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又与阴就书 东汉 · 冯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
曹掾冯衍叩头死罪:材素愚驽,行义污秽,外无乡里之誉,内无汗马之劳,猥蒙明府天覆之德,华宠重叠。
间者,掾史疑衍之罪,众煦飘山,当为灰土。
赖蒙明察,揆其素行,复保首领
倍知厚德笃于慈父,浸淫肌肤,渗漉骨髓,德重山岳,泽深河海。
前送妻子还淄县,遭逢暑雨,以七月还。
阳武,闻诏捕诸王宾客,惶怖诣阙,冀先事自归。
十一日到,十二日上书(「上」字本脱,从《文选·江淹赋》注补),报归田里。
即日束手诣洛阳诏狱,十五日夜诏书勿问。
得出,遭雨,又疾,大困。
冀高世之德,施以田子老马之惠,赠以秦穆骏马之恩,使长有依归,以效忠心(《后汉·冯衍传》注)
司隶校尉部刺史实核水灾延平元年七月庚寅 东汉 · 和熹邓后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
夫天降灾戾,应政而至。
间者郡国或有水灾,妨害秋稼。
朝廷惟咎,忧惶悼惧。
而郡国欲获丰穰虚饰之誉,遂覆蔽灾害,多张垦田,不揣流亡,竞增户口,掩匿盗贼,令奸恶无惩,署用非次,选举乖宜,贪苛惨毒,延及平民。
刺史垂头塞耳,阿私下比。
「不畏于天,不愧于人」。
假贷之恩,不可数恃,自今以后,将纠其罚。
二千石长吏,其各实核所务害,为除田租、刍槁(《后汉·殇纪》)
改元议 曹魏 · 王朗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二
古者有年数,无年号,汉初犹然。
或有世而改,有中元、后元,元改弥数,「中」「后」之号不足,故更假取美名,非古也。
述春秋之事曰「隐公元年」,则简而易知,载汉世之事曰「建元元年」,则后不见,宜若古称元而已(《宋书·礼志一》)
杂帖 其九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四
七月十五日羲之白:秋日感怀深,得五日告,甚慰,晚热盛,君比可不?
迟复后问,仆平平,力及不一一。
王羲之白。
菩萨波罗提木叉后记 其二 魏晋 · 释氏
 出处:全晋文
关中近出尼二种坛文,夏坐杂十二事,并杂事,其卷前中后三记。
卷初记云:太岁己卯鹑火之岁十一月十一日,在长安出此比丘尼大戒,其月二十六日记。
僧纯于龟兹佛陀舌弥许,戒本昙摩侍传,佛念执梵,慧常笔受
卷中间尼受大戒法后记云:此土无大比丘尼戒,乏斯一部僧法久矣。
吴土虽有五百戒比丘尼,而戒是历所出,寻之殊不似圣人所制,法汰、道林声鼓而攻之,可谓匡法之栋梁也。
法汰去年亦令外国人出少许,复不足。
慧常凉州得五百戒一卷,直戒戒复之,似人之所作,其义浅近。
末及僧纯昙充拘夷国来,从云慕蓝寺于高德沙门佛图舌弥许,得此比丘尼大戒及授戒法,受坐已下至剑慕法,遂令佛图卑为译,昙摩侍传之,乃知真是如来所制也。
而不止五百数,比丘戒有二百六十,问侍所以,言莫知其故也。
然以理推之,二百五十及五百,是举全数耳。
又授比丘尼大戒,文少,将即用授大比丘法,而出其异也。
八簸赖夷无二,亦当依此足之耳,亦当略授十七僧迦卫尸沙一章也。
又授比丘尼大戒,尼三师教授师,更与七尼坛外问内法。
坛外问内法于事为重,故外国师云:坛外问当言正尔上场,众僧中当问汝,汝当尔答。
坛上问则言今众僧中问汝也,正尔令昙充还拘夷,访授比丘尼大戒,定法须报,以为式也。
授六法文无乏也,二师而已,无教授师也。
卷后又记云,秦建元十五年十一月五日岁在鹑尾,比丘僧纯昙充从丘慈高德沙门佛图舌弥许,得此授大比丘尼戒仪及二岁戒仪,从受坐至属授诸杂事,令昙摩侍出,佛图卑为译,慧常笔受
凡此诸事,是所施行之急者。
若为人师而不练此,此无异于土牛后人也。
凉州道人竺道曼,于丘慈因此异事,来与敦煌道人此沙门各各所住祠,或二百或三百,人为一部,僧比丘尼向三百人,凡有五祠,各各从所使僧祠依准,为界内无共说戒法也。
常暮说戒,说戒之日,比丘尼差二人往白所依僧,云今日当说戒,僧即差二人往诣比丘尼
僧知人数,还白大僧,云比丘尼凡有若干,于某祠清净说戒,普其闻知,如是三白,比丘尼便自共行筹说戒,如法僧事。
七月十五日,各于所止处受岁如法,遣三人诣所依僧,承受界分斋耳。
其馀如僧法,比丘尼当三受戒,五百戒比丘尼满十二岁,乃中为师,初受十戒时,索二女师,当使持律沙门授戒,乃付女师,令教道之。
次受二百五十戒,年满二十,直使女三师授之耳。
威仪俯仰,如男子受戒法无异也。
受戒后,周一年无误失,乃得受戒五百戒。
后受戒时,三师七僧如中受时,直使前持律师,更授二百五十事,合前为五百耳。
直授之,不如中受时问威仪委曲也。
戒文如男子戒耳。
事事如之,无他异也(同上。)
奏详何承天元嘉 南朝宋 · 钱乐之
 出处:全宋文卷四十九
太子率更令国子博士何承天表更改《元嘉历法》,以月蚀检今冬至日在斗十七,以土圭测影,知冬至已差三日,诏使付外检署。
元嘉十一年被敕,使考月蚀,土圭测影,检署由来用伟《景初法》,冬至之日,日在斗二十一度少。
十一年七月十六日望月蚀,加时在卯,到十五日四更二唱丑初始蚀,到四唱蚀既,在营室十五度末。
景初》其日日在轸三度。
以月蚀所冲考之,其日日应在翼十五度半。
又到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望月蚀,加时在酉,到亥初始食,到一更三唱蚀既,在鬼四度。
景初》其日日在女三。
以冲考之,其日日应在牛六度半。
