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静琳隋末唐初 565 — 6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5—640 【介绍】: 隋唐时僧。
京兆华原人俗姓张
七岁出家。
北周毁佛时返俗。
隋初投昙猛为师。
五年后,辞师南游樊邓间受戒。
北至邺下蒲晋间,数参名僧,遍习经论。
文帝仁寿间,课业于华原石门山
炀帝大业三年,入京阐扬《摄论》,敕召入内道场。
十三年,诏令巡方。
属世乱,复返南阳
恭帝义宁二年被召入,住大总持寺
唐高祖武德年间入住弘法寺,一时名臣多从其学,化盛京辇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张氏
其先南阳人
后徙京兆华原
方幼时。
外国道人。
过其家。
叹曰。
此儿当隆佛法。
不可处之尘埃中也。
七岁从俗流出家。
非其本志。
遂去而从他师焉。
周氏之祸久。
汩没不能振。
隋初。
依昙猛法师究定慧学。
于时法运复亨。
弱冠犹以沙弥南游樊邓受具。
寻赴青齐。
披讨律部。
又研十地于觉法师所。
乃旋邺都从炬法师
禀采华严楞伽思益等义。
既而匡众阐化。
名声益起。
偶至蒲晋。
道逊道顺法师留讲十地。
久之叹曰。
药本治病而服药增病。
岂其理哉。
学识材辨。
秪以生慢也。
宜求所以治之者。
于是始习静念处等法。
俄而渐进大乘无得。
离念唯识等观。
白鹿山绝粒者数矣。
昏则登危巅高树。
以坐其上。
动经旬浃。
后造泰岳
夜见火光。
环照峰峦。
即追求之。
见数尼。
共议唯识。
忽然而隐。
未几。
关中
昙迁禅师为开摄论。
仁寿四年
诏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神德寺
就以课业。
大业三年
沙门还源。
延讲摄论于辇下之明轮妙像诸寺。
久之至东都
齐王暕情深定理
每从咨决。
鸿胪苏夔禀宗玄训。
高阳沙门道雄道体。
赵郡之道献明则
成承善诱。
造诣幽微。
洪哲致问曰。
怀道者多。
所专何业。
答曰。
山谷高深。
意定何在。
哲曰。
山高谷深。
由来自尔。
答曰。
若如来言正当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乎。
哲叹伏。
十三年具表闻上。
将西巡灵迹。
属𡨥盗纵横。
道途梗沮。
仅达襄邓。
义宁二年
诏住京之大总持寺
武德三年
正平公李安远奏。
弘法寺迎居之。
惟敷中论。
维摩起信而已。
夜则燕寂。
玄琬律师
躬膺令则任城王及其母楚国太妃安平公主。
皆邀至第宅授戒。
国子祭酒萧璟工部尚书张亮檐事杜正伦司农李道裕
并为弟子。
又请智首律师阐扬四分凡十遍。
率先学众禀服教法住持。
京辇沙弥净人。
犹明律相。
斯非其功欤。
贞观十四年。
十月二十六日。
以疾卒于弘法之房。
是日先有素交法常来候。
琳谓之曰。
不恋此生不贪来报缘集即有缘散则无又曰。
以己之疾。
悯彼之疾。
因垂泪。
盖念诸苦趣也。
复诫门人曰。
生死道长。
各宜自拔。
时春秋七十六矣。
火葬于终南至相寺舌独不坏。
再烧之愈觉明洁。
檀那造木塔五丈。
以表其德。
琳于洛邑
尝为通事舍人李好德
课试场屋文业
好德犯国宪。
因逃匿求度。
以免罪。
后事发觉。
逮琳狱。
上特原之。
或谋害一冤家者三人。
其一人中悔。
投林受戒。
俄而受戒者。
死而复苏曰。
见阎王。
王使与二人辨对谋害冤家事。
吾称以从琳受戒。
不复知且引琳为證。
王命追所證者有报琳已生他方金粟世界矣。
吾因获免罪。
放还。
释静琳
俗姓张氏
本族南阳
后居京兆华原焉。
幼龄背世清附缁门。
初诞之日有外国道人曰。
此儿当贵。
若出家者大弘佛法。
七岁投僧出家。
役以田畴无乖道训。
不果本望。
深惟非法也。
自顾而言曰。
此而未舍。
与俗何殊。
更从一师服膺正化。
遭周灭法且附俗缘。
年在弱冠希期无怠。
会隋氏启运。
即投昙猛法师
乃以二事相摄经于五年。
犹事沙弥未敢受具。
庆蒙开法欲广见闻。
辞其本师南游樊邓。
便于彼部奉进大戒。
既爰初受法未晓清规。
远赴青齐听于律禁。
后发前至为诸听先。
又于觉法师所听受十地。
回趾邺都。
炬法师所采听华严楞伽思益。
皆通贯精理妙思英拔。
旧传新解往往程器。
时即推令敷化。
讲散幽旨并惊所未闻。
而胸臆所忆犹谓不足。
展转周听博遍东川
蓄解寻师又至蒲晋。
沙门道逊道顺者。
声名大德也。
留讲十地经于凉燠。
虽复听徒欣泰。
而志逾烦梗。
下坐处房抚膺审曰。
法本治病。
而今慢法更增。
且道贵虚通。
而今耽著弥固。
此不可也。
即舍讲业专习禅门。
初学不净念处等法。
又嫌其琐小烦稽人虑。
乃学大乘诸无得观。
离念唯识弥所开宗。
每习一解陶练十年。
精其昔知更新后习。
而弊食粗衣。
情欲斯绝。
后入白鹿山
山粮罕继。
便试以却粒之法。
孤放穷岩又经累载。
山中业定昏睡惑心。
乃临峭绝悬崖下望千仞。
旁生一树才得胜人
以草藉之加坐其上。
