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刑议 唐末至五代 · 杨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六
议曰。
刑可以立乎。
不能去。
不亦深乎。
曰。
贰于法而行之。
苟违之者。
是不由砥。
终而紊之。
则孰若严刑而使知畏。
姑以一宇言之。
立其墙垣。
崇其闬闳。
犹有穴而入者。
而况于不设乎。
汉轻其法。
阱民于祸矣。
之而不是乎更(疑)
呜呼。
致金于路。
坐拾者以盗否。
焚舟议 唐末至五代 · 杨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六
秦伯伐晋。
两用孟明皆败绩。
用之不怠。
复伐于晋。
晋人不出。
遂封殽尸。
霸者以武为功乎。
昔楚子败晋。
□□京观昭武功。
楚子不从。
曰。
所以称武者。
以有七德也。
我无一焉。
其可称哉。
今稽秦师。
蹇叔之忠谏。
纳子之狂谋。
劳师欲以袭国。
殽及彭衙之败。
只轮不返。
渡河焚舟。
示其致死。
晋不与敌。
遂霸西戎
亦未为胜也。
况两败一胜。
与敌乃亡尺全寸。
焉足为功哉。
夫饥虎馁狼。
一意于吞噬乎。
吾见晋之悬门不发者。
君子多矣。
复宫阙后上执政 唐末至五代 · 杨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六
子云有言曰。
琴瑟郑卫调。
因之。
亦不可以致箫韶。
董仲舒云。
琴瑟不调。
甚者必改而更张也。
舜承尧禅。
当太平至理之后。
犹且放四凶。
举八元八恺。
而后百揆四门。
方克调序
当今承百王衰弊之末。
继万法隳散之馀。
皇纲不序。
事无旧贯。
阁下掌国之钧。
提人之柄。
将循其旧而就为治乎。
将择其善而渐以化乎。
将新其辙而革其弊乎。
某诚不敏。
粗达利病之源。
常欲得布露蕴蓄于执政
以助教化。
则与躅人之喜愠。
随声而是非者。
固不同其轨矣。
夫广引古事。
以黩左右。
盖类庸医。
不审疾病。
掊聚众药。
合为一法。
希有或中耳。
况今下笔者。
言登庸之善。
语字牧之能。
此亦阁下饫于听视矣。
今不敢远为徵譬。
请质而言之。
阁下将循其旧而就为治耶。
且四海生灵。
火陷密网。
举手摇足。
如在桎梏。
其怀革弊刬讹之政。
如旱苗之待甘雨。
若循其旧不为之制。
信其治不为之忧。
蠹不剔则坏及根本。
毒不抉则疽及骨肉矣。
以此知循旧之难也。
阁下将择其善而化以渐耶。
且知人之道。
圣哲犹难。
仲尼有以貌以言之失。
则阁下所为善者。
其欲询于人乎。
其欲取于言乎。
取于言。
言未必信。
询于人。
人未必诚。
盖浇竞日久。
煽为朋党。
内则巧诈万变。
外则絜矩自任。
同于已者。
互推互挽。
出于已者。
挤辱如仇。
访于人有是有非。
听于人有端有曲。
虽秦鉴之明。
尧羊之触。
未免其挠且惑。
此以见择善之难也。
阁下将欲新其辙而革其弊耶。
在今日时之讹。
俗之坏。
况大兵久役之后。
救其衰残。
未有首于此也。
前车已覆。
后车岂可蹑而行之。
固当改辙易涂。
以取其不倾不蹶。
道路之人。
亦知此为至计。
况廊庙帷幄之画。
岂不以是为急哉。
然民困已久。
如涸泽穷鳞
噞喁馀喘。
更沃之沛泽。
则有苏活之望。
若顾而哀之曰。
吾未能卒致其泽。
命贯而挈之。
俟有水之地。
则舍而放诸。
则是鱼之反不如噞喁于涸泽矣。
此以见新辙之难也。
然则为政之道。
固在乎人。
其人存则其政举。
其人亡则其政息。
今大兵之后。
生民陷于涂阱。
九州四海。
固仰首于吾君吾相。
以待其脱涂出阱也。
使吾君为尧为舜。
固在吾相之左扶右翼。
齐桓公管仲
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竖刁易牙
则国乱而无主。
身殁而不殡。
如此则匡持裨赞。
系于臣不系于君也。
今阁下莅事以来。
以为天下安乎危乎。
贾谊居汉文升平之代。
犹言今所安者。
抱火而厝于积薪之下。
而寝其上。
矧今日生民。
首未去其压。
足未释其缚。
乃欲循常之辙以安辑还定。
犹为饥仆者谭翊日之膳。
将何所济哉。
夫欲安其民。
则莫若择守宰
夫欲固其本。
则莫若去奢侈。
夫欲官之治。
则莫若为官而择人。
夫欲弊之革。
则莫若限田而定赋。
夫朝廷之立。
在固本根。
本根固则兆庶安。
兆庶安则盗贼息。
盗贼息则基于太平矣。
欲安其兆庶。
莫若择守宰
守宰良则人民安。
人民安则无逋逸。
如抱沉痼者偶所亲之卫养。
焉肯舍其亲而从疏乎。
苟不精择其守。
慎选其宰。
信虚声。
徇请谒。
是致祸于民。
而思其安。
如挟弹以驱林。
恶禽之惊也。
决防以涸泉。
怪鱼之逝也。