又到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望月蚀,加时在戌之半,到二更四唱亥末始蚀,到三更一唱食既,在井三十八度。
景初》其日日在斗二十五。
以冲考之,其日日应在斗二十二度半。
十五年五月十五日望月蚀,加时在戌,其日月始生而已,我已生四分之一格,在斗十六许度。
景初》其日日在井二十四。
考取其冲,其日日应在井二十。
又到十七年九月十六日望月蚀,加时在子之少,到十五日二更一唱始蚀,到三更蚀十五分之十二,格在昴一度半。
景初》其日在房二。
以冲考之,则其日日在下三度半。
凡此五蚀,以月冲一百八十二度半考之,冬至之日,日并不在斗二十一度少,并在斗十七度半间,悉如承天所上。
又去十一年起,以土圭测影。
其年《景初法》十一月七日冬至,前后阴不见影。
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冬至其十五日影极长,到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冬至其二十六日影极长,到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冬至,其前后并阴不见,到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冬至十八日影极长,到十六年十一月二日冬至其十月二十九日影极长,到十七年十一月十三日冬至其十日影极长,到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冬至二十一日影极长,到十九年十一月六日冬至其三日影极长,到二十年十一月十六日冬至,其前后阴不见影,寻校前后以影极长为冬至,并差三日
以月蚀检日所在,已差四度。
土圭测影,冬至又差三日
今之冬至,乃在斗十四间,又如承天所上。
承天法,每月朔望及弦,皆定大小馀,于推交会时刻虽审,皆用盈缩,则月有频三大、频二小,比旧法殊为异。
旧日蚀不唯在朔,亦有在晦及二日
《公羊传》所谓「或失之前,或失之后」。
愚谓此一条自宜仍旧(《宋书·历志》中,太史令钱乐之、兼丞严粲奏。)
造像记 北魏 · 释僧演
 出处:全后魏文卷六十
夫大觉神迁,非经像无以表其真;
益世闰时,凭形质如取利然。
僧演减割衣钵之资,造石像壹区,金像三区,浮图三级,《大般涅槃经》两部,杂经三百部,供养僧卅人。
上为国主百僚师徒所生法界之类,咸同正觉。
大统四年岁次戊午七月十五日比丘僧演敬造供养(碑拓本)
奏请议停祭 南北朝 · 有司
 出处:全宋文卷五十九
七月十五日,尝祠太庙章皇太后,舆驾亲奉,而乘舆辞庙亲戎,太子合亲祠与不?
今月二十四日,第八皇女夭。
案礼,宫中有故,三月不举祭,皇太子入住上宫,于事有疑。
礼官议正(《宋书·礼志》四,大明三年六月,有司奏。)
造像记 南北朝 · 释道朏
 出处:全北齐文卷十
齐天保十年七月十五日比丘道朏敬造庐舍那法界人中像一区,愿尽虚空边法界,一切众生,成等正觉(碑拓本)
善见律毗婆沙记 南北朝 · 释氏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六
齐永明十年岁次实沈三月十日,禅林比丘尼净秀僧伽跋陀罗法师广州共僧祎法师译出梵本《善见毗婆沙律》一部十八卷,京师未有,渴仰欲见,僧伽跋陀其年五月还南,凭上写来,以十一年岁次大梁四月十日得律还都,顶礼执读,敬写流布,仰惟世尊泥洹已来年载,至七月十五日受岁竟,于众前谨下一点,年年如此,感慕心悲,不觉流泪释藏百一)
敕侍中元建义元年四月 北魏 · 元子攸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二
宗室丧亡非一,不可周瞻。
仆射清苦之节,死乃益彰,特赠绢百匹,馀不得为例(《魏书·任城王附传》。元顺遇害,家徒四壁,无物殓尸。门下通事令史王才达裂裳覆之。庄帝还宫,敕侍中元社。)
答谢晋王施物书 南北朝末隋初 · 释智顗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二
开府柳顾言宣教,以法岁圆满,爰降劳问。
并施金色新制香炉奁一具,法衣一通,绵绢百段,烛三十挺,纸二千张,上厨果食等。
刹那不住,节序相催。
老至易悲,观心难谛。
幸逢弘建正法,省无戒慧,实惧难销。
香炉起峰,莲华夺艳。
忍辱离尘,安行履蹑。
经称受用,无作恒生
烛俟夜燎,纸拟净名。
当机要施,法事忘谢。
果食缣绮,道场同沾。
归福有在,辞略言外。
沙门某敬白。
七月十五日(同上)
禁绝言封禅表开皇九年七月丙午 南北朝末隋初 · 杨坚
 出处:全隋文卷二
岂可命一将军,除一小国,遐迩注意,便谓太平。
以薄德而封名山,用虚言而干上帝,非朕攸闻。
而今以后,言及封禅,宜即禁绝(《隋书·文帝纪下》)
舍利感应记别录 隋 · 王劭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二
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使者将还,各请一舍利,于本国起塔供养,诏并许之。
诏于京师大兴善寺起塔,先置舍利于尚书都堂十二月二日旦发焉。
是时天色澄明,气和风静,宝舆幡幢,香花音乐,种种供养,弥遍街衢。
道俗士女,不知其几千万亿。
服章行位,从容有序。
上柱国司空公安德王雄已下,皆步从至寺,设无遮大会礼忏焉。
有青雀狎于众内,或抽佩刀,掷以布施,当人丛而下,都无所伤。
仁寿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复分布五十一州,建立灵塔
