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重修龙王寺宣和六年春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一、《石门文字禅》卷二一 创作地点:湖南省湘潭市隐山
祝融占南极,其高盖四千八百丈,与中原相直。
其平如衡,故名衡岳
岳之北,崇冈峻岭,如奔如伏,晴岚夕晖,星螺掩玉。
百里而至阳陂,翔为奇峰,呀为深谷。
峰之颠有大穴,泉满石裂,攧雷溅雪,夏冬弗竭,盖神龙之所蟠蛰,故名龙山
唐贞元间马祖曹溪心要,隐于岳中,从之游者多得道,散处林壑之佳处,老死而世不闻,矧见之乎?
洞山悟本禅师价公游方时,与密师伯者偕行,尝经阳陂,迷失道路。
见溪流菜叶,知有隐者。
并溪深入丛薄间,有茅茨,僧出迎,貌癯而老,索尔虚闲,谓价曰:「此山无路,阇梨自何而至」?
价曰:「无路且止,老师自何而入」?
曰:「我不曾云水」。
价曰:「住此山多少时」?
曰:「春秋不涉」。
价曰:「老师先住耶?
此山先住耶」?
曰:「不知」。
价曰:「何以不知」?
曰:「我不从人天来」。
价曰:「得何道理,便尔歇去」?
曰:「我见泥牛斗入海,直至于今无消息」。
于是价班密师伯之下,拜之。
拜起,问:「如何是主中宾」?
曰:「青山覆白云」。
问:「如何是主中主」?
曰:「长年不出户」。
问:「宾主相去几何」?
曰:「长江水上波」。
问:「宾主相见,有何言说」?
曰:「清风拂白月」。
价心异之,求依止,僧笑曰:「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作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
即焚其庐而去,莫知所终。
龙山又名隐山
今祖堂王英诸禅师江西宗派,亦著隐山之号。
光化中,有奇比丘名师信,不知何许人,庵于隐山之故基。
一衲宴坐,异迹显著,龙众皆易形为王者服,从之听法。
岁旱,民祈雨,辄响应。
马氏据有荆楚,钦事之,不敢名斥,赐号雨禅师,而增名为龙王山
自信之化世为禅林,号西禅寺太平兴国改赐今额。
宗教下衰,师法大坏,至以大福田之衣,蒙市井无赖。
而兹山十世,宣和四年夏,潭帅大学曾公,尽礼致前住道林云禅师领院事
云孤硬,饱参精严,临众洞山十世之孙,而焦山枯木之嫡嗣也,人望翕然。
师解包之日,顾嗟太息,因发其形胜,增广其基构而鼎新之。
聚材鸠工,以岁入输租、饭僧之馀助成之,不专取于檀信。
以谓檀法以信,而发心为净,施止增一草,获福不赀。
不然,虽侧布,但名住相。
人徒见法劳熏役,而不知游戏也。
有无诸道人上白实阴相之,且从余求文记其事,曰:「价公参道于此山,而云禅师嗣其法以兴修之,疑非偶然」。
余曰:「隐山单丁住,把覆顶,刀耕火种而食。
两客及门,焚其庐而去之。
今云公不起于座,使绿疏青琐以栖千柱,飞薨画栋以粲万瓦,层楼杰阁以荡摩云烟,虚堂广殿以吞吐风月。
挝鼓升堂,千指围绕,云屯川增,方进而未艾也。
视其迹若相远,然其道实相须。
如来世尊盖尝曰:「不住无为,不尽有为」。
金刚般若开空法道也,而曰持戒,修福者名发信心。
开空法而修福,无住无尽之旨也。
隐山之焚庐灭迹,与云公之幻出楼阁,托斯文于不朽,殆得如来世尊之遗意,于是为疾书之。
宣和六年春,公生明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