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李白盛唐 701年1月16日 — 762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
中宗神龙元年(705)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
今人多从此说。
近人陈寅恪谓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李太白氏族之疑问》)。
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焉耆回族自治县),亦有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
曾官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
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后人又称“李谪仙”。
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出蜀漫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西入长安,北上太原,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徂徕山(在今山东)。
天宝元年(742)奉诏入供奉翰林
因得罪权贵,三载(744)赐金还山。
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
今人或谓天宝十二载(753)曾第三次入,学术界多以为开元年间天宝初两次入,不承认三入长安;亦有不承认开元年间曾入长安者。
天宝末安禄山叛乱,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不久又被定罪流放夜郎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
上元二年(761),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
代宗即位,曾以左拾遗召,其时已卒。
生平事迹详见魏颢李翰林集序》、李阳冰《草堂集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及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及考證生平之著作甚多,清人王琦、黄锡圭均有《李太白年谱》,今人有詹锳《李白诗文系年》,郁贤皓《李白丛考》,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等。
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
诗与杜甫齐名,杜甫饮中八仙歌》曾咏及,《沧浪诗话》誉之为“仙才”。
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
内容丰富,有要求报效祖国、功成身退而发泄不得志之悲愤感情者,如《行路难》、《将进酒》等;有揭露政治黑暗、忧虑国事者,如《古风五十九首》、《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有蔑视权贵、鄙弃富贵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江上吟》等;有同情人民疾苦者,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等;有描绘高山大川自然风光者,如《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有歌唱爱情友谊者,如《长干行》、《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等。
李白论诗主张天真自然,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之境界。
其绝句感情真挚,形象明朗,语言朴素,意境含蓄,韵味深长。
其乐府歌行名篇则熔《庄》《骚》为一炉(龚自珍《最录太白集》),“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艺苑卮言》卷四),感情激荡,形象雄伟,气势磅礴,色彩绚烂,常借神话传说,多用比兴、夸张手法,具有“风雨争飞,鱼龙百变”、“云从空,随风变灭”(《唐宋诗醇》卷六)之特色,形成独特之“纵逸”(《河岳英灵集》卷上)风格。
前人论李白诗歌之历史地位,常与杜甫并列。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胡应麟则云:“才超一代者李也,体兼一代者杜也。
李如星如日揭,照耀太虚,杜若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诗薮》卷四)李集今存宋本《李太白文集》两种,皆诗文合刻,30卷。
一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有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本;一藏北京图书馆,为残本,缺卷十五至二十四,以缪曰芑本配。
清康熙年间缪曰芑曾据前一种翻刻,世称缪本。
注本今存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25卷;明胡震亨《李诗通》(与《杜诗通》合称《李杜诗通》)21卷;明朱谏撰《李诗选注》13卷,将200余首指为伪作,另编《李诗辨疑》2卷;清王琦李太白全集》36卷,诗文合编,末6卷为附录,最为通行。
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校注》以王注本为基础,参校各本,旁搜唐宋以来诗话、笔记以及今人研究成果,加以评笺补充,考订谬误,较详备。
近年又有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评》两种问世。
今人研究著作主要有詹锳《李白诗论丛》、王运熙等《李白研究》、罗宗强《李杜略论》、裴斐李白十论》、郁贤皓《李白考论》等。
中华书局曾选择部分单篇论文于1964年出版《李白研究论文》。
资料汇编有裴斐与刘善良编《李白资料汇编(金元明清之部)》。
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杜甫唐 712年2月12日 — 770
作品评论
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
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键,陆龟蒙得其瞻博,皆出公之奇偏尔,尚轩轩然自号一家,赫世煊俗。
后人师拟之不暇,矧之乎?