总管刺史已下,县尉已上,废常务七日,请僧行道,教化打刹,施钱十文,一如前式。
期用四月八日午时,合国化内,同下舍利,封入石函。
所感瑞应者,别录如左。
恒州表云:舍利诣州,建立灵塔
三月四日到州,即共州府官人巡历检行,安置处所。
唯治下龙藏寺,堪得起塔。
其月十日,度地穿基。
至十六日未时,有风从南而来,寺内香气,殊异无比,道俗官私,并悉共闻。
及有老人,姓金名瓒,患鼻不闻香臭,出二十馀年,于时在众,亦闻香气,因即鼻差。
至四月八日,临向午时,欲下舍利,光景明净,天廓无云,空里即雨,宝屑天花,状似金银碎薄,大小间杂,雰雰散下,犹如雪落。
先降塔基石函上,遍堕寺内城治,俱有杂色晃曜,金晶映日。
时即将衣承取,复在地拾得。
道俗大众,十万馀人,并见俱获。
又刹柱东西二处,忽有异气,其色黄白,初细后粗,如蜂火烟,龙形宛转,回屈直上,周旋塔顶,游腾清汉,莫测长短,良久乃灭。
又有四白鹤,从东北而来,周绕塔上,西南而去。
至二十日巳时,筑塔基恰成,复雨宝屑天花,收得盛有一升。
即遣行参军王亮于先奉献皇帝,开花于宝屑内,复得舍利三颗,甚大欢欣。
瀛州表云:掘地欲安舍利石函时,可深六尺许,土里忽有真紫色光现,须臾遂灭。
其土即有黑文,杂间成篆字,书云「转轮圣王佛塔」,谨表闻知。
黎州表云:掘基安舍利塔,于地下得一瓦,铭曰「千秋万岁乐未央」。
观州表云:舍利塔上有五色云,如车盖,其日午时现至暮。
魏州表云:所送舍利,数度放光,复有诸病人,或患眼盲或患五内,发顾礼拜,病皆得愈。
至四月八日,欲下舍利,午时天忽有一片五色云,香馥非常,须臾之间,即降金花。
至九日旦,复下银花,遍满城池。
其花大者如榆荚,小者似火精,人人皆得,函盛奉献。
其日复有一黑狗,耽耳白胸,于舍利塔前,舒左股,屈右脚,见人行道,即起行道,见人持斋,亦即持斋,非时与食不食,唯欲得饮净水,至后日旦起解斋,与粥始吃。
且寺内先有数个猛狗,但见一狼狗,无不竞来吠啮。
若见此狗入寺,悉皆低头掉尾。
当尔之时,看人男夫妇女三十馀万,尽皆不识此狗,未知从何而来。
泰州表云:欲下舍利时,七日地微动,至八日大动。
兖州表云:敕书分送起塔,以瑕丘县普乐寺最为清净,即于其所奉安舍利以去。
三月二十五日,谨即经营,以为函盖。
初磨之时,体唯青质,及其功就,变同玛瑙。
五色相杂,纹彩焕然。
复于其里间生白玉,内外通彻,照物如水,表里洞朗,鉴人等镜,其送舍利(缺)
曹州表云:三月二十九日,舍利于子城上,赤光现。
四月五日申时,舍利现双树,并有师子现。
五日亥时,舍利现金光,长七寸。
六日卯时,龙花树现,下有佛像俱出。
六日卯时,漆龛板外光明,状如金花色。
六日申时,漆龛北板上及佛菩萨双树等形。
六日亥时,舍利精舍里出黄白花光,长四五寸。
八日辰时,漆龛板后云雾金光等形状。
巳时,漆龛板后娑罗树莲华影佛像、众僧师子等形。
午时,塔上五色云现。
午后,漆龛内板上有娑罗双树林楼阁等现。
九日,漆龛内板上叠石垒基文。
申后,漆龛板外大娑罗树及僧执香炉等形容,金佛像现,似若太子初生,身如黄金色,后有三僧,身著紫黄法服,手捉香炉供养。
其香气与世香不同,每日恒闻。
晋州表云:舍利于塔前放光三度,皆紫光色,众人尽见。
杞州表云:舍利以三月四日到州。
十四日辰时,琉璃瓶里色白如月,须臾之间,即变为赤色。
至四月二日后,变〔作〕紫光,或现青色,瓶内流转,一来一去,循环不止,道俗瞻仰,咸共归依,实相容仪,良久乃散。
七日午时,形影复出,变动辉焕,于前无异。
徐州表云:舍利二月二十八日至州西一驿宿。
其夜阴雨,舍利放光,向州四十五里,其净道寺僧向北山看光影,从驿所舍利处而来。
舍利石函盖四月五日磨治讫,遂变出仙人二,僧四人,居士一人,麒麟一,师子一,鱼二,馀并似山水之状。
邓州表云:舍利四月六日石函变作玉及玛瑙,其石有文,现「正国德」三字,并有仙人麟凤等出。
安州表云:奏寺安置送舍利,法师浮业。
共州官人量度基申时,忽有香气氛氲,乘空而至,芬芳微妙,世未曾有,道俗咸皆惊愕。
随至处所,香气遍满,至五更方始散尽。
又至四月八日行道日,满供设大斋,午时欲下舍利,道俗一万馀人,法师升高座,手捧舍利,以示大众,人人悲感,不能自胜。
即有赤色从师手内瓶口而出,便二度放光,高一丈。
又下石函,忽有白云团圆如盖,正当函上,右旋数匝闭讫,还当元出之处消灭。
又塔南先有佛阁,当时锁闭舍利,于其下立道场,遣二防人看守。
忽闻阁上有众人行声,看阁门仍闭,又复。
须臾复闻行声,即走告寺主,共开阁门上验看,唯有佛像,自外都无所见。
又下舍利讫日到申时,有法师净梵,头陀僧净滔,于舍利塔后临水岩边,为诸道俗受菩萨戒。
众人见群鱼行队游水,首皆南出,似欲归依,多少一万馀。
请二禅师乘船入水,为鱼受戒。
然水内诸鱼,悉回首向船,随逐循行,如似听法。
赵州表云:舍利三月四日到州,臣等于治下文际寺安置起塔。
二日治刹行道,舍利于塔所放赤光,从未至申,更见不同,或似像形,或似楼阁,或见白光,乍大乍小,巡绕舍利,绕瓶行道,或隐或显,或迟或速,官人道俗,莫不亲见,惊喜号咽,沸腾寺内。
至四日,又放赤光,曜如金色,纵横一尺馀,紫绿相间,前后三度,良久乃灭。
又见一佛像,长二尺馀,坐于莲花趺坐,又以二菩萨侠侍,长一尺馀,从卯至巳,见诸形相。
道俗四部二万馀人,咸悉瞻仰。
豫州表云:舍利瓶有白光,须臾成五色,游转瓶内,形相非常。
又凿舍利铭,其石更无异质,凿至皇帝一字,从上点及竖牵横画,随凿之处,如刻金所成。
利州表云:舍利三月二十六日夜一更内放光,遍照衙内如月。
明州表云:四月八日下舍利,掘地安石函,乃得一像。
卫州表云:四月三日斋讫,舍利金瓶外,其色红赤,鲜丽殊常。
或行琉璃瓶底,或游瓶侧,缘瓶上下,光明外照。