汉宣帝诏曰。
与我共治天下。
其惟良二千石乎。
故承平之代。
号为得人
内外肃穆。
时风一变。
如是则守宰之任。
其可容易乎。
其可轻受乎。
今远方郡邑。
民抱愁痛。
嗷嗷然如婴儿之望父母也。
朝廷命牧守。
邑宰
以何道而取耶。
其有忘慈惠之心。
蕴聚敛之志。
不思疾痛。
但恣刻剥。
役尪瘵以从欲。
饰厨传以邀名。
天路高邈。
叫诉无所。
居者以远而吞气。
行者以赂而设誉。
纵使贪过桀蹠。
亦可高枕夷
如此则流毒于下。
岂有既乎。
故曰欲安其民。
莫若择守宰也。
夫世态骄奢。
竞相扇习。
生民益痛。
时风益讹。
昔有谏舜用漆者。
以其漆不已至于象。
象不已至于珠玉。
夫塞其源。
绝其流。
犹有浸渍溃防之穴。
而况决其源。
疏其流。
其可罪诸洋溢乎。
且古者车服仆隶。
悉系于位。
上不得踰制。
下不得僭上。
贞观开元之初
位至丞相
其导从不过十数人而已。
迨林甫秉政。
内挟邪以固宠。
托势以立威。
胜已者巧法以诛之。
异已者倚公以斥之。
内外畏恶。
林甫亦自审其曲。
由是出入严其兵卫。
如见大敌。
自后执政者。
嗣其馀风。
至今不衰。
下至散班冗职。
但力可致者。
即前有驱。
后有殿。
固莫问于品秩矣。
至于崇德雅望。
亦不能复其本。
纵心有所恶。
皆有类聚者瞽惑。
不得固其节矣。
且月俸既有限。
馀给既无数。
以有限之入。
供无度之费。
俾其分一职。
当一位。
不掊不敛者。
亦鲜矣。
车服仆隶之为费。
尚且如此。
矧复后庭曳绮罗饰粉黛者。
其费如何哉。
故因赂而仕。
由贿而达。
牛骥皂隶。
汨为一流。
居外者恃内之权。
恣其刻削。
居内者恃外之遗。
益其侈靡。
耗民之生。
如城之狐。
蠹民之力。
如社之鼠。
枯骸朽皮。
尽取后已。
阁下其不痛心乎。
其不抆泣乎。
夫四方程式。
自辇毂出。
傥阁下剋已以行。
俾四海知所法。
则其为革弊刬讹。
不啻沃汤于砌雪也。
故曰欲固其本。
莫若去奢侈也。
自大驾南巡。
官失其守。
贩缯织畚之伍。
安刘灭项之才。
于是烂羊续貂。
首尾颠倒。
苟无董正
是紊国经。
玄宗平内难。
有功者多横行自负。
姚梁公当国。
光武故事。
请不任功臣以政。
优其禄秩。
寘于散地。
使不干禁忌。
菹醢之戮。
保子孙爵禄之庆。
阁下不以是为虑乎。
书曰。
官不必备。
惟其人。
国家设庠序之官。
盖说礼敦诗之本也。
苟非其人。
焉可妄授。
今贵游豪冑。
言国庠
凡受其官。
意若获谴。
故朝廷职事。
亦以为寻常。
莫知大学为国之本。
本颠则枝叶从之矣。
焉有文明之代。
轻易儒学。
齿其位者。
曾不知书之颠倒。
而欲以此发明大义。
阐扬大道。
是犹责瞽者以元黄。
语聋者以律吕。
举是一隅。
则百辟其选。
岂可不摭其名责其实也。
故曰欲官之治。
莫若为官择人也。
今天下黔首。
不惮征赋。
而惮力役。
明敕屡降。
非不丁宁。
州县奉私。
曾不遵禀。
既因循未用。
亦有所未尽焉。
盖侨寓州县者。
或称前贤
或称衣冠。
既是寄住。
例无徭役。
且敕有进士及第
许免一门差徭。
其馀杂科。
止于免一身而已。
今有侥倖辈偶忝微官。
便住故地。
既云前曾守官州县。
须存事体。
无厌辈不惟自置庄田。
抑亦广占物产。
百姓惧其徭役。
悉愿与人。
不计货物。
只希影覆。
富者称物产典贴。
永绝差科。
贫者以富籍挤排。
助须从役。
利入私室。
害及疲民。
无利润者。
转见沉沦。
有膏腴者。
坐取安逸。
衣冠户以馀庆所及。
合守清廉。
既恃其不差不科。
便恣其无畏无忌。
且古画地之数。
限人名田。
一则量其贫富。
一则均其肥瘠。
今凡称衣冠。
罔计顷亩。
是奸豪之辈。
辐辏其门。
但许借名。
便曰纳货。
既托其权势。
遂恣其苞囊。
州县熟知。
莫能纠摘。
且州县所切。
莫先科差。
富贵者既党护有人。
贫困者即窜匿无路。
上逼公使。
下窘衣资。
怨嗟之声。
因伤和气。
苟权利之路绝。
请托之幸除。
即民必泰。
俗必阜矣。
何以塞其门。
杜其隧。
在定其税额而已。
自一品至九品
各限其田。
田有恒。
即赋有限。
无路广占矣。
既绝其广占。
即富者无苟免之徭。
贫者无非次之役。
则凋瘵何有夫不苏。
时俗何有夫不安。
故曰欲弊之革。
莫若随田而定赋也。
是四者。
固为政之纲也。
将欲安其人。
丰其俗。
实未有先于此道也。
复有急于是者。
盖朝廷之法也。
夫法者。
士庶之所以共。
固不以士则废。
庶则用。
所以一而行之者。
欲人之鲜过也。
苟轻者以赂而重。
曲者以势而直。
纵朝廷示于人。
虽一子不为信。
而况有势有赂者。
焉肯凛畏哉。
今朝廷之法。
不及州县之条。
州县之条。
违者必有刑。
所以人知惧。
朝廷之法。
犯者未必罪。
所以人莫畏。
是以冠履杂处。
首尾倒置。
国君之威。
不行于世。
牧伯之令。