于中系念动逾宵日。
怖死既重专深弘观。
后闻泰岳特多灵异。
便往寻之。
既达彼山。
夜见火炬周环高曜峰岩
即事追求累日方至。
乃见五六尼众匡坐论道。
琳初通讯问。
共议唯识等理。
未尽言间忽然不见。
惆怅久悟法诚尔也。
后入关中昙迁禅师讲开摄论。
一闻如旧慧不新闻。
仁寿四年
下敕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神德寺
琳即于此住。
居静课业。
行解之盛名布京师
大业三年
沙门还原等。
延请帝城。
在明轮妙象诸寺。
讲扬摄论识者归焉。
寻即降敕召入道场。
既达东都禅门更拥。
齐王[日*东]情深理定
每就咨款请至本第从奉归戒。
鸿胪苏[蒠-心+(冗-几+(止*(ㄇ/又)))]。
学高前古。
举朝冠盖。
禀宗师训为舟为梁。
高阳道雄道体。
赵郡道明则等。
并释门威凤。
智海明珠。
咸承理味酌以华实。
襄阳洪哲。
德高楚望风力俊骇。
闻琳声穆时彦。
故来相架。
乃致问云。
怀道者多。
专意何业。
琳见其词骨难竞。
聊以事徵告云。
山谷高深意定何在。
哲云。
山高谷深由来自尔。
琳曰。
若如来言。
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为定高不。
哲悟此一言致词叹伏。
由是秀颖附津。
稽疑重沓。
故令誉风宣弥繁赏。
会琳以象教东渐法网虽严至于僧仪正度犹未光阐。
欲遍游阎浮备殚灵迹。
十三年内具表闻帝。
当蒙恩诏令使巡方。
给使人传国书信。
行达襄土方趣海南
属寇贼交侵中国背叛。
途路梗涩还返南阳
义宁二年
被召入
住大总持如常弘演
光阴既积学者成林。
武德三年
正平公李安远
奏造弘法。
素奉崇信。
别令召之。
琳立意离缘摄虑资道。
会隋末壅闭唐运开弘。
皂白归依光隆是庆。
乃削繁就简。
惟敷中论为宗。
馀则维摩起信。
权机屡展。
夜则勖以念慧每事徵研。
并使解出自心不从他授。
玄琬律师道王关河躬
自馀法侣岁奇伦。
任城王太妃楚国太妃安平公主等。
皇家帝叶请戒第宅。
隆礼频繁。
国子祭酒萧璟
工部尚书张亮
詹事杜正伦
司农李道裕等。
并誓为弟子。
备诸法物恒令服御。
久以徒侣义学爰缺律宗。
乃躬请智首律师敷弘四分。
一举十遍身令众先。
故使教法住持京辇称最。
乃至沙弥净人咸明律相诚其功矣。
忽以贞观十四年秋初染疾。
至十月二十六日平旦疾甚。
沙门法常者。
盛名帝宇。
素与周旋。
故来执别。
琳曰。
不恋此生未贪来报。
缘集则有。
缘散则无。
而神气澄湛由来不乱。
曾病。
有问疾者。
答云。
以己之疾悯于彼疾。
因而流泪。
想诸苦趣故也。
便总集僧众并诸门人告曰。
生死道长有心日促。
各宜自敬无累尔神。
即右胁而卧。
寻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有六。
馀处通冷惟顶极热。
迄于焚日方始神散。
而形色鲜软特异比。
送于终南至相寺烧。
惟舌独存。
再取烧之逾更明净。
斯即正言法之力矣。
弟子等四十馀人。
奉跪慈颜无由钦仰。
百日之内通告有缘共转大乘。
总四万馀卷。
并造千粒舍利木塔举高五丈彫饰之美晃发中天。
广布檀那用酬灵泽。
初琳居世。
化以实录著名。
每述至理玄凝。
无不垂泣叹奉。
言无非涉事不徒行。
通事舍人李好德者。
曾于雒邑受业于琳。
历官天门
弊于俗务逃流山薮。
使弟子度之。
若准正敕罪当大辟。
后有嫉于德者。
罔以极刑。
及下狱徵琳。
初无拒讳。
监狱者深知情量。
取拔无由。
事从虑过释然放免。
识者以实语天梯至死知量是莫加焉。
自爰初问法。
无惮夷险。
衣服坏则以纸补之。
床席暖则坐于篑上节之。
又节量力强羸。
名利不缘。
语默沈静。
修摄威仪。
有异名称。
涕涶莫显于口鼻。
饮食未言于美恶。
敬慎之极夫又何加。
兼以行位难测。
蚤虱不历于身纵辄投者寻便走散。
斯负既抵。
故所报类希焉。
尝居山谷须粒有待患繁。
乃合守中丸一剂。
可有斗许。
得支一周。
琳服延之乃经三载。
便利之际收洗重服。
故能业定坚明专注难拔。
时值俭岁缘村投告。
随得随施安乐贫苦。
尝在讲会。
俗士三人谋害一怨。
两人往杀。
其一中悔从琳受戒。
岁纪经久并从物故。
而受戒者忽死心煖。
后从醒寤备见昔怨及同谋者论告杀事。
其受戒人称枉不伏
引琳为證。
王即召追。
證便有告。
琳生他方金粟世界。
王既感證。
因放此人。
又琳一生所至伽蓝撝谦自牧。
逮至名高福重䞋锡日增。
并委侍人口无再问。
及后为福方恨无财。
出以示之。
琳曰。
都不忆有此物也。
斯寔据道为务情无世涉。
可书季代足为师镜。
自住弘法敷化四方。
学侣客僧来如阛阓。
招慰安抚随事忧承。
而度杂公私宪章有叙。
故使外虽禁固内实通流。
山林望而有归。
道立而垂则。
逮于殁后此法弥崇。
所以京室僧寺五十有馀。
至于叙接宾礼僧仪邕穆者。
莫高于弘法矣。
又寺居古墌惟一佛堂
僧众创停仄陋而已。
琳薰励法侣共经始之。
今则堂房环合厨库殷积。
客主混同去留随意。
裕法师云。
以道通物。
物由道感。
惠由道来。
