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大观赋 明末清初 · 鲜于浃
 出处:遁庵先生全书卷之五
窃观夫太极之未判也,一理无形,沦沦混混。
理寓于气,气著理隐。
理无际气有限,气万殊理一本。
无方无所,无体无象。
微乎微乎,自形而上。
暨夫太一肇判,阳升阴降。
一动一静,磨戛相荡。
乾男坤女,两仪斯立
互为其根,刚柔配合。
位乎上下,生成阖辟。
天之为天也,其体至圆,周围三百六十五度。
其性至健,周行一日九十万里。
转如车毂之运,倾如砧杵之倚。
北极出地上三十六度,确然而常见不隐。
南极入地下三十六度,隤然而常隐不见。
上下七十有二度,一轴共贯而斡转。
至高无上,秉阳包地。
明明贞观,垂象下示。
广无穷远不极,苍色浮赤阳积。
太极之子,诸阳之父。
大地之所囿,万物之所覆。
大哉乾元,荡荡难名。
司一言而尽,不过曰诚。
地之为地也,其体至方,四海内相距,五亿十万九千馀步。
其性至顺,八柱下承载,一亿一万七千馀丈。
元气之所生,品物之所养。
兼五行而次序,统六府而孔脩
输五岳之方舆,载百货之大舟。
至卑无底,秉阴流谦。
食弘光大,柔顺安恬。
老夫之妻,诸阴之母。
敏树养材,九地五土。
为阳之根,应天无疆。
其静也柔,其动也刚。
至哉坤元,其德含章。
无成有终,直而且方。
人之为人也,得二气之正理,禀五行之秀气,合理气而成形。
一能言之天地,其体至正,头向天而足履地。
其性至善,仁与义而忠信。
圣人又得其秀之秀者,纯粹至精,而与天齐准
首出庶物,宠于四方。
继天立极,穆穆皇皇。
皇者煌也,明一者曰皇。
帝者天,号治功之表。
王者人,称御以正度
君者群也,群天下而为君。
臣者伏也,伏于君而为臣。
王者位乎两间,兼天地而统万类。
是以王字三画而连其中,象一人贯三才以为主。
王者建国于华夏之中,设都于天室之下。
橧巢列乾象之墟,营窟镇坤灵之野。
南朝北市,左祖右社。
蒿宫不陋,土阶可舍。
垂衣而治,卷领而化。
合而观之,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自然。
阴阳之谓天,刚柔之谓地,仁义之谓人,名虽殊而理不异。
是故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元以生贞以成。
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仁以爱,智以别。
教化法度,无非义也。
何以守位,曰仁与义中正
何以保民,曰纲与纪而财利也。
为辅相也,大则范围天地而不过,小则曲成万物而不遗。
一岁裁为四时,一月裁为三十日,一日裁为十二时。
凡物之大小轻重高下文质,皆有数度而不差毫釐。
其为制礼作乐也,天高地下,百物散殊而礼制行矣。
流而不息,万化合同而乐文兴焉。
礼以配地,乐以应天。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乐敦而无忧,礼备而不偏。
远取诸物,定万用之限。
近取诸身,严一身之限。
议德行求中节,贵贱上下。
各安其分,日月星辰之为天四象也。
日者实也,大阳之精。
月者阙也,大阴之灵。
在天为日月而成象,在地为水火而成形。
昼夜乎黄道青道,朝夕乎东溟西溟
人君之象,天使之行。
后妃之德,地使之灵。
金乌腾翥,光满六合。
玉兔飞空,清煇八极。
双镜乎弦望之际,合璧乎晦朔之间。
曾泉赤水,至连石之苍山
扬火德于王渊漾水精于金波。
绕四维而色正,历九野而光多。
乾坤以之而明暗,庶类以之而燥湿。
诚天道之大用,照万古而无息。
至若星者,散也,五行之精。
辰者,天壤无物之名。
随天运而隐见,拱北辰而环向,本在地而应天。
像人间之物,象三光之末。
七曜之一,曜丽乎天,迭行从日。
水火土石之为地四象也,水生天一,为云为雨
在天为月,在地为水。
果行其材,润下其性。
道玄枢,洁洁净净。
坎西北而潮汐,泽东南而底定。
通远道之任重,准万里之平格。
涵九万之乾纲,环大地之坤轴。
若夫火生地二,成于天七。
于地为火,于天为日。
文明之材,炎上之质。
丽物而起,无形而成。
焰焰灼灼,内暗外明。
俾夜为昼,为灯为烛。
易坚为柔,变腥成孰。
君子以之,顺天休命。
破暗长明,其德炳炳。
及夫山者,宣也,阳土之散。
成元气,流通江汉。
秀出太虚,峻极于天。
飞鸟集焉,走兽伏焉。
留春深谷,导风绝巘。
兴云作雨,生物不倦。
至若石者,托也,托为止物。
太柔之精,少刚之质。
小石曰磝,大石曰礐。
礐者学也,小学而大积。
云触水投,生金鞰玉。
秦梁汉柱,神鞭仙迹。
文镜磨平,炊鼎凝重。