反信于时。
如此则风俗日已漓。
国柄日已陵。
不其痛欤。
不其惜欤。
今为政者。
未尝以此为痛。
盖各急于私。
不计于法。
设有其行典者。
悉贫而寡援。
俾其受罚而兴怨。
蓄愤而不能诉。
鬼神有知。
固纳其诉。
则伏阴愆阳。
繁霜苦雨。
岂不职于此哉。
石碏杀其子。
君子以为义。
叔向戮其弟。
仲尼以为直。
今阁下当此大柄。
岂有舍其义与直
而混其名与龌龊者为偶哉。
今法不患不制。
而患不行。
事不患不立。
而患不公。
苟以用法必公。
不以豪强而曲直。
则不出户可以见四方之承禀。
不下席可以知兆庶之休戚矣。
代宗朝用杨绾为相。
性清俭。
时论推之。
及为相。
郭汾阳河中节度使
惮之。
妓乐减半。
验于此。
即四方凛畏当国者操守耳。
陈平对汉文云。
宰相者。
上佐天子燮理阴阳。
内亲附百姓。
镇抚四夷。
使御史大夫各得其职。
今阴阳调乎。
百姓亲乎。
四夷柔乎。
内外之职各得其任乎。
欲阴阳之调也。
狱无滞讼。
官无滥政。
农桑无失时。
公府无加赋则里有歌。
巷有颂。
和声达于上。
休气属于下。
阴阳何有于不调哉。
欲百姓之亲也。
不夺其力以营台榭。
不劫其才以具土木。
不掠其粮以给犬马。
不赋其财以资交结。
闻民之病。
如子之病。
闻民之馁。
如已之馁。
百姓何有于不亲哉。
欲四夷之柔也。
省刑罚。
薄赋敛。
谨庠序之教。
申孝悌之义。
乡里识尚齿之敬。
路知事长之礼。
然后固其关防。
禁其侵掠。
橐其戈革。
示以恩信。
四夷何有于不柔哉。
欲内外之职得其任也。
命各举所知。
随材引用。
不以位微而不录其言。
不以地寒而不取其行。
称文者授以文学之任。
然后考其文之臧否。
称武者授以兵卫之任。
然后验其武之勇怯。
称理者授以亲人之任。
然后责其理之优劣。
称钱谷者授以度支管榷之任。
然后课其钱之盈虚。
实者升之。
不副者黜之。
其升黜皆及其所举。
故人不以党而进。
亦不以独而退。
则内外之职。
何有不得其任乎。
自元和以降。
宰相闭关不接士夫。
游其门升其室者。
非有世故。
非有媒荐。
固不可偶顷刻之语。
周公一沐三握发。
公孙宏开东閤
邴吉不以吐车茵为过。
而乃致理平。
太平之基。
非一士之功也。
借如大厦崇崇。
诚柱石栋梁之力。
然舍其栾栌榱桷。
此为何室哉。
今天下有倒悬之急。
实阁下夜以继日筹其事。
坐以待旦思其用。
忘寝食以待往来。
捐金帛以给贫困之也。
某家且贫。
读书著文之馀。
以渔猎奉甘滑。
今阁下居密勿启沃之地。
辄以渔猎为谕焉。
夫渔于泽。
遍水而布罟。
猎于林。
被野而设罝。
不遍不被。
是阙其具也。
及其获鱼得兔
非一日之力。
今内外百执事。
亦罝罟之众目焉。
焉可一一责其获。
又焉得以不获而不设也。
然能不纵其跃。
不漏其走。
亦足助为渔猎矣。
苟或不掩其走。
不蔽其跃。
即捕之无亏其纲纪。
则后日之渔猎。
不患于遗矣。
惟不以词之繁。
试一二垂省。
幸甚幸甚。
望春亭诗序 唐末至五代 · 杨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六
夫楼阁亭榭之建。
其名既殊。
其制亦异。
至于瞰江流。
跨岭脊。
延亲宾。
合歌乐。
晴朝月夕
肆坐放怀。
盖其致一也。
然则有以位名之者。
以氏名之者。
以景名之者。
以意名之者。
取近而言。
以位名之。
洪州滕王阁是也。
以氏名之。
江州是也。
以景名之者。
鄂州黄鹤楼是也。
以意名之。
今见望春亭焉。
望之名。
愚知之矣。
或曰。
志其始建之时也。
其未然乎。
四时相序。
春实称首。
春德发生。
德合仁也。
爱民之务。
莫先于仁。
仁以合天。
天以合仁。
治道尽矣。
意望者其在兹乎。
于是赋五言诗一章八句。
湖州录事参军新厅记 唐末至五代 · 杨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六
度材者定曲直于绳。
较物者决轻重于衡。
盖绳无欺。
衡无私。
故人所取镜也。
今使五邑之吏。
枉正无所逃。
千里之情。
毫釐无所差。
束其内外。
必蹈乎规矩。
戢诸桀黠。
知摄于刑宪。
斯郡主簿有绳衡之无私。
为得其任矣。
高阳许鎕。
以前秋曹椽端于谳狱。
诏宠之。
迁陟斯任。
自兵兴十五载。
事隳宿贯。
守国之法制。
禀朝之政令者。
由关而东。
郡亦无几。
吴兴遵国经。
体旧章。
上下谦敬。
确然不渝。
然此数万众兵之所给。
固系于土赋。
俾其役不重。
敛不烦。
吏不苛。
民不疲。
万目自正者。
全在提其纲乎。
君制事以义。
制心以礼。
节不为势易。
志不为强夺。
静以督其下。
故其下肃。
恪以莅其事。
故其事简。
由是众吏畏而庶务集。
仅致于讼息而刑置矣。
广明中
妖巢揭竿以犯帝阍。
遂俾翠华有西南之狩。
