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问答一 其三 问治国平天下章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八○
絜矩,絜字本出贾谊《过秦论》「度长絜大(度谓以尺量物之长短,絜谓以带量物之小大,如今人之围木也。故字文从絜。先儒解絜字未分晓。建阳范直阁讳如圭,乃胡文定公之外甥,朱文公之父友,方以絜度为说,文公从之。)」,言我有此心,人亦有此心,在上之君子当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如以矩而度物也。
矩制方之器,俗谓曲尺是也。
荀子曰「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言矩虽止长五寸,然天下之为方器者,必以此为则,以譬一心虽微,而推之以度人之心,虽千万人无不同者。
我欲孝于亲,人亦欲孝于亲,我欲弟于长,人亦欲弟于长,故为君子者必使人各得以遂其孝弟之心。
我欲安,人亦欲安,我欲寿,人亦欲寿,我欲富,人亦欲富,故君子者必使人各遂其所欲。
此皆所谓絜矩也(俗言以心比心,即是此义。)
义者天理之公也,利者人欲之私也,二者如冰炭之相反,然一于义则利自在其中,盖义者宜也,利亦宜也。
茍以义为心,则事无不宜矣。
不惟宜于己,亦且宜于人,人己两得其宜,何利如之!
若以徇利为心,则利于己必害于人,争斗攘夺,于是乎兴,己亦岂能享其利哉!
大学》所谓利,专指财利而言。
伊川先生云:「利不独财利之利,凡有一毫自便之心即是利」。
此论尤有补于心术之微。
南轩先生又谓:「无所为而为皆义也,有所为而为即利也」。
其言愈精且微,学者不可不知也(且如见赤子入井,有恻隐之心,此乃天理自然形见,非有所为然,此即义也。若有一毫纳交要誉之心,即是有所为而为,即利心也。二者相去毫釐之间,而公私邪正之分则天渊矣。故朱子南轩此语乃发先贤之所未发,有功于圣门学者,所宜深味也。)
大抵学者存心行事只当以义理为主,义所当然,虽害不恤,义所不当然,虽利不计,如此方合乎天理之正。
若此心一出一入于义利之间,终是为利所胜,正如白黑相和,黑必掩白,薰莸共器,莸必掩薰。
立志之初,不可不察也。
大学》、程子、南轩三说不同,《大学》只说财利,犹是粗处,伊川南轩之说乃入细工夫。
世亦有能不贪财利之人,然未必无自便之私,亦有能不求自便者,其心未必无所为,此是一节之上又有一节工夫。
以《大学》至善譬之,不贪财利与不求自便是善,到无所为而为始是至善,然必先以不贪财利为根脚基址,方可说上两节。
正如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方能渐至乐与好礼之地。
若未能不贪财利,又岂能有上两节?
亦如未能无谄无骄,安得便有乐与好礼?
故学者当以不贪财利为本,又未可谓不贪财利为已足,驯序用力,自粗至精,方可至纯乎天理之地。
恕者如心之谓,非宽厚之谓也。
如我能为善,亦欲他人如我之善;
我无恶,亦欲人如我之无恶;
我欲立,亦欲人之立;
我欲达,亦欲人之达。
按:大概是视人如己推己及物之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