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黄通判 宋 · 释克勤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四
承别纸践履,是诚有意于实谛,不徒资谈柄之浮根,尚口语之浅学矣。
况此段大缘,人人根本洞然融通,包括群有,不灭不生,亘今亘古,常在日用之中。
而以无始妄习翳障,强作知解,不能独脱尔。
明公今既息心绝力体究,离诸妄缘,了如如性,要见诸相非相。
若确然专一,下些攸久工夫,定须有所契證。
如佛所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此直诸相当体,了不可得,全是自心及。
为非相,则于如如而来,如如而去,无二无别,脱体全真,契妙明真心,本来清净,只自己本来面目是也。
固非使人拨诸相为非相,向外驰求也。
然此心本来澄湛,物我一如。
境之与心,初无两种,要心冥境寂,然后有所證入,及至證入之后,證亦非證,入亦非入,翛然通透,如桶底子脱,始契无生无为,闲闲妙道正体。
今作息念澄虑工夫,乃是入道门径。
但办此心,当有深證尔。
古德道:「若不安禅息定,到这里,总须茫然去」。
逗至透得到彻头处,玄亦不立,佛祖亦不立,乃向上大机大用其中人行履处,又且更须知有始得。
此事不在言句中。
云门云:「若在言句中,一大藏教岂是无言,何假祖师西来」?
将知祖师之来,唯论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语句。
但忘怀体究,令澄湛绵密,到一念不生,脱却向来知解,作略机境,计较道理,忘心直證。
然后于日用之中,以此正印印定一切,诸相则非异相,则筑著磕著,无非真净明妙大解脱境界也。
然既了此,却依寻常诸佛诸祖所垂示正因正果,将世间杂染害道诸不善业,脱然打摒,怗怗地修行,念兹在兹,三十二十年,枯淡此心,此身即成就坚固法身也。
切恐拨无因果,作豁达空,作无碍见解,此毒刺也。
切望体究,图深證耳。
按:《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