比至八日,照灼如初。
洺州表云:舍利三月十一日天降甘泽,十三日乃止。
有戒德沙门僧猛,先患腰脚,不堪出行,其日闻舍利欲到,合寺驰走,僧猛自身抱患,不得奉迎,命弟子法藏扶持出户,回心正念,遂便得起行。
出城十里许,亲迎舍利。
因比瘳降,渐堪得行。
毛州表云:舍利二月二十七日到州,其日即依式安置一切男女,皆发菩提心,竞趣归依。
哑者能言,挛躄之人,悉皆能行。
石函乃变如琉璃,内外明彻。
四月十二日,天雨金银花等,表送奉献。
冀州表云:舍利放光五色,照满城治。
时有一僧,先患目盲,亦得见舍利。
复有一人,患腰脚挛躄十五年,自舍利到州所,是患人礼拜发愿,即得行动。
宋州表云:三月四日舍利至州,其所部送城县市院。
先有古井沤由来碱苦,水色旧赤,全不堪食,其县民胡子乾,因取水和泥,怪其色白,尝觉甚甘。
四月三日舍利于塔内放赤色光。
六日夜五更,寺内又放白色光。
七日辰时,寺内天雨白花,目验雰雰然,状如细雪,不落于地。
八日午时,欲下舍利入函,天上有白鹤,翔塔基之上。
怀州表云:舍利于州城长寿寺安置。
四月五日辰时,有一雄雉飞来函侧,心閒从容,质羽鲜华,自飞自止,曾无惊畏,河内县民杨迈特以示道俗六千馀人,莫不同见。
敕使沙门灵粲,即与受戒。
其雉向师,似如听法。
师云:此雉是野鸟,内法道理,无容笼系。
即令送城北太行山放之。
舍利塔厢,复有一迹,从塔东南三步而来,直到塔所,不见还纵,复无入处,或阔四寸,或阔三寸,蟠屈逶迤,状等龙蛇之迹,官人道俗,并悉共见。
八日至午时,舍利欲入塔函,遂放光于瓶外,巡回数匝,晖彩照曜,或上或下,乍隐乍出。
汴州表云:舍利三月二日到州,权置州馆。
六日夜,大德僧惠彻等,忽闻香气,有异寻常。
至八日,诸僧迎舍利,将向塔所,大德僧僧粲等五人,复闻香气。
去惠福寺门四十馀步,遂放青色光,覆照露帐,大久乃灭。
其寺有舍利,在僧房供养。
其日杞州人张相仁,于僧房见寺内舍利复放青色光,恰与新至舍利色状相似。
十日复至,见赤色光临寺佛堂,高五尺。
其夜四更,复见青赤杂色光于寺。
复有一老母,患腰已来二十馀年,拄杖伏地而行。
舍利至寺,强来礼拜,于大众里,见舍利光,腰即得差,舍杖而行。
洛州表云:舍利三月十六日至州,即于汉王寺内安置。
至二十三日,忽降香气,世未曾有。
四月七日夜一更向尽,东风忽起,灯花绝焰,在佛堂东南,神光照烛,复有香风而来,官人道俗等共闻见,于是弥增克念。
至八日,临下舍利,塔侧桐树,枝叶低茎。
幽州表云:三月二十六日弘业寺安置舍利石函,始磨两面,以水洗之,明如水镜,内外相通,紫光焰起,其石斑驳,又类玛瑙,润泽炫耀,光似琉璃。
至四月一日,起斋行道。
至三日亥时,舍利前焚香供养,灯光照庭,众星夜朗,有素光舒卷,在佛舆之上。
至八日,舍利入函,自旦及辰,函石现文,仿佛像有菩萨,光彩粉藻。
又似众仙,其间鸟兽林木诸状,不惑者众,实难详审。
其有文理,照显分明,今画图奉进。
许州表云:三月三日初夜于州北境去州九十里,舍利放光,紫赤二色,照曜州城,内外民庶,皆见神光。
四月七日在州大厅舍利出金瓶之外,琉璃瓶内,行道放光。
至八日在辨行寺塔所,又放光明。
午时,舍利欲入石函,又有五色光彩云,来临塔上,云形如盖。
其日在塔西南一百馀步,依育王造塔本记一枯池,不在四畔,正在池中,可深九尺。
忽有甘井自现,其水不可思议。
当时道俗看者二万馀人,同饮齐见。
所录瑞应,奉表奏闻。
荆州,舍利现云如车盖,正当塔上,云间雨花,游扬不落,众鸟翔塔。
济州,舍利本一,至彼现二,放光照现,闻异香气,云间出音,自然钟声,及以赞善,大鸟群飞塔下。
楚州,舍利当行道日,野鹿来听,鹤游塔上。
莒州,舍利本一,至彼现三,放光映照。
掘基地下,忽得铜塔,及哑者能言。
营州,舍利三度放光,白色,旧龟石自然析解,用书石函。
杭州舍利山间掘基,得自然石窟,容舍利函。
潭州,舍利江鸟迎送。
潞州,舍利至彼,自然泉涌,饮者病愈。
洪州,舍利白项乌引路。
德州,舍利至彼,躄者能行,大鸟旋塔。
郑州,舍利放光,幡向内垂。
江州,舍利至彼,行道日,耕人犁得一铜像。
兰州,舍利掘基地下,得一石像,又小儿拨得二铜像。
慈州,舍利现白云盖如飞仙,自然泉涌,饮者病愈。
廉州,未得舍利,别得一舍利放光,佛香炉烟气,又类莲华,黄白色,天雨宝屑。
雍州表云:仁寿二年五月十二日京城胜光寺大兴善寺法界寺、州公廨里,及城治街巷,天雨银屑,大如榆荚,小如《夫》等,表送奉献。
仁觉寺五月十二日未时,有风从西南来,如香气氛氲,沙门及经生道俗等,并悉俱闻。
当夜雨宝屑天花芭蕉枝叶,棕榈茎干上,人皆拾得,大小如前无异。
仁寿二年六月五日夜,仁寿宫所慈善寺佛堂内,灵光映现,形如钵许,从前柱绕梁栿,众僧睹见。
仁寿二年六月五日夜,雨银屑天花,琵琶叶上,及馀草头上落地。
仁寿二年六月八日,诸州送舍利沙门使还宫所,见旨相问慰劳讫。
令九日赴慈善寺为庆光斋僧,众至寺赞诵,旋绕行香,欲食,空里微零。
复雨银屑天花舍人崔君德令盛奉献。
京城胜光寺模得陕州舍利石函,变现瑞像娑罗双树等形相者。
仁寿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巳后,在寺日日放光,连连相续,缘感即发,不止昼夜。
城治道俗,远来看人,归依礼拜,阗门塞路,往还如市。
遇斯光者,照动群心,悲喜发意。
其城内诸寺,外县诸州,以绢素模将去者,或上举放光,或在道映照,或至前所,开明现朗,光光色别,随见不同。
仁寿二年七月十五日京城延兴寺灌写释迦金铜像丈六。
其夜雨宝屑银花,香气甚异无比。
陕州,舍利从三月十五日申时至四月八日戌时,合一十一度见灵瑞,总有二十一事,四度放光,内见华树,二度五色云。
掘地得鸟,石函变异。
