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巡诰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惟二月初吉,帝将狩于岱岳,展义省方,观风设教。丙寅朏,率群宾,备法驾,以祖于东门。乙酉,观礼于鲁而休齐焉。己丑,届于灵宫。是日也,有凤双集于台。壬辰,祀上帝于明堂。帝曰:「咨!予不材,为天地主,栗栗翘翘,百僚万几,心之谓矣。孰朕之芳?上帝有灵,不替朕命诞敢不祇承。凡庶与祭于坛墠之位者,曰怀尔邦君,实愿先帝,载厥大宗,以左右朕躬」。群臣曰:「帝道横被,旁行海表。一人有韪,万民赖之」。从巡助祭者,兹惟嘉瑞,乃歌曰:「皇皇者凤,通玄知时。萃于山趾,与帝邀期。吉事有祥,惟汉之祺」。帝曰:「朕不敢当,亦不敢蔽天之吉命(《艺文类聚》三十九,《初学记》十三,《御览》五百三十七)」。
阳嘉二年京师地震对策 其一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臣闻政善则休祥降,政恶则咎征见。苟非圣人,或有失误。昔成王疑周公,而大风拔树木,开金縢而反风至。天人之应,速于影响。故《周诗》曰:「无曰高高在上,日监在兹」。间者,京都地震,雷电赫怒。夫动静无常,变改正道,则有奔雷土裂之异。自初举孝廉,迄今二百岁矣,皆先孝行,行有余力,始及文法。辛卯诏,以能宣章句奏案为限。虽有至孝,犹不应科。此弃本而就末。曾子长于孝,然实鲁钝文学不若游、夏,政事不若冉、季。今欲使一人兼之,苟外可观,内必有阙,则违选举孝廉之制矣。且郡国守相,割符宁境为大臣,一旦免黜十有余人,吏民罢于送迎之役。新故交际,公私放滥。或临政涖民,为百姓取便,而以小过免之,是为夺人父母,使嗟号也。又察选举,一任三府,台阁秘密,振暴于外,货贿多行,人事流通,令真伪浑淆,昏乱清朝。此为下陵上替,分威共德,灾异之兴,不亦宜乎!《易》不远复,《论》不惮改。朋友交接,且不宿过,况于帝王,承天理物,以天下为公者乎?中间以来,妖星见于上,震烈著于下,天诫详矣,可为寒心。明者消祸于东萌。今既见矣,修政恐惧,则转祸为福矣(袁宏《后汉纪》十八)。
其二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水者,五行之首,滞而逆流者,人君之恩不能下及而教逆也。《潜潭巴》曰:「水逆者,反命也。宜修德以应之(《续汉·五行志三》注补引《敦煌实录》张衡对策)」。
表奏日蚀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今年三月,朔方觉日蚀,此郡惧有兵患。臣愚以为可敕北边须塞郡县,明烽火,远斥候,深藏固闭,无令谷畜外露(《续汉·五行志六》,阳嘉四年注补)。
表求合正三史 其一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臣伏见陛下思光先绪,以典籍为本。而史书枝别条异,不同一贯。建武以来,新裁未就(《初学记》二十一)。
其二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臣仰干史职,敢徼官守,窃贪成训,自忘顽愚。愿得专于东观,毕力于纪记,竭思于补阙,俾有汉休烈,比久长于天地,并光明于日月,昭示万嗣,永永不朽也(《后汉·张衡传》注引衡表)。
上顺帝封事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臣窃见京师为害兼所及,民多病死,死有灭户。人人恐惧,朝廷燋心,以为至忧。臣官在于考变禳灾,思任防救,未知所由,夙夜征营。臣闻国之大事在祀,祀莫大于郊天奉祖。方今道路流言,剑曰「孝安皇帝南巡路崩,从驾左右行慝之臣,欲征诸国王子,故不发丧,衣车还宫,伪遣大臣,并祷请」命臣处外治,不知其审,然尊灵见罔,岂能无怨?且凡夫私小有不蠲,犹为谴谪,况以大秽,用礼郊庙?孔子曰:「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天地明察,降祸见灾,乃其理也。又间者,有司正以冬至之后,奏开恭陵神道。陛下至孝,不忍距逆,或发冢移尸。《月令》:「仲冬,土事无作,慎无发盖,及起大众,以固而闭。地气上泄,是谓发天地之房,诸蛰则死,民必疾疫,又随以丧」。厉气未息,恐其殆此二事,欲使知过改悔。《五行传》曰:「六珍作见,若时共御,帝用不差,神则不怒,万福乃降,用章于下」。臣愚以为可使公卿处议,所以陈术改过,取媚神祇,自求多福也(《续汉·五行志五》注补)。