梁郑周秦之甲。
皆阁手无所敌。
凡五改火。
鸾驾外驻。
甲辰年
太守以彭门之师。
擒巢于莱芜
提其颅荐于成都
明年春
玉辇还阙。
遂以吴兴
帝念殊庸。
位不配德。
诏加防御。
以高其位。
始开幕延宾。
增吏拓制度。
是取督邮之旧署。
防御使院。
然后合功廪户三掾之厅。
移居视印绳堕于此。
夫檐楹迫则耳目泥。
居处
则思虑昏。
今兹视于前则浅而露。
觇于后则湫而陋。
得无泥与昏乎。
而又丛蓧杂卉。
荫翳阶序。
列衙者乱其次。
授事者丧其局。
交肩骈足。
亵礼亏敬。
君乃命梓人。
择瑰材。
敞前楹。
豁南荣。
中唐
严层扃。
设外屏以肃其入也。
构环廊以庄其位也。
撤旧增新。
拥隘咸革。
列目之物。
罔不完美。
睹其显敞。
夺其暑。
居其奥密。
却其寒。
地斯清。
境斯胜。
足以豁听视。
爽精神。
导中和之性。
增冲澹之趣矣。
君子是以知蕴智者于事敏。
负才者应用周。
如水于器。
方员无所滞。
如丝于色。
元黄无不入。
如是则化为完。
易卑为高。
盖出于馀力乎。
况君行已之道。
及物之利。
其察也鉴焉。
臧否无匿。
其信也潮焉。
朝夕不忒。
俗茹其正。
吏饫其直。
叔向所谓明察之官。
忠信之长者。
于此而见矣。
斤涂毕役。
君以夔业于文。
且谓纪年表事。
春秋之曩志也。
兹厅之立。
既始于我。
而载祀莫纪。
无乃取议于将来乎。
其为我书之。
无虚美。
无加饰。
惟实是编。
足以贻后。
遂谨而日之。
请题于东墉。
以记厅之始。
乌程县东亭 唐末至五代 · 杨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七
相国赵郡李公讳绅
宝历中廉问会稽日。
吴兴僧大光有神异之迹。
为碑文托郡守敬公建立于卞山法华寺
会昌中
诏毁佛寺。
此寺随废。
县令李式其碑。
相国先人乌程
遂移立于县东亭
迨今五十载。
其碑毁折。
汝南周生。
明经赐命。
乌程
睹其废逸。
遂求于故老。
获旧文。
比类于折碑。
所失者数字。
因重刊于石。
所阙文字。
不敢臆续。
盖所以避不敏。
遵宣圣不知而作之诫也。
兼其旧传云。
东亭之池。
相国于县署。
学弄之岁。
乳母惰于保持。
相国坠于池。
人莫之觉。
食顷。
如有物翼出于池面。
家人方得以拯焉。
众方慑骇。
相国笑语无替于平日。
人咸异焉。
初有石数尺勒其事。
岁月绵远。
石失其处。
汝南生广其亭。
浚其池。
再刻其碑。
重叙厥由。
盖欲存县之故事也。
中和初宰此邑。
及期而代。
居閒闭关。
淡薄自得。
郡帅陇西公潜使人伺其所为。
知其安于贫。
乐于道。
阅百代而自娱。
未尝以阙物为挠。
由是官有乏。
必俾承乏。
而生所至以静理闻。
癸丑夏
复诏生宰乌程
民吏欣欣。
再遇宽政。
阁鞭听讼。
事简庭閒。
君子哉汝南
学古入仕。
有其经矣。
生家于阳羡
数世以经明获禄。
后群从昆弟并一举而捷。
凡浙右之士。
因以向风国庠
闻其名。
咸亦推先焉。
夫善为政者。
虽欲人安而俗阜。
必当于事有立。
于意不忘。
以羽翼厥道也。
今徭赋既调。
风俗既安。
逋逸有归。
茕孑有依。
然后搜遗文。
刊坠碑。
此所以见兴废之心也。
新亭
洿池
此所以见继绝之志也。
于戏。
当大兵之后。
民困于繁役。
克俾其民康。
其务均俗。
固母视于尹长矣。
今施政之暇。
人有馀力。
然后兴起废坠。
彰明故事。
非图远经久者。
孰能为此哉。
生既重立大光上人之碑。
遂命某纪其年月。
别立于石。
且以旌新亭之兴替有自也。
小池 唐末至五代 · 杨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七
宏农子始卜居于前溪。得地数亩。
构草堂竹斋。植修篁。
竹斋之前。有地周三十步。
因命僮执锸穴为池焉。逗前溪馀派以涨之。
流或时涸。则汲井以满。
环池树及诸菜果。可以左右俎机者。
暇则散襟曳筇。修吟自怡。
或从风微澜。或因雨暗溢。
则江湖之思满目矣。宏农子性洁。
不喜淆杂。故一卉一木。
爽静在眼前。池之上。
未尝许片叶寸梗。顷刻浮泛。
以是耕僮颇厌其役。客有知者。
诮其勤恳跬步之地。何所裨哉。
广不袤丈。深不逾雉。
竭其水不足以泽生物。穷其深不足以安龟鳖。
无蒲藻以潜其鱼。无波澜以方其舟。
孜孜矻矻。虚耗僮力。
言未讫。宏农子举颐而答曰。
尔以此小而无用乎。以其洁而鱼鳖不宅乎。
以其狭而舟楫非便乎。吾岂不欲深及于渊。
以滋液畦圃耶。岂不欲周植其蒲。
以繁育鱼虾耶。岂不欲广导其流。
以乘风沿溯耶。吾恐利于生植。
其见乎疏决无穷矣。聚夫鳞甲。
则动夫竭泽之鱼矣。凑其舟楫。
则起夫济涉之争矣。矧夫植其物。
则有⿱(北资)菉以盗其泽者。丛其藻。
则有虺蜮以附其伏者。利其济。
则有重载以掇其溺者。嘻。
