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十二经相合义说 北宋 · 秦观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八五、《淮海集》卷二五
《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水流湿,火就燥。
云从龙,风从虎」。
尝以谓知《易》之说,则十二经相合,或以相生,或以相剋者,固理之自然,而无所可疑之矣。
何以知其然耶?
《经》曰:「南方生热,热生火。
北方生寒,寒生水。
西方生燥,燥生金。
中央生湿,湿生土」。
是则水者寒之形,湿者土之气。
夫水之于土,妻道也,故水流湿。
火者热之形,燥者金之气。
火之于金,夫道也,故火就燥。
或以阴求阳,或以阳求阴也。
管辂曰:「龙者阳精,而居于渊,故能兴云。
虎者阴精,而居于山,故能运风」。
是则龙,阳中之阴也,惟阳中之阴,为能召阴中之阳,故云从龙
虎,阴中之阳也,惟阴中之阳,为能致阳中之阴,故风从虎。
夫阴阳之道,固有因同类而相感者,亦有以异类而相感者。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所谓同类而相感者也。
同异虽殊,于其相感一也。
十二之经相合,亦何异于是哉?
《经》曰:「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又曰:「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厥阴,风木也,位东方;
少阳,相火也,位南方。
火与木相生,故厥阴与少阳合,而肝、胆、三焦、命门所以相为表里也。
《经》曰:「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又曰:「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太阴,湿土也,位中央;
阳明,燥金也,位西方。
土与金相生,故阳明与太阴合,而脾与胃、肺与大肠,所以相为表里也。
《经》曰:「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又曰:「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少阴,君火也,位南方;
太阳,寒水也,位北方。
水与火相配,故太阳与少阴合,而心与小肠,肾与膀胱,所以相为表里也。
盖木位东方,则阳之中也;
金位西方,则阴之中也;
土位中央,则阴阳之中也;
水位北方,则阴之正也;
火位南方,则阳之正也。
凡阴阳中则和,和则相生,故金木火土以相生而合;
阴阳正则相配,故水火以相配而合。
相生而合者,所谓同类而相感也;
相配而合者,所谓同类而相感也。
故《经》曰:「水火者,阴阳之徵兆。
金木者,生成之始终」。
盖水火者,日之与月、《坎》之与《离》、而男之与女也,万物之所以有也。
金木者,因其有,而生成始终之而已矣。
于徵兆,则以相配言之;
于生成,则以相生言之,亦其理也。
又水火譬之,则夫妇也;
金木、火土譬之,则父子也。
夫妇以异而相合,父子以同而相合。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水火然后有金木。
四者具,然后有土。
同类虽殊,其合一也。
呜呼,阴阳之为道,博而要,小而大,数之可十者,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者,推之可万。
万之大,不可胜也,然其要一也。
故远之于天地,近之于父子之间,又其悉也。
至于言笑饮食,莫不具而有焉。
苟直而推之,曲而求之,则何所而不得也?
虽然,今之所谓学医者,恶足以语此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