风骚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
是知唐之言诗,公之馀波及尔。
僧灵一唐 728 — 7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8—762 【介绍】: 唐僧。
广陵人俗姓吴
九岁出家,及冠受具足戒。
馀杭宜丰寺。
禅诵之暇,辄赋诗歌。
朱放张籍皇甫曾等为尘外友,酬赠甚多。
有诗集。
韦应物中唐 737 — 791
作品评论
韦应物占诗胜律诗,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
张籍王建诗格极相似,李益古、律诗相称,然皆非应物之比也。
刘长卿中唐 ? — 790
作品评论
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当缓缓味之,不可造次一观而已。
刘长卿号“五言长城”,细味其诗,思致幽缓,不及贾岛之深峭,又不似张籍之明白,盖颇欠骨力而有委曲之意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有古调,有新声。
盛唐人无不高凝整浑,随州短律,始收敛气力,归于自然,首尾一气,宛若面语。
其后遂流为张籍一派,益事流走,景不越于目前,情不逾于人我,无复高足阔步、包括宇宙、综揽人物之意。
孟襄阳诗,亦有因语真而意近,以机圆而体轻者,然不佻不纤,随州始有作态之意,实溽暑中之一叶落也。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随州五言骨韵天然,非浪仙文昌所可望。
孟郊中唐 751 — 8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1—814 【介绍】: 湖州武康人,生于昆山字东野
少隐居嵩山
性狷介,与韩愈友善。
年四十五、六方登进士第
后调溧阳
郑馀庆东都留守,署为水陆转运判官
馀庆兴元,又奏为参谋
工诗,与贾岛齐名,并称“”,又以诗风瘦硬,有“”之说。
卒,张籍私谥贞曜先生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1—814 字东野排行十二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郡望平昌(今山东商河县西北)。
少隐嵩山,称处士
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进士第
十六年溧阳县,抑郁不得志,遂辞官。
任河南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
宪宗元和九年(814),因山南西道节度使郑馀庆奏,迁为兴元参谋试大理评事,赴任时暴死途中。
终生贫困潦倒,死后竟无钱下葬。
友人张籍私谥贞曜先生
生平详见韩愈贞曜先生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
有近人夏敬观孟郊年谱》、今人华忱之《孟郊年谱》,后者较完备。
孟郊早年居湖州,曾参加僧皎然组织之“诗会”(见《送陆畅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陆羽坟》、《醉会中赠郑方回》等),其诗歌思想受皎然影响甚巨。
诗与韩愈齐名,为韩孟诗派之开派者。
其诗可以德宗贞元八年(792)长安应试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由隐而仕,诗亦要求有为而作,诗歌基调积极明快,步武盛唐
后期仕途蹭蹬,遂由言志转向抒情,形成险怪诗风。
其诗反映社会生活较广泛,或歌吟生民苦,或指斥藩镇割据,均体现其“下笔證兴亡,陈词备风骨”(《读张碧集》)之主张。
大部分诗则抒写一己之穷苦情怀,与贾岛诗有类同处,故有“”之称(见苏轼《祭柳子玉文》)。
“寒”既指其诗内容之嗟悲叹苦,亦谓其诗有清冷之意境美。
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生新瘦硬之美,韩愈称之为“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
神施鬼设,间见层出。
”(《贞曜先生志铭》)“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
(《荐士》)诗集10卷,明凌濛初刻《孟东野诗集》,载有宋人国材刘辰翁评语。
今人华忱之点校之《孟东野诗集》较完备。
注本有华忱之、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韩泉欣《孟郊集校注》。
全唐诗》编其诗为5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早年屡举进士不第,曾客游河南、邠宁等地,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
寄寓汴州
十六年,授溧阳
因终日吟诗,多废吏事,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竟辞官归。
元和元年河南尹郑馀庆辟为水陆转运从事武协律郎
九年,余庆出镇兴元,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行次阌乡,暴疾年。
友人张籍私谥为贞矅先生
一生到意为诗,长于五古、乐府。
韩愈张籍李翱卢仝等友善,名重于时。
北宋宋敏求编有《孟东野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十卷。
字东野
湖州武康人
年五十始第进士
溧阳
郑馀庆兴元
奏为参谋
卒年六十四。
张籍谥之曰贞曜先生
作品评论
《菪溪诗话》
孟郊诗最淡且古,坡谓“有如食彭越,竟日嚼空螯”。
退之论数子,乃以张籍学古淡,东野为天葩吐奇芬,岂勉所长而讳所短,抑亦东野古淡自足,不待学耶?
杨巨源中唐 755 — ?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5—? 字景山行第十二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
德宗贞元五年(789)进士第
宪宗元和六年(811)监察御史河中节度使从事
太常博士、凤翔少尹等职。
穆宗长庆元年(821)国子司业
四年以河中少尹退归乡里,韩愈有《送杨少尹序》记其事。
生平见《唐才子传》卷五、《唐诗纪事》卷三五。
一生吟咏不辍,年老头摇,人言吟咏所致。
早年以“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赠卢洺州》)知名。
白居易元稹刘禹锡张籍等诗人相交往。
赵璘称:“巨源元和中,诗韵不为新语,体律务实,工夫颇深。
”(《因话录》卷三)王夫之称其“七言平远深细,是中唐第一高手”(《唐诗评选》卷四)。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3首,断句5,题1则。
唐诗汇评
杨巨源(755-832?