还供道众。
僧实由客。
深有冥功。
语有琳近之矣。
僧法常隋末唐初 567 — 645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张氏
南阳白水人也。
高祖隆。
河北
子孙因占籍焉。
少业儒。
性厌烦杂。
年十九。
昙延法师祝发。
即学涅槃。
而随以讲说。
听者叹异。
尝三摩其顶曰。
子当住持佛法矣。
年二十二。
摄论初兴。
以师门。
多守旧章。
鲜获奇致。
于是历游秦齐赵魏。
尽覈成实毗昙华严地论之旨。
积劳五年。
而后出疏于上京以决群疑。
隋齐王暕
以时望。
召升高座。
自是俦侣四臻。
敷唱相续。
大业间
诏居禅定道场。
陶治尤盛。
国朝遐迩晏清。
化风腾播。
贞观译经
资以證义
且诏知翻译任。
普光寺成。
诏居之。
未几。
诏为皇太子
授菩萨戒。
九年诏为中宫戒师。
兼补空观寺上座
新罗王慈藏
弃位入道。
航海求见。
从受菩萨戒以归。
十四年
僧有误陷宪网者。
有司以闻。
诏集京寺诸德于玄武门
普加责让。
于是上殿奏曰。
僧等蒙恩惠。
得预法门。
不能严奉律科。
致有上闻天听。
特由等。
寡于训诲。
不胜愧耻。
遂引涅槃付嘱之语。
上然之。
因诏宥大理狱囚。
又赐食而退。
后以上惑于姓所自来。
诏李位释上。
屡疏争之。
不听。
俄发疾。
终于所住寺。
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也。
寿七十九。
七月二日
葬南郊高阳之原。
弟子德逊等立碑。
宗正卿李伯药制文。
慈忍进脩。
每感祯瑞。
神王冠服皆素。
拥部从旋绕。
堂壁所画乐天。
一时起舞。
观音菩萨。
身相瑰琦。
佩服缨络。
从外入户。
上住空中。
良久而灭。
普贤菩萨。
从东方来。
去地五六丈。
光夺曙彩。
是岂可诞妄哉。
吁异矣。
释法常
俗姓张氏
南阳白水人也。
高祖隆仕因移于河北郡焉。
少践儒林颇知梗概。
而厌其諠杂情欣出家。
奉戒自守不郡非类。
霜怀标举为众所推。
年十九。
昙延法师
登蒙剃落既预听限。
大阐宏猷。
学不逾岁。
即讲涅槃。
道俗听者咸奇理趣。
自尔专亲侍奉晓夕咨谋。
每击幽致。
欣其情理深当。
乃摩顶曰。
观子所涉。
必住持正法矣。
于即研精覃思无释寸阴。
时年二十二。
摄论初兴。
随闻新法仰其弘义。
于时论门初辟。
师学多途。
封守旧章鲜能回觉。
乃博听众锋校其铦锐。
秦齐赵魏靡不周行。
时积五年钻覈名理。
至于成实毗昙华严地论。
博考同异皆为轨辙。
末旋踵上京慨兹异叙。
随讲出疏示显群迷。
隋齐王暕
召结时望盛演释经。
登预法座敷陈至理。
词义弘远罕得其门。
佥共美之嘉叹。
成俗遂有。
胥徒归凑。
相续依承。
四时讲解以为恒任。
大业之始荣唱转高。
爰下敕旨入大禅定。
相寻讲肆成济极多。
唐运初兴遐迩清晏。
四远投造增倍于前。
每席传灯播扬非一。
贞观之译證义所资。
下敕徵召恒知翻任。
后造普光宏壮华敞。
又召居之。
衣服供给四时随改。
又下敕令为皇储受菩萨戒。
礼敬之极众所倾心。
贞观九年
又奉敕召。
入为皇后戒师。
因即敕补兼知空观寺上座
抚接客旧妙识物心。
弘导法化长镇不绝。
前后预听者数千。
东蕃西鄙难可胜述。
及学成返国皆为法匠。
传通正教于今转盛。
新罗王子金慈藏
轻忽贵位弃俗出家。
远闻虔仰思睹言令。
架山航海远造京师
乃于船中梦瞩颜色。
及睹形状宛若梦中。
悲涕交流欣其会遇。
因从受菩萨戒。
尽礼事焉。
十四年
有僧犯过。
下敕普责京寺。
大德纲维因集于玄武门
召常上殿。
论及僧过。
常曰。
僧等蒙恩惠得预法门。
不能躬奉教网。
致有上闻天听。
特由常等寡于训诲。
耻愧难陈。
遂引涅槃付属之旨。
上然之。
因宥大理狱囚百有馀人。
又延设供。
食讫而退。
及李道居先。
不胜此位。
率僧邀驾随顿表上。
既不蒙遂。
因染馀疾。
的无痛所右胁而终于住寺。
春秋七十有九。
贞观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也。
至七月二日
葬于南郊高阳之原。
时炎景陵天游尘翳日。
逮至发引之前。
夜降微雨。
及于明旦。
天地清朗云雾四除。
纤尘不飞道路无拥。
京寺僧侣门人子弟等。
各建脩幢三十馀车。
前后威仪四十馀里。
信心士女执素幡花列侍左右。
乃盈数万。
卿相傧从。
佥以荣之。
初常涉诣义门妙崇行解。
故众所推。
美归于摄论。
而志之所尚慕涅槃。
恒欲披讲未之欣悟。
遂依众请专弘此论。
陶冶理味精贯匈怀。
依时赴讲全无读诵。
才有馀暇课业行道。
六时自励片无违缺。
有大神王冠服皆素。
率其部从随其旋绕。
道俗时见。
密以高之。
又曾宵夜至佛堂中。
壁画乐天一时起舞。
后于中夜又在佛堂
观音菩萨从外入户上住空中。
身相瑰奇佩服璎珞。
晃发希有良久便灭。
后经五年。
天将欲曙。
又感普贤菩萨从东而来。
去地五六丈许。
常之专精。
徵应为如此也。
故立志清峻逾久逾剧。
所获法利多造经像。
但务奇妙不言其价。
岁建檀会终尽京师
悲敬两田无遮供养。
自所服用粗弊而已。
