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护军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今所在要在于公役均平,其羌太史忠谨在公者,覆行诸营,家至人苦,畅吾乃心。
其有老落笃癃,不堪从役,或有饥寒之色,不能自存者,区分处别,自当参详其宜(《御览》二百四十)
会稽王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古人耻其君不为,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
顾智力屈于当年,何得不权轻重而处之也。
今虽有可欣之会,内求诸己,而所忧乃重于所欣。
《传》云:「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今外不宁,内已以深。
古之弘大业者,或不谋于众,倾国以济一时功者,亦往往而有之。
诚独运之明足以迈众,暂劳之弊终获永逸者可也。
求之于今,可得拟议乎!
夫庙算决胜,必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
功就之日,便当因其众而即其实。
今功未可期,而遗黎歼尽,万不馀一。
旦千里馈粮,自古为难,况今转运供继,西输许洛,北入黄河。
虽秦政之弊,未至于此,而十室之忧,便以交至。
今运无还期,徵求日重,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
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已,此封内所痛心叹悼,而莫敢吐诚。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殿下更垂三思,解而更张,令殷浩荀羡还据合肥广陵许昌谯郡、梁、彭城诸军皆还保淮,为不可胜之基,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此实当今策之上者。
若不得此,社稷之忧可计日而待。
安危之机,易于反掌,考之虚实,著于目前,愿运独断之明,定之于一朝也。
地浅而言深,岂不知其未易。
然古人处闾阎行阵之间,尚或干时谋国,评裁者不以为讥,况厕大臣末行,岂可默而不言哉!
存亡所系,决在行之,不可复持疑后机,不定之于此,后欲悔之,亦无及也。
殿下德冠宇内,以公室辅朝,最可直道行之,致隆当年,而未允物望,受殊遇者所以寤寐长叹,实为殿下惜之。
国家之虑深矣,深恐伍员之忧不独在昔,麋鹿之游将不止林薮而已。
殿下暂废虚远之怀,以救倒悬之急,可谓以亡为存,转祸为福,则宗庙之庆,四海有赖矣(《晋书·王羲之传》)
桓温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谢万才流经通,使之处廊庙,参讽议,故是后来之秀。
而今屈其迈往之气,以之俯顺荒馀,近是违才易务矣(《晋书·谢万传》,《通鉴》一百。)
殷浩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吾素自无廊庙,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
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
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
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故当不同于凡使,必令远近咸知朝廷留心于无外,此所益殊不同居护军也。
汉末使太傅马日磾慰抚关东,若不以吾轻微,无所为疑,宜及初冬以行,吾惟恭以待命(《晋书·王羲之传》)
又遗殷浩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知安西败丧,公私惋怛,不能须臾去怀。
以区区江左,所营综如此,天下寒心,固以久矣,而加之败丧,此可熟念。
往事岂复可追,愿思弘将来,令天下寄命有所,自隆中兴之业。
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因循所长,以固大业,想识其由来也。
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何能不痛心悲慨也。
任其事者,岂得辞四海之责!
