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奉天请数对偫臣兼许令论事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八
朝隐奉宣圣旨。
频览卿表状。
劝朕数对偫臣。
兼许令论事。
辞理恳切。
深表尽忠。
朕本心甚好推诚。
亦能纳谏。
但缘上封事及奏对者。
少有忠良。
多是论人长短。
或探朕意旨。
朕虽不受谗谮。
出外即谩生是非。
以为威福。
朕往日将谓君臣一体。
都不堤防。
缘推诚信不疑。
多被奸人卖弄
今所致患害。
朕思亦无他故。
却是失在推诚。
谏官论事。
少能慎密。
例自矜衒。
归过于朕。
以自取名。
朕从即位以来。
见奏对论事者甚多。
大抵皆是雷同。
道听涂说。
试加质问。
即便辞穷。
若有奇才异能。
在朕岂惜拔擢。
朕见从前已来。
事秪如此。
所以近来不多取次对人。
亦不是倦于接纳。
卿宜深悉此意者。
圣德广大。
如天包容。
俯矜狂愚。
仍赐奖谕。
嘉臣以恳切。
目臣以尽忠。
虽甚庸驽。
实怀感励。
夫知无不言之谓尽。
事君以义之谓忠。
臣之夙心。
久以自誓。
以此为奉上之道。
以此为报主之资。
幸逢休明。
获展诚愿。
既免罪戾。
又蒙褒称。
庶奉周旋。
不敢失坠。
傥陛下广推此道。
施及万方。
咸奖直以矜愚。
各录长而舍短。
人之欲善。
谁不如臣。
自然圣德益彰。
偫心尽达。
愚衷恳恳。
实在于斯。
睿眷特深。
缕宣密旨。
备该物理。
曲尽人情。
其于虑远防微。
固非常识所逮。
然臣窃谓天子之道。
与天同方。
天不以地有恶木而废发生。
天子不以时有小人而废听纳。
帝王之盛。
莫盛于尧。
虽四凶在朝。
而佥议靡辍。
故曰惟天为大。
惟尧则之。
是知人有邪直贤愚。
在处之各得其所而已。
必不可以忠良者少。
而阙于询谋献纳之道也。
昔人有因噎而废食者。
又有惧溺而自沉者。
其为矫枉防患之虑。
岂不过哉。
愿陛下取鉴于兹。
勿以小虞而妨大道也。
臣闻人之所助在乎信。
信之所立由乎诚。
守诚于中。
然后俾众无惑。
存信于已。
可以教人不欺。
唯信与诚。
有补无失。
一不诚则心莫之保。
一不信则言莫之行。
故圣人重焉。
以为食可去而信不可失也。
又曰。
诚者物之终始。
不诚无物。
物者事也。
言不诚则无复有事矣。
匹夫不诚。
无复有事。
况王者赖人之诚以自固。
而可不诚于人乎。
陛下所谓失于诚信以致患害者。
臣窃以斯言为过矣。
孔子曰。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智者不失人。
亦不失言。
由此论之。
陛下可审其所言。
而不可不慎。
信其所与。
而不可不诚。
海禽至微。
犹识情伪。
含灵之类。
固必难诬。
前志所谓众庶者至愚而神。
盖以蚩蚩之徒。
或昏或鄙。
此其似于愚也。
然而上之得失靡不辨。
上之好恶靡不知。
上之所秘靡不传。
上之所为靡不效。
此其类于神也。
故驭之以智则人诈。
示之以疑则人偷。
接不以礼。
则徇义之意轻。
抚不以恩。
则效忠之情薄。
上行之则下从之。
上施之则下报之。
若响应声。
若影从表。
表枉则影曲。
声淫则响邪。
怀鄙诈而求颜色之不形。
颜色形而求观者之不辨。
观者辨而求众庶之不惑。
众庶惑而求叛乱之不生。
自古及今。
未之得也。
故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若不尽于已而望尽于人。
众必绐而不从矣。
不诚于前而曰诚于后。