讲扬别供一不受之。
还布众中持操无改。
著摄论义疏八卷玄章五卷。
涅槃维摩胜鬘等。
各垂疏记。
广行于世。
弟子德逊等。
为立碑于普光之门。
宗正卿李百药为文。
姓张
南阳白水人
高祖隆仕
因移于河北郡焉。
少践儒林。
情欣田家。
年十九。
昙延法师剃落。
学不逾岁。
即讲涅槃。
道俗听者。
咸奇理趣。
年二十二。
摄论初兴。
随闻新法。
秦齐赵魏。
靡不周行。
时积五年钻覈名理。
至于成寔毗昙华严地论。
博考同异。
皆为轨辙。
隋齐王暕
召结时望。
盛演释经。
预法座。
敷陈至理。
词义弘远。
佥共美之。
大业之始。
荣唱转高。
爰下敕旨。
入大禅定。
相寻讲肆。
成济极多。
唐运初兴。
遐迩清晏。
四远投造。
增倍于前。
贞观之译。
證义所资。
下敕徵召。
恒知翻任。
后造普光
宏壮华敞。
又召居之。
衣服供给。
四时随改。
文下敕令为皇储受菩萨戒。
礼敬之极。
众所倾心。
贞观九年
又奉敕召。
入为皇后戒师。
因即敕补兼知空观寺上座
弘导法化。
前后预听者数千。
及学成返国。
新罗王子金慈藏
轻忽贵位。
弃俗出家。
远闻虔仰。
思睹言令。
架山航海。
远造京师
乃于船中梦想颜色。
及睹形状。
宛若梦中。
悲涕交流。
欣其会遇。
因从受菩萨戒。
尽礼事焉。
十四年
有僧犯过。
下敕普责京寺大德纲维。
因集于玄武门
上殿。
论及僧过。
曰。
僧等蒙恩惠。
得预法门。
不能躬奉教纲。
致有上闻天听。
特由等。
寡于训诲。
耻愧难陈。
遂引涅槃付嘱之旨。
上然之。
因宥大理狱囚百有馀人。
又延设供。
食讫而退。
因染馀疾。
右胁而终于住寺。
春秋七十有九。
贞观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
七月二日
葬于南郊高阳之原。
僧辩隋末唐初 568 — 6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42 【介绍】: 隋唐时僧。
邓州南阳人俗姓张
年七岁,日诵千言,时人以为奇。
后出家,专寻经论。
隋炀帝大业初召入禅定道场。
唐太宗贞观中召居宏福寺,以善讲博通誉满天下。
有《中论》、《唯识》等章疏行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俗姓张
世居渚宫南阳
自梁氏失守。
遂入关为冯翊人
七岁。
读书日诵千言。
十岁虽未薙落而数以升座。
覆述维摩仁王二经。
获誉于时。
隋开皇初
苏威度僧三千人。
且先试所业年最小而所习淹稔主司善之。
遂获免众试类得出家。
受具后。
智凝法师寻讨经论。
累阅寒暑。
大业间
居禅定道场。
武德之元
出关弘化蒲虞陕虢间。
尝于芮城开摄论。
听者骈拥。
檀越使帐幔其上以容空露。
已而道士致问。
曰。
正法自明。
邪风故翳。
道士益欲进。
忽风起。
帐幔缠结。
冠褐。
尘盆塞口鼻。
馀人皆莫觉。
卒大笑散去。
贞观间
置翻经馆。
诏徙弘福寺
證义道岳法师阐俱舍论因辍己讲而听之。
随出钞三百馀纸。
十三年六月十三日
卒于所住寺。
时方亢旱。
炎曦隆赫。
停龛二旬颜貌明润。
逮葬而雨率土。
欢抃。
寿七十五。
著摄论中边唯识思尘佛性无性等。
章疏并行世。
释僧辩
俗姓张
南阳人也。
渚宫陷没入关住于冯翊焉。
年甫七岁日诵千言。
时以奇之。
声于乡壤。
十岁欣仰道法思欲出家。
局以公宪。
未蒙剃落。
乃听维摩仁王二经。
文义俱收。
升座覆述。
宣吐教理有称于时。
先学大德相顾曰。
吾等没后不足忧也。
此人出家绍隆遗法矣。
开皇初年
敕遣苏威
简取三千人用充度限。
年幼小最在末行。
轻其行业召令口诵。
言词清啭章句契断。
神明朗正。
见者属目。
由是大蒙嗟赏。
馀并不试。
同得出家。
受具已后专寻经论。
时有智凝法师
学望京华德隆岳表。
从问知津乃经累载。
承席覆述允合同伦。
遂使旁疏异解曲有正量。
识者佥悟击其大节。
大业初岁。
召入大禅定道场。
众复屯之欣其开解。
武德之始。
步出关东蒲虞陕虢。
大弘法化。
四远驰造倍胜初闻。
尝处芮城将开摄论。
露缦而听。
李释同奔序王将了。
黄巾致问酬答乃竟。
终诵前关。
曰。
正法自明邪风致翳。
虽重广诵不异前通。
黄巾高问转增愚叟谓其义壮。
忽旋风勃起径趣李宗。
缦倒掩抑身首烦扰。
冠帻交横衣发紊乱。
风至僧伦怗然自灭。
大众笑异其相。
一时便散。
明旦入文。
𧹞然莫集。
虽乘此胜。
而言色不改。
时共服其异度也。
贞观翻经被徵證义
弘福寺立又召居之。
虽屡处以英华而情不存得丧。
约时讲说不替寒温。
异学名宾皆欣预席。
故使海之内外僧杂华夷不远万里承风参谒。
俱舍一论振古未开。
道岳法师命章搆释。
辩正讲论废而听之。
随闻出钞三百馀纸。
或闻初开法肆或中途少闲。
但有法坐无论胜负。
咸预位席横经而听。
斯渴法之。
深良未俦矣。
而谦让知。
足不重荣势。
名满天下。
公卿咸委。
而不识其形也。
皆来觅之。
如常威仪不变其节。
任其来去曾无迎送。
时侪伦诸德。
以此怀尚而不能行也。