八娑罗树,树下见水,一卧佛,三菩萨,一神尼
函内见鸟,三枝金华,兴云成轮相,自然幡盖。
函内流出香云,再放光。
舍利在陕州城三月二十三日夜二更里,大通寺善法寺、阐业寺并见光明,唯善法寺所见光内,有两个华树,形色分明,久而方灭。
其色初赤,寻即变白。
后散如水银,满屋之内,物皆照彻。
舍利在大兴国寺四月二日夜二更里,灵胜寺见光明洞了,庭前果树及北坡草木,光照处见其形,塔基下掘〔地〕得鸟。
舍利来向大兴国寺三月二十八日卯时,司马张备、共大都督侯进,检校筑基,掘地已深五尺,有阌乡县玉山乡民杜化云鐇下忽出一鸟,青黄色,大如鹑,驯行塔内,安然自处,执之不恐,未及奉送,其鸟致死。
今营福事于舍利塔内,获非常之鸟,既以出处为异,谓合嘉祥。
今别画鸟形,谨附闻奏。
五色云再现。
三月十五日申时,舍利到陕州城三里涧,即有五色云从东南郁起,俄尔总成一盖,即变如紫罗色,舍利入城,方始散灭,当时道俗并见。
至二十八日未时,在大兴国寺,复有五色云,从西北东南二处而来,舍利塔上相合,共成一段。
时有文林郎韦范、大都督杨旻及官民等,并同观瞩。
其云少时即散者也,两度出声。
舍利在州,三月二十三日夜,从宝座出声,如人间打静声,至三乃止。
后在大兴国寺四月五日酉时,复出一声,大于前者,道俗并闻。
石函内外,四面见佛菩萨神尼娑罗树光明等。
四月七日巳时,欲遣使人送放光等四种瑞表,未发之间,司马张备、共崤县乾意、阌乡县赵怀坦、大都督侯进、当作人民侯谦等,至舍利塔基内石函所检校,同见函外东面,石文乱起。
其张备等怪异,更向北面。
乾意以衫袖拂拭,随手向上,即见娑罗树一双,东西相对,枝叶宛具,作深青色。
俄顷道俗奔集,复于西面外以水浇洗,即见两树,叶有五色,次南面外。
复有两树,枝条稍直,其叶色黄白,次东面外。
复有两树,色青叶长,其四面树下,并有水文。
于此两树之间,使人文林郎韦范,初见一鸟仰卧。
司马张备次后看时,其鸟已立。
鸟前有金华三枝,鸟形大小毛色,与前掘地得者不异。
其鸟须臾向西,南行至佛下停住。
函内西南近角,复有一菩萨,坐华台上,面向东。
有一立尼,面向西,而向菩萨合掌,相去二寸。
西面内复有二菩萨并立,一金色,面向南,一银色,面向北,相去可有三寸。
西唇上有一卧佛,侧身,头向北,面向西。
其三菩萨,于石内并放红紫光,高一尺许,从巳至未,形状不移,图画已后,色渐微灭。
道俗观者,其数不少。
此函本是青石,色基黑暗。
见瑞之时,变为明白,表里映彻。
周回四面,俱遣人坐,并相照见,无所翳幛。
其函内外四面,总见一佛、三菩萨、一尼、一鸟、三枝华、八株树,今别画图状,谨附闻奏。
午时,四方云起,变成轮相。
复有自然幡盖,及塔上香云,二度光见。
四月八日午时,欲下舍利,于时道俗悲号,四方忽然一时云起,如烟如雾,渐欲向上。
至于日所,即绕日变成一晕,犹如车轮。
内别有白云,团圆翳日,日光渐即微暗,如小盏许,在〔轮〕外周匝次第以云为辐,其轮及辐,并作红紫色。
至下舍利讫,其云散灭,日光还即明净。
复于塔院西北墙外,大有自然幡盖,亦有见幡盖围绕舍利者,当时谓有人捉幡供养,至下舍利讫,其幡盖等忽即不见。
于时道俗见者不少。
至戌时,司马张备等见塔上有青云气,从塔内而出,其云甚香,即唤使人文林郎韦范、大兴寺僧昙畅入里就看,备共韦范等并见流光向西北、东南二处流行,须臾即灭(《广弘明集》十七)
张胄玄新历 隋 · 刘晖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六
《命历序》僖公五年天正壬子朔旦冬至,《左氏传》僖公五年正月辛亥朔日南至。
张宾历,天正壬子冬至,合《命历序》,差《传》一日。
张胄玄历,天正壬子朔,合《命历序》,差《传》一日;
〔三日〕甲寅冬至,差《命历序》二日,差《传》三日。
成公十二年,《命历序》天正辛卯朔旦日至。
张宾历,天正辛卯冬至,合《命历序》。
张胄玄历,天正辛卯朔,合《命历序》;
二日壬辰冬至,差《命历序》一日。
昭公二十年,《春秋左氏传》,二月己丑朔日南至,准《命历序》庚寅朔旦日至。
张宾历,天正庚寅冬至,并合《命历序》,差《传》一日。
张胄玄历,天正庚寅朔,合《命历序》,差《传》一日;
二日辛卯冬至,差《命历序》一日,差《传》二日
宜案《命历序》及《春秋左氏传》,并闰馀尽之岁,皆须朔旦冬至
若依《命历序》勘《春秋》三十七食,合处至多;
若依《左传》,合者至少,是以知《传》为错。
张胄玄信情置闰,《命历序》及《传》气朔并差。
宋元嘉冬至影有七,张宾历合者五,差者二,亦在前一日。
张胄玄历合者三,差者四,在后一日
元嘉十二年十一月甲寅朔十五日戊辰冬至,日影长。
张宾历合戊辰冬至张胄玄己巳冬至,差后一日
十三年十一月己酉朔二十六日甲戌冬至,日影长。
张宾癸酉冬至,差前一日,张胄玄历合甲戌冬至
十五年十一月丁卯朔十八日甲申冬至,日影长。
二历并合甲申冬至
十六年十一月辛酉朔二十九日己丑冬至,日影长。
张宾历合己丑冬至张胄玄庚寅冬至,差后一日
十七年十一月乙酉朔十日甲午冬至,日影长。
张宾历合甲午冬至张胄玄乙未冬至,差后一日
十八年十一月己卯朔二十一日己亥冬至,日影长。
张宾历合己亥冬至张胄玄庚子冬至,差后一日
十九年十一月癸卯朔三日乙巳冬至,日影长。
张宾甲辰冬至,差前一日,张胄玄历合乙巳冬至
又周从天和元年丙戌开皇十五年乙卯,合得冬夏至日影一十四。
张宾历合得者十,差者四,三差前一日,一差后一日
张胄玄历合者五,差者九,八差后一日,一差前一日。
天和二年十一月戊戌朔三日庚子冬至,日影长。
张宾历合庚子冬至张胄玄辛丑冬至,差后一日
三年十一月壬辰朔十四日乙巳冬至,日影长。
张宾历合乙巳冬至张胄玄丙午冬至,差后一日
建德元年十一月己亥朔二十九日丁卯冬至,日影长。