上疏陈事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伏惟陛下宣誓克明,继体承天,中遭倾覆,龙德泥蟠。今乘云高跻,磐桓天位,诚所谓将隆大任,必先倥偬之也。亲履艰难者知下情,备经险易者达物伪。故能一贯万机,靡所疑惑,百揆允当,庶绩咸熙。宜获福祉神祇,受誉黎庶。而阴阳未知,灾眚屡见,神明幽远,冥鉴在兹。福仁祸淫,景响而应,因德降休,乘失致咎,天道虽远,吉凶可见,近世郑、蔡、江、樊、周广、王圣,皆为效矣。故恭俭畏忌,必蒙祉祚,奢淫滔慢,鲜不夷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夫情胜其性,流遁忘反,岂唯不肖,中才皆然。苟非大贤,不能见得思义,故积恶成衅,罪可解也。向使能瞻前顾后,援镜自戒,则何陷于凶患乎!贵宠之臣,众所属仰,其有愆尤,上下知之。褒美讥恶,有心皆同,故怨讟溢乎四海,神明降其祸辟也。顷年雨常不足,思求所失,则《洪范》所谓「僭恒旸若」者也。惧群臣奢侈,昏逾典式,自下逼上,用速咎征。又前年京师地震土裂,裂者威分,震者人扰也。君以静唱,臣以动和,威自上出,不趣于下,礼之正也。窃惧圣思厌倦,制不专己,恩不忍割,与众共威。威不可分,德不可共。《洪范》曰:「臣有作威作福玉食,害于而家,凶于而国」。天鉴孔明,虽疏不失。灾异示人,前后数矣,而未见所革,以复往悔。自非圣人,不能无过。愿陛下思惟所以稽古率旧,勿令刑德八柄,不由天子。若恩从上下,事依礼制,礼制修则奢僭息,事合宜则无凶咎。然后神望允塞,灾消不至矣(《后汉·张衡传》,又见袁宏《后汉纪》十九,少九句。)。
请禁绝图谶疏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臣闻圣人明审律历,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杂之以九宫,经天验道,本尽于此。或观星辰逆顺,寒燠所由,或察龟策之占,巫觋之言,其所因者,非一术也。立言于前,有征于后,故智者贵,谓之谶书。谶书始出,盖知之者寡。以汉取秦,用兵力战,功成业遂,可谓大事,当此之时,莫或称谶。若夏侯胜、眭孟之徒,以道术立名,其所述著,无谶一言刘向父子,领校秘书,阅定九流,亦无谶录。成、哀之后,乃始闻之。《尚书》尧使鲧理洪水,九载绩用不成,鲧则殛死,禹乃嗣兴。而《春秋谶》云:「共工理水」。凡谶皆云黄帝伐蚩尤,而《诗谶》独以为「蚩尤败,然后尧受命」。《春秋元命包》中有公输班与墨翟,事见战国,非春秋时也。又言「别有益州」。益州之置,在于汉世。其名三辅诸陵,世数可知。至于图中,讫于成帝。一卷之书,互异数事,圣人之言,势无若是,殆必虚伪之徒,以要世取资。往者侍中贾逵擿谶互异三十余事,诸言谶者皆不能说。至于王莽篡位,汉世大祸,八十篇何为不戒?则知图谶成于哀、平之际也。且《河洛》《六艺》,篇录已定,后人皮傅,无所容篡。永元中,清河宋景遂以历纪推言水灾,而伪称洞视玉版。或者至于弃家业,入山林。后皆无效,而复采前世成事,以为证验。至于永建复统,则不有知。此皆欺世罔俗,以昧势位,情伪较然,莫之纠禁。且律历、卦候、九宫、风角,数有征效,世莫肯学,而竞称不占之书。譬犹画工,恶图犬马,而好作鬼魅,诚以实事难形,而虚伪不穷也。宜收藏图谶,一禁绝之,则朱紫无所眩,典籍无瑕玷矣(《后汉·张衡传》)。
