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陈子昂唐初 659 — 700
作品评论
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
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
包融
唐诗汇评
包融,生卒年不详,间州延陵(今江苏丹阳西南)人。
工诗。
神龙中,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吴越之士,俱以文词俊秀杨名上索,合称“吴中四士”。
开元中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参军,后官至大理司直集贤院学士
孟浩然殷遥友善。
有《包融诗》一卷,已佚。
殷璠储光羲殷遥等间州籍诗人十八人诗,编为《丹阳》,亦佚。
《全房诗》存诗八首。
作品评论
润州延陵包融储光羲曲阿丁仙芝缑氏主簿蔡隐丘监察御史察希周、渭南蔡希寂处士张彦雄张朝校书郎张晕吏部常选周瑀长洲谈截,句容殷遥硖石主簿樊光横阳主搏沈如筠江宁右拾遗孙处玄徐延寿丹徒江都主簿马侹、武进申堂构,十八人皆有诗名,殷墦次为《丹阳》。
张九龄唐 678 — 740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8—740 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武后神功元年(697),登进士第,授校书郎
玄宗先天元年(712),中道侔科,授左拾遗
后历官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桂州都督集贤院学士中书侍郎等职。
开元二十一年(733)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翌年中书令,兼修国史
为著名贤相
二十四年,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次年贬为荆州长史,在州以文史自娱,不戚戚于怀。
二十八年病卒。
年63岁(两《唐书》本传均作68岁,误)。
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及近年于韶关发现之《张九龄墓志铭》。
九龄工诗能文,文长于碑志,诗格调清雅,兴寄深婉,其《感遇》十二首,与陈子昂诗齐名。
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唐初五言古,犹沿六朝绮靡之习,唯陈子昂张九龄直接汉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复古之功大矣。
”至其古近体写景抒情诸作,清淡和雅,兴象玲珑,前人以为实开王、孟、储、韦一派。
诗薮》内编卷二云:“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
”今存《曲江张先生文集》20卷。
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
张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早年曾客游江南,后任侍御史,与储光羲有交游,光羲有《同张侍御鼎和京兆萧兵曹华岁晚南园》。
玄宗天宝初司勋员外郎
武则天时左史张鼎,当别是一人。
事迹散见《国秀集》目录。
国秀集》选诗1首。
全唐诗》存诗3首。
《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祖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三洛阳(今属河南)人。
玄宗开元十二年(724)杜绾榜进士
祖咏王维交谊颇深,多有酬唱之作,又与卢象储光羲王翰丘为等为友。
进士后未得官,约于开元十三年岁末即离京归汝坟(今河南汝阳汝州间)别业,以渔樵自终。
其间与王翰欢畅。
生平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二〇、《唐才子传》卷一。
祖咏作诗最重经营意境,名篇《终南望余雪》仅二韵即意尽而止。
殷璠评其诗“剪刻省净,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河岳英灵集》卷下),芮挺章国秀集》选其诗5首,均见盛唐诗坛对祖咏之重视。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4。
唐诗汇评
祖咏
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开元十二年(724)进士第
王维济州司仓参军,与唱和。
后因仕途失意,移居汝坟
王翰汝州长史仙州别驾,与当地名士游赏,祖咏常在座。
曾南游江南,北上蓟门
后被眨,其事未详。
王维储光羲卢象、立为友善。
有《祖味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丁仙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一作丁先芝
润州曲阿(今江苏丹阳)人。
玄宗开元十三年(725)进士第
十八年前未得授官,后任主簿余杭县等职。
生平事迹散见储光羲《贻丁主簿仙芝别》及自注、《国秀集》目录、《唐诗纪事》卷二四、《新唐书·艺文志四》。
仙芝有诗名,有诗收入《丹阳》。
诗风“婉丽清新,迥出凡路”(《吟窗杂录》卷二六《历代吟谱》引殷璠语)。
光绪丹阳县志》卷三五著录“丁仙芝《丁余杭集》二卷。
”《全唐诗》存丁仙芝诗14首(其中《渡扬子江》为孟浩然诗误入)、断句4,《全唐诗逸》补断句1联,《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丁仙芝,生卒年不详,润州曲阿(今江苏丹阳)人。
