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变离骚序上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二二、《鸡肋集》卷三六、《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六九、《文章辨体汇选》卷二九四、《八代四六文钞》第三一册、《四续古文奇赏》卷一八、《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七三
补之既集《续楚辞》二十卷,又集《变离骚》二十卷,或曰:果异乎?
屈原之作曰《离骚》,馀皆曰《楚辞》矣,今《楚辞》又变,而乃始曰《变离骚》,何哉?
扬雄为《反离骚》,反与变果异乎?
曰:《反离骚》非反也,合也。
死,知原文过相如,至不容而死,悲其文,未尝不流涕也。
以谓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
乃作书,往往摭其文而反之。
虽然,非反其纯洁不改此度也,反其不足以死而死也。
则是《离骚》之义,待《反离骚》而益明。
何者?
惟不为箕子而从比干,故君子悼诸,不然,与日争光矣。
又旁《离骚》作《广骚》,旁《惜诵》而下作《畔牢愁》。
诚与异,既反之,何为复旁之?
又《变离骚》以其类而异,故不可以言「反」,而谓之「变」。
荀卿,非蹈者,以其后,皆楚臣遭谗,为赋以风,故取其七篇,列之卷首,类《离骚》而少变也。
又尝试自而上,舍三百篇,求诸《书》、《礼》、《春秋》他经,如《五子之歌》、「狸首之斑然」、「蚕则绩而蟹有筐」「、佩玉蕊兮吾无所系之」、「祈招之愔愔」、「凤兮凤兮」,他如此者甚多,咸古诗风刺所从起,战国时皆散矣。
而复兴,则列国之风雅始尽合而为《离骚》。
是以由汉而下,赋皆祖屈原
宋玉弟子,《高唐》既靡,不足于风。
《大言》、《小言》,义无所宿。
至《登徒子》,靡甚矣,特以其楚人作,故系荀卿七篇之后。
《瓠子之歌》有忧民意,故在相如扬雄上,而《子虚》、《上林》、《甘泉》、《羽猎》之作,赋之闳衍,于是乎极。
然皆不若其《大人》、《反离骚》之高妙,犹终归之于正义,过《高唐》。
但论其世,故系《高唐》后。
至于京都山海、宫殿鸟兽、笙箫众器、指事名物之作,不专于古诗恻隐规诲,故不录。
《李夫人赋》、《长门赋》,皆非义理之正,然辞浑丽,不可以。
曹植最多,要无一篇逮汉者,赋卑弱自始。
录其《洛神》、《九愁》、《九咏》等,并录王粲《登楼赋》,以见魏之文如此。
陆机、陆云有盛名,顾不足于,摘其义差近者存之。
《思游》有意乎《幽通》而下,恨其流益远矣,然晋人喜清谈,而挚虞此作,庶几有为,而言致足嘉者也。
鲍昭长于杂兴,故其《芜城》作,独出宋世,又以刘濞事讽刘瑱,有心哉于此者!
江淹用寡而文丽,又梁文益卑弱,然犹蒙虎之皮,尚区区楚人步趋也。
唐李白诗文最号不袭前人,而《鸣皋》一篇,首尾楚辞也。
末云「鸡聚群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嫫母衣锦,西施负薪」,辞不彫而指类。
唐人知楚辞者少,误以为诗
王维生韩、柳前,才数十言,虽浅鲜,未足与言义,然低昂宛转,颇有楚人之态矣。
元结振奇,自成一家,要曰群言之异味,亦可贵也。
顾况文不多,约而可观。
《问大钧》理胜,《招北客》词胜。
阿房宫「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皆唐赋之不可废者也。
皮日休《九讽》专效《离骚》,其《反招魂》靳靳如影守形,然非也,竟离去,画者谨毛而失貌。
呜呼!
《离骚》自此散矣,故不录。
以迄本朝,名世之作多已载《续楚辞》中。
今所录赋及文、操,或宏杰,自出新意,乍合乍离,亦足以知古文之屡变,至末而复起
或大意述此,或一言似之,要不必同,同出于变,故皆以附《变离骚》。
若谓之「变楚辞」乎,则《楚辞》已非《离骚》,《楚辞》又变,则无《离骚》矣,后无以复知此始于屈平矣。
恶夫愈远而迷其源,若服尽,然为之系其姓于祖,故正名以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