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笑玉诗序 宋末元初 · 胡次焱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四四、《梅岩文集》卷三
「惧蒙尘于叩缶,顾取笑乎鸣玉」,陆士衡《文赋》中语也。
回峰汪君摘「笑玉」二字目其吟卷,谒予序甚勤,且曰,将挟此游江湖,庶几有知音而一笑者。
余曰:「『笑玉』名稿,得非以『叩缶』自喻乎」?
按史,秦赵会渑池蔺相如秦王击缶。
又按李斯书:「击瓮扣缶,真秦声也」。
又按杨恽书:「家本秦也,能为秦声,酒后耳热,拊缶而歌呜呜」。
应劭遂为之说曰:「缶者,秦人击以节歌」。
然则缶,秦音也,鸣玉者如之何不笑也?
抑尝考之,古人击缶尚矣,岂至秦始为此声哉?
《易》不云乎,「鼓缶而歌」,此周公语也。
秦之得封,以周孝王十年,上距周公二百馀年,击缶节歌,何必秦人?
往往秦俗尚此而已。
然则缶,古音也,鸣玉者何得而笑之也?
程子曰:缶者常用之器,是器也家藏而户蓄之,卒然忽然之顷,兴有所感,情有所触,击以节歌,非若玉之不可猝得也。
此与缶鼓同其朴,与击壤同其趣,人见其不得与笙镛琴瑟鸣球辈并列《韶》、《易》,因易而侮之,以为取笑鸣玉,其实玉即贵重,缶则真率,各有攸长,难相非笑也。
前辈谓文有两种,有山林之文,有台阁之文。
鸣玉者台阁之文也,其声温润而和平;
扣缶者山林之文也,其声浏溧而激烈,居使然也。
士穷则扣缶,达则鸣玉,夫何笑之有!
献玉者有时而遭刖,何暇如扣缶者之笑哉?
盈缶者有时而他吉,何惧乎鸣玉之笑哉?
回峰所作,大抵困悴而刻苦,山林之文,自谓扣缶则宜。
然则今日扣缶于山林,安知异日不鸣玉于台阁
宁戚扣角而歌,齐桓拔诸赁车而大用之。
扣缶而歌与扣角而歌何以大相远,岂必鸣玉而后遇知音哉?
运乖则玉或为缶,时至则缶或为玉,谨无以扣缶自惭,以笑玉自沮,而流于狄成涤滥之音,以献笑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