论贡举疏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古者以贤取士,诸侯岁贡。孝武之代,郡举孝廉,又有贤良太学之选,于是名臣皆出,文武并兴。汉之得人,数路而已。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能焉。陛下即位之初,先访经术,听政余日,观省篇章,聊以游艺当代博奕,非以教化取士之本。而诸生竞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颇引古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偈俗语,有类俳优。或窃成文,虚冒名氏。臣每受诏于盛化门差次录第,其未及者,亦复随辈,皆见拜擢。既加之恩,难复收改。但守俸禄,于义已加,不可复使理人,及任州郡。昔孝宣会诸儒于石渠,章帝集学士于白虎,通经释义,其事优大。文武之道,所宜从这。乃若小能小善,虽有可观,孔子以为致远则泥。君子故当致其大者、远者也(《通典》十六)。
论举孝廉疏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余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科,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自改试以来,累有妖星震裂之灾,是天意不安于此法故也。
奏事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飞尘增山,雾露助海(《初学记》二,《御览》十二)。
历议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五纪论推步行度,当时比诸术为近,然犹未稽于古。及向子歆,欲以合《春秋》,横断年数,损夏益周,考之表纪,差谬数百。两历相课六千一百五十六岁,而《太初》多一日。冬至日直斗,而云在牵牛。迂阔不可复用,昭然如此。史官所共见,非独衡、兴。前以为《九道》密近,今议者以为有阙,及甲寅元复多违失,皆未可取正。昔仲尼顺假马之名,以崇群之义。况天之历数,不可任疑从虚,以非易是(《续汉·律历志中》:「延光二年,尚书郎张衡、周兴以为。」)。
与崔瑗书 其一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乃者以朝驾明日披读《太玄经》,知子云特极阴阳之数也。以其满泛故,故时人不务此。非特传记之属,心实与《五经》拟。汉家得二百岁,卒乎?所以作兴者之数,其道必显一代,常然之符也。《玄》四百岁其兴乎!竭己精思,以揆其义,更使人难论阴阳之事。足下累世穷道极微,子孙必命世不绝,且幅写一通藏之,以待能者(《太玄经》范望注本载陆续《述玄》引张平子与崔子玉书)。
其二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吾观《太玄》,方知子云妙极道数,乃与《五经》相拟,非徒传记之属,使人难论阴阳之事,汉家得天下二百岁之书也。复二百岁,殆将终乎?所以作者之数,必显一世,常然之符也。汉四百岁,《玄》其兴矣(《后汉·张衡传》,注云「自此以上,并衡与崔瑗书之文也」)。
与特进书 其一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蓬莱,太史之秘府,道家所贵,衡再得当之,窃为幸矣(《北堂书钞》)。
其二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铅刀强可一割(《文选》)。
其三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其言之不惭,恃鲍子之知我(《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注)。
其四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酸者不能不苦于言(《文选》)。
应间 其一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观者观余去史官五载而复还,非进取之势也。唯衡内识利钝,操心不改。或不我知者,以为失志矣,用为间余。余应之以时有遇否,性命难求,因兹以露余诚焉,名之《应间》云(《后汉·张衡传》注引《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