神灵滋液,万民宝用。
是以日月星辰而天之象尽矣,水火土石而地之体尽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变化之成象成形,阴与阳而已,动植之生也。
动物飞走之属,植物草木之类。
自根生者草木,自首生者禽兽。
洪纤高下,各正性命。
得天气者动,得地气者静。
鸟飞天而兽走地,草则柔而木则刚。
阴与柔而阳与刚,各以所性而循其常。
且复鸟有鸾凤,兽有麒麟。
凤质其文,麟性其仁。
有芝兰,木有松柏。
兰馨香,松柏贞节
抑有蜂蚁之君臣,虎狼之父子。
一路明而能通,物亦有乎仁义。
然则塞中之通,偏中之正。
比于吾人,则犹众之于贤圣。
人而不仁,气质之恶。
五中之偏,通中之塞。
其唯圣人,与天地同。
正中之正,通中之通。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观于山,山于天地,为物最高。
恒垈启东北之阯,衡华表西南之郊。
惟嵩山之秀出,镇元气之磅礴。
秩视三公,名雄五岳。
巍然中立,万山之特。
观于水,海于天地,为物最大。
东为溟海,南则涨海。
西云弥海,北曰瀚海
四海之外,通谓之裨。
倾泻百川,回洑万里。
吞济纳汉,浮天动地。
委水为纲,积流为纪。
大而愈谦,深而益下。
包荒外夷,襟带中夏
其馀三山五岭,云峰霞壁
青丘丹穴,石闾金阙。
暨乎四渎五湖,九河十洲。
玄灞行险,素浐奔流。
互为流峙,脉络绸缪。
抑有中州西北一万六千馀里,天竺之北,大夏之西,有山而名曰昆崙,乃地之头。
石栈天梯,直上一万八千丈,周围五百馀里。
百源之所自出,千脉之所从起。
水有三条,山有四列。
三条者,一曰黄河,二曰长江,三曰鸭绿,而为天下三大水之条。
四列者,一曰岍岐,二曰西倾,三曰嶓冢,四曰岷山,为天下四大山之列。
岐之列,至于碣石。
西倾之列,至于桐柏。
嶓冢之列,至于大别。
岷山之列,至于南岳
中原清淑之气,于是焉穷而郁积。
又有黄河发源于昆冈,而初为三江而奔流。
南出者,捞玉江
东出者,碧玉江。
北出者,黑玉江
合流而为黄河,东至于大荒。
隐流地下三百馀里,涌出地上,北至于朔方,逶迤于月窟。
折而南流,略过乎积石。
盘涡毂转,震动龙门,洪波喷箭。
百里一小曲,千里一大曲。
泾渭之所属,伊洛之所合。
天一之真源,地六之正色。
又有中州东北二千馀里,浚句之东,三韩之北,有山而名曰长白
镇吾东之坤,极其高七百里。
横亘一千里,西与昆崙为伯仲,相对而屹立。
水有三派,山有四支。
三派者,东海鸭绿粟米也。
四支者,太白金刚智异阿斯也。
昆崙,天下之宗山,故流而为中州五岳。
长白,东方之宗山,故流而为三韩四山。
山与山而对待,寅与亥而相关。
是故伏羲之模写乾坤,置艮位于亥地。
文王之整顿天地,置艮山于寅位。
居亥而根着于地,居寅而成终成始。
纯乎天理,参以人事。
体用一源,假象显义。
前圣后圣,其揆一致。
因阴阳之实体,悟流峙之通气。
仰二山之止德,运玄机于静里。
于是藉江山风景,揭日月光荣。
顾眄乎地维,仰观乎天庭。
旁通奥义,曲察幽情。
洪洪细细,色色形形。
上下经纬,左右纵横。
踰鸿濛于太初,贯万里而高厉。
因既往之前范,察将来之后世。
文章制度,随世损益。
三纲五常,万古不易。
呜呼,天高地下,万象交错。
妙乎妙乎,不可谈悉。
顿思息虑,归来蓬荜。
玩阴阳之变化,顺天理而奉行。
善观道者,必以道而求物,善观物者,必以道而思诚
观其然而不见其所以然者,何足与论于道哉。
其然者,费也气也。
所以然者,隐也理也。
器根于道矣,道著于器矣。
器者,气也,气以成形而为物者也。
道者,理也,无形寓气而物之所以为物者也。
自理而观,则即体而用在其中,自象而观,则即显而微不能外。
观会通以行其典礼,则即事即物而此理无乎不在。
如斯观之,则近于道矣。
客曰:子之言则然矣,抑有圣人之观。
贤人之观,学者之观乎。
曰:有之,圣人,生而知之,即始见终。
安而行之,自诚而通。
博厚业广,高明智崇
观天下之赜,拟诸其形容。
见事物之动,以断其吉凶。
异乎人之观,神妙无穷。
贤人,学而知之,推测而识。
利而行之,自明致曲。
曾笃实而三省,颜颖悟而四勿。
瞻前顾后,见大道之卓立。
真积力久,闻一贯而入室。
学者困而知之,勉强而行。
窥见不大,童观难明。
不见百官之富,安知数仞之墙。
外而不内,粗而不细。
信善之间,半上半落。
末而不本,粗而不精。
谁睹乎高明之域,十哲群贤。
七十诸子,求仁适道已见大义。
后之学者,其鉴乎此。
客退而喜之曰:问三者之观,得圣学之宗旨。
其旨伊何,诚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