众必疑而不信矣。
今方岳有不诚于国者。
陛下则兴师以伐之。
臣庶有亏信于上者。
陛下则出令以诛之。
有司顺命诛伐而不敢纵舍者。
盖以陛下之所有。
责彼之所无故也。
向若陛下不诚于物。
不信于人。
人将有辞。
何以致讨。
是知诚信之道。
不可斯须去身。
愿陛下慎守而行之有加。
恐非所以为悔者也。
臣闻春秋传曰。
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
易曰。
日新之谓盛德。
礼记曰。
德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商书仲虺成汤之德。
曰用人惟已。
改过不吝。
周诗吉甫宣王之功。
曰衮职有阙。
仲山甫补之。
夫礼易春秋。
百代不刊之典也。
皆不以无过为美。
而谓大善盛德。
在于改过日新。
成汤圣君也。
仲虺圣辅也。
以圣辅而赞扬圣君。
不称其无过
而称其改过。
周宣中兴之贤主也。
吉甫文武之贤臣也。
以贤臣而歌诵贤主。
不美其无阙。
而美其补阙
是则圣贤之意。
较然著明。
唯以改过为能。
不以无过为贵。
盖谓人之行已。
必有过差。
上智下愚。
俱所不免。
智者改过而迁善。
愚者耻过而遂非。
迁善则其德日新。
是为君子。
遂非则其恶弥积。
斯谓小人。
闻义能徙者。
常情之所难。
从谏勿咈者。
圣人之所尚。
至于赞扬君德。
歌述主功。
或以改过不吝为言。
或以有阙能补为美。
中古已降。
淳风浸微。
臣既尚谀。
君亦自圣。
掩盛德而行小道。
于是有入则造膝。
出则诡辞之态兴矣。
奸由此滋。
善由此沮。
帝王之意由此惑。
谮臣之罪由此生。
媚道一行。
为害斯甚。
太宗文皇帝挺秀千古。
清明在躬。
再恢圣谟。
一变流弊。
以虚受为理本。
以直言为国华。
有面折廷争者。
必为霁雷霆之威。
而明言奖纳。
有上封献议者。
必为黜心意之欲。
而手敕褒扬。
故得有过必知。
知而必改。
存致雍熙之化。
没齐之名。
向若太宗徇中主之常情。
滞习俗之凡见。
闻过则羞已之短。
纳谏又畏人之知。
虽有求理之心。
必无济代之效。
虽有悔过之意。
必无从谏之名。
此则听纳之实不殊。
隐见之情小异。
其于损益之际。
已有若此相悬。
又况不及中才。
师心自用
肆于人上。
以遂非拒谏。
孰有不危者乎。
且以太宗有经纬天地之文。
有厎定祸乱之武。
有躬行仁义之德。
有致理太平之功。
其为休烈耿光。
可谓盛极矣。
然而人到于今称咏。
以为道冠前古。
泽被无穷者。
则从谏改过为其首焉。
是知谏而能从。
过而能改。
帝王之美。
莫大于斯。
陛下所谓谏官论事。
少能慎密。
例自矜衒。
归过于朕者。
臣以为不密自矜。
信非忠厚。
其于圣德。
固亦无亏。
陛下若纳谏不违。
则传之适足增美。
陛下若违谏不纳。
又安能禁之勿传。
伏愿以贞观故事为楷模。
使太宗风烈。
重光于圣代。
恐不可谓此为归过。
而阻绝直言之路也。
臣闻虞舜察迩言。
故能成圣化。
晋文听舆诵。
故能恢霸功。
大雅有询于刍荛之言。
洪范有谋及庶人之义。
是则圣贤为理。
务询众心。
不敢忽细微。
不敢侮鳏寡。
侈言无验不必用。
质言当理不必违。
逊于志者不必然。
逆于心者不必否。
异于人者不必是。
同于众者不必非。
辞拙而效速者不必愚。
言甘而利重者不必智。
是皆考之以实。
虑之以终。
其用无他。
唯善所在。
则可以尽天下之理。
见天下之心。
夫人之常情。
罕能无惑。
大抵蔽于所信。
阻于所疑。
忽于所轻。
溺于所欲。
信既偏则听言而不考其实。
由是有过当之言。
疑既甚则虽实而不听其言。