贞观十六年六月十三日卒于弘福寺
春秋七十有五。
于时炎曦赫盛停尸二旬。
而相等生存形色不变。
迄至于葬日亦不腐朽。
于时亢旱积久埃尘涨天。
明当将送夜降微雨。
故得幢盖引列。
俱得升济
七众导从不疲形苦。
殡于郊西龙首之原。
凿土为龛处之。
于内门通行路。
道俗同观。
至今四年鲜明如在。
置怀慈济。
爱法为功。
路见贫苦不简人畜。
皆尽其身命济其危厄。
讲听之务惟其恒习。
其摄论中边唯识思尘佛性无论。
并具出章疏在世流布。
释玄爽隋末唐初 579 — 65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南阳刘氏子。
弱冠已娶。
厌而出家。
学涉空有。
又尝听龙泉璇法师讲。
获誉当时。
信禅师方王化。
于是亟走蕲州请道。
后归乡里。
摄念不卧。
本邑沙门蔼明棱法等。
并禅府名匠。
尤相交友。
永徽三年十月九日
终于所居山谷中。
沙门慧普
夙依襄之法门寺
研精律藏。
二十馀年。
属城归揖。
晚专习定门。
纪王作镇。
将脩追圣废寺。
俾总其务。
能以仁祠革其淫祭。
楚俗为变。
且缮治明因道场等三十所。
极轮奂之功。
显庆三年
终于所住。
寿八十。
此皆汉阴之杰云。
释玄爽
姓刘
南阳人
早修聪行见称乡邑
弱冠成婚。
妻少而美。
贞诚清拔志高蹈。
视如革囊。
情逾厌离。
既无所偶弃而入道。
游习肆道有空俱涉。
末听龙泉寺法师
欣然自得。
覃思远诣颇震时誉。
又往蕲州信禅师所。
伏开请道亟发幽微。
后返本乡唯存摄念。
长坐不卧系念在前。
时本邑沙门蔼明棱法等。
并禅府名宗。
往结投分。
永徽三年十月九日
迁神山谷。
时襄部法门寺沙门惠普者。
亦汉阴之僧杰也。
研精律藏二十馀年。
依而振绩风霜屡结。
七众齐肃属城挹归。
晚专入定门廓销事恼。
纪王作镇。
将修追圣废寺纲总须人。
众举于普。
王深赏会。
又楚俗巫杀为淫祀。
普因孚化比屋崇仁
又修明因道场凡三十所。
皆尽轮奂之工。
仍彫金碧之饰。
显庆三年终于本寺。
春秋八十。
乐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邓州南阳人
原名世质,避太宗讳改。
隋炀帝大业末年巴西
入唐,历官礼部户部尚书
刘斌隋末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阳人
颇有词藻。
官至信都郡司功书佐
隋末归窦建德,为中书舍人
建德败,复依刘黑闼
后与黑闼亡至突厥,不知所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南阳(今属河南)人。
隋时官至信都郡司功书佐,后事窦建德中书舍人
建德败,又事刘黑闼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为刘黑闼中书侍郎,掌文翰。
黑闼败,逃亡归附突厥
后不知所终。
生平见《隋书》本传、《旧唐书·窦建德》及《刘黑闼传》、《褚亮传》附、《刘孝孙传》。
善文,有词藻。
隋时曾与虞世南孔德绍刘孝孙等文人登山临水,结为文会。
全唐诗》存诗4首,皆为事隋时作。
吕子臧隋末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唐间蒲州河东人
南阳郡
唐高祖京师,遣马元规抚慰山南,独子臧坚守。
隋亡,归唐,就拜邓州刺史
武德初朱粲围城急,会霖雨城坏,率麾下数百人赴敌死。
岑文本隋末唐初 595 — 6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5—645 【介绍】: 南阳棘阳人字景仁
年十四,父因事下狱,诣司隶理冤,命作《莲花赋》,下笔便成,属意甚佳,遂雪父冤。
萧铣召为中书侍郎
入唐署为荆州别驾
太宗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
李靖荐,擢拜中书舍人
时国家诏诰及军国大事,文皆出文本
俄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
令狐德棻撰《周史》,史论均出其手。
贞观十八年,进中书令
及伐辽,凡所筹度,一皆委之。
从至幽州,暴病卒。
谥宪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95—645 字景仁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南)人。
迁居江陵(今湖北荆州)
沉敏有姿仪,博考经史,善属文,工飞白书。
14岁至司隶台为父伸冤,作《莲花赋》,下笔成章,莫不叹赏。
高祖朝署行台考功郎中
太宗贞观初,授秘书郎,上《藉田颂》、《三元颂》,其辞甚美,进中书舍人,迁中书郎中专典机密
预撰《周书》,书成,封江陵县子
后拜中书令
