冠天下,去乡国而淹散地,亦且十五矣。
风物之美,山川之胜,幼年游睹,晚岁隔阔,岂能阙然无所怀哉?
此所以有闻于仇池也。
建用欲易「栩栩」之名,而记其所以塑山之意,恨才力之不逮,故举一邑之大概,远以尘几格。
夫嵩华江湖海岱之间,仇池雄胜之观尽矣,顾蕞尔之地,何足以挂文翰。
仇池一名、撰一记,以寓仇池之思,使不才之人得以附诸末,幸也。
按:《补续全蜀艺文志》卷二一,明万历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