),字景山河中(今山西永济)人。
贞元五年(789)进士第,授校书郎
元和中,以监察御史张弘靖河中幕从事
入朝,自秘书郎太常博士,再迁虞部员外郎
出为凤翔少尹,复召为国子司业
长庆四年,年七十致仕返乡,执政奏以为河中少尹,不绝其禄。
后以国子祭酒致仕。
巨源以诗闻于元和长庆间,为韩愈张籍元稹白居易等知重。
令狐楚李逢吉尤善。
有《杨巨源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清奇雅正主:李益
……入室十人:刘畋、僧清塞、卢休、于鹄杨洵美张籍杨巨源杨敬之僧无可姚合
□行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失姓。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张籍等人同时。
全唐诗》存其所作联句3首。
僧无可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俗姓贾范阳(今北京西南)人。
贾岛从弟。
少年时出家,尝与贾岛同居青龙寺
后云游越州湖湘庐山等地。
大和年间,为白阁寺僧(《金石萃编》卷六六《僧无可书幢》)。
姚合过往甚密,酬唱至多,金州无可往访之。
又与张籍马戴厉玄喻凫等人友善。
生平见《唐诗纪事》卷七四、《唐才子传》卷六。
无可工诗,多五言,与贾岛、周驾齐名,张为诗人主客》列其“清奇雅正主”之入室。
无可象外句,“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妙在言其用而不言其名耳”(《冷斋夜话》),如“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微阳下乔木,远烧人秋山”。
亦以能书名,效柳公权体。
(《关中金石记》)《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又2句。
姚月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女诗人。
生平不详。
后人有《月华本传》,记其事迹,谓幼失母,忽梦月轮坠于妆台,觉而能诗。
后随父至扬子江,观端午龙舟之戏,为书生杨达所见,以诗传情。
二人遂以诗酬和,往来无间。
姚父忽迁江右,仓皇成行,月华仅及寄诗留别。
杨达遍寻江右,终不可得。
月华本传》已逸,《琅嬛记》引有逸文。
事迹另见《情史类略》卷三、《名媛诗归》卷一〇。
全唐诗》存诗6首,其中《怨诗寄杨达》二首,出《才调集》卷一〇,原题作《古怨二首》;《怨诗效徐淑体》出《乐府诗集》卷四二,可信为其作。
其余三首,《有期不至》为白居易诗,《楚妃怨》为张籍诗,皆出后人依托。
其事迹或亦出于后人附会。
唐诗汇评
姚月华,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后人有《月华本传》记其事迹,谓幼失母,尝梦月轮坠于妆台,觉而能诗。
后随父至杨子江,与邻舟书生杨达以诗传情,终木能结合。
事出附会与否,不可考。
全唐诗》存诗六首,有白居易张籍诗混入。
牟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德宗、宪宗间在世。
隐居学道,终身未仕。
以诗名,尤擅七律,诗风清丽闲雅,时有佳句。
与诗人张籍韩翃欧阳詹朱庆馀等均有唱和。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张籍欧阳詹朱庆馀韩翃韦处厚等人均有唱和。
终身未仕。
所作以七律为多,诗风清丽闲雅,时有佳句。
其诗多为感慨穷困潦倒,或酬赠送别、题咏写景之作。
生平大略见其诗作。
全唐诗》存诗1卷。
今人陶敏、刘再华考唐代牟融其人,其诗集为明人所伪造(见《〈全唐诗·牟融集〉證伪》)。
唐诗汇评
牟融,生年年里贯均未详。
《旧唐书•经籍志》有牟融,著《牟子》,为开元中期以前人。
全唐诗》存年诗一卷,有赠韩翃欧阳詹张籍杨处厚等人诗,则又为代宗宪宗朝人。
诗人牟融,未见于唐宋典,其集亦未见公私著录,诗歌风格亦不类唐诗,疑为明代书贾取元、明人诗所伪造。
董居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虞乡人
董晋孙。
善诗,为张籍所称。
于鹄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代宗大历德宗建中间久居长安,应举未第。
退隐汉阳山中。
贞元中历佐山南东道荆南节度幕。
十四年(798)尚在世,卒于宪宗元和九年(814)前。
事迹散见张籍《伤于鹄》、《唐诗纪事》卷二九。
于鹄有诗名,与张籍交善。
张为诗人主客》列清奇雅正主之入室。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逸》补诗1联,《全唐诗外编》补诗1联。
唐诗汇评
于鹄,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初,隐居汉阳山中。
贞元中,为荆南节度使樊泽从事
后复归隐,约贞元末年张籍有诗哭之。