于是有失实之听。
轻其人则遗其可重之事。
欲其事则存其可弃之人。
斯并苟纵私怀。
不稽皇极。
于以亏天下之理。
于以失天下之心。
故常情之所轻。
乃圣人之所重。
图远者先验于近。
务大者必慎于微。
将在博采而审用其中。
固不在慕高而好异也。
陛下所谓比见奏对论事。
皆是雷同道听涂说者。
臣窃以众多之议。
足见人情。
必有可行。
亦有可畏。
恐不宜一槩轻侮。
而莫之省纳也。
陛下又谓试加质问。
即便辞穷者。
臣窃以陛下虽穷其辞。
而未尽其理。
能服其口。
而未服其心。
何以知其然。
臣每读史书。
见乱多理少。
因怀感叹。
尝试思之。
窃谓为下者莫不愿忠。
为上者莫不求理。
然而下每苦上之不理。
上每苦下之不忠。
若是者何。
两情不通故也。
下之情莫不愿达于上。
上之情莫不求知于下。
然而下恒苦上之难达。
上恒苦下之难知。
若是者何。
九弊不去故也。
所谓九弊者。
上有其六。
而下有其三。
好胜人。
耻闻过。
骋辩给。
眩聪明。
厉威严。
恣彊愎。
此六者。
君上之弊也。
谄谀。
顾望。
畏愞。
此三者。
臣下之弊也。
上好胜。
必甘于佞辞。
上耻过。
必忌于直谏。
如是则下之谄谀者顺旨。
而忠实之语不闻矣。
上骋辩。
必剿说而折人以言。
上眩明。
必臆度而虞人以诈。
如是则下之顾望者自便。
而切磨之辞不尽矣。
上厉威。
必不能降情以接物。
上恣愎。
必不能引咎以受规。
如是则下之畏愞者避辜。
而情理之说不申矣。
夫以区域之广大。
生灵之众多。
宫阙之重深。
高卑之限隔。
自黎献而上。
获睹至尊之光景者。
踰亿兆而无一焉。
就获睹之中。
得接言议者。
又千万无一。
幸而得接者。
犹有九弊居其间。
则上下之情。
所通鲜矣。
上情不通于下则人惑。
下情不通于上则君疑。
疑则不纳其诚。
惑则不从其令。
诚而不见纳。
则应之以悖。
令而不见从。
则加之以刑。
下悖上刑。
不败何待。
是使乱多理少。
从古以然。
考其初心。
不必淫暴。
亦在乎两情相阻。
驯致其失。
以至于艰难者焉。
昔龙逢诛而夏亡。
比干剖而殷灭。
宫奇去而虞败。
屈原放而楚衰。
臣谓夏殷虞楚之君。
若知四子之尽忠。
必不剿弃。
若知四子之可用。
必不违拒。
所以至于忍害而舍绝者。
盖谓其言不足行。
心不足保故也。
四子既去。
四君亦危。
然则言之固难。
听亦不易。
赵武呐呐而为晋贤臣。
绛侯木讷而为汉元辅
公孙宏上书论事。
帝使难宏以十策。
宏不得其一。
及为宰相
卒有能名。
周昌进谏其君。
病吃不能对诏。
乃曰臣口虽不能言。
心知其不可。
然则口给者事或非信。
辞屈者理或未穷。
人之难知。
所病。
胡可以一酬一诘。
而谓尽其能哉。
以此察天下之情。
固多失实。
以此轻天下之士。
必有遗才。
臣是以窃虑陛下虽穷其辞。
而未穷其理。
能服其口。
而未服其心。
良有以也。
古之王者。
明四目
达四聪。
盖欲幽抑之必通。
且求闻巳之过也。
垂旒于前。
黈纩于侧。
盖恶视听之太察。
唯恐彰人之非也。
降及末代。
则反于斯。
聪明不务通物情。
视听祇以伺罪衅。
与众违欲。
与道乖方。
于是相尚以言。
相示以智。
相冒以诈。
而君臣之义薄矣。
以陛下性含仁圣。
意务雍熙。
而使至道未孚。
臣窃为陛下怀愧于前哲也。
古人所以有耻君不如者。
故亦以是为心乎。
夫欲理天下。
而不务于得人心。
则天下固不可理矣。
务得人心。
而不勤于接下。
则人心固不可得矣。
务勤接下。
而不辨君子小人。
则下固不可接矣。
务辨君子小人。
而恶其言过。
悦其顺巳。
则君子小人固不可辨矣。
趣和求媚。
