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谏政理书684年 唐初 · 陈子昂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十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月日。梓州射洪县草莽愚臣陈子昂谨冒死稽首再拜献书阙下。
子昂西蜀草茅贱臣也。以事亲馀暇得读书。
窃少好三皇五帝霸王之经。历观邱坟。
旁览代史。原其政理。
察其兴亡。自伏羲神农之初。
至于周隋之际。驰骋数百年。
虽未得其详。而略可知也。
莫不先本人情。而后化之。
过此已往。亦无神异。
轩辕氏之代。欲问广成子以至道之精理于天下。
臣虽奇之。然其说不经。
未足信也。至殷高宗亦延问傅说
然才救弊。未能宏远。
自此之后。殆不足称。
臣每在山谷。有愿朝廷。
常恐没代而不得见也。岂知沾沐圣化。
未夭天年。幸得游京师
睹皇风。亲逢大圣之诏布于天下。
问于贤士大夫曰。何道可以调元气
贱臣孤陋。诚未足知。
然臣窃观自古帝王。开政之原备矣。
未有能深思远虑独绝古今如陛下者也。故贱臣不胜区区。
愿竭固陋。以闻见言之。
虽未足对扬天休。然或万一有可观者。
敢冒昧阙庭奏书以闻。伏惟皇太后陛下少加察焉。
臣闻之于师曰。元气者。
天地之始。万物之祖。
王政之大端也。天地之道。
莫大乎阴阳。万物之灵。
莫大乎黔首。王政之贵。
莫大乎安人。故人安则阴阳和。
阴阳和则天地平。天地平则元气正矣。
是以古先帝代。见人之通于天也。
天之应乎人也。天人相感。
阴阳相和。灾害之所以不生。
嘉祥之所以遂(一作并)作。则(一作遂)观象于天。
察法于地。财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人。
于是养成偫生。奉顺天德
故人得安其俗。乐其业。
甘其食。美其服。
阴阳大和。元气以正。
天瑞降。地符升。
风雨以时。草木不落。
龟龙麟凤。在郊薮矣。
颛顼唐虞之閒。不敢荒宁。
亦克用理。故其书曰。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黎人于变时雍。乃命羲和
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
敬授人时。和之得也。
至夏德衰亡。殷政微丧。
昏暴。乱于天道。
杀戮无罪。放弃忠良。
遂竭天下之力。殚天下之货。
作为瑶台。起乎琼室。
极荒淫之乐。穷耳目之玩。
倾宫之女。至数千人。
奇伎淫巧。以亿万计。
信巫鬼。听谗邪。
遂为糟邱酒池炮烙之刑。一朝牛饮者三千人。
龙逢不胜其忧。谏而死。
箕子不堪其愤。囚为奴。
是以阴阳大乖。天地震怒。
山川鬼神。发见灾异。
疾疫大兴。妖孽并作。
不悔。卒乃灭亡。
和之失也。逮周文武创业。
顺天应人。诚信忠厚。
加于百姓。德泽休泰
兴乎颂声。之时。
刑措三十馀年。天人之道始和矣。
幽厉之末。复乱厥常。
苛慝暴虐。诟黩天地。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人以愁怨。疾厉为作。
故其诗曰。昊天不佣。
降此鞫凶。昊天不惠。
降此大戾。不先不后。
为瘥为瘵。天地生人之理。
复悖于兹矣。呜呼。
岂不哀哉。岂不哀哉。
近者有隋氏。亦不克终厥初。
高帝之有天下也。以六合为家。
方将对越天人。传之万代。
炀帝承平。自以贵为天子。
富有四海。欲穷宇宙之观。
极游宴之乐。以为人主之急务也。
于是乃凿御渠。决黄河。
自伊洛之閒而属之扬州。生人之力既弊。
天地之藏又泄。炀帝方欣然以为得计。
将后宫䌽女数百千人。遂泛龙舟。
游三江五湖之閒。当其得意也。
视天下如脱屣尔。其后百姓骚弊
灾变数兴。吏人贪暴。
其政日乱。阴阳感怒。
彗孛以出。炀帝不悟。
自以为天下安于泰山。方率百万之师。
而有事于辽东。当时山东
父子不得相保也。天厌暴政。
人怀乱亡。故辽东之役未归。
而中国之难已起。身死逆手。
宗庙以隳。其故何哉。