水之利也众矣。其害也亦深矣。
故吾所以独洁此沼。亦以镜其心也。
将欲挠之而愈明。扬之而不波。
决之而不流。俾吾性终始对此而不渝。
岂效夫潴其水以豢鳞蓄介为艬(一作巉)僭之备。亦曰池而已矣。
乌程县修建廨宇记 唐末至五代 · 杨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七
叔孙昭子聘于晋。晋受邾人之愬。
昭子寘于箕。使吏藩之。
昭子不以拘为意。止之舍。
有坏必葺。去之如始至。
故春秋贤之。今有受九重之命。
母百里之民。凋瘵者系之以绥。
讹弊者藉之以移。既休于公馆。
睹其隳摧圯漏。忍而不治者。
无乃取讥于君子乎。丹阳余公。
以再命尹于乌程。降车之期月。
察讼决狱之暇。周视县署。
其门倾。其厅欹。
其墙。其庑偃。
颓檐侧楹。倒移相倚。
风雨罔庇。寒暑是窘。
公叹曰。建之者何人。
坏之者何心。既叨守邑。
其敢不力自懋以图嗣修乎。然属天末悔乱。
兵火犹炽。专城而居者。
其可无备乎。故我郡储甲数万。
以戒不虞。而军须军饩。
佥赋于县。务繁力匮。
久莫克举。公乃宵分而寐。
五鼓而兴。行忖坐惟。
不遑所安。近越于时。
方克僝功。于是节冗费之用。
鸠赎辟之金。僦力于农休。
徵功以厚赏。听断之馀。
策杖以巡。慰其劳者。
勖其惰者。设茗及飧。
日自省视。由是工操其斧。
如蚁集膻。佣运其材。
如水赴泜。财以俭而蕴。
故其用给。人以悦而使。
故其功倍。不期年而众宇鼎新矣。
有若换大门中门。修大厅小厅东阁西阁
押司录事院。建人吏祗候房。
砌县之外城。凡百馀雉。
创宅之周垣。近一百堵。
修众寮之宅五。造厅库之桥六。
西亭之污池。制公廨之什物。
有遗罔不增构。其尤赫赫者。
如每岁徵赋。主胥类于厅之西庑。
以其输赋骈凑。逋逸是虞。
乃编筠接轩。权间隔之。
讫赋则毁去。厥费颇夥。
公乃增庑之一楹。构木为栏。
以限其内外。俾永绝妄耗。
此以见公谋之经久也。县之西北隅
旧有帐院。盖乡吏团集里书之所。
岁月绵远。崩陊无几。
每遇霖潦。则束席就燥。
以避其沾湿。亦有时矣。
加以往来者御奔走泥淖之患。举邑是病。
无户而革。公于是历揆其损。
以筹完葺。正倾支摧。
增新易坏。类夫重构。
复建修廊。以达于都门。
雨有依。暑有庇。
从役者不知其劳矣。此以见公情之恤下也。
公帑摧败。下冗下湿。
周垣虽设。腐不为固。
易所以刺慢蓄而诱盗也。公乃择坚以革枯。
选宏而化陋。厚厥墉。
严厥阙。此以见公志之防闲也。
县之圜扉。颓垝莫治。
彼犯大辟得系者。豺狼野心。
脱走是胜。苟闬闳不谨。
墙垣不慎。是遗肉于虎吻也。
或有絷堕。事由微眚。
盖俾其怀过而省非也。岂使敌于见善。
毒于昵枕哉。而粪壤狼籍。
秽不可迩。彼罪无轻重。
俱执于此。不其酷欤。
公乃刬积弊。涤宿污。
明坏牖。圩毁墉。
席以洁其榻。食以茹其馁。
苟获戾而入。如宴于此。
以见公之处心爱物也。先是县之秋苏许公颋释褐之官也。
公始至。兼戎曹务。
遇上已节。郡有角抵之戏。
郡守出观。则司戎者职其事。
因乘小艇往来。以检驭不整。
郡治之南。溪波浩洋。
许公驭楫以涉。而舟覆焉。
众皆骇惋。谓不可援。
俄闻空中有言曰。无损苏公。
忽有干流以出其舟。而许公存焉。
彼同溺者。俱不为水困。
俗旌其地为苏公潭大历中
县令李晤。则故相国绅之先也。
相国于县署。幼弄之岁。
于县东池。逾数刻。
忽若有物翼出于池面。相国略不为苦。
二者皆县之故事。而图经不载。
公乃檄请于邑太学博士邱光庭。编缉遗坠。
其或善未书能未纪者。罔不毕录。
此以见公兴废而继绝也。凡此数事。
岂前政之未知乎。抑知而不为乎。
非公勤于理。敏于用。
视公犹私。晓夕匪懈。
何以及此哉。始公之临。
承授政之后。人稔于易。
众务烦猥。纲在而目紊。
公乃肃之以整。严之以恪。
遏强字弱。优老恤匮。
旌别枉直。屏空奸慝。
不逾月而法令如一。劝赏分明。
清静简当。内外祗肃。
鞭朴阁于庭。争讼息于野。
宣尼所谓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济之以宽。
猛宽相济者。余公得之矣。
前是公才再稔而报代。乡之老。
肆之长。咸赖抚导。
数百人列状。墙立于郡庭以乞留。
太守陇西公以代其任者特敕之命。不可有滞。
然私器其能。颇自憾不偶良吏。
以共育尪瘠。公遂退寓于德清属邑。
水轩。酿春醪。
治蔬圃。修钓艇。
以吟醉自逸。明年冬。
为县者以谴停其任。杖媒依势求代用者。
檄累于几上。陇西公至而弗视。
且曰。乌有民病方急。
而摈良医乎。遂飞简以召公
洎其至。陇西公提印以授曰。
子之前治邑。其及物之泽。
被于廛野。未得尽子之术。
贻吾中悔。今还旧邑。
其为我抚其疲。遏其酋。
俾民获苏。无替初心。
公三让而后即县。张弦易调。
新其户牖。剔蠹抉弊。