张宾丙寅冬至,差前一日,张胄玄历合丁卯冬至
二年五月丙寅朔三日戊辰夏至,日影短。
张宾己巳夏至,差后一日张胄玄庚午夏至,差后二日
三年十一月戊午朔二十日丁丑冬至,日影长。
张宾历合丁丑冬至张胄玄戊寅冬至,差后一日
六年十一月庚午朔二十三日壬辰冬至,日影长。
张宾历合壬辰冬至张胄玄历癸已冬至,差后一日
宣政元年十一月甲午朔五日戊戌冬至,日影长。
两历并合戊戊冬至
开皇四年十一月己未朔十一日己巳冬至,日影长。
张宾历合己巳冬至张胄玄庚午冬至,差后一日
五年十一月甲寅朔二十二日乙亥冬至,日影长。
张宾甲戌冬至,差前一日,张胄玄历合庚辰冬至
七年五月乙亥朔九日癸未夏至,日影短。
张宾壬午夏至,差前一日,张胄玄历合癸未夏至
十一月壬申朔十四日乙酉冬至,日影长。
张宾历合乙酉冬至张胄玄丙戌冬至,差后一日
十一年十一月己卯朔二十八日丙午冬至,日影长。
张宾历合丙午冬至张胄玄丁未冬至,差后一日
十四年十一月辛酉朔旦冬至
张宾历合十一月辛酉朔旦冬至张胄玄十一月辛酉朔二日壬戌冬至,差后一日
建德四年四月大、乙酉朔,三十日甲寅,月晨见东方。
张宾四月大、乙酉朔,三十日甲寅,月晨见东方,张胄玄四月小、乙酉朔,五月大,甲寅朔,月晨见东方。
宜案影极长为冬至,影极短为夏至,二至自古史分可勘者二十四,其二十一有影,三有至日无影。
见行历合一十八,差者六,张胄玄历合者八,差者一十六,二差后二日,一十四差后一日
开皇四年,在洛州冬至影,与京师二处,进退丝毫不差。
周天和已来案验在后。
更检得建德四年,晦朔东见;
张胄玄历,五月朔日,月晨见东方。
今十七年,张宾闰七月张胄玄闰五月
又审至以定胄玄历至既不当,故知置闰必乖。
见行历四月五月频大,张胄玄九月十月频大,为胄玄朔弱,频大在后晨,故朔日残月晨见东方。
宜又案开皇四年十二月十五日癸卯,依历月行在鬼三度,时加酉,月在卯上,食十五分之九,亏起西北。
今伺候,一更一筹起食东北角,十五分之十,至四筹还生,至二更一筹复满。
五年六月三十日,依历太阳亏,日在七星六度,加时在午少强上,食十五分之一半强,亏起西南角。
今伺候,日乃在午后六刻上始食,亏起西北角,十五分之六,至未后一刻还生,至五刻复满。
六年六月十五日,依历太阴亏,加时酉(月),在卯上,食十五分之九半弱,亏起西南。
当其时阴云不见月。
至辰巳,云里见月,已食三分之二,亏从东北,即还,云合。
至巳午间稍生,至午后,云里暂见,已复满。
十月二十日丁丑,依历太阳亏,日在斗九度,时加在辰少弱上,食十五分之九强,亏起东北角。
今候所见,日出山一丈,辰二刻始食,亏起正西,食三分之二,辰后二刻始生,入巳时三刻上复满。
十年三月十六日癸卯,依历月行在氐七度,时加戌,月在辰太半上,食十五分之七半强,亏起东北。
今候,月初出卯南,带半食,出至辰初三分,可食二分许,渐生,辰未已复满。
见行历九月十六日庚子,月行在胃四度,时加丑,月在未半强上,食十分之三半强,亏起正东。
今伺候,月以午后二刻,食起正东,须臾如南,至未正上,食南畔五分之四,渐生,入申一刻半复满。
十一年七月十五日己未,依历月行在室七度,时加戌,月在辰太强上,食十五分之十二半弱,亏起西北。
今伺候,一更三筹起西北上,食准三分之二强,与历注同。
十三年七月十六日,依历月在申半强上,食十五分之半弱,亏起西南。
十五日夜,从四更候月,五更一筹起东北上,食半强,入云不见。
十四年七月一日,依历时加巳弱上食,食十五分之十二半强,至未后三刻,日乃食,亏起西北,食半许,入云不见,食顷暂见,犹未复生,因即云鄣。
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庚午,依历月行在井十七度,时加亥,月在巳半上,食十五分之九半强,亏西北。
其夜一更四筹后,月在辰上起食,亏东南,至二更三筹,月在巳上,食三分之二许,渐生,至三更一筹,月在丙上,复满。
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乙丑,依历月行在井十七度,时加丑,月在未太弱上,食十五分之十二半弱,亏起东南。
十五日夜伺候,至三更一筹,月在丙上,云里见,巳食十五分之三许,亏起正东,至丁上,食既,后从东南生,至四更三筹,月在未末,复满。
胄玄不能尽中(《隋书·律历志》中,开皇十七年张胄玄历成,奏之。上付杨素等校其短长。刘晖国子助教王颇等执旧历术,迭相驳难,与司历刘宜,援据古史影等,驳胄玄云。)
王忻造象铭 隋 · 阙名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九
□□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亡人先发弘愿,今敬成之,敢陈胜业。
乃作铭云:
玄宗靡极,道法何源。
其终无末,其始无先。
玄绝学,□玏忘言。
虚无万古,寂魄□千。
洪钟应扣,响振周年。
□□一字,耳画三门
星珠□□,月桂犹□。
□车行空,□驾飞仙。
道德经首,希夷□容。
三鸟翻扬,九井□踪。
□祠曲里,庙享濯龙。
全身□写,相好无穷。
勤心勤敬,□真慕圣。
奉资王矣,□□益咏。
隋开皇六年七月十五日,前上士、州从事国子助教彭城县开国男、洞玄弟子王忻敬造(碑拓本)
禁葬舍利骨制 初唐 · 武则天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五
释氏垂教。本离死生。
示灭之仪。固非正法。
如闻天中寺僧徒今年七月十五日
下舍利骨。素服哭泣。
不达妙理。轻徇常情。
恐学者有疑。曾不谤毁。
宜令所管州县。即加禁断。
敕建明堂诏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三