有《于鹄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裴度中唐 765 — 83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5—839 字中立
排行十六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
德宗贞元五年(789)进士擢第
八年博学宏词科
十年复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河阴县
宪宗元和年间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力主削藩,被李师道所遣刺客斫伤,宪宗用之益坚,遂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十二年(817)督师讨平淮西封晋国公
十四年出为河东节度使
穆宗长庆二年(822)敬宗宝历二年(826)曾两次入相,后官至中书令
晚年留守东都,筑绿野堂以自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唱酬甚密。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元方回曰:“裴晋公度累朝元老,于功名之际盛矣,而诗人出其门尤盛。
自为之诗,尤不可及。
”(《瀛奎律髓》卷一七)寄马赠张籍一事,诗坛传为佳话。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2。
王建中唐 767 — 83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67—约831后 【介绍】: 颍川人字仲初
门第衰微,早岁寓居魏州
宪宗元和中初仕为昭应县
太府寺丞太常寺丞秘书丞
文宗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故世称王司马
工乐府,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又有宫词百首,尤传诵人口。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6?—832? 字仲初排行六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出身寒微。
郡斋读书志》卷四上及《唐才子传》卷四等均谓其大历十年(775)进士第,非是。
据其诗文考知,平生未尝中进士
早年从军幽州
元和年间,官昭应县渭南太府丞
穆宗长庆初,由太常寺丞秘书丞
后官陕州司马
晚年退居咸阳原上,境况贫困。
又曾出任光州刺史
(贾岛有《光州王建使君水亭作》诗,或云即此王建,或云乃另一人。
)约卒于文宗大和年间
生平事迹见《唐诗纪事》卷四四、《唐才子传》卷四等。
今人谭优学有《王建行年考》,迟乃鹏有《王建年谱》。
王建长乐府歌诗,与张籍齐名,题材风格亦颇相似,时称“张王乐府”。
平生奔走南北,故作诗多取材于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用以针砭时弊,揭露现实。
且用语简括,情思显豁,描写细致,语意含蓄,前承杜甫,后启
清人王士禛以之与元稹白居易张籍并称,云:“草堂乐府擅惊奇,杜老衰时托兴微。
张王皆古意,不曾辛苦学妃豨。
”(《渔洋精华录》卷五《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之九)清人沈德潜则称张王乐府“心思之巧,辞句之隽,最易启人聪颖”(《唐诗别裁》卷八)。
王建又有《宫词》百首,以大型组诗铺叙帝王宫禁之事,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后代效之者颇多,如蜀之花蕊夫人宋之王圭等。
诗集今通行者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王建诗集》。
全唐诗》存王建诗6卷,《全唐诗续拾》补王建诗2首。
唐诗汇评
王建(约766-?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贞元初,往山东求学,与张籍同窗数年。
贞元后期,先后入幽州岭南暮为从事
元和初,留寓荆州,后佐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幕。
八年,为眧应丞。
入为太府寺丞
秘书郎,迁秘书丞
大和二年太常丞出为陕州司马
后卜居咸阳原上。
李益韩愈白居易刘禹锡姚合贾岛孟郊杨巨源等交往。
张籍皆擅长乐府,世称“张王乐府”。
有《王建集》八卷(或为十卷)行世,其中颇羼入他人作品。
全唐诗》编诗六卷。
作品评论
唐人亦多为乐府,若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以此得名。
其述情叙怨,委曲周详,言尽意尽,更无馀味。
及其末也,或是诙谐,便使人发笑,此曾不足以宣讽怨之情,况欲使闻者感动而自戒乎?
甚者或谲怪,或俚俗,所谓恶诗也,亦何足道哉!
