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荀彧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九○、《杨龟山先生集》卷九、《十先生奥论注》后集卷九
厉王流彘,周、召二公共和为政,延及宣王,卒有中兴之功,天下之存亡,岂不以其人哉!
当桓灵之衰,其祸未甚于流彘也;
董卓之乱,天之未厌汉德,岂有异于共和之时乎?
而议者谓曹公非取天下于汉,其说非也。
方曹公以强忍之资,因乱假义,挟主威以诸侯,其包藏祸心,天下庸人知之矣。
荀彧间关河冀,择其所归,卒从曹氏,志欲扶义奋谋,以舒倒悬之急。
迹其行事,可谓勇智兼人矣,乃独不知曹氏之无君乎?
其拒董昭之议何也?
夫岂诚有忠贞之节欤?
抑以晚节盖之欤?
由前则不智,由后则不忠,不智不忠,而求免于乱臣,宜乎其难矣。
呜呼,荀彧安得无罪欤!
观其临大谋,操弄强敌于股掌之间,辅成曹氏霸业;
至其威加海内,下陵上逼,乃欲潜杜其不轨,是犹狂澜溃堤,以成滔天之势,而后徐以一苇障之,尚可得乎?
范晔犹谓有杀身成仁之美,吾不知其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