初,举进士不第,与储光羲同为大学诸生
开元十三年(725)进士第,官主簿余杭
有《丁余杭集》二卷,已佚。
殷璠仙芝包融储光羲等涧州籍诗人十八人诗,编为《丹阳》,亦佚。
全唐诗》存诗十四首。
马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润州丹徒人排行九
玄宗开元间曾应进士试。
储光羲为友。
官至江都主簿
能诗。
殷璠录其诗入《丹阳》。
袁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襄州襄阳人排行第三
玄宗开元十四年,官左拾遗
后贬为赣县
能诗,与孟浩然储光羲友善。
二人称其为才子,并贻诗伤其远谪。
后不详。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排行三
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官左拾遗
十六年被贬为赣县
孟浩然有《洛中访袁拾遗不遇》诗,储光羲有《贻袁三拾遗谪作》诗,均呼其为“才子”,伤其远谪。
生平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四、《唐诗纪事》卷二〇。
全唐诗》存诗2首。
沈如筠
唐诗汇评
沈如筠,生卒年不详,润州句容(今属江苏)人。
早岁即以诗驰名,为吏部侍郎卢藏用所赏,又与道士司马承祯友善,然白首方得一尉
开元末,官横阳主簿,有《正声集》,诗三百首,已佚。
殷瑶集如筠包融储光羲润州籍诗人十八人诗,编为《丹阳》,亦佚。
全唐诗》存诗四首,残句二。
张潮
唐诗汇评
张潮,生年年未详,润州曲阿(今江苏丹阳)人。
玄宗时处士,殷墦集包融储光羲润州籍诗人十八人诗,编为《丹阳》,已佚。
全唐诗》存诗五首。
另有残句二,乃他人诗误入。
綦毋潜盛唐 692 — 74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2?—755? 字孝通,一作季通
排行三
荆南(今湖北荆州)人,一说为虔州(今江西赣州)人。
玄宗开元十四年(726)进士第历官宜寿县集贤院待制校书郎右拾遗著作郎
以名位不达,挂冠归隐。
曾与张九龄王维李颀储光羲卢象韦应物等交游酬唱。
生平散见《元和姓纂》卷二、《新唐书·艺文志四》、《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二。
其诗工于描绘幽寂之景,抒写方外之情,殷璠评为“举体清秀,萧萧跨俗”(《河岳英灵集》)。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綦毋潜(692?
-755?
),字孝通庋州(今江西赣县)人。
开元十四年(726)进士第,授宜寿
入为集贤院待制,为校书郎
天宝初,弃官归乡。
复入为右拾遗天宝末,为著作郎
寻卒。
潜与张九龄储光羲卢象韦应物友善,与李颀王维唱酬尤多。
有《綦毋潜诗》一卷。
全唐诗》编为一卷。
殷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润州句容人
排行第四
家贫贱,卜居许州西。
喜习禅,与王维储光羲友善。
历官校书郎忠王府曹参军
约卒于玄宗天宝初,时方中年,王维储光羲有诗哭之。
工诗。
殷璠录其诗入《丹阳》。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四润州句容(今江苏句容)人。
玄宗开元中忠王府仓曹参军,后为校书郎,约卒于天宝初年。
生平散见《新唐书·艺文志四》之《包融诗》注、《唐诗纪事》卷一七、《唐才子传》卷三。
志趣高疏,心慕禅寂,工诗,与王维储光羲友善,卒,王、储皆有诗哭之。
殷璠汇次其诗入《丹阳》,评曰:“诗闲雅,善用声。
”(《吟窗杂录》卷二四《历代吟谱》)《全唐诗》存诗5首(其中二首为刘得仁李嘉祐诗误入),《全唐诗逸》补断句2。
唐诗汇评
,生卒年不详,润州句容(今属江苏)人。
家贫,少产业,曾卜居许州西。
玄宗时校书郎忠王府仓曹参军
中年卒,家贫不能葬,亲友捐助葬于汝州石楼山。
好佛,与王维储光羲友善。
殷墦集包融储光羲润州籍诗人十八人诗,编为《丹阳》,已佚。
全唐诗》存诗五首,杂有他人作品。
作品评论
谭云:此君诗少而能妙,王摩诘储光羲哭得不错。
阎防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九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及第,曾官大理评事,约于二十五年前后因事被贬为长沙司户
开元末天宝初,隐于终南山石门,筑草堂于丰德寺附近。
生平散见《元和姓纂》卷五、《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二。
有诗名,与刘慎虚储光羲韦应物友善,殷璠选其诗5首入《河岳英灵集》,评曰:“其警策语多真素。
”《宋史·艺文志七》及《唐才子传》云有诗集1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5首。
唐诗汇评
阎防,生卒年不详,广平(今河北鸡泽东)人。
郡望常山(今河北元氏),或云河中(今山西永济)人。
曾卜居终南山,读书于终南丰德寺
开元二十二年进士第,后谪为湘中司户
开元天宝间有诗名,孟浩然岑参储光羲刘慎虚均有诗赠。
全唐诗》存诗五首。
晁衡唐 698 — 7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0 【介绍】: 唐时日本国人
玄宗开元五年随遣唐使来华,慕中国之风,留不去。
改汉名朝衡,亦作晁衡
肄业太学,以成绩优异,任左春坊司经局校书,历左补阙卫尉少卿秘书监
与诗人储光羲李白王维等相结识,酬唱不绝。
天宝十二载回国,途中遇险,误传其死,李白诗哭之。
同年,再入唐。