太宗,至幽州,暴疾而卒,赠侍中广州都督谥日宪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曾预修《大唐氏族志》、《文思博要》。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文集6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文本字景仁
邓州棘阳人
高祖朝署行台考功郎中
贞观时累授中书侍郎
专典机密
封江陵县子
中书令
太宗伐辽。
幽州
暴疾卒。
年五十一。
侍中广州都督
谥曰宪
僧怀素初唐 609 — 682
怀素俗姓范氏
其先南阳人
父强为左武卫长史
遂为京兆人
贞观十九年玄奘出家。
宏济寺
上元三年诏住西太原寺。
寻归西京
卒年七十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范氏
其先南阳人
曾祖岳。
高宗时绛州曲沃县
祖徽𮞅州广武县
强右武卫长史
皆居京兆
遂占籍焉母李氏梦云雷震骇而娠。
及生神光满室。
卜之当为王者师
幼而聪慧。
器度老成。
甫十岁。
忽从二亲求出家。
贞观十九年
玄奘三藏
方回西域
获事焉。
始探经论。
既登具。
专务律学邺郡法励律师
一方之名匠也。
依之三载。
悉与指摘古人瑕玼。
乃叹曰。
吾宁自弃乎。
咸亨元年
发心别述开四分记。
上元三年
诏住西太原寺。
仍听道成律师讲。
永淳元年所述记文毕功。
凡成十卷。
四分僧尼羯磨文两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
俄而疾。
谓弟子秀章曰。
余报将终矣。
时空中有乐音。
奄然而逝。
寿七十四。
腊五十三。
所宗萨婆多部量中取大小行。
斥古疏十六失。
其与南山不无牴牾。
开元中
嵩山律师造饰宗记。
以解释之。
对砺旧疏也。
释怀素
姓范氏
其先南阳人也。
曾祖岳高宗朝选调为绛州曲沃县
祖徽延州广武县
强左武卫长史
乃为京兆人也。
母李氏梦云雷震骇。
因而娠焉。
诞育之辰神光满室。
见者求占。
此子贵极。
当为王者之师傅也。
幼龄聪黠器度宽然。
识者曰。
学必成功才当逸格。
耳闻口诵皆谓老成。
年及十岁忽发出家之意。
猛利之性二亲难沮贞观十九年玄奘三藏西域回。
誓求为师。
云与龙而同物。
星将月以共光。
俱悬释氏之天。
悉丽著明之象。
初寻经论不费光阴。
受具已来专攻律部。
邺郡法砺律师
一方名器五律宗师。
迷方皆俟其指南。
得路咸推其乡导。
著疏十卷别是命家。
见接素公知成律匠。
研习三载乃见诸瑕。
喟然叹曰。
古人义章未能尽善。
咸亨元年发起勇心。
别述开四分律记。
至上元三年丙子
奉诏住西太原寺。
傍听道成律师讲不辍缉缀。
永淳元年十轴毕功一家新立。
弹纠古疏十有六失焉。
新义半千百条也。
傅翼之彪搏攫而有知皆畏。
乘风之震砰輷而无远不闻。
所化翕然所传多矣。
复著俱舍论疏一十五卷遗教经疏二卷钞三卷新疏拾遗钞二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两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
日诵金刚经三十卷。
大律已疏计五十馀遍。
其馀书经画像不可胜数。
于本寺别院忽示疾。
力且薾然。
告秀章曰。
余律行多缺一报将终。
时空中有天乐浏亮。
奄然而逝。
俗龄七十四。
法腊五十三。
葬日有鸿鹤绕塔悲鸣。
至暮方散。
素所撰述宗萨婆多何邪。
以法密部缘化地部出化地从有部生故出受体以无表色也。
又斥二宗云。
相部无知则大开量中得自取大小行也。
南山犯重则与天神言论。
是自言得上人法也。
大抵素疏出谓之新章焉。
开元中嵩山律师造饰宗记。
以解释之对砺旧疏也。
又谓为东西塔律宗。
因传习处为名耳。
大历中相国元公载成都宝园寺置戒坛传新疏。
以俸钱写疏四十本法华经疏三十本。
委宝园光翌传行之。
后元公命如净公为素作传。
南康皋作灵坛传授毗尼。
新疏记有承袭者。
刊名于石。
其辞酋丽其翰兼美。
为蜀中口实焉。
韩思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邓州南阳人字英远
高宗时,擢志烈秋霜、下笔成章科第。
监察御史,数言当世得失。
巡察剑南益州高赀兄弟相讼,累年不决,思彦敕厨宰饮以乳,二人悟,遂泣请辍讼。
李义府及诸武忌其刚直,谮之,出为山阳丞,旋自免去。
久之,召为御史,再谪外,官终贺州司马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英远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先后举下笔成章科、志烈秋霜科,授监察御史
高宗召见,待诏弘文馆,仗内供奉
出为山阳丞。
后补建州司户参军,入为御史
不久出为江都主簿,又徙苏州录事参军
罢,客汴州
上元中,召授乾封县,徙朱鸢县,迁贺州司马,卒。
生平事迹见《新唐书》本传、《大唐新语》卷八。
全唐诗》存诗1首。
