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陈时政疏 初唐 · 马周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五
历观前代。
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
传祚相继。
多者八百馀年。
少者犹四五百年。
皆为积德累业。
恩结于人心。
岂无僻王。
赖前哲以免尔。
魏晋以还。
降及周隋。
多者不过五六十年。
少者才二三十年而亡。
良由创业之君。
不务广恩化。
当时仅能自守。
后无遗德可思。
故传嗣之主。
政教少衰。
一夫大呼。
而天下土崩矣。
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
而积德日浅。
固当思隆文武之道。
广施德化
使恩有馀地
为子孙立万代之基。
岂欲但令政教无失。
以持当年而已。
且自古明王圣主。
虽因人设教。
宽猛随时。
而大要惟以节俭于身。
恩加于人。
二者是务。
故其下爱之如父母。
仰之如日月。
敬之如神明。
畏之如雷霆。
此其所以卜祚遐长。
而祸乱不作也。
今百姓承丧乱之后。
比于隋时
才十分之一。
供官徭役。
道路相继。
兄去弟还。
首尾不绝。
远者往来五六千里。
春秋冬夏。
略无休时。
陛下虽每有恩诏。
令其减省。
而有司作既不废。
自然须人。
徒行文书。
役之如故。
臣每访问。
四五年来。
百姓颇有嗟怨之言。
以为陛下不存养之。
昔唐尧茅茨土阶。
夏禹恶衣菲食。
如此之事。
臣知不可复行于今。
汉文帝惜百金之费。
露台之役。
上书囊以为殿帷。
所幸慎夫人
衣不曳地。
景帝
以锦绣纂组妨害女工。
特诏除之。
所以百姓安乐
后至孝武帝
虽穷奢极侈。
而承文景遗德。
故人心不动
向使高祖之后。
即有武帝
天下必不能全。
此于时代差近。
事迹可见。
京师益州诸处。
营造供奉器物。
并诸王妃公主服饰。
议者皆不以为俭。
臣闻昧旦丕显。
后世犹怠。
作法于理。
其弊犹乱。
陛下少处人间。
知百姓辛若。
前代成败。
目所亲见。
尚犹如此。
而况皇太子生长深宫。
不更外事。
即万岁之后。
固圣虑所当忧也。
臣窃寻往代以来成败之事。
但有黎庶怨叛。
聚为盗贼。
其国无不即灭。
人主虽欲改悔。
未有重能安全者。
凡修政教。
当修之于可修之时。
若事变一起。
而后悔之。
则无益也。
故人主每见前代之亡。
则知其政教之所由丧。
而皆不知其身之有失。
是以殷纣夏桀之亡。
而幽厉亦笑殷纣之灭。
隋炀帝大业之初
又笑齐魏之失国。
今之视炀帝
亦犹炀帝之视齐魏也。
京房汉元帝云。
臣恐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古。
此言不可不诫也。
往者贞观之初
率土荒俭。
一匹绢才得一㪷米。
而天下帖然。
百姓知陛下甚忧怜之。
故人人自安。
曾无谤讟。
自五六年来。
频岁丰稔。
一匹绢得粟十馀石。
而百姓皆以陛下不忧怜之。
咸有怨言。
又今所营为者。
颇多不急之务故也。
自古以来。
国之兴亡。
不由积聚多少。
唯在百姓苦乐。
且以近事验之。
隋家贮洛口仓。
李密因之。
东都积布帛。
王世充据之。
西京府库。
亦为国家之用。
至今未尽。
向使洛口东都无粟帛。
世充李密未必能聚大众。
但贮积者固是有国之常事。
要当人有馀力而后收之。
若人劳而强敛之。
更以资寇。
积之无益也。
然俭以息人。
贞观之初
陛下巳躬为之。
故今行之不难也。
为之一日。
则天下知之。
式歌且舞矣。
若人既劳矣。
而用之不息。
倘中国被水旱之灾。
边方有风尘之警。
狂狡因之以窃发。
则有不可测之事。
非徒圣躬旰食晏寝而巳。
古语云。
动人以行不以言。
应天以实不以文。
以陛下之明。
诚欲励精为政。
不烦远采上古之术。
但及贞观之初
则天下幸甚。
贾谊汉文帝云。
可恸哭及长太息者。
言当韩信王彭越王梁英布淮南之时。
使文帝即天子位。
必不能安。
又言赖诸王年少。
傅相制之。
长大之后。
祸乱。
历代以来。
皆以言为是。
臣窃观今诸将功臣
陛下所与定天下者。
皆仰禀成规。
备鹰犬之用。
无威略振主如之徒难驾驭者。
诸王年并幼少。
纵其长大。
当陛下之日。
必无他心。
然即万代之后。
不可不虑。
自汉晋以来。
乱天下者。
何尝不是诸王
皆为树置失宜。
不预为节制。
以至于灭亡。
人主岂不知其然。
但溺于私爱。
故使前车既覆。
而后车不改辙也。
今天下百姓极少。
诸王甚多。
宠遇之恩。
有过厚者。
臣之愚虑。
不唯虑其恃恩骄矜也。
魏武帝宠树陈思王
文帝即位
防守禁闭。
有同狱囚。
以先帝加恩太多。
故嗣主疑而畏之也。
此则武帝宠陈思。
适所以苦之也。
且帝子何患不富贵。
身食大国。
封户不少。
好衣美食。
衣食之外。
更何所须。
而每年别加优赐。
曾无纪极。
俚语曰。
贫不学俭。
富不学奢。
言自然也。
今陛下以大圣创业。
岂惟处置见在子弟而巳。
当须制长久之法。
使万世遵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