人之甚利存焉。
犯颜取怨。
人之甚害存焉。
居上者易其害而以美利利之。
犹惧忠告之不蔇。
况有疏隔而勿接。
又有猜忌而加损者乎。
天生烝人。
本以为国。
人之有口。
不能无言。
人之有心。
不能无欲。
言不宣于上。
则怨讟于下。
欲不归于善。
则凑集于邪。
圣人知众之不可以力制也。
故植谤木。
谏鼓
争臣之位。
置采诗之官。
以宣其言。
尊礼义。
安诚信。
厚贤能之赏。
广功利之途。
以归其欲。
使上不至于亢。
下不至于穷。
则人心安得而离。
乱兆何从而起。
古之无为而理者。
其率由此欤。
苟有理之之意。
而不知其方。
苟知其方而心守不壹。
则得失相半。
天下之理乱。
未可知也。
其又违道以师心。
弃人而任巳。
谓欲可逞。
谓众可诬。
谓专断无伤。
谓询谋无益。
谀说为忠顺。
谓献替为妄愚。
谓进善为比周。
谓嫉恶为嫌忌。
谓多疑为御下之术。
谓深察为照物之明。
理道全乖。
国家之颠危。
可立待也。
理乱之戒。
前哲备言之矣。
安危之效。
历代尝试之矣。
旧典尽在。
殷鉴足徵。
其于措置施为。
在陛下明识所择耳。
伏愿广接下之道。
开奖善之门。
宏纳谏之怀。
励推诚之美。
其接下也。
待之以礼。
煦之以和。
虚心以尽其言。
端意以详其理。
不禦人以给。
不自眩以明。
不以先觉为能。
不以臆度为智。
不形好恶以招谄。
不大声色以示威。
如权衡之悬。
不作其轻重。
故轻重自辨。
无从而诈也。
如水镜之设。
无意于妍蚩。
而妍蚩自彰。
莫得而怨也。
有犯颜谠直者。
奖而亲之。
有利口谗佞者。
疏而斥之。
自然物无壅情。
言不苟进。
君子之道浸长。
小人之态日消。
何忧乎少忠良。
何有乎作威福。
何患乎妄说是非。
如此则接下之要备矣。
其奖善也。
求之若不及。
用之惧不周。
如梓人之任材。
曲直当分。
如沧海之归水。
洪涓必容。
能小事则处之以小官。
立大劳则报之以大利。
不忌怨。
不避亲。
不抉瑕。
不求备。
不以人废举。
不以巳格人。
闻其才必试以事。
能其事乃进以班。
自然无不用之才。
亦无不实之举。
如此则奖善之道得矣。
其纳谏也。
以补过为心。
以求过为急。
以能改其过为善。
以得闻其过为明。
故谏者多。
表我之能好。
谏者直。
示我之能贤。
谏者之狂诬。
明我之能恕。
谏者之漏泄。
彰我之能从。
有一于斯。
皆为盛德。
是则人君之与谏者交相益之道也。
谏者有爵赏之利。
君亦有理安之利。
谏者得献替之名。
君亦得采纳之名。
然犹谏者有失中而君无不美。
唯恐谠言之不切。
天下之不闻。
如此则纳谏之德光矣。
其推诚也。
在彰信。
在任人。
彰信不务于尽言。
所贵乎出言则可复。
任人不可以无择
所贵乎已则不疑。
言而必诚。
然后可求人之听命。
任而勿贰。
然后可责人之成功。
诚信一亏。
则百事无不纰缪。
疑贰一起。
则偫下莫不忧虞。
是故言或乖宜。
可引过以改其言。
而不可苟也。
任或乖当。
可求贤以代其任。
而不可疑也。
如此则推诚之义孚矣。
微臣所以屡屡尘黩而不能自抑者。
盖以陛下有拯乱之志。
而多难未平。
有务理之诚。
而庶绩未乂。
聪明之德。
而未光宅于天下。
有覆载含宏之量。
而未翕受于众情。
故臣每中夜静思。
无不窃叹而深惜也。
向若陛下有其位而无必行之志。
有其志而无可致之资。
则臣固已从俗浮沉。
何苦而汲汲如是。
惟陛下详省所阙。
亟行所宜。
归天下之心。
济中兴之业。
此臣之愿也。
亿兆之福也。
宗社无疆之休也。
谨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