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陆少卿墓志铭宣和七年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九九、《杨龟山先生集》卷三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公讳恺,字疆仲姓陆氏,其先吴郡人
六世祖权,唐末为建安县,值中原乱,不克归,因家福州之侯官,故今为侯官人
曾祖中和,赠职方员外郎
祖廙仕左侍禁
长宾,任大理寺丞,累赠通议大夫
母吴氏,赠太硕人
公自幼颖拔不群,博览强记。
元丰初,未冠,游太学,标望绝人,一时名儒往往忘辈行蹐门愿交。
元祐更新学校,祭酒孔公武仲得其文,奇之,称誉不离口,学者益歆慕之。
元符三年进士第,调庐州司法参军
太守龚公原一见待以殊礼,侍御史彭公汝霖祭酒丞相白公时中俱荐试学官
召檄至,公曰:「吾困科举二十馀年,晚得一官,朝廷不吾知,欲使之裹饭复入场屋,吾不能也」。
卒辞不就。
崇宁大兴学校,郡以公兼掌钱谷,士不之教官之庐,而公之户外屦常满矣。
执经考疑,虚往实归。
秩满,用荐者迁通仕郎丞相刘公正夫给事中兼领外诸司,辟公管勾文字
阅半岁,改宣教郎
诸司罢,公之子调官济南,怜其少,求与之近,乞监密州板桥镇
镇濒海,舶至多异国珍货,吏习为奸欺以渔取。
公以身先之,一毫不少黩,海商便之。
以外诸司赏典转奉议郎,又以八宝恩转承议郎
逾年,御史中丞石公公弼辟为检法官
已而石公以罪去,坐是二岁不迁。
吴公执中复以儒学荐,召至政事堂,除太府寺丞
明年迁司农寺丞磨勘朝奉郎
上方搜访人才,刘公中书侍郎有异眷,荐士三人,以公为称首,赐对称旨,擢司勋员外郎
车驾幸尚书省,转朝散郎,迁光禄少卿
刘公既相,除宗正少卿
方将力荐,引以自助,刘公遽以病去,故弗克。
时修玉牒,公纂缉上临御以来政事之大者,十年为一书,上之,转朝请郎磨勘朝奉大夫
太常少卿缺员,有旨遴柬,丞相郑公居中余公深以公启,拟命下之。
数日,侍御史张朴进对,论事毕,上忽谓曰:「朕用陆某奉常,识其人否」?
对陆某老于儒学,有士望。
然之。
崇宁置议礼局,至是并归礼寺,公于拟议参订为多。
又修《因革礼》一百卷,上览嘉之,转朝散大夫磨勘朝请大夫
补外,乃以直徽猷阁均州,关决庶务,无钜细剧易皆亲之,吏敛手不敢为非。
先是,人惰农,不知灌溉之利。
公出郊为之劝相,人始尽力。
岁大稔,父老勒石道傍,为耕者之劝。
公之爱民,出于诚心。
因旱祷龙祠,三日不雨,公对神自咎曰:「守土之不职,宜菑其身,民何辜,将不粒食矣」。
因泫然,左右为感动,未旋车,大雨。
邻郡飞蝗蔽地千里,过境弗下,父老候公出,迎拜,以手加额曰:「微公德化所感,民其饿殍矣」。
襄邓大饥,仰于我郡,人请闭籴。
公曰:「今天下一家,非秦晋比,奚此疆彼界之异?
晋之不义,《春秋》犹讥焉,吾不忍为也」。
于是转输相属于道,饥民赖之以济,其为德厚矣。
三舍之法罢,士不知所归,公至,聚生徒,择属吏之有学行者为之师,讲肄课试,悉视成均。
郡人争遣子弟,献腴田以资其费,唯恐后,士风复振。
于暇日又时往临之,申之以孝弟之义。
郡大治,士民咏歌之,为《均阳乐》十篇以颂其德。
未几受代到阙,除知泉州
未行得疾,终于京师,实宣和六年四月辛酉也。
享年六十有五。
娶黄氏,有贤行,配公无违德。
子男五人:曰震,承议郎太学博士,以学行知名于时;
曰涣,宣教郎开封府曹掾
曰鼎,以疾废不仕;
曰巽,曰需,皆将仕郎
诸子俱好学有立。
女适从政郎汀州司仪曹事薛锐。
孙男六人,女二人。
公少孤,事母以孝闻。
其为人敦厚笃实,一言之出,终身可复。
遇人以礼,无贵贱贤愚之间。
平居恂恂,似不能言者,徐而叩之,亹亹无倦。
其文纯深,析理论事,足见其志。
其为诗平淡清远,有晋人之风。
虽应用辞章,咸有典则。
践更省事殆十年,同进者衮衮登禁从,公回翔不出故列,无滞淹之叹。
尝谓人曰:「吾学古入官,期以报国利民,顾天下事非辅相大臣不得行,非谏官御史不得言,非侍从之臣不得与国论。
今久处朝行,无一毫补,殆非素志。
吾老矣,得一郡为朝廷布宣德意,牧养小民,其可也」。
遂抗章力请。
既得郡,治有成绩,如其言,士论韪之。
公在均阳,岁荐丰,筑亭临汉上,时从僚吏往游焉,与民同乐。
又赋诗以广其意,郡人悉播之乐章。
至是闻公之亡,登是亭者皆为之感涕。
诸孤将以七年十二月辛酉葬公于怀安县马鞍山,以毗陵守何公衮之状来请铭,余未暇作也。
葬有期,又不远千里走仆致书速余铭。
昔余在熙宁中,与其兄忱相友善。
是时公尚少,颉颃诸兄间,眉宇秀发,意其必为令器,以诗见贻,有成人风度。
已而学益进,行益修,挺然为时闻人,则余之知公,盖在诸公之先也。
虽位不称德,而见于事业者,亦足以垂世传后矣,乃为之铭曰:
昔公兄弟,联车至止。
公方妙龄,鸾鹄停峙。
问学日滋,浸以文鸣。
旋登于朝,为时名卿。
出藩于外,蔚有成绩。
飞蝗不下,神监其德。
邦人之思,形于咏歌。
勒铭幽宫,百世不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