刮垢磨顽。不次不序。
咸复旧贯。凡利于民。
济于公。事无巨细。
必自我始。丙辰春
公将受代。吏民等以为受其教庇。
而忘诸载祀。俾后之人不得详其俶落。
是食其旨。廋其处也。
于是列其状。谒言于宏农杨夔
学于春秋。固当以纪功书绩为勇。
公前任日。崇修先圣之祠。
为文赞功。刻石于县岸。
今复纪此宏烈。盖欲慰县人久久之虔思也。
况公以民吏之勤请。不可拒绝。
兼凡所革易创制。皆力殆心罄而后克济。
且虑夫什器。后之人不同乎慎惜也。
恐其倾陊。后之人不同乎缮治也。
苟沮众请。何以镜将来耶。
由是采石镌勒之费。莫不悉自于清俸。
益以见慎而有立也。嗣厥理者。
可不懋乎。乾宁丙辰秋七月记。
歙州重筑新城 唐末至五代 · 杨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七
天祐丁卯岁月直辛亥。有星自积水流入于舆鬼。
知天者曰。舆鬼之宿。
是为鹑首。于辰在未之衡。
日丑为星纪。则牛斗之分也。
据兹星祥。秦之鄣郡
汉之丹阳。其有水为沴乎。
厥应当在戊辰之丁巳。明年夏四月辛丑
宣歙睦雨。周一甲子。
平地水丈馀。四日而后止。
新安郡新城。继为暴水所汨。
雉堞咸圯。郡帅太尉浔阳公周视其坏。
色沮神戚。将捐去而莫修。
则功存之可秘也。将徵役以完旧。
则民勚之可惮也。迨于两月。
不遑发命。又念强敌未殄。
方砺镞伺间。岂可惜费重力。
慢蓄轻守。以速寇心乎。
秋八月。乃颁役于五邑。
先降简于邑。且诫其程功。
无使隐民厄于豪族擅诸利。俾率怨于下以益上者。
匪德也。邑令承命。
躬自阅籍。功之延促。
事之繁简。由窭向丰。
罔有弗均。于是五邑之民。
不再命而麇至于新城之下。凡板干畚筑之用。
皆未令而具。初公巡垒观设。
审颐厥由。且叹其虽新水之异以害兹城。
亦始构之疏以稔其失也。乌有于泛沙流石之上。
而能为永永之基哉。乃命指挥使刘赟徐璋三城使朱环及节级等。
各画分而督役。遂谕以城之旧址。
浮而斯滥。今当发深一仞。
抉去砂石。实以精壤。
重加镇筑。然后广其宿基。
增诸石版。必使坚永。
侔于铁壁。役或务。
则民瘃。筑或务戚。
戚则民疲。弗弗戚。
系尔曹宽猛之有中也。无以苛忍相矜。
无以遄速为代。诸侯受教。
夙夜胥勖。勉于恪勤。
以励厥躬。故执畚者绳绳。
操斧者诜诜。辇壤输财。
列子臻。笑语忻忻。
争先有期。自旭及晡。
役未尝懈。远而望之。
则叠巘层峦。屹如天设。
迫而视之。则崇冈连阜。
捷若神化。回合丛倚。
崖束山抱。建邦则险。
此焉是觏。自八月庚子兴役。
十月壬寅而役罢。工者函斧。
筑者閤锸。太尉浔阳公建旆而巡诸。
乃曰。城之完。
屋之新。实丽实坚。
诸邑之奉公。焉得民不扰而力齐乎。
非诸校之尽节。焉得役不烦而功速乎。
所以见二三子之忠勤。以佑吾政也。
自公之临是邦也。法明而兵劲。
刑审而罚中。故民乐其化。
安其土。及徵庸。
而属邑之民。父诲其子。
兄教其弟。以公之问俗也。
未尝有猾吏之扰。以公之抚封也。
未尝有外寇之虞。以公之治戎也。
葵藿之禁。无敢有触者。
以公之奖善也。鳞介之美。
无敢有侵者。故十五馀年。
绰绰焉如鳞之潜遇其广渊。雍雍焉若禽之获栖其蒙翳。
绝钓网之虑。无毕弋之患。
诗所谓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见于我公矣。今水坏城垒。
重兴畚筑。苟或进退不副公之用。
是谓奸慈父之命。其为悖戾。
神岂尔容哉。故民不俟令而争集。
不劳促而自课。非恩信之昭感。
何以迨乎此哉。于戏。
事有奇。绩有异。
不克称颂以流于裔。秉笔者之过也。
阌乡杨夔。自胜弁力学。
以暨于发落齿堕。属兹丧乱。
洎在民伍。获承公殊众之遇。
每叹其有志无时。许将其促鳞弱介。
游泳于丰沼。无以酬奖之意。
敢撰重筑新城记以献。时岁在降娄周正之月十一日记。
倒戈论 唐末至五代 · 杨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七
予读周书至武王。倒戈归马。
示天下不复用。迹其事惑焉。
武王之圣。有望旦之辅。
灭独夫。旌其功于一时可矣。
且曰终不复用。其未然乎。
夫上古淳。结绳知禁。
中古朴。赭衣怀畏。
末俗巧。严法不化。
故淳散而朴。朴散而巧。
巧之变万诈生焉。则内荏外刚之心。
讵革于干戚之舞乎。周之祚七百。
诚曰永久。然以臣临君。
以兵向阙者多矣。齐桓南伐楚。
北伐戎。晋文叔带于温。
定襄王于郑。非二国崇示大顺。
尊奖王室。则周之社稷。
存若缀旒。自汉而下。
有国者罔不以兵力。秦以黩武而灭。
梁以无备而亡。我太宗究灭亡之源。
委房杜以政。房杜以天下之大。
不敢决于胸臆。于是敢谏则先王魏。
论兵则让英卫。深谋宏法。
来代有准。洎林甫即明皇既安之日。