张籍王建,乐府宫词皆杰出,所不能追逐李、杜者,气不胜耳。
唐人乐府,惟张籍王建古质。
大历后,……张籍王建之乐府,我所深取耳。
张籍契厚,唱答尤多。
工为乐府歌行,格幽思远。
二公之体,同变时流。
性耽酒,放浪无拘。
《宫词》特妙前古。
……又于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官况之作,俱能感动神思,道人所不能道也。
张籍王建略去葩藻,求取情实,渐入晚唐,又一变也。
《唐诗品汇删》
王建张籍外厌藻缋,内反精实。
王建张籍以乐府名,然七律亦有人所不能及处。
《诗学渊源》
思致委曲,韵语如流,情真意挚,体会不尽。
古诗体格乃属建安一派,不仅以乐府见胜也。
近体专尚气质,不工自工。
惟七绝、宫词,虽风神秀出,顾已非盛唐之旧矣,盖其取法太白而自有未至者也。
中唐诗人足冠冕一时者,亦惟顾况李益王建而已。
韩、、元、间当别论,张籍齐名,终属虚构耳。
韩愈中唐 768 — 8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8—824 【介绍】: 河南河阳人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韩介弟。
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幼孤,由嫂抚养。
及长,尽通《六经》、百家学。
工诗文,自成一家。
经其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董晋宣武,辟为巡官
汴军乱,依张建封,鲠言无所忌。
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
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
宪宗元和中,历迁国子博士中书舍人刑部侍郎
帝遣使迎佛骨入禁,上表极谏,贬潮州刺史,改袁州
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后以吏部侍郎京兆尹
卒谥文,世又称韩文公
有《昌黎先生集》。
作品评论
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末事,故其诗曰“多情怀酒伴,馀事作诗人”也。
然其资谈笑,助谐谑,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
此在雄文大手固不足论,而余独爱其工于用韵也。
盖其得韵宽,则波澜横溢,泛入傍韵,乍还乍离,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类是也。
得韵窄则不复傍出,而因难见巧,险愈奇,如《病中赠张十八》之类是也。
余尝与圣俞论此,以谓譬如善驭良马者,通衢广陌,纵横驰逐,惟意所之;至于水曲蚁封,疾徐中节,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
《诗比兴笺》
昌黎以文为诗者,此不知韩者也。
昌黎无近文之诗者,此不知诗者也。
谢自然》、送灵惠,则《原道》之支澜;《荐孟郊》、《调张籍》,乃谭诗之标帜。
以此属词,不如作论。
世迷珠椟,俗駴骆驼。
语以周情孔思之篇,翻同《折杨》、《皇荂》之笑。
岂知排比铺陈,乃少陵之赋玞;联句效体,宁吏部之《韶濩》?
以此而议其诗,亦将以谀墓而概其文乎?
当知昌黎不特约六经以为文,亦直约风骚以成诗。
刘禹锡中唐 772 — 842
作品评论
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籍王建之乐府,我所深取耳。
《静居绪言》
梦得古诗边幅较文房为大,律诗不及。
其酷嗜杜陵“年去年来洞庭上,白蘋愁杀白头人”,及张籍“药酒欲开期好客,朝衣暂脱见闹身”,又爱吟右丞“兴阑啼鸟缓,坐久落花多,”亦可知其用意处。
白居易唐 772 — 846
作品评论
《艺概》
白香山乐府与张文昌王仲初同为自出新意,其不同者在此平旷而彼峭窄耳。
柳宗元中唐 773 — 819
作品评论
《唐七律隽》
昌黎文独步千古,而同时柳州与之抗衡,韩文雄而肆,文雅而健,然有伯仲之分也。
至其诗则不然,韩诗雄而刻,诗雅而洁,柳州当弟视盛昌黎矣。
柳州五言上追彭泽、下匹左司昌黎惟琴操最为高古,余诗则多芜音累句,张籍王建一流入耳。
虽甚奡兀刻划,实开宋人蹊径,近世俱尊宋诗而并尊宋诗之祖,位置杜陵之上矣。
柳州诗则无人齿及,因录之。
窦巩中唐 773 — 831
作品评论
乐天微之书云:君兴有馀力,且与仆悉索还往诗中,取其尤长者,如张十八古乐府,李二十新歌行(也),卢、杨二秘书律诗(贞与巨源),窦七(也)、元八绝句,博考精掇,编而次之,号《往还诗集》。
众君子得拟议于此者,莫不踊跃欢喜,以为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