首出万物。实显崇高之位。
曾览八纮。无违向明之道。
合宫听朔。阐皇轩之茂范。
灵符通神。敷帝勋之景化。
殷人阳馆。青圭备礼。
姬氏元堂。彤璋合献。
虽运殊骊翰。时变质文。
至于立大中。建皇极。
轨物施教。其归一揆。
暨乎西京创历。驳政逾繁。
东汉开基。旧章犹阙。
考图汶上。仅存公玉之仪。
度室圭躔。才纪中元之制。
三方鼎据。祚倾于金马。
五胡尘起。道丧于苍鹅。
自此相仍。时经板荡。
遂使陟配之典。久沦于绵载。
端扆之化。允属于隆平。
朕恭膺宝命。肃奉瑶图。
昧旦求衣。仄景忘食。
上元垂祐。宗社降灵。
幽明宅心。中外禔福。
封金岱岭。昭累圣之鸿勋。
勒石九都。成文考之先志。
功标偃革。时会委裘。
固可以作化明台。显庸太室。
备机之历。既表于嘉名。
布政之宫。式崇于美制。
是用求中测景。取则阴阳。
考广袤于裁圭。定卑高于置槷。
傍罗八柱。周建四墉。
架序仪天。疏基象地。
窗闼齐布。应路并兴。
导辟水以环阶。应旋衡而结极。
重阿复道。用循测管之模。
上圆下方。仍准分之数。
木工不琢。土事无文。
丰约折衷。经始勿亟。
勾芒序。入春圃司仪
蓐收戒时。下秋园而奉职
事符神造。钩绳之用毕陈。
义叶子来。衅落之期非远。
将以肃禋清祀。展殷荐于皇灵。
施号法宫。畅休声于太帝。
百神执贽。咸尊孝飨之风。
万国来庭。共睹太平之政。
阙文斯备。大礼聿修
制作之规。可依别敕。
宜颁示天下。永垂来叶。
定明堂规制诏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三
合宫听朔。阐皇轩之茂范。
灵府通和。敷帝勋之景化。
殷人阳馆。青圭备礼。
姬氏元堂。彤璋合献。
虽运殊骊翰。时变质文。
至于立天中。建皇极。
轨物施教。其归一揆。
考图汶上。仅存公玉之仪。
度室圭躔。才纪中元之制。
属炎精坠驾。璿宫毁籥。
四海沦于沸鼎。九土陷于涂原。
高祖大武皇帝仗钺唐郊。收钤雍野。
祥符苍水。受灵命于丕山。
飞沈泳沫。动植游源。
太宗文皇帝盟津光誓。协降火而登坛。
丰谷断蛇。应屯云而鞠旅。
封金岱岭。昭累圣之鸿勋。
勒石九都。成文考之先志。
固可以作化明堂。显庸太室。
傍罗八柱。周建四门。
木工不琢。土事无文。
丰约折衷。经始勿亟。
阙文斯备。大礼聿修
其明堂院。每面三百六十步。
当中置堂。按周易。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
总成三百六十。故方三百六十步。
当中置堂。处二仪之中。
定三才之本。构兹一宇。
临此万方。自降院每面三门
同为一宇。徘徊五閒。
尚书。一期有四时。
故四面各一所开门。每时有三月
故每一所开三门。一期十有二月
故周回总十二门。所以面别一门。
应兹四序。既一时而统三月
故于一舍而置三门。又周易。
三为阳数。二为阴数。
合而为五。所以每门舍五閒院。
四隅各置重楼。其四墉各依本方色。
按淮南子。地有四维。
故四楼。又按月令。
水火金木土。五方各异色。
故其墙各依本方之色。基八面。
象八方。按周礼。
黄琮礼地。郑元注。
琮者八方之玉。以象地形。
故以祀地。则知地形八方。
又按汉书。武帝立八觚坛以祀地。
祭地之坛形象地。故今为八方之基。
以象地形。基高一丈二尺。
径二百八十尺。按汉书。
阳为六律。阴为六吕。
阳与阴合。故高一丈二尺。
又按周易。三为阳数。
八为阴数。三八相乘得二百四十丈。
按汉书。九会之数有四十。
合为二百八十。所以基径二百八十尺。
故以交通天地之和。错综阴阳之数。
明阳不独运。资阴和以助成。
阴不孤行。待阳唱而方应。
阴阳两顺。天地咸亨。
则百宝斯兴。九畴攸序。
基每面三阶。周回十二阶。
每阶为二十五级。按汉书。
天有三阶。故每面三阶。
地有十二辰。故周回十二阶。
又按文子。从凡至圣。
有二十五等。故每阶二十五级。
所以应符星而设阶。法台耀以疏陛。
上拟霄汉之仪。下则地辰之数。
又列兹重级。用准圣凡。
象皇极之高居。俯庶类而临耀。
基之上为一堂。其宇上圆。
按道德经。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又曰。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又按汉书。
太极元气。函三为一。
又曰。天子以四海为家。
故置一堂。以象元气。
并取四海为家之义。又按周礼。
苍璧礼天。郑元注。
璧圆以象天。故为宇上圆。
堂每面九閒。各广一丈九尺。
尚书。地有九州。
故立九閒。又按周易。
阴数十。故閒别一丈九尺。
所以规模厚地。准则阴阳。
法二气以通基。置九州于一宇。
堂周回十二门。每门高一丈七尺。
阔一丈三尺。按礼记。
一岁有十二月。所以置十二门。
又按周易。阴数十。
阳数七。故高一丈七尺。
又曰。阳数五。
阴数八。故阔一丈三尺。
所以调兹玉烛。应彼金辉。
叶二气以循环。逐四序而迎节。
堂周回二十四窗。高一丈三尺。
阔一丈一尺。二十三棂。
二十四明。按史记。
天有二十四气。故置二十四窗。
又按书。一年十二月
并象闰。故高一丈三尺。
又按周易。天数一。
地数十。故阔一丈一尺。
又天数九。地数十。
并四时。成二十三。
故二十三棂。又按周易。
八纯卦之本体。合二十四爻。
故有二十四明。列牖疏。
象风候气。远周天地之数。
曲准阴阳之和。堂心八柱。
各长五十五尺。按河图
八柱承天。故置八柱。
又按周易。大衍之数五十有五。
故长五十五尺。耸兹八柱。
承彼九閒。数该大衍之规。
形符立极之制。且柱为阴数。
天实阳元。柱以阴气上升。
天以阳和下降。固阴阳之交泰。
乃天地之相承。堂心之外。
置四柱为四辅。按汉书。
