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黄商伯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六
请祠人未还,计亦不出数日。
盖其去已馀两旬,计程当归已久。
必是已如所请,等候出敕留滞耳。
万一未遂,愚计所处正如来喻之云也。
年来衰病支离日甚,今无他望,但愿残年饱吃饭耳。
往年游豫章,每至东湖之上,未尝不慨然有怀陈仲举徐孺子之高风。
出处之间,祸福不同,然亦各行其志,未知此漂漂者竟如何耳。
示喻向来丧服制度,私固疑之。
幞头四脚,所喻得之矣。
但后来报状中有幞头,又有四脚,各为一物,与此注文又不同。
不知当日都下百官如何奉行。
固无一人来问,以书扣礼官,竟亦未报也。
至于直领襕衫上领不盘,此间无人晓得,遂有为之说者云,但用布夹缝绕颈直过,略作盘领之状,而不用斜帛接续盘绕。
州县多用此制。
详此只是杜撰,但礼官之意却未必不是如此。
然想官人亦未必晓,只是手分世界中化现出来耳。
窃疑直领者,古礼也(检《三礼图》可见。)
襕衫者,今礼也(如公服之状,乃有横襕。)
必是故事中曾有两说,各用一说,而今遂合为一。
既矛盾而不合,于是为此杜撰之说以文之耳。
更以报中第一项證之。
既有斜巾,又有帽,又有四脚,又有冠,一日之中,一元之上并加四服,此亦并合古今之误。
盖斜巾本未成服之冠,如古之免帽,却与四䙆衫为称;
四脚即与襕衫为称。
冠即见《三礼图》者,当与直领衫裙为称。
今则并加四者,而下服有襕有裙,亦是重复,而真直领之衣遂废。
只此一事,便令人气闷。
今幸有讨论之命,然亦未见访寻士大夫之好古知礼者,次第又只是缠纸裹,不成头绪。
近报作百日礼数,此亦不经之甚。
且唐制本为王公以下,岂国家所宜用邪?
礼器之失,不但一爵。
今朝廷所用宣和礼制局样度虽未必皆合古,然庶几近之。
不知当时礼部印本何故只用旧制?
向来南康亦无力,但以爵形太丑,而句容有新铸者,故易之耳。
其实皆当遣人问于礼寺而尽易之,乃为尽善。
但恐其费不赀,州郡之力不能办耳。
福州余丞相家有当时所赐,甚精,然今亦莫能用也。
濂溪之祠,郡将乃能留意如此,并及陶、刘,亦甚善。
此等事自世俗言之似无紧要,然自今观之,于人心政体所系亦不轻。
如今日荒政,便与此事相表里。
若如庚子年中守令见识,彼安肯作此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