王同晊唐 645 — 7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5—728 【介绍】: 琅邪临沂人
解褐邓州南阳丞,迁济州司法参军
武则天垂拱中,坐狱事失职。
十余年后,授吉州司法参军丁忧去职。
中宗神龙初,调补司农寺主簿封宿预男
旋坐从弟王同皎案贬建州
睿宗初,拜申王府主簿
玄宗时,累任东宫官,至太子左庶子
开元十三年,以亳州刺史致仕。
谥孝
岑长倩初唐 ? — 6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1 【介绍】: 南阳棘阳人
岑文本从子。
高宗永淳中累转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武则天垂拱初,拜文昌右相封邓国公
则天初擅位,喜符瑞事,长倩惧罪,颇有陈奏。
天授二年,加特进辅国大将军
凤阁舍人张嘉福等请立武承嗣太子长倩不署名,由是忤诸武,乃被充武威道行军大总管西征吐蕃,中路召还,下狱,被杀。
邓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邓州南阳人
历官什邡
高宗上元三年,为文昌左丞
又官和州刺史
武则天时,官至秋官尚书检校怀州刺史
岑仲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阳棘阳人
岑羲弟。
武则天圣历中润州溧水,有善政。
睿宗时,官至商州刺史
寇洋唐 665 — 7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5—748 【介绍】: 上谷昌平人字若水
弱冠应材称栋梁举,策居第一。
武则天大足元年,又中拔萃出类科。
魏州昌乐,换洛州兴泰
中宗神龙初,复中县令举,授虢州卢氏
累迁泾州司马,充朔方军节度判官
以边功迁冀州长史,累历吉、舒二州刺史南阳广平郡太守,除恒王府长史,未至任,卒。
袁恕己初唐 ? — 7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6 【介绍】: 东光人
累官司刑少卿知相王府司马
参与诛张易之兄弟,以功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寻拜中书令特进南阳郡
武三思用事,恕己为其所诬构,流环州
三思复使周利贞矫制杀之。
谥贞烈
岑羲初唐 ? — 7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 【介绍】: 南阳棘阳人字伯华
岑文本孙。
进士
武则天时广武金坛,有能名。
中宗神龙初,为中书舍人
武三思用事,敬晖欲上表削诸武封王者,众畏三思,不敢为草,独为之。
吏部侍郎,分掌选事,时议美之。
睿宗立,历刑、户二部尚书,门下三品,进侍中封南阳郡公
监修国史,删定格令,仍修《氏族录》。
玄宗先天元年,坐预太平公主谋逆被杀,籍没其家。
张齐贤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郡望南阳(今属河南)陕州陕(今河南陕县)人。
武后圣历初太常奉礼郎,后迁太常博士
中宗景龙四年(710)陈州长史任。
玄宗先天元年(712)前后又任太子洗马昭文馆学士,累迁谏议大夫,卒。
博学,能文善诗,其论礼制颇合古议。
先天元年,曾与徐彦伯徐坚员半千诸人共作《仪坤庙乐章》。
生平事迹详见《新唐书》本传、《唐会要》卷一二、张说陈州龙兴寺碑》。
新唐书·艺文志二》著录其《孝和中兴故事》3卷,今佚。
全唐诗》存诗1首。
僧神会盛唐 686 — 7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6—760 【介绍】: 唐僧。
襄阳人
俗姓高
初投国昌寺颢元法师出家。
后至韶州曹溪慧能,受“顿悟”说。
玄宗开元八年,住南阳龙兴寺
后于洛阳慧能学说。
与北宗禅师论辩于滑台大云寺
安史乱起,设坛度僧收“香水钱”以供官军。
肃宗为造荷泽寺洛京,故又名“泽大师”。
卒谥真宗大师
有《显宗记》等。
神会俗姓高氏
襄阳人
幼投本郡国昌寺。
依颢元禅师出家。
开元八年敕住南阳龙兴寺
天宝二年敕住荆州开元寺
肃宗朝敕入内供养。
又敕住西京河泽寺。
上元元年卒。
年九十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高
襄阳人
资性惇明。
方幼学
即事郡之国昌寺显元法师出家。
受经具戒特异群类。
能禅师
弘唱心法于岭表。
闻而乐之。
竟往无复沮。
及见。
曰。
从何所来。
曰无所从来。
曰如是则汝且归去。
曰亦无所归。
曰太茫茫生。
曰身现在路。
曰犹未到在。
曰曾不滞留。
于是居曹溪者数载。
开元八年
诏配南阳龙兴寺
后复开导洛阳
而南宗之指。
始盛于天下。
先是两京之间。
皆神秀化地也。
普寂又秀之嗣。
世谓之北宗。