肃宗上元中,擢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
后卒于长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8—770 一作朝衡
日本国人,原名阿倍仲麻吕。
玄宗开元五年(717)随遣唐使团来唐,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改姓名为朝衡字巨卿
仕历左补阙、仪王友
李白王维储光羲等交往。
天宝十二载(753)日本,途中遇大风,复返长安
代宗上元中,擢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
卒于中国。
事迹见新、旧《唐书·东夷列传》。
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全唐诗续补遗
晁衡,一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部仲麻吕。
十六岁留学长安,在唐朝历任校书左补阙秘书监等职,与李白王维储光羲等为友。
五十馀岁时与鉴真和尚同时渡海回国,鉴真历险到达日本晁衡却漂流海上,幸在中南半岛登岸,两年后重返长安,任镇南都护
大历五年在中国逝世,年七十三岁。
王昌龄盛唐 698 — 756
作品评论
元嘉以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
顷有太原王昌龄,鲁国储光羲颇从厥迹,且两贤气同体别,而王稍声峻。
《唐诗品》
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越。
七言小诗儿与太白比肩,当时乐府采录无出具右。
王言古作与储光羲不相下,而稍逸致可采,高才玩世,流荡不持,卒取闾丘之祸,轻华之致,不并圭璋,岂亦定见耶!
朱警《王昌龄诗集跋》
少伯诗为中兴名家,与储光羲相埒,而少伯稍声峻,多远调。
至如“飞雨祠工来,霭然关中暮”、“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兴象融化,有遗音矣。
钟云:人知王、孟出于陶,不知细读储光羲王昌龄诗,深厚处益见陶诗渊源脉络。
善学陶者宁从二公入,若从五、孟入。
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颣,储光羲崔国辅其次者,至若“秦时明月汉时关”,句非不炼,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诗起句,施之小诗,未免有头重之病。
若“水尽南天不见云”、“水和三日荡轻舟”、“囊无一物献尊亲”、“玉帐分弓射虏营”,皆所谓滞累,以有衬字故也。
其免于滞留者,如“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则又疲无生气,似欲匆匆结煞。
李白盛唐 701年1月16日 — 762
作品评论
诗至开元天宝间,神秀声律,粲然大备。
李翰林天才纵逸,轶荡人群,上薄曹、刘,下凌沈、鲍,其乐府古调,能使储光羲王昌龄失步,高适岑参绝倒,况其下乎?
薛据盛唐 701 — 767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1?—767? 排行三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西)人。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进士及第,授永乐主簿,迁陟县令
天宝六载(747)又登风雅古调科。
十一载,任大理司直
曾与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诸人同登长安慈恩寺塔,赋诗唱和。
肃宗乾元二年(759)太子司议郎,后改祠部员外郎,仕终水部郎中
代宗大历初客居江陵,后不知所终。
生平散见《旧唐书·薛播》、韩愈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二。
高适赞其诗“隐轸经济具,纵横建安作。
”(《淇上酬薛三作》)殷璠选其诗10首入《河岳英灵集》,评曰:“据为人骨鲠,兼有气魄,其文亦尔,自伤不早达,故著《古兴》诗,怨愤颇深。
”《全唐诗》存诗12首,断句2,《全唐诗外编》补1首。
唐诗汇评
薛据(?
-约768),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人。
幼孤,与兄播等为伯母林氏所育。
开元十九年进士第,曾任永乐主簿涉县
天宝六载,又登风雅古调科。
十一载,与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同登长安慈恩寺塔,赋诗。
乾元中,除太子司议郎,后历祠部员外郎水部郎中
大历初,滞居江陵,卒。
全唐诗》存诗十二首,残句二。
柳宗元中唐 773 — 819
作品评论
沧浪谓:“柳子厚五言古诗在韦苏州之上。
”然余观子厚诗,似得摩诘之洁,而颇近孤峭。
其山水诗,类其《钴鉧潭》诸记,虽边幅不广,而意境已足。
武陵一隙,自有日月,与韦苏州诗未易优劣。
惟《田家》诗,直与储光羲争席,果胜苏州一筹耳。
于濆
作品评论
其源出于储太祝,唯作短编,自才力不如。
特乃归途简净:《野蚕》《织素》,同体华阴;《里女》、《田翁》,追风谣谚。
按章虽少,古风所存,在晚唐自成一家之作。
储嗣宗
唐诗汇评
储嗣宗,生卒年不详,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南)人,郡望兖州(今属山东)
储光羲曾孙。
大中十三年(859),登进士第,授校书郎
顾非熊顾陶司马扎友善。
有《储嗣宗集》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