随旨顺色。以稔君恶。
乃以羯夷勇暴之卒。专我兵柄。
竟使兽心。为国祸本。
其为黩乱国常。亵慢武义
不亦甚乎。且蒐苗狝狩。
所以讲武经。阅戎事也。
故曰预备其不虞。有备而无患。
则武之道。岂可一日而忘诸。
呜呼。班子之善斲。
不能以铅刀攻其坚。造父之善御。
不能以朽索制其逸。则有国者可以弃兵乎。
二贤论 唐末至五代 · 杨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七
子贡管夷吾之奢。晏平仲之俭。
质于宣尼宣尼管仲之奢。
大夫也。而难为上。
晏平仲。贤大夫也。
而难为下。盖讥其僭上偪下之失。
或谓无所轻重。予敢继其末以论先后焉。
夫齐桓承襄公之失政。接无知之乱常。
久亡于外。自先入。
有国之后。锐心以求其治。
叔牙夷吾之能。脱囚服。
秉国政。有鲍叔之助。
隰朋之佐。遂能九合诸侯
以成霸业。此逢时之大者也。
平仲者。立于衰替之朝。
有田国之彊。有栾高之侈。
时非曩时。君非贤君。
崔杼之弑也。能挺然易其盟。
陈氏之大也。能晓然商其短。
独立于谗谄之伍。自全于纷扰之中。
人无间言。时莫与偶。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夷吾之力也。使晏子桓公之世。
有鲍隰之助。则其尊周室。
霸诸侯。功岂减于管氏乎。
以其镂簋而朱纮。孰若豚肩不掩豆。
以其三归而反坫。孰若一狐裘三十年。
矧国之破家之亡者。以奢乎。
以俭乎。语曰。
奢则不逊。俭则固。
与其不逊也宁固。然后知圣人轻重之旨斯在。
创守论 唐末至五代 · 杨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七
贞观中文皇帝听政之暇。
以创业守文之难易。房对以创业。
魏对以守文。盖房以经纶之始。
备极勤劬。所以见创业之难矣。
魏以升平之后。率多懈怠。
所以见守文之难也。然则创业之初。
雄豪未宾。生民嗷嗷。
惟德是归。所以开基之主。
皆乘衅而起。睹覆车之辙。
焉肯更循其轨哉。当其云雷未亨。
天地犹蒙。龙虎交驰。
烟尘昼昏。故得一士则前席以待问。
闻一言则倾耳而耸听。用人若不及。
从谏若转圜。勇于得而悚于失。
冒履锋镝。涉历险危。
其取也既劳。其得也亦勤。
诚为创业之难也。及乾坤雾霁。
山河有主。四海之内。
罔不臣妾。言而必从。
如影之附。欲而必至。
如响之应。爱之可以升九霄。
怒之可以挤九泉。顺意者骈肩。
逆耳者畏忌。好恶之情。
不由其臧否。赏罚之道。
匪关于功过。下慑以求命。
众怒而莫谏。此所以为守文之难也。
然则自汉而下有天下者。孰不始则孜孜以亲万机。
将徯乎治。及时既平。
俗既康。以泰自逸。
怠于庶务者多矣。其终而不惰者。
则几希矣。且创业之主。
既得之后。犹隳夙志以坏大业。
而况求既治之后。即己安之朝。
其能纳谠言。任正人。
屈己以顺众。抑心以从下者。
不亦鲜乎。魏文贞公守文之难。
岂初心盈中心昃也。总而论之。
疗饥者易为食。其创业乎。
医者难为药。其守文乎。
文选楼 唐末至五代 · 杨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七
文选楼者。
梁昭明太子选文之地。
时逾四代。
年将五百。
清风懿号。
蔼然不泯。
广陵乃隋室故郡。
遗事斯存。
求之于今。
陈迹尽灭。
斯犹巍巍。
久而益新。
其不由以学而立道者
道则不朽。
以文而经业者。
业则不磨乎。
宏农子经于是楼。
提笔路绝。
且虑夫不文不典者肆而处。
乃泣以铭云。
峨峨万宇。
匪歌则舞。
美哉此楼。
独以文修。
自由名贵。
不以华致。
虽超千古。
靡有颠坠。
孰堪其登。
必精必诚。
孰可以居。
必贤必明。
无聚优以为娱。
无习伎以称荣。
吾恐其素德怀辱于冥冥。
原晋乱说 唐末至五代 · 杨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七
晋室南迁。制度草创。
永嘉之后。嚣风未除。
廷臣中犹以谢鲲轻佻。王澄旷诞。
竞相祖习。以为高达。
卞壸厉色于朝曰。帝祚流移。
社稷倾荡。职兹浮伪。
致此隳败。犹欲崇慕虚诞。
污蠹时风。奏请鞫之。
以正颓俗。王导庾亮抑之而止。
噫。西晋之乱。
百代所悲。移都江左
是塞源端本之日也。犹乃翼虚驾伪。
崇扇佻薄。蹑诸败踪。
踵其覆辙。以此创立朝纲。
基构王业。何异登胶船而泛巨浸。
操朽索以驭奔驷乎。设使从卞壸之奏。
黜屏浮伪。登进豪贤。
左右大法。维持纪纲。
则晋亦未可量也。其后王敦作逆。
苏峻继乱。余以为晋之乱。
不自。而稔于
植兰 唐末至五代 · 杨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七