追咎往事,亦何所复及,宜更虚己求贤,当与有识共之,不可忠允之言常屈于当权
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都督将各复旧镇,自长江以外,羁縻而已。
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求倒悬之急。
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尚德之举,未能事事允称,当董统之任而丧败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
今亟修德补阙,广延群贤,与之分任,尚未知获济所期。
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
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
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
愿复与众共之。
复被州符,增运千石,徵役兼至,皆以军期,对之丧气,罔知所厝。
自顷年割剥遗黎,刑徒竟路,殆同秦政,惟未加参夷之刑耳,恐胜广之忧,无复日矣(《晋书·王羲之传》)
殷浩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下官乃劝令画于屏风(《北堂书钞》一百三十二,《御览》七百一。)
谢安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顷所陈论,每蒙允纳,所以令下小得苏息,各安其业。
若不耳,此一郡久以蹈东海矣。
今事之大者未布,漕运是也。
吾意望朝廷可申下定期,委之所司,勿复催下,但当岁终考其殿最。
长吏尤殿,命槛车送诣天台。
三县不举,二千石必免,或可左降,令在疆塞极难之地。
又自吾到此,从事常有四五,兼以台司都水御史行台文符如雨,倒错违背,不复可知,吾又瞑目循常推前,取重者及纲纪,轻者在五曹。
主者莅事,未尝得十日,吏民趋走,功费万计。
卿方任其重,可徐寻所言。
江左平日,扬州一良刺史便足统之,况以群才而更不理,正由为法不一,牵制者众,思简而易从,便足以保守成业。
仓督监耗盗官米,动以万计,吾谓诛剪一人,其后便断,而时意不同。
检校诸县,无不皆尔。
馀姚近十万斛,重敛以资奸吏,令国用空乏,良可叹也。
自军兴以来,征役及充运死亡叛散不反者众,虚耗至此,而补代循常,所在凋困,莫知所出。
上命所差,上道多叛,则吏及叛者席卷同去。
又有常制,辄令其家及同伍课捕
课捕不擒,家及同伍寻复亡叛。
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其源在此。
又有百工医寺,死亡绝没,家户空尽,差代无所,上命不绝,事起或十年、十五年,弹举获罪无懈息,而无益实事,何以堪之!
谓自今诸死罪原轻者及五岁刑,可以充此,其减死者,可长充兵役,五岁者,可充杂工医寺,皆令移其家以实都邑
都邑既实,是政之本,又可绝其亡叛。
不移其家,逃亡之患复如初耳。
除罪而充杂役,尽移其家,小人愚迷,或以为重于杀戮,可以绝奸。
刑名虽轻,惩肃实重,岂非适时之宜邪(《晋书·王羲之传》)
谢安 其一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复与君:斯真草所得,极为不少,而笔至恶,殊不称意(旧写本《书钞》一百四)
其二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知君尝得小笙。
笙是名器,往闻者若令诸君闻之,乃当可不言。
而云见今笙者皆不以为佳,恐是不能好也(旧写本《书钞》一百十引王兴之谢安书云云,张溥编入《羲之集》,或所见《书钞》,兴安作羲也。姑从之。)
其三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蜀中山水,如峨眉山,夏含霜雹,碑板之所闻,昆仑之伯仲(此见张溥本,未知所出,引「杨云云」,疑是杨升庵依托也。又引《舆地志·山水》作「山川」,「峨眉山」作「岷山」。今检章宗源所辑《顾野王志》无此条,疑亦杨依托。姑录之,俟考。)
谢万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古之辞世者或被发阳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
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
违天不祥。
顷东游还,修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
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
或以轻薄,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
君谓此何如?
比遇重熙,去当与安石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颐养闲暇。
衣食之馀,欲与亲知时共欢宴,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耶!
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甚欲希风数子,老夫志愿尽于此也(《晋书·王羲之传》,张彦远《法书要录》十。)
又遗谢万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以君迈往不屑之韵,而俯同群辟,诚难为意也。
然所谓通识,正自当随事行藏,乃为远耳。
愿君每与士之下者同,则尽善矣。
食不二味,居不重席,此复何有,而古人以为美谈。
济否所由,实在积小以致高大,君其存之(《晋书·王羲之传》,《通鉴》一百。)
与人书 其一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晋书·王羲之传》,《艺文类聚》九。)
其二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
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馀为是小佳,不足在意。
去此二贤,仆书次之,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
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论君不谢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一,其题作《自论书》,语意与前篇不同,故两列之。)
与所知书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子敬飞白大有直(《图书会粹》。案:张溥本作「有意」。)
杂帖 其一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法书要录》十,下皆同。)
其二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
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其三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
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耳。
亦度卿当不居京。
此既僻,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
此信旨还,具示问。
其四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龙保等平安也。
谢之。
甚迟见卿舅,可早至,为简隔也。
其五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
迟知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