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颜鲁公咸淳四年 宋末元初 · 欧阳守道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九、民国《吉安县志》卷六、同治《庐陵县志》卷八、《江右文钞》卷五
唐名贤遗迹在吾庐陵者惟鲁郡开国颜文忠公
庐陵长安二三千里,唐所选郡守氏名犹可考,然名贤罕有至者,独司马公民到于今称。
使公不以谪故屈临于此,三百年钜公贤人吾州竟不一见邪?
然则名贤远去,天下之不幸,而犹为所谪州之幸。
道州阳公、潮州韩文公之类,往往始以僻远为流窜有罪之所,终以流窜为君子过化之邦。
天其或者有意焉,非唐之君相为之也。
鲁公未至吾州,王朝故罕有名贤出使。
而士生于兹土者亦不见其有入仕于王朝。
公去五百年,人才辈出,文物彬彬矣,是岂无故?
宋咸淳之四年,古郧孙君洙为州通判,创公祠堂于厅事之西,慨然谓某曰:「今通判司马也。
洙闻州治自唐至今承平之地,官府民居无迁改焉,则鲁公之为司马,或者居于此矣。
西有古十二株,洙选胜而建公祠焉,苍皮黛色,与庙貌宜,公平生正直之气,其肯栖神其间也。
子为我记之。
且自洙来,此州人士每有谈先贤者,自欧公以下辄面有矜色,若欲自奋而与齐者。
洙固愿来者之如今,然揆厥攸先,此州诸君子皆鲁公之遗风流俗也。
鲁公事君有犯无隐,愠于群小,之死不回,此州诸君子之立朝不如此乎?
鲁公远谪,所至安之,流落复归,终不惩艾,此州诸君子之去国不如此乎?
诸君子固无一不与公同者,而公以八十元老,殒于贼手,高风劲节,谁其俪之!
乃有誓为赵鬼,折首剖心于金兵犯邺都、故相奉降款之时者。
天子闻而哀之,面谕大臣,直以唐某为比。
夫纲常大义,天下所同,何公所屈临之州,特有此人,若合符节也?
洙读《唐艺文志》,见公有《庐陵集》十卷,又闻城东有青原山,公所游也,留题在焉,愿一往观而无暇。
夫公昔以谪来,膏泽有不得下于民者矣,而徜徉山水,游戏翰墨,士必有得侍公之杖履书策者。
公声名在天下,想舆台卒伍,犹得以事公为喜,况为士者乎?
况亲炙之者乎?
屈原谪于湘水之南,而忠洁之庙过者式之,兴起感发者不特以读《离骚》而已。
今此州俗化受公之赐多矣,建祠以报,而又永其劝也,子记之」!
某正襟歛容而对曰:「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予不自知其何心。
古人所事之君父,非有亲爱于今人也,或闻谈古人之忠臣孝子,则泣下交颐。
古人所亡之家国,非有痛切于今人也,或闻谈古人乱臣贼子,则发上指冠。
是心何从生哉?
天理民彝,无古无今,发于卒然,不自知其然也。
公之留吾庐陵甫两年而去,虽微焄蒿悽怆,若或见之者在人目中,夫固忠孝之天见公矣。
况君又肖公之像,凛然如生乎?
太史公每最喜古名节士,平生经行之地,每闻其人遗迹,辄徘徊悲叹而不能去。
君于鲁公如此,某亦有以知君之心也」。
祠既成,宜有歌诗以迎飨送神。
某既奉命书岁月,而又为之辞曰:公名豸冠兮出专城,朝野熙熙兮寝五兵。
海波晏然兮伏长鲸,斗柄无光兮摇欃枪。
群饮熟寝兮公心惊,密戒不虞兮寂无声。
大厦瓦解兮一柱擎,黄河以北兮我主盟。
我力不竞兮敌愈勍,归见天子兮涕交横。
终消恶运兮覆两京,覆车不惩兮趋险倾。
谁塞言路兮蔽天明,陛下孤立兮势已成。
存亡一决兮臣当争,九关有虎兮那可撄。
巴峡再徙兮庐陵行,于抚于饶兮岁几更。
天为宗社兮留耆英,白首召还兮非公荣。
有拂吾膺兮又屡鸣,元老进退兮国重轻。
汝蔡难作兮诏公征,婉愉劲折兮仗忠诚。
顽不我听兮吾无生,大骂希烈兮诃元
平生许国兮今结缨,九泉相见兮常山兄。
精神在天兮秋日晶,下诛恶逆兮春霆轰。
高风劲节兮照寰瀛,何独庐陵兮留公名。
儒者立志兮逮孺婴,我作庙祀兮因人情。
庙与古柏兮俱峥嵘,公驾飞龙兮扬霓旌,荐不敢渎兮屏酒牲。
瓣香再拜兮,酌以青原山水,公所尝味之深清。
公不留兮,使我耿耿至夜魂营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