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语解义序1095年 北宋 · 邹浩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三六、《道乡集》卷二七、《经义考》卷二一三、《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五、道光《永州府志》卷九上、光绪《武阳志馀》卷七 创作地点:湖北省襄阳市
圣人,体道者也。
其发越以抚世,则所以益无疆者皆见之行事;
其韬晦以就间,则所以规不朽者惟载之空言。
载之空言固不如见之行事为深切著明也,然而讳穷久矣而不免,求通久矣而不得,道固无积,而时命碍之,则虽欲无言,而言终不废,岂其得已哉!
《论语》之作,有由然矣。
所谓析理而使昧者之必达谓之论,所以应问而使叩者之必受谓之语。
是书也,后世豪杰之士随绳望表以自立言者犹能探赜索隐,中伦合度,凡学者虚心焉;
况本出于圣人者,此传所以莫大于《论语》也。
且以六经之言,孰不出于圣人乎,然而其于《易》也,因伏羲之卦、文王之爻而系之以辞而已。
其于《诗》、《书》也,因众多之辞、帝王之迹而删之以趋全而已。
其于《春秋》也,因纪实之信史而修之以示褒贬而已。
其于《礼》、《乐》也,因固有之情文而正之以教中和而已。
要之虽皆出于圣人,而非纯乎圣人之言者也。
纯乎圣人之言,意其为《论语》乎!
夫以《论语》为纯乎圣人之言,而二三子之言亦错杂其间,如之何?
曰:治金为钟,捖革为鼓,声固藏其中矣,不考则不鸣也。
圣人曷尝先声以邀彼之我应哉,亦随所考而已矣。
然则不有二三子之言,何以见纯乎圣人之言也?
是故达其所谓「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之类,则《易》之道得矣。
达其所谓《诗》可以兴、观、群、怨之类,则《诗》之道得矣。
以至《书》也,《春秋》也,《礼》《乐》也,苟悟其一言,未有不冰解冻释以诣于道者
从是观之,其书虽简,其所该则详;
其言虽近,其所根则远。
非自覃思而精之,岂能抽其绪以莹晦焉。
顾浩蹇浅,何足以与此,姑荐所闻,与有志于道者讲之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