植兰荃。鄙不遄茂。
乃法圃师汲秽以溉。而净荃洁。
非类乎众莽。苗既骤悴。
根亦旋腐。噫。
贞哉兰荃欤。迟发舒守其元和。
虽瘠而茂也。假杂壤乱其天真。
虽沃而毙也。守贞介而择禄者。
其兰荃乎。乐淫乱而偷位者。
其杂莽乎。受莽之伪爵者。
孰若龚胜之不仕耶。食述之僭禄者。
孰若管宁之不位耶。呜呼。
业圃者以秽为主。而后见龚管之正。
蓄狸说 唐末至五代 · 杨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七
敬亭叟家毒于鼠暴。
穿埇穴墉。
室无全宇。
咋齧篚筐。
帑无完物。
及赂于捕野者。
俾求狸之子。
必锐于家畜。
数日而获诸汴。
欢逾得骏。
饰茵以栖之。
给鳞以茹之。
抚育之厚。
如字诸子。
其攫生搏飞。
举无不捷。
鼠慑而殄影。
暴腥露膻。
纵横莫犯矣。
然其野心。
常思逸于外。
罔以子育为怀。
一旦怠其绁。
逾垣越宇。
倏不知其所逝。
叟惋且惜。
涉旬不弭。
宏农子闻之曰。
野性匪驯。
育而靡恩。
非惟狸然。
人亦有旃。
梁武侯景
宠非不深矣。
刘琨于疋磾。
情非不至矣。
既负其诚。
复返厥噬。
呜呼。
非所蓄而蓄。
孰有不叛哉。
纪梁公对 唐末至五代 · 杨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七
天后中宗之后。有不下阃闱移六合之志。
徐敬业唐之奇等于扬州起兵。以兴复唐室。
然皆不旋踵而败。遂引用酷吏。
开罗织之门。以慑伏内外。
一日。狄梁公独对。
天后曰。吾自用俊臣思正来。
朝臣知所惧否。梁公曰。
朝廷小人。不达天命。
或有异议。然陛下以木有一实之蠹。
将剪树而弃之乎。锦有一点之污。
将全匹而燔之乎。养隼者诚欲其鸷于乌鸢乎。
鸷于鸾皇乎。鸷而无别。
不如不鸷矣。天后默然。
善恶鉴 唐末至五代 · 杨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七
众曰善。未必善。
观其善之为也。众曰恶。
未必恶。观其恶之由也。
行诈以自衒。取媚于小人。
其足为善乎。任直以独立。
取恶于非类。其足为恶乎。
故择善采于誉。则多党者进。
去恶信于言。则道直者退。
王莽折已以下士。而诸父失其权。
彼言善者可凭乎。京房守正以极谏。
而嬖倖指为逆。彼愬恶者可听乎。
故能鉴其善者。必观于众之所恶。
能鉴其恶者。必取于众之所善。
所以众谓之悖也。非孟子之贤。
无以旌章子之孝。众谓之智也。
国侨之明。无以诛史何之诈。
呜呼。道之大。
非遇于贤明。何常不汨哉。
较贪 唐末至五代 · 杨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七
宏农子游卞山之阴。遇乡叟。
巾不完。履不全。
负薪仰天。吁而复号。
因就讯诸。抑有丧而未备乎。
抑有冤而莫诉乎。何声之哀而情之苦耶。
叟致薪而泣曰。逋助军之赋。
男狱于县。绝粮者三日矣。
今将省之。前日之逋。
已货其耕犊矣。昨日之逋。
又质其少女矣。今田瘠而贫。
播之莫稔。货之靡售。
且以为助军之赋。岂一一于军哉。
今十未有二三及于戎费。馀悉为外用。
又黠吏贪官。盈缩万变。
去无所之。往无所资。
非敢怀生。奈不死何。
宏农子闻其言。且助其叹。
退而省于世。万类中最为民害者。
莫若虎之暴。将赋之以警贪吏。
庶少救民病。是夕梦鸷兽而人言曰。
尔欲警于贪。将以吾为首。
虽尔之洁。奈辱我之甚乎。
余曰。贼人之畜。
以自饱腹。尔不为贪哉。
兽曰。不豢不农。
何以给生。苟不捕野。
无实吾嗛。吾以其饥而求食之。
苟或一饱。则晏然匿迹。
不为谋矣。岂尔曹智以役物。
豢之畜之。畋之渔之。
以给其茹也。之育之。
经之营之。以供其用也。
一物之可求。一货之可图。
汲汲为谋。孜孜系心。
如壑如溪。莫满莫盈。
岂与吾获一饱则晏然熟寝。而欲比方哉。
宏农子惊而寤。谛而思。
若然。则人不如兽也远矣。
止妒 唐末至五代 · 杨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七
武平齐。尽有其内。
侍儿十馀辈。颇娱于目。
俄为郤后所察。动止皆有隔抑。
拗其愤恚。殆欲成疹。
左右识其情者进言曰。臣尝读山海经云。
以鸧鹒为膳。可以疗其事使不忌。
陛下盍试诸。梁武从之。
郤茹之后。妒减殆半。
帝愈神其事。左右复言曰。
愿陛下广羞诸以遍赐群臣。使不才者无妒于有才。
挟私者不妒于奉公。浊者不妒其清。
贪者不忌其廉。俾其恶去胜忌前皆知革心。
亦助化之一端也。帝深然其言。
将诏虞人广捕之。会方崇内典。
诫于血生。其议遂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