逆天人之理也。是以臣每察天人之际。
观祸乱之由。迹帝王之事。
念先师之说。昭然著明信不欺尔。
不意陛下以大圣之虑。见天人之心。
将欲调元气之纲。返淳和之治。
自非陛下合天地之德。有日月之明。
谁能眇然远思。欲求大和于元气哉。
此昔者伏羲氏之所以本天人而为三皇首也。愚臣暗昧。
不胜大愿。愿陛下为大唐建万代之策。
恢三圣之功。传乎子孙。
永作鸿业。千百年閒。
使继文之主有所守也。非甚无道。
不失厥嗣。陛下可不务之哉。
臣伏见天皇大帝得天地之统。封于泰山
盛德大业。与天比崇矣。
然尚未建明堂之宫。遂朝上帝。
使万代鸿业。今犹阙然。
臣愚意者。岂非天皇大帝知陛下圣明。
必能起中兴之化。留此盛德。
以发挥陛下哉。不然。
何所与让而未作也。今陛下欲调元气
睦人伦。跻俗仁寿。
兴风礼让。舍此道也。
于何理哉。故臣不胜区区蝼蚁之诚思。
愿陛下念先帝之休意。恢大唐之鸿业。
于国南郊建立明堂。使宇宙黎元。
遐荒夷貊。昆虫草木。
天地鬼神。粲然知陛下方兴三皇五帝之事。
与天下更始。不其盛哉。
昔者黄帝合宫。有虞总章
唐尧衢室。夏后世室。
偫圣之所以调元气理阴阳于此教也。臣虽未学。
窃尝闻明堂之制也。有天地之则焉。
有阴阳之统焉。二十四气八风十二月四时五行二十八宿。
莫不率备。故顺其时月而为政。
则风雨时。寒暑平。
万物茂畅。五谷登稔。
元气不错。阴阳以和。
逆其时而为政也。则水旱兴。
疾疫起。虫螟为害。
霜雹成灾。阴阳不和。
元气以错。故昔者圣人所以为教之大业也。
是以臣愿陛下为大唐建万代之策者。意在兹乎。
意在兹乎。陛下若不以臣微而废其言。
乞以臣此章与三公九卿贤士大夫议之于庭。倘事便于今。
道不违古。即请陛下徵天下鸿生钜儒。
贤良豪杰之士。博通古今皇王政理之术者。
与之按周礼月令而建之。臣必知天下庶人子来。
不日而成也。乃正月孟春
陛下乘銮舆。驾苍龙。
青旂。佩苍玉。
三公九卿贤士大夫。鸿儒硕老衣冠之伦。
朝于青阳左个。负斧扆。
凭玉几。南面以听天下之政。
于是遂发大号。宣布四方。
使各顺十二月之令。无敢有违。
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
日月星辰之行。无失经纪。
以初为常。陛下遂躬藉田亲蚕。
以劝天下之农桑。养三老五更
以教天下之孝悌。明讼恤狱。
以息天下之淫刑。除害去虐。
以正天下之仁寿。修文尚德。
以止天下之干戈。察孝兴廉。
以除天下之贪吏。矜寡孤独。
疲癃羸老。不能自存者。
赈恤之。后宫美人。
非三妃九嫔八十一御女之数者。出嫁之。
珠玉锦绣雕琢技巧之饰。非益于理者。
悉弃之。巫鬼淫祀。
诳惑良人者。禁杀之。
陛下务以至诚。躬服质素。
以为天下先。愚臣以为不出数年之閒。
将见太平之化也。天人之际既洽。
鬼神之望允塞。然后作雅乐。
洁粢盛。宗祀天皇于明堂以配上帝。
使万国各以其职来祭。岂不休哉。
臣伏惟陛下至德明圣。未有能越行此道者也。
故臣窃以为此化一成。则人伦之道自睦。
刑罚之原自息。兵革之事不兴。
还淳之途可见。仁寿礼让。
稼穑农桑。不言而自致也。
是以贱臣未得为陛下一二论之。何者。
圣人之教在于可大可久者。故臣欲陛下振领提纲
使天下自理也。然臣窃独有私恨。
陛下方欲兴崇大化。而不知国家太学之废。
积岁月矣。堂宇芜秽。
殆无人踪。诗书礼乐。
䍐闻习者。陛下明诏尚未及之。
愚臣所以有私恨也。臣闻天子立太学
可以聚天下英贤。为政教之首。
故君臣上下之礼。于是兴焉。
揖让樽俎之节。于此生焉。
是以天子得贤臣。由此道也。
今则荒废。委而不论。
而欲睦人伦。兴礼让。
失之于本。而求之于末。
岂可得哉。况君子三年不为礼。
礼必坏。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柰何天子之政而轻礼乐哉。
臣所以独窃有私恨者也。陛下何不诏天下冑子。
使归太学而习业乎。斯亦国家之大务也。
臣愚蒙所言。事未曲尽者。
恐烦圣览。必陛下恕臣昏愚。
请赐他日。别具奏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