天有四辅星。故置四柱。
以象四星。内以八柱承天。
外象四辅明化。上交下泰。
表里相成。叶台耀以分辉。
契编珠而拱极。八柱四辅外。
第一重二十柱。按周易。
天数五。地数十。
并五行之数。合而为二十。
故置二十柱。体二仪而立数。
叶五位以裁规。式符立极之功。
允应刚柔之道。八柱四辅外。
第二重二十八柱。按史记。
天有二十八宿。故有二十八柱。
所以仰则乾图上符景宿。
考编珠而纪度。观列宿以迎时。
八柱四辅外。第三重三十二柱。
按汉书。有八节八政八风八音。
四八三十二柱。调风御节。
万物资以化成。布政流音。
九区仰而贻则。外面周回三十六柱。
按汉书。一期三十六旬。
故法之以置三十六柱。所以象岁时而致用。
顺寒暑以通微。璿玑之度无愆。
玉历之期永契。八柱之外。
修短总有三等。按周易。
天地人为三才。故置柱长短三等。
所以拟三才以定位。高下相形。
体万物以资生。长短兼运。
八柱之外。都合一百二十柱。
按礼记。天子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合为一百二十。是以置一百二十柱。
分职设官。翊化资于多士。
开物成务。搆厦藉于群材。
其上槛周回二百四柱。按周易。
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又汉书。
九会之数有六十。故置二百四柱。
所以采坤策之元妙。法甲乙之精微。
环回契辰象之规。结搆准阴阳之数。
又基以象地。故叶策于坤元。
柱各依方。复规模于甲子。
重楣二百一十六条。按周易。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故置二百一十六条。
所以规模易象。拟法乾元。
应大衍之深元。叶神策之至数。
大小节及栱总六千三百四十五。按汉书。
会月之数六千三百四十五。故置六千三百四十五枚。
所以远采三统之文。傍符会月之数。
契金仪而调节。偶璇历以和时。
重干四百八十九枚。按汉书。
章月二百三十五。闰月周回二百五十四。
总成四百八十九。故置四百八十九枚。
所以法履端之奥义。象举正之芳猷。
规模历象。发明章闰。
下枊七十二枚。按易纬。
有七十二。故置七十二枚。
所以式模芳节。取规贞。
契至和于昌历。偶神数于休期。
上枊八十四枚。按汉书。
九会之数有七十八。又按庄子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司马彪注。天地四方为六合
总成八十四。故置八十四枚。
所以模范二仪。包罗六合。
准会阴阳之数。周通气之源。
枅六十枚。按汉书。
推太岁之法有六十。故置六十枚。
所以兼该历数。包括阴阳。
采甲乙之精微。穷辰子之元奥。
连栱三百六十枚。按周易。
当期之日三百有六十。故置三百六十枚。
所以叶周天之度。准当期之日。
顺平分而成岁。应晷运以循环。
小梁六十枚。按汉书。
有六十甲子。故置六十枚。
构此虹梁。遐规凤历。
傍竦四宇之制。遥符六甲之源。
㯠二百二十八枚。按汉书。
章中二百二十八。故置二百二十八枚。
所以应长历之规。象中月之度。
广综阴阳之数。傍通寒暑之和。
方衡一十五重。按尚书
五行生数一十有五。故置十五重。
结栋分閒。法五行而演秘。
疏楹叠构。叶生数以成规。
南北大梁二根。按周易。
太极生两仪。故置二大梁。
轨范乾坤。模拟天地。
象元黄之合德。表覆载以生成。
阳马三十六道。按易纬。
有三十六节。故置三十六道。
所以显兹嘉节。契此贞辰。
分六气以燮阴阳。环四象而调风雨。
椽二千九百九十根。按汉书。
月法二千三百九十二。通法五百九十八。
共成二千九百九十。所以偶推步之规。
合通法之数。是知疏椽构宇。
则大壮之架斯隆。积月成年。
则会历之规无爽。大梠两重。
重别三十六条。总七十二。
按淮南子。太平之时。
五日一风。一年有七十二风。
故置七十二条。所以通规瑞历。
叶数祥风。遥符淳俗之源。
远则休徵之契。飞檐椽九百二十九枚。
按汉书。从子至午。
其数九百二十九。所以采辰象之宏模。
法周天之至数。且午为阴本。
子实阳源。子午分时。
则生成之道自著。阴阳合德。
则覆载之义兹隆。堂檐径二百八十八尺。
按周易。乾之策二百一十六。
易纬云。年有七十二。
合为二百八十八。故径二百八十八尺。
所以仰叶乾策。远承贞。
顺和气而调序。拟圆盖以照临。
堂上栋去基上面九十尺。按周易。
天数九。地数十。
以九乘十。数当九十。
故去基上面九十尺。所以上法圆清。
下仪方载。契阴阳之至数。
叶交泰之贞符。又以兹天九乘于地十。
象阳倡而阴和。法乾施而坤成。
檐去地五十五尺。按周易。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故去地五十五尺。
所以拟大易之嘉数。通惟神之至赜。
道合万象。理贯三才。
上以清阳玉叶覆之。按淮南子。
清阳为天。合以清阳之色。
凤泉石翁神祠诗序672年 初唐 · 卢照邻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圯上黄公。灵期已远。
中元乙。化迹难徵。
况乎神理岿然。近带青溪之路。
瑰姿可望。俯控丹岩之下。
予以归骸空谷。言隔市朝。
濯发长川。载离寒暑。
心灰两寂。长无具尔之欢。
形木双枯。将有终焉之志
不悟乔莺始啭。喈喈于鹡鸰。
野萼初开。靴靴于棠棣
命壶觞而引宴。即沐新兰
寻涧户以安歌。仍攀野桂
萋萋春草。王孙游兮不归。
秩秩斯干。幽人去而忘返。
鼓我舞我。修袖满于中岩
神之听之。多祜兴于触石。
爰有嘉命。咸遣赋诗。
请题四韵。列之如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