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陈福公1185年8月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七四、《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七、《古今图书集成》戎政典卷二三四、康熙《广信府志》卷三○、同治《兴安县志》卷一四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北方消息传闻不真,间有上封事者,前言虏为西夏所逼,故迁国以避之,其后乃虑其设诈以谋我。
此已是揣摸,无一定之计。
最后又只泛言乞诏枢廷严为边备而已,乃大中上意,改秩除官。
其后乃闻庐帅王希吕奏,虏为契丹遗种大石林牙所袭,失亡甚夥,老酋遁走,不知所在,三日而后得之,朝廷颇信其言。
去冬有亲戚自淮上归,已传此言,却云渤海所袭,寻亦不闻的耗。
然则此报又未知其信否也。
若鄙意,则以为此虏盛极而衰,举措颠错,就如所闻未必得实,其势不足深虑。
彼其脩城浚汴,特为虚声以惧我耳。
然朝廷已为之调发海舟,一番骚动,此正高颎王朴之遗策,而我已落在计中。
至于天文变于上,坤轴动于下,正是君臣上下动色相戒,饬躬正事,以图消弭之时,顾乃视之恬然,略无惊惧之意,上之则九重不闻有侧席求言之诏,下之则诸府不闻有引愆避位之章,举朝媕阿相徇,为日已久,士大夫稍有气节、敢议论者,尽在远外,寂然不闻有一人能为明主忠言,以指奸佞、裨阙失、固邦本、达民情者。
闻其语及天变,则尽以归之虏酋,使应天道,此已为谄谀不忠之大。
至于地震,东南数路无一不然,又将使谁当之而不以为虑耶?
熹以为今日之事所当忧者莫大于此,而境外之事不与焉。
明公果有乃心王室之意,但当以此曲折极言于上,劝以博询刍荛,深求己阙之意,则明公虽不尽言天下之事,而天下之言因我而达,此功固已大矣,又何必刺探隐谋,密陈秘计然后为论事哉?
观富韩公退居西都时,已尝坐汝州青苗削夺之谴,司马公、吕申公又皆新法异论,得罪有嫌之人,然因事抗章,尽言无隐,不少异于立朝之时。
彼岂不知迹方孤危,重咈主意,复忤贵权之为患?
诚以爱君忧国之诚切于中而不暇顾也。
又况明公乞身已久,于今日诸人本无睚眦之怨,固无诸公之嫌,而上心不忘,便蕃宠锡,又非若诸公之尝在沦落摈弃之域也,亦何惜而不为明主一言,以安宗社于阽危之际,救生灵于水火之中乎?
近年以来,将相大臣始终全德,无可指议如明公者,指不可以再屈。
诚能及此更为此举,则功烈被于当年,声称垂于后世者,又不止于前日矣。
不然,不过今日苟全上下之交,而后之忠臣义士考观岁月,计虑安危,必将有大不满于明公者。
夫以裴令之贤,犹不免于晚节浮沉之讥,可不念哉!
可不戒哉!
仰恃知照,不觉缕缕,伏惟高明有以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