普寂之门绝人迹。
则南北之宗。
各树党矣。
因而是非相攻。
毁誉交起。
天宝初
御史卢奕奏。
聚众图不轨。
诏辨对。
卒无他。
均州
二年
又徙荆州之开元寺般若院
十四年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
举兵内向。
陷两京。
车驾幸蜀。
郭子仪
以天下副帅禄山
大农空乏。
军兴绝资费。
右仆射裴冕策以为。
凡所在郡府。
宜置戒坛度僧。
而收其施利。
以给国用。
会由是获主洛阳事。
其所输入尤多。
肃宗朝娄入内廷供养。
将作大匠
造禅宇于荷泽。
上元元年五月十三日
与门人嘱别。
俄避席望空顶礼。
归方丈。
是夕卒。
寿九十三。
建塔葬洛阳宝应寺
谥真宗
塔号般若。
释神会
姓高
襄阳人也。
方幼学厥性惇明。
从师传授五经。
克通幽赜。
次寻庄老灵府廓然。
览后汉书知浮图之说。
由是于释教留神。
乃无仕进之意。
辞亲投本府国昌寺颢元法师下出家。
其讽诵群经易同反掌。
大律仪匪贪讲贯。
闻岭表曹侯溪慧能禅师盛扬法道学者骏奔。
乃敩善财南方参问。
裂裳裹足。
以千里为跬步之间耳。
及见曰。
从何所来。
答曰。
无所从来。
曰。
汝不归去。
答曰。
一无所归。
曰。
汝太茫茫。
答曰。
身缘在路。
曰。
由自未到。
答曰。
今已得到且无滞留。
曹溪数载。
后遍寻名迹。
开元八年敕配住南阳龙兴寺
续于洛阳大行禅法声彩发挥。
先是两京之间皆宗神秀。
若不淰之鱼鲔附沼龙也。
从见会明心六祖之风。
荡其渐修之道矣。
南北二宗时始判焉。
普寂之门盈而后虚。
天宝中御史卢弈阿比于
诬奏聚徒疑萌不利。
玄宗召赴京。
时驾幸昭应
汤池得对言理允惬。
敕移往均部。
二年敕徙荆州开元寺般若院住焉。
十四年范阳安禄山举兵内向。
两京版荡驾幸巴蜀。
副元帅郭子仪率兵平殄。
然于飞挽索然。
右仆射裴冕权计。
大府各置戒坛度僧。
僧税缗谓之香水钱。
聚是以助军须。
洛都先陷。
越在草莽。
时卢弈为贼所戮。
群议乃请会主其坛度。
于时寺宇宫观鞠为灰烬。
乃权创一院悉资苦盖。
而中筑方坛。
所获财帛顿支军
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
会之济用颇有力焉。
肃宗皇帝诏入内供养。
将作大匠并功齐力。
为造禅宇于荷泽寺中是也。
会之敷演显发祖之宗风。
使秀之门寞矣。
上元元年嘱别门人。
避座望空顶礼归方丈。
其夜示灭。
受生九十三岁矣。
建午月十三日也。
迁塔于洛阳宝应寺
敕谥大师曰真宗
塔号般若焉。
系曰。
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者。
贵其渐也。
师自南徂北行曹溪之法。
洛中弥盛如不自异。
外护已成则可矣。
况乎旁无力轮人之多僻。
欲无放逐其可得乎。
或曰。
其过不多何遽是乎。
通曰。
犯时之忌罪不在大。
失其所适过不在深。
后之观此急知时事欤。
是以佛万劫学化行者。
知化行难耳。
无令固己而损法。
慎之哉。
姓高
襄阳人也。
方幼学
厥性惇明。
从师传授五经。
克通幽赜。
次寻庄老。
灵府廓然。
览后汉书。
知浮图之说。
由是于释教留神。
无仕进意。
辞亲投本府国昌寺颢元法师出家。
讽诵群经。
易同反掌。
大律仪。
匪贪讲贯。
闻岭表曹溪慧能禅师
盛扬法道。
裹足以见。
问曰。
从何所来。
答曰。
无所从来。
曰。
汝不归去。
答曰。
一无所归曰。
汝太茫茫。
答曰。
身缘在路。
曰。
由自未到。
答曰。
今已得到。
且无滞留。
曹溪数载。
后遍寻名迹。
开元八年
敕住南阳龙兴寺
续于洛阳
大行禅法。
声彩发挥。
先是两京之间。
皆宗神秀。
见会明心六祖之风。
荡其渐修之道。
南北二宗。
时始判焉。
十四年
范阳安禄山
举兵内向。
两京版荡。
驾幸巴蜀。
副元帅郭子仪
率兵平殄。
然于飞挽索然。
右仆射裴冕权计。
大府各置戒坛度僧。
聚香水钱。
以助军须。
洛都先陷。
越在草莽。
卢奕为贼所戮。
群议乃请会。
主其坛度。
于时寺宇宫观
鞠为灰烬。
乃权创一院。
悉资苦盖。
而中筑方坛。
所获财帛。
顿支军
代宗郭子仪
收复两京。
会之济用颇有力焉。
肃宗皇帝
诏入内供养。
大匠
为造禅师宇于荷泽寺中。
韩琬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邓州南阳人字茂贞
韩思彦子。
擢文艺优长、贤良方正科第。
监察御史
睿宗景云初,上书言时政,不报。
出监河北军,兼按察使
玄宗先天中,上陈赋绢非时之弊。
开元时,迁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官,卒。
有《续史记》、《御史台记》等。
字茂贞
邓州南阳人
贺州司马思彦子。
茂才擢第。
又举文艺优长贤良方正连中。
监察御史
出监河北军兼按察使